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kissyaaho在2006-4-24 13:48:00的发言:极其赞同楼上所言第三点:在国内上MBA最吃亏的就是缺少直接感受西方国家文化和生活的机会,还有英语提高也相对较慢(当然也发现有些中国人在国外读完MBA回国后,发现英文还比不如没出国读书的人,但这种人毕竟还是少数),所以我认为如果处于综合考虑在国内读MBA,商学院MBA课程最好需要一定比例(如50%)的教授为西方人,这样可以获得一些和西方教授直接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机会,而华人教授虽然有些在海外学术界已取得一些成就,但如楼上所说,思想文化中很多东西是根深蒂固的,世界观价值观通常在出国前就形成了,这方面对国内MBA学生的好处就有限了。 当然我尊重所有海外华人教授,但觉得MBA教授团体一定要多元化,不能大多数是华人,“师夷长技以制夷”嘛。开放的中国一定需要一个海纳百川的胸怀,连联想、ACER和SONY都有气量请西方人做CEO,国内商学院请一些洋教授为中国学生上课又算什么呢。还有,华人教授往往在会计、金融和运营管理方面较为不错,但在市场、组织行为学、战略学、领导力、企业治理这些较soft但对企业管理又极其重要的领域较为薄弱(这些恰恰是中国MBA学生迫切需学习的)。再者,西方人总体来说比较尊重rule of the game,比较有宪制精神,比较讲究win-win,而华人(regardless of professions)扎堆的地方难免“党争+相互轻轧”,有一定的西方教授可以互相制衡,打破既得利益集团,有利与提高商学院自身治理能力,提高学术活力。 综上所述说,保持相当比例的西方教授是很有必要的。
你说的有道理,长江注意到这点了,以后会加强的。长江还是有些老外授课的,给我们讲课的有7位吧(不包括新加坡,台湾出生长大的,否则要10多位)。让欧美一流商学院的“大鼻子”投入目前不是很现实,家庭和其他关系等都在国外,既不能投入到学校,也不能投入到中国,质量上难于保证,一来吧。
Marketing方面长江还是很强的,而且不是SOFT的,大部分是要量化的。至于Soft的那些学科,个人认为不是学出来的,最终和一个人的性格有关,而这点是很难改变的。我比较系统学过心理学,在读长江之前,也花了很长时间看了比较有名的一些管理学和领导学方面的书籍,比如《基业常青》,《执行》等,感觉收获不大,个人认为那些领导特质不是MBA上能学来的。
我不太同意把领导科学讲得很虚,我觉得领导在硬功夫上一定要精益求精,而且应该比其他人还要强,在至少一个领域一定是专家,因为要决策,在所属领域高于其他人才能决策正确,否则只是空中楼阁。我们通常理解的领导是毛泽东、拿破仑一类的,其实这只是韦伯讲的魅力型领导,领导的一种,在社会变革时代是这样的,现代社会是以制度和系统来管理,我们通常理解的领导太传统了。至于制度,我一个专业是法律,没必要把西方的宪政神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