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04385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7-9-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在IMD与Cambridge中纠结了接近三周,每天早上醒来都会有新的想法,终于到了今天,我重新一点头绪都没有了,也想在此征求一点建议。我会尽量客观的陈述我已了解的判断因素,希望不会引发争端。但一个实际情况是,我想我对IMD已了解较为充分,对剑桥的了解却大多是二手信息,如果有对剑桥了解深入的同学欢迎拍砖,反之我也只能是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判断。另外我整个申请过程没有中介,也基本没有任何和其他申请人的交流,全部信息皆从CD中获得,在此也想回馈一下欧洲申请区(关于写Essay、面试等具体经验论坛里相当丰富,因此我只总结自己认为较为关键的体会)。
【择校】
判断因素1. Why MBA
这大概是做选择最重要的因素。很简单也很没出息,我只是为了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change location,而非出于事业的ambition。出于个人偏好我最早的标的是英国,但随着申请的深入,我也越来越觉得自己在工作的过程中养成了太多不好的习惯,迫切需要深度重塑,而要在欧洲找到好的工作,我还有一定差距。就此无论从课程设计、周围同学的成熟度上,IMD理所当然是更好的选择。当然可以说个人发展还是取决于个人,但前提是我对自己的自驱力、成熟度、在欧洲找工作的能力都没有那么自信,一个设计更好的program当然对我的帮助更大。Location对我来说依然重要,前提是哪个学校更有利于我在英国找到心仪的工作呢?
判断因素2. 中国人的欧洲就业情况
在就业方面,我对剑桥毫无了解。偶尔翻到过一篇2010年的帖子Cambridge的中国毕业生就业还是很好的,但那时候有PSW,与现时情况不具有可比性。仅对比career service,我知道IMD的Career Service是十分给力的,PDE是其特色,2017年毕业生的数据76%就业于欧洲,而欧洲板块学生仅占22%,其中不排除有校友主动寻求回国发展的。而Cambridge的优势是英国的就业政策,之前了解英国本土商学院毕业在学生签证期内找到工作即不占工签名额,且可以选择毕业生创业。在剑桥面试的时候,就业指导人明确的说找工作不靠校招要靠networking,那么MBA和学校的校友圈是否是打通的非常需要验证。目前的体会来说,IMD的校友圈更加紧密是必然的,虽然我联系校友的样本量没有大到可以下结论。
判断因素3. 校友
我相信到了一定league的时候每个学校对申请人硬性条件的要求差距并不大,只是侧重有所不同。IMD面试的team里总共4人,均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初次见面就探讨了一些文化、政治、生活方面的问题;剑桥同行30-40人左右,大都是欧洲或美国人,其中不乏顶级咨询、PE背景。与同行人交流的时候明显感受到,几乎大家都是为了学校的network,因为ranking,很多人只申请了剑桥,但对项目本身了解肯定不多。对于欧美学生而言转行、找工作容易的多,所以他们真的也不需要考虑太多因素,剑桥毕竟是剑桥。遇见两个在校生,一个苏格兰人不需要找工作每天party很轻松,一个葡萄牙工程师转MBB。剑桥的氛围很轻松活泼,大家聊的都是非常简单的话题,我想这和年龄可能有直接关联,但也收获了和我同名的美国朋友一枚。一个小问号,在career service可能不够充分的情况下,找工作和来自欧美的众多同行直接竞争,难度显而易见。总体来说,我和IMD的校友接触更多,感觉思维上很契合,每个人都是出语经典,更是被他们主动帮忙的热情感动的稀里哗啦。但也许这种情感上的attachment也会带来我对两所学校的不客观评价,当然,气场match本身也可以是择校的原因之一。
判断因素4. 软性因素
包括衣食住行、择偶范围,这些因素Cambridge是更优的选择。剑桥恢弘的建筑、美丽的校园一度让我十分沉醉,而英国线下购物、生活的发达,人民的热情、优雅的口音,更是让我在刚回到北京的时候产生了摇摆。但鉴于MBA只有一年时间,最终生活的地点才重要,一年期间这些软性因素几乎可以忽略。或许这一年时间在英国可以有很多奇遇,这可能是个大概率事件,但让概率和幸运决定自己的未来,总是十分的冒险。此时我无法预测我会遇到怎样的人和事,这些值不值得我放弃更好的自我发展。当然,这决不是说剑桥会耽误我,只是觉得IMD会带给我不一样的自己。从外界因素看,瑞士人生活简朴、严谨、精益求精,这些和我的气质几乎是完全相反的,所以是不是选择这样的环境,会磨掉一些我的固习。靠外界因素强迫自己改变虽然不太可取,但靠自我约束改变一切,我还真没有这个自信。
在剑桥最后一轮竟然给我10000磅的情况下,我还对IMD十分向往,这本身是不是一个答案呢?但也会想,女孩子非要这么拼是不是对自己太狠心。最近也征求了一些周围职场人士的意见,大多推崇剑桥,因为名气。大多数人也坚定的认为一年的MBA一定是学不到东西的,所以理所当然选择名气,我无言反驳,同时十分害怕这种顽固。倒是我的家人竟然可以通过客观了解每个program后,客观的评价,对于我省爱面子的氛围而言,实在让我敬佩。
【教训总结】
申请中经历了各种精神上的压力与痛苦,白头发也增长了四、五倍。但这过去的一年,也是我多年来第一次努力去做一件事情,收获的感悟与成长甚至是工作无法给予的。如果你问我做对了什么,我只能说出几条:我是从事PE行业的女生,这大概是多数学校喜欢的diversity(当了这么多年女生终于遇到了性别有优势的时候,欢呼);灵感较多(平时看的电影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也许讲一下我做错的事情更有参考意义:
a. 战略比着急下手重要
着急的情况下,我倾向于直接开始着手工作,所以GMAT没有研究任何复习方法,也没有了解足够的学校的信息和Round时间,甚至不知道每个学校的Essay差异那么大。在三月份提交了剑桥的申请后,好基友才告诉我可以在google上搜索essay题目分析,哭了。我的着急下手绝对导致效果减半,反思一下不思考而行动就是懒惰导致的。回头看了一眼剑桥的essay,每个小topic中间还有重复,还有缺乏concrete example的,被waitlist也是十分合理的,我自己都羞于提交了这样的文书。被waitlist后我只写了一封邮件套瓷,没有重考GMAT,后来拿到面试简直十分意外。所以有时候怀疑这是不是命运的安排或戏耍,是不是我应该遵循这样的安排?
b. 时间安排
做好时间安排,绝对成功了一小半,我是绝对的反例。第一件事是GMAT,10月份GMAT第二次考了700,后面一懒就没再考,其实中间很多时间可以准备,我每天还有空玩三个小时手游,抽空看看盘,在小红书上剁手,过年期间更是完全荒废了,GMAT数学是45分(没做完题),在中国人中绝对是奇葩了。第二件事是Essay,1月底憋出来第一版,对着电脑坐了三个月,最后一个星期搞定了第一篇1800字的PS,一气呵成再也没有改过,隔了几天又用一整天时间写了五篇500字的Essay。我总觉得后面我会改得更完善,实际上没有改进了,后面所有的申请都由这六篇演进而来。一是因为我是灵感型作者,写成了很难再改;一是因为我没有和其他人的沟通交流,在2月份-3月份整个期间是没有任何进步的。
c. 找到同伴
在时间最紧张的时候当然要单打独斗,什么discussion都嫌浪费时间,但到了某个阶段自己的进步是会停滞的。而且同伴可以给你带来更多的motivation,这也是很好的认识优秀的人的机会,我的朋友在申请美国的时候拉了一个群,里面各路神仙都有,我明显感受到了她的进步。在我意识到自己进步停滞后,依然没有任何行动,继续靠思考人生一条孤独的路走到黑,绝对是在北京长期腐宅缺乏社交带来的社交恐惧症。
d. 不要中介
首先申请是自己的事情,思考是别人无法代替的。第二,国内中介与咨询机构水平我甚至不能用参差不齐来形容,最贴切的是天下乌鸦一般黑。了解了中介的商业模式,从业背景,你就知道为什么大多数中介都水平不行了。不排除有例外,那么恭喜你,但要知道这种是个例。以个体为提供服务的对象,从业人员水平普遍堪忧的情况下,遇到不满意的服务是正常的。我最早也准备用中介,因为我喜欢偷懒,也觉得自己英文写作不行,至少花钱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吧?花两个星期找了中介,后来又至少浪费了我两个月的时间,而且推荐给我的都是英国tier 2的学校,事实证明深浅自知,定位只能是自己做的。找到好的中介,好的顾问,好的态度,三者交集,近乎为零。
e. 定位
初步取决于自信,如果你是自信的人,大可以拿难度高的学校开刀练手,即使不成功也算可以调整你的自我认知。如果你是不自信的人,最好从差一点的学校开始,逐步帮你建立自信。我因为研究生成绩一言难尽,属于后者,不去试水你永远不知道。
申请过程中很重要的感悟是这是一个马拉松,而不是冲刺。我拿着冲刺的态度跑完了这一程,身心俱疲,工作态度吊儿郎当,更是完全没有任何社交,十分不值得提倡。这样不断百米冲刺的过程,导致我的拖延症加剧,因为经验告诉了我冲刺一下就好了,干嘛提前准备呢。后面写文书都是一两天赶出来,deadline通宵,面试靠临场,平时各种宅着打游戏,心理上却不敢花时间出趟门。但申请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面临着重要的人生际遇,把握好时间也更加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