| 昨天去了World Tour。 照样是无可救药的迟到了,会议室不大,只能在Forte, Alumni Panel discussion 会场外听了。主讲人连个MIC也没有。也没订这个Semina,就聊天去了。 很快到了Admission Strategy,去找了个头排听了。印象最深的是主讲人,举例怎么写好文章。举了个加国的养鸡专业户在一群consultants and bankers中脱颖而出的例子。讲得挺生动的。 见了Rotman, 和Schulich的人。远远看见Rachel被一群人围着就只和另外两个副手套词了。Rachel是个白人小姑娘,人如其文,很象以前的一个同事。Director Cheryl是个黑妹,立刻令我对Rotman有一种莫名的好感。  在Schulich台前和Director 套词,居然没记住她的名字。Schulich 在我关心的Public and non profit 一块比Rotman的课程多且广。 MPA好像不如MBA跟万金油一点。MPA毕业了,应该到政府机构去指定各种各样的法律之类的,Director给我解释的非常好,我是属于那种一知半解的人,发现不是我想要的方向,立刻开始脑子里开小差了。 这个Director好像和我有一个毛病,只不过我仍能保持用真诚的目光看着她(其他人更不值得我看了,又都不认识,哈),但她不感兴趣的时候就开始目光游移了。这种时候,我会立马打住,免得鸡同鸭讲,白费口舌。 可惜,Schulich的在职研究生没有奖金。虽然自己的成绩到哪也拿不到奖金,但是还是比较喜欢奖罚分明的学校,免得一团和气,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吃几碗饭。 Rotman和Schulich的在职学生都可以从在职转全职,加快学习进程,不过入学奖金是没人给你补的了。 很可惜,没有碰上Rotman和Schulich的校友。 还是忍不住去Ivey溜了一眼,Ivey从今年起在多市中心舍校址了,方便了不少。后来由遇上了一个Ivey的校友,上学前是个警察(待遇在安省是非常好的),毕业后开了家公司当老板了,2年了已经开始赢利了。给我讲了一通全职读和在职读的利弊,言之有理。道理我全明白,就是实现起来觉得不值。我又不想转行,也不想和实际工作相脱离。在加上,到现在也还没想明白,到底MBA能在哪给我增值,冒然地去读个全职的,解释不通。有去Tuck的朋友的前车之鉴,还是保守一点好。所以和Ivey的校友聊完,回家的路上又想了想放弃了的INSEAD和HEC,还是决定继续去追最现实的梦想去了。 也看见母校的展台,两手空空,一无所成,还是打消了过去套词的念头,想想当初的豪情万丈,如今的空空行囊,一个字-汗。 有名片,带名片,没名片,带简历。没简历,多带点问题吧,面对面,直截了当,也不用等信了。 后记: 我只有名片和问题。见面递上名片,然后换一张名片回来。我主要是问问题来着,在问问题过程中,如果发现谈话人对我感兴趣,就会趁机多聊几句自己。当然是什么最容易让你被记住就说什么了。我参加Tour那天,正好有一个我现在的工作单位举办的展览和Tour在同一个展厅,我就顺便提了一下,我就是在这个单位工作的,比较容易被记住。举个例子而已,你应该就地取材,推销自己。应该跟国内的就业市场差不多吧?不同的是,找工作,谈好了,别人给你钱;找学校,谈好了,你给别人钱。 人不少,你可以看看,学校的人谁没事,就找谁。让人家也喝口水,喘口气,再问题轰炸。如果旁边有多个人在等,如果不是在排队,可以先客气地和周围人打个招呼,如果大家都认为该你问问题了,就上吧。主要是,如果有人在你之前就等了的话,免得回答问题的人尴尬不知道该回答谁好。 如果问的问题可能让Adcom对你产生负面印象,想个办法问得委婉一些,或者找个你打死也不想进的学校,现直接地问一下,看有什么不良反应,再决定向你心仪的学校怎么问。一般没有什么问不出口的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30 2:08:3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