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个月刚考完,语文38,感觉阅读做得还不错。写一点主题题解题的心得和大家分享。
主题题不是阅读题里最难的,因此做错就会感到格外可惜。练习的时候我经常是自以为完全把文章读懂了,可是还是做不对主题题,主要的错误原因就是无法排除干扰选项。后来我总结了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在脑海里把每个选项形象化。
主题题的干扰选项之所以有很强的干扰性,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些高度概括性的词句,对它们的甄别对抽象思维要求很高。短时间大强度的思考有时会使大脑处于“当机”状态,完全懵了。这时候不如换个方法思考,与其去想“这个选项能不能总结这篇文章”,不如先想想“和这个选项最贴切的文章应该是什么样的”。
举个例子,OG第19篇。为了效率我用中文来说。这篇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
现在很多专业公司为客户提供所谓的“无条件服务品质保证”。这种保证主要是为了吸引某些~~~~~~~~~~客户。
然而这种保证有时候反而会影响到专业公司市场的拓展。因为~~~~~~~
第一道题就是主题题:
113. The primary function of the passage as a whole is to
(A) account for the popularity of a practice
(B) evaluate the utility of a practice
(C) demonstrate how to institute a practice
(D) weigh the ethics of using a strategy
(E)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pursuing a strategy
如果A选项是正确的,文章也许是这样的:最近“无条件服务品质保证”很流行啊,为什么流行呢,是因为~~~~。怪不得它流行啊。
如果A选项是正确的,文章也许是这样的:“无条件服务品质保证”到底有用没用啊?
它的优势在于~~~~,它的劣势在于~~~~
如果C选项是正确的,文章也许是这样的:如何使用“无条件服务品质保证”来招徕客户呢?首先你要~~~~,其次你还得~~~~。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这种东西的效力啊。
如果D选项是正确的,文章也许是这样的:使用“无条件服务品质保证”道德吗?不道德吗?这是个问题!
如果E选项是正确的,文字也许是这样的:为什么大家都要用“无条件服务品质保证”来招徕客户哩,原因是这样子滴:首先~~~其次~~~~
这样一“想象”,你会发现C和D跟文章完全不搭边,而A和E 只大体地概括了文章的第一段。只有B选项和文章大意最一致。
这种思路看起来好像走了弯路,很费时间。但是只要平时试着练习这种思考方法,考试的时候其实对每个选项的“想象”,都可以做到在电光火石间的。而且据我的经验,其实大部分的选项没那么绕人,也没必要这样分析的。只有碰到那种非常犹豫,搞不定的选项的时候,这种方法才最起作用。
以上是我的小小心得,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