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看了大家那么多讨论,在B和C之间争来争去,感觉还是对题目的理解不一致。我做题的时候对这题的背景内容感觉很清楚,题目中说的都是很明显的东西,原本就不该有那么多争议。归根结底还是我们中国人对西方人的习惯表达不太了解。下面说说我的看法,有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题我们根本不用钻牛角尖,好像前面有人讨论去过外度假包不包括登山野营,要是去国外野营设备在国外买还是国内买,公园提供的设备是不是从那个店里买的,公园设备好了游客还要不要自己买,这些统统是在钻牛角尖。题目中有暗示这些么?既然题目中半个字都没有说,我们何必庸人自扰呢?ETS出题是很公正的,人家外国人出门登山带什么设备我们根本不用关心。这题说度假就是度假,度假和登山野营没有交集。不然B选项也不会那这两个东西放在对立面。买设备就是在Boravia城买设备,可能不在这个店(为什么?因为这个店专营高档货,有人要买便宜的,下面有说明,这一点跟选项推理有关系),但在不在B城不是问题。那些不在B城买的不考虑。 其次,很多人说C中的visitor facilities是公园提供的hiking and camping equipment,这种理解是错的。如果这两个词意思一样,干吗不用equipment supply或者干脆用visitor equipment?去字典查查这两个词就知道,equipment指items necessary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这里指的是登山野营必备的东西,就是游客自己带的去店里买的那些。而facility指的是resources or set-up to fulfill a particular function。我们常在CR题里面看到government用什么funding来improve public facilities了,指的是全民公用的公共设施。同样,这题里面facilities是指公园为登山野营者搞的设施,而不是为他们自身提供的设备。 搞清了这些背景,我们就可以开始推理了。当然推理第一步要理清楚文中已知的条件,和到底问的是什么。 文中第一句话说,打算买设备的人会挑贵的。而结论却说销量不会增加。这两者,“价格贵”(指单价,unit price)和“销量”(卖了多少,number of units sold)概念不一样。经济好了,原本就打算买设备的人本来想挑便宜的,现在挑贵的了。这里注意一句话,文中提的这个店是卖贵的设备的店!(Hill and Dale is a business that sells high-quality, expensive camping and hiking equipment in Boravia.)所以,原来不会在这个店买东西的人(因为图便宜),现在会来买东西(因为要买贵的),但是经理却说总销量却不增加。所以问题就问为什么。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数学题: 原来销量S= 经济不好的时候来买东西的人的销量s1(这些人即使经济不好也来买贵的设备) 现在销量S’= s1+原来买便宜的现在买贵的人的销量s2 (这些人就是上文我提到的改变购物方针的那一类) 那么,那么既然S’中多了s2这部分,为什么S’还不比S多呢? B提供了一个解释:原来贡献s1的那部分人去度假了,所以S’中s1的那部分变少了,而加进来的s2填补了这个空缺,所以使得S’和S相当。 C呢?公园设施变好了,跟人们买不买设备有什么关系?根本和文中的推理不相干。用OG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提供关于公园设施的改善和人们买设备的欲望的联系,我们无从推知如何从C推到结论。就算其中有个假设吧,公园改进设施,照理说应该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登山野营,那么应该有更多的人去买设备。虽然不一定全都去那个店里买,但是那个店也会相应的增加一些销量(have a probability)。那么这不是更难解释了么? 所以我仍然坚定不移的支持B选项! 一点点个人看法,欢迎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