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小白斩鸡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揽瓜阁精读] 59.R Model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22-7-31 21:11:48 | 只看该作者
看一下!               
62#
发表于 2022-7-31 22:08: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63#
发表于 2022-7-31 23:25:31 | 只看该作者
P1&P2: 经验法则、自己观察>对科学家来说是很常见的信条(引出Topic)
P3: 忽略replicable 是天性 但是是不好的,在面对缓慢改变时会出大事
P4: 文化也会使我们忽略replicable – 但也是不好的,会造成偏误 发表很多有争议性但不可重现的发现
P5: R指标可以对抗偏误 > replicableScientist的好处
P6: non-scientist的好处
P7: 正面态度 –replicable应该被重视,在各个领域上replicable都为我们带来最可信的发现,使我们知道该相信什么(与第一段:该相信谁前后呼应)
64#
发表于 2022-8-1 23:45:11 | 只看该作者
同意!               
65#
发表于 2022-8-2 01:08:35 | 只看该作者
【段落大意】
第二段:可重复的实验被叫做 “可复制的”。尽管科学家们暗地里都很尊重可复制性,但是他们一般都不会在明面上奖励可复制性。
第三段:Fixating on fast change makes adaptive sense-why spend limited energy on opportunities or threats that have already passed?专注于快速变化使适应变得有意义——为什么要把有限的精力花在已经过去的机会或威胁上? 但是对于那些慢慢出现的问题,fixation on change can prove disastrous. 执着于改变可能是灾难性的。
第四段:文化可能也会促进对改变的执著。在科学领域,一些知名度高的期刊或是整个领域,都强调新颖,便把可复制性丢弃在了不值得注意的和不见刊的垃圾桶里。科学家经常是基于其作品的新颖性而非可复制性被judge。越来越受欢迎的h指数把影响量化了,通过给一个数(h),这个数h表明了一位调查者已经发表了h篇paper,这些papers已经被引用了h或更多次了 (JB有一个5的h指数如果他已经发表了5篇paper,每一篇都被其他人引用了5次或更多次)。虽然影响因子和卓越型相关联,但是问题会出现。例如,JB或许会boost他的影响因子通过发表有争论性的文章(所以会被引用)但是却是不可复制的发现。
第五段:为什么不形成一个r指数(可复制性)来补充影响因素呢?和h指数一样,r指数或许可以表明一个科学家。。(举例,SS有一个5的r指数,如果她已经发表了5个独立的effects,每一个都被其他人引用了5次或5次以上)。复制性指数(r指数)会比引用指数低,因为effects(papers?)必须先被发表,然后才能被复制,但是复制性指数或许可以提供关于研究质量的独特的信息。和引用指数一样,复制指数或许可以适用于期刊或者领域,提供一个可以与对发表且公开复制品的偏见抗衡的方式。
第六段:复制性指数对非科学家或许更有用。Most investigators who have spent significant time in the salt mines of the laboratory already intuit that most ideas don't pan out, and those that do sometimes result from chance or charitable interpretations.大多数在实验室的“盐矿”中花费了大量时间的研究人员已经直觉地知道,大多数想法都不会成功,而那些成功的想法有时是由于偶然或善意的解释。反过来说,他们也意识到可复制性意味着他们做出了某些东西。对普通公众来说却不是这样,他们面对的是一次又一次经过媒体过滤的灾难性的科学进展。作为结果,外行人和杂志作者重复且惊讶的发现最新的反直觉发现被新的结果推翻了。可复制性的衡量可以帮助将注意力引向累积贡献。沿着这些法则,考虑将可复制标准应用到用以改善健康,增加教育,抑制犯罪的公共政策干预措施是很有意思的。个人甚至可以从使用这些可复制标准来优化他们的个人习惯来受益。(更有效的食谱,锻炼,工作等。
第七段:可复制性应该被赞扬而不是被诋毁。可复制性可以强调最可靠的发信啊,调查员,期刊,甚至是领域。更广义来看,可复制性可以提供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来评估个人的和公众的政策。可复制性甚至还可以帮我们决定要相信谁。
66#
发表于 2022-8-3 13:15:14 | 只看该作者
看一下!               
67#
发表于 2022-8-7 10:45:25 | 只看该作者
。。。。。
68#
发表于 2022-8-13 10:25:34 | 只看该作者
看一下!               
69#
发表于 2022-9-3 14:06:27 | 只看该作者
59. R model

P1:
开头小故事引入主题

“大师,俺们村来了许多学者砖家,他们的哲学相互矛盾,告诉俺们要这样,要那样,我到底听谁的呢?”
“如果你知道这些教诲对你而言,若实施,将引向丰盛与满足,那就照着去做吧”
“大师就是大师,听君一席话…”

P2 定义replicable,replicability

眼见为实,在科学中不言而喻,一个实验必须经他人之手亦能复现时才有意义

P3-5
先讲讲人们、似乎因天生某些方面,所导致的对replicability的态度,以及文化上对re的态度,到最终我们着眼的科学上。
科学似乎更在乎改变与创新,比如记录科研人员paper影响力因子的h系数*,其中自然也有缺陷,科学家或许过分的追求创新而做出许多根本无法复现的研究。那么为什么我们不构建一个R系数记录复现力,侧面地显示了科学家进行的研究的质量。
*非科研党理解了半天这个h系数,查了维基百科才明白:For example, if an author has five publications, with 9, 7, 6, 2, and 1 citations (ordered from greatest to least), then the author's h-index is 3, because the author has three publications with 3 or more citations. However, the author does not have four publications with 4 or more citations.

P6-7 R的推广
这对其他领域也好。很多研究盐矿的科研人员已经发现许多(创新)的点子不行,而那些能复现的研究则有点东西。公众不然,他们被媒体误导性地去不断接受、推翻一个又一个新发现;R能帮助他们聚焦于积累性成果,而非那些昙花一现的新发现。
最后一段再为R正名,简言之,R通过复现次数、能体现出一研究(报刊杂志、甚至其他领域)的质量。说大点,或许个人或公众的政策也可以被衡量,以及究竟我们应该相信谁。
70#
发表于 2022-11-14 03:34:33 | 只看该作者
揽瓜阁阅读第70篇-R Model
阅读时长:6min40s
看了两遍,逻辑连不起来,段间逻辑是什么???

段落大意
P1: 由于不同的客座老师宣扬矛盾的宗教理论,当村民询问佛陀他们应该相信谁时,佛陀建议:当你了解你自己…这些事情一旦实行,就能带来幸福…然后生活和行动就会相应落地。这样的经验主义建议,出自宗教领袖让人觉得惊讶,但是如果是出自科学家则不然。
P2: "See from yourself" 是科学中一条不言而喻的信条。仅仅进行实验报告是不够的,其他人重复这个实验会发现同样的事情。可重复的实验被称为是可复制的。尽管科学家含蓄地尊重可复制性,他们通常不会明确的奖励它。
P3: 某种程度上,忽视可复制性是自然的。人类的神经系统被设计为对快速变化做出反应,从细微的视觉闪烁到狂喜的冲击。专注于快速变化有适应意义-为什么把有限的精力花在已经过去了的机会/威胁上呢?但面对缓慢增长的问题,“执着于改变”可能是灾难性的(想想锅里的龙虾或者温室气体下的人们)
P4: 文化也能促进对变化的执着。在科学领域,一些高调的期刊,或者整个行业都强调创新性,把那些不起眼、无法发表的复制作品扔进垃圾桶。更正式的说,人们对科学家的评价通常是基于他们工作的新颖性,而不是可复制性。越来越流行的“H指数”通过指定一个数字h来量化影响,该数字表明一个研究者发表了h篇论文,或者被引用了h次以上。虽然影响因素与某些领域(如物理学)的突出程度相关,但也会出现问题。例如,Blow博士可能会通过发表有争议(因此被引用)但不可复制的发现来提高他的影响系数。
P5: 为什么不构建一个可复制性指数来补充影响因素?与h一样,r可以表示科学家最初记录了r个独立的效应,这些效应复制了r次或者更多次。复制指数必然低于引用指数,因为在它们可被复制之前,必须首先发表,但可能会提供关于研究质量的独特信息。与引用索引一样,复制索引甚至可能适用于期刊和领域,提供一种可以对抗发表和公开复制偏见的措施。
P6: 可复制指数可能对非科学家更有用。多数在盐矿里呆了长时间的研究人员已经凭直觉知道,大多数的想法都不会成型,而那些成功的想法有时是偶然或者善意的解释。相反,他们也意识到可复制性意味着他们说真的在做一些事情。但对公众来说却不一定是这样。他们每次只会看到一项经过媒体过滤的灾难性研究。结果,外行人和媒体反复惊讶的发现,最新的反直觉的发现被新结果推翻了。可复制的措施可以帮助将注意力转移到累积贡献上。沿着这些方向,考虑将可复制性标准应用在诣在改变健康、加强教育或遏制暴力的公共干预措施是很有趣的。个体甚至可以通过使用可复制的标准来优化他们的个人习惯(饮食、锻炼、工作等)。
P7: 复制应该被庆祝,而不是被诋毁。通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可复制性可能是例外而不是规则。就像流水能从泥浆中分解岩石,可复制性也能突出最可靠的发现、调查人员、期刊,甚至油田。更广泛的说,可复制性可能会为个人或者公共政策提供不可或缺的工具。正如KS提到的,可复制性可能帮助我们决定该相信谁。

全文逻辑:先列举人们询问佛陀的事例,提出宗教领袖的建议不自然,引出科学家的建议。其次引出科学家提到的可复制性实验,提出可复制性这个概念。再说人们对于可数制性这个概念的忽略,人们习惯了追求变化的事物。然后引出科研行业的h指数,提出h指数的潜在风险,提出r指数。叙述r指数对于科学界的意义,以及非科学界的意义。最后总结提出作者观点,r这个事物应该被支持。

生词
Credo: 信条;教条主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4-11-18 06:3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