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大意】
第二段:可重复的实验被叫做 “可复制的”。尽管科学家们暗地里都很尊重可复制性,但是他们一般都不会在明面上奖励可复制性。
第三段:Fixating on fast change makes adaptive sense-why spend limited energy on opportunities or threats that have already passed?专注于快速变化使适应变得有意义——为什么要把有限的精力花在已经过去的机会或威胁上? 但是对于那些慢慢出现的问题,fixation on change can prove disastrous. 执着于改变可能是灾难性的。
第四段:文化可能也会促进对改变的执著。在科学领域,一些知名度高的期刊或是整个领域,都强调新颖,便把可复制性丢弃在了不值得注意的和不见刊的垃圾桶里。科学家经常是基于其作品的新颖性而非可复制性被judge。越来越受欢迎的h指数把影响量化了,通过给一个数(h),这个数h表明了一位调查者已经发表了h篇paper,这些papers已经被引用了h或更多次了 (JB有一个5的h指数如果他已经发表了5篇paper,每一篇都被其他人引用了5次或更多次)。虽然影响因子和卓越型相关联,但是问题会出现。例如,JB或许会boost他的影响因子通过发表有争论性的文章(所以会被引用)但是却是不可复制的发现。
第五段:为什么不形成一个r指数(可复制性)来补充影响因素呢?和h指数一样,r指数或许可以表明一个科学家。。(举例,SS有一个5的r指数,如果她已经发表了5个独立的effects,每一个都被其他人引用了5次或5次以上)。复制性指数(r指数)会比引用指数低,因为effects(papers?)必须先被发表,然后才能被复制,但是复制性指数或许可以提供关于研究质量的独特的信息。和引用指数一样,复制指数或许可以适用于期刊或者领域,提供一个可以与对发表且公开复制品的偏见抗衡的方式。
第六段:复制性指数对非科学家或许更有用。Most investigators who have spent significant time in the salt mines of the laboratory already intuit that most ideas don't pan out, and those that do sometimes result from chance or charitable interpretations.大多数在实验室的“盐矿”中花费了大量时间的研究人员已经直觉地知道,大多数想法都不会成功,而那些成功的想法有时是由于偶然或善意的解释。反过来说,他们也意识到可复制性意味着他们做出了某些东西。对普通公众来说却不是这样,他们面对的是一次又一次经过媒体过滤的灾难性的科学进展。作为结果,外行人和杂志作者重复且惊讶的发现最新的反直觉发现被新的结果推翻了。可复制性的衡量可以帮助将注意力引向累积贡献。沿着这些法则,考虑将可复制标准应用到用以改善健康,增加教育,抑制犯罪的公共政策干预措施是很有意思的。个人甚至可以从使用这些可复制标准来优化他们的个人习惯来受益。(更有效的食谱,锻炼,工作等。
第七段:可复制性应该被赞扬而不是被诋毁。可复制性可以强调最可靠的发信啊,调查员,期刊,甚至是领域。更广义来看,可复制性可以提供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来评估个人的和公众的政策。可复制性甚至还可以帮我们决定要相信谁。
P3-5
先讲讲人们、似乎因天生某些方面,所导致的对replicability的态度,以及文化上对re的态度,到最终我们着眼的科学上。
科学似乎更在乎改变与创新,比如记录科研人员paper影响力因子的h系数*,其中自然也有缺陷,科学家或许过分的追求创新而做出许多根本无法复现的研究。那么为什么我们不构建一个R系数记录复现力,侧面地显示了科学家进行的研究的质量。
*非科研党理解了半天这个h系数,查了维基百科才明白:For example, if an author has five publications, with 9, 7, 6, 2, and 1 citations (ordered from greatest to least), then the author's h-index is 3, because the author has three publications with 3 or more citations. However, the author does not have four publications with 4 or more ci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