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春节连头连尾都献给G了。虽然没有去玩,我想还是值得的,终于把这个大学时候就应该考掉的东西(当时由于非典给cancel了居然还没退钱!1700阿!)解决掉了。 1月27日到2月9日,不算考试共13天。13天前,我想的是就当尝新题,大不了5月份再考一回。因为只有集中复习13天的时间,我想能看的程度到底有限,没给自己很大压力。但是考试前两天,我还一度想考满分,因为觉得虽然它难,但是是可以克服,也是有可能达到的。虽然最后没有考满分(哈哈,现在想来有点痴人说梦),但这十多天的过程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也许对后人有所帮助。 首先要声明,这13天之前,我已经把OG的改错和逻辑做完。问题是,这两者都比考试简单的多,当时我语法便错的很少,所以对语法根本不在意,刘振民的语法书也没有看完。我一直在啃的是陈向东的逻辑,砖头书,因为错的多,所以边郁闷边做。后来证明,语法居然是最难的。做到GWD的时候,语法错的最多,不看的阅读反而错的最少。这时候再看语法有些临时抱佛脚。我高中开始语法便相当不错,这次实战我估计还是败在了语法上面。所以,大家还是一定要多多看语法,积累是最主要的。现在的机考已经没有完全的对错,一个句子选项的选择完全是平时语感的积累和修辞的用法的选择。如果有时间,建议大家还是好好把语法书啃一便,要么看看英语的小说也好,有了语感作语法会很通顺的。别人语法点的总结也好,上课也好,全都是在补洞,总有会疏忽的地方。语法是值得推敲和学习的东西,语法好了,作文也写得好,以后essay也写得好,再以后读书时写report也写得好,别人跟你谈话也愉快,是多么一箭多雕的事情啊。 第二,逻辑。逻辑还是只看狒狒和OG便已足够。我认为LSAT毫无必要。把陈向东的书做完就可以了,不必再去做LSAT。GMAC和ETS一样,出题是有套路的,摸清了这个套路做题,选项基本都很明显,不用多费脑筋。但是做题的时候要懂脑筋,做个几百题自己就有所感觉了,这时候准确率应该可以有所提高。 第三,阅读。我觉得阅读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东西,除了很搞的文章,比如OG10第一篇,读起来都满有意思,好像科普读物和社论,而且很简洁,意思又完整而有逻辑性。读的时候不用太快,开头要仔细研读,搞清楚它到底在讲什么,即将要讲什么。仔细读一遍下来,有种选项都可以不用回头去看就可以回答出来的。我阅读看得很少,GWD的没有看完,但是几个内容大类和结构大类都看了,大约知道出的文章是个什么类型我觉得就应该可以了。不过在开头几天适应期,我还是每天看了10篇文章,找点感觉。 第四,数学。数学不用做钱永强,不用作OG,只要做狒狒的7个section宝典就可以了。题型就那么点,把规律搞熟,英文单词搞懂,做题仔细点,就可以47,48了。然后这个时候去看数学的那几百道机经,做一遍,大致上就对考试当天的类型熟悉,这时候仔细再仔细,估计就可以上50,51。
啰里啰唆按分类讲了,再讲讲我最后13天的安排。 1 - 2 陈向东逻辑 狒狒数学 白勇石林语法 OG阅读 3 - 4 OG11做完 5- 9 GWD 每日 3 套 10 OG10,11复习 11 摸考,机经,尤其是数学, 12 摸考,机经,错题复习,GWD温习混个眼熟 13 放松,休息 每天10小时以上,不做到头痛不下战线。最后两天调养生息,调节生物钟,放松心情。(好在上海天气这两天爆好,去了一趟科技馆看古生物展,呵呵。)
考试最重要的一是心态,即临场心理素质和Pace的掌握,二是一种考试的感觉,即对题型的熟悉,对考点的认知,以及对其的一种下意识的反应。这种感觉我坚信一定不是一天两天泡在咖啡馆里东啃点西看点可以形成,而一定是集中一段时间密集做题之下养成的习惯。然,就我个人而言,在这集中歼灭的开始之前,还是要打好一定的基础,把最该看得东西看掉,有点理性认识之后,加强做题才会有成倍的效果。虽然我最后只有13天的集中做题看书做模拟,但在此之前我也曾抱着阅读难句在早七点的动荡的车厢里能啃一点是一点,也曾用整整一天的时间在火车上捧着一本讲逻辑的书,看了睡睡了看。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复习方法,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祝大家杀鸡成功,冲向理想的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