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硬性指标:“双非”(非211和非985),女,GPA 3.85,托福 100:28 28 19 25,其中口语19. GMAT:710; 本科会计专业,无交流经验,有1篇国家级期文章。 录取院校: UCI、Fordham、LMU 前言 坐在黄浦江边吹着风,上海的天有些许闷热,内心也泛起阵阵聒噪。明天就要带着这份不安和尚存的理想主义离开故乡,远赴一代代人提及的留学圣地——美国。作为小地方长大和“非”最普普通通的一名中下层阶级学生,我一直觉得留学甚至出国都是自己触不可及的远方,但恍惚间,就在前方,就在明天。 回想起这一年经历过的点点滴滴,觉得每一段路都走的不是很正确,也走的磕磕绊绊。我想把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无关于什么经验抑或是教训,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每条路都有着太多的不同。我想有人听完我的故事,在进行下一段路程的时候,多一份从容和思考就够了。 Chapter1 :考研还是出国? 关于考研还是出国这个问题永远没有正确答案。在一年多前,大概在2016年4月份左右,我才刚刚把高联考研辅导班转让出去。其实大一我就想着要出国,那时候偷偷报名了雅思考试,也曾经假装无意间向父母透露这些想法。作为末线城市的家庭,面对出国的费用总是会很犹豫,更何况我还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思想的保守性束缚着我,所以在此之后我就将出国的想法藏在心里最深处。就这样大二、大三和考研,日子过得很平静,也很充实。但二月份的新年,改变了我的一切。在同学聚会和亲戚走访中,父亲得知了自己初中、高中和大学同学的子女,很多都已经作为交换生出去一两年或者在申请出国。面对他们的询问,父亲一方面碍于情面地说,我家孩子也在申请出国,另一方面也在心里真正地去思考,女儿到底应不应该出国。就这样,我尘封多年的想法,又一次在家庭会议中被提及,参议员还是父母,只不过这一次他们改投了赞成票。 对我个人而言,我选择出国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第一,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美本的高中时期同学聊起天来,发现国内的教育相比于美国的确很宽松,很慈爱,同学间缺少一些 竞争氛围(也许是我的本科学校太差,但是我身处一个圈子中,就很难跳出来);和墨尔本大学的高中时期同学后来见面的时候,在那边创业的他已经是个身价数百万的“小土豪”,我开始觉得在外面看到的会多一些,机会多一些。第二,有些人告诉我在国内读研或者读博,申请国家公派或者申全奖博士会容易多了。我想了想,当自己在美国读博士或者博士后的话,作为一个女孩子需不需要承担家庭的责任甚至是一个做母亲的责任,我该持有一种怎样的心情去学习和去理解生活,我甚至也没法保证自己有读博士的动力。我想在还保留着一丝理想主义和小女孩的天真烂漫到美国去学习、去成长、去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Chapter2 :怎么申请出国? 现在想想自己关于出国一系列的准备,觉得最遗憾的地方就是没有找一家中介公司或者半DIY。我不是在打广告或者做推销,因为我觉得像我这样,个人的搜索信息能力差和对大局掌握不好的同学,往往会犯很多错误,我简单讲述一下我的申请过程: 1.2016.04-2016.06一直在准备托福,在济南上新东方托福班,做题和背单词。 2.2016.06-2016.08去北京新东方报名GMAT班,分别在南开和山大考了两次GMAT。 3.2016.08-2016.10和外行的叔叔一起选校,经历了自大、懒惰、骄傲和迷茫的两个月。 4.2016.10-2016.12申请学校和实习并行,自己写文书和填网申。 5.2016.12-2017.01幡然醒悟,认真申请了三所学校。 6.2017.01-2017.02准备面试和等待offer。 首先,在严格意义上自己是4月份才开始准备申请出国。那时候托福和GMAT还没开始起步(我觉得已经算比较晚的),然而自己当时用了整整2个月的时间才勉强把托福刷到100,而且自己的口语分的短板,在后期申请学校的时候吃了很多亏。虽然后期想过补刷托福,但是每天的事情太多,已经没有心情再去刷分了。PS:大学同班的一个妹子,虽然在五月份托福还没过百,但是在中介公司的帮助下,节省了一些时间用来安心刷分,最后去了UIUC。而且在准备托福的过程中,我一直也没有意识到口语的重要性,如果有个中介公司提醒一下,我觉得结果可能会不同。 其次,关于GMAT的准备和托福一样,都是选择了新东方的课,也都是给自己留了两个月的时间复习。在北京上课的那段日子还好,但是暑假每天在家生活的不规律和面对众多的诱惑,自己学习的效率真的是很低。PS:申请澳洲留学的一个同学在这段时间去香港找了一份很好的实习,即使他的雅思成绩不到6,GPA只有2点多,但是凭借着好的实习和一项发明专利,也申请到了莫纳什大学。留学申请中有些事是必须要做的,但是把事情合理安排好,是像我这样的小白很难做到的。 然后,到了最关键的选校问题。我叔叔是中国90年代同济大学毕业生并到德国留学三年,在选校这个问题上,我一直将他奉为权威。还记得二战GAMT考到710分的时候,他给我发微信祝贺一下,然后说我这个成绩(T:100,G:710)申请一个好学校没问题。我也是一直在等叔叔给我的选校名单,也确实等来了一份名校的名单,但却是一份让我的申请全军覆没的名单。天真地以为能上名校的我,在8月和9月中,想着去考托福刷分,想着去好好看一下学校的招生要求,但是还是被懒散、自大和骄傲冲昏了头脑,度过了最不知所措的迷茫的两个月。PS:叔叔虽然留过学,并且认识了很多美国的海归,但真的是外行。时代在变,分数和要求都在变,所以选校的时候不要盲目听从他人的意见,要做到自己亲自去查阅,做到心中有数。 接着,当开始填写网申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的分数真的很低,而且这个时候我一直都没有一份稍微像样的实习。大二和大三的时候,有很多次实习的机会都因为自己觉得要考研而实习的意义不大,给放弃了(所以一切要趁早准备,才能做到合理的规划)。暑假在家的闲时,8月和9月的迷茫,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作为商科学生,尤其是申请会计专业,这个时候还没有一份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经历是多么的失败。后来,在十月份我尝试了投一个中国很好的会计师事务所,也通过了面试,但事务所要求的工作时间太长,自己的文书还没动笔,就放弃了这份实习,最终在当地找了一个普通会计师事务所。一边实习,一边写文书,计划着一个月的实习结束以后,开始填网申。 再者,由于实习占用了大部分精力,所以自己很难对申请的学校有过多的了解,也很难写出学校满意的文书来。在申请11月到12月开始申请学校期间,我把叔叔给我列的学校从头到尾申请了一遍,大概是每三天准备出学校需要的两篇essay,有的甚至是三篇。我在恍惚中结束了实习,也在迷茫中提交了网申,结果显而易见。 最后,身边网申的同学一个个收到了面试的邀请,而我的申请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我开始坐立不安,有时候凌晨两点醒来,赶忙拿起手机刷刷邮箱。直到一封来自罗切斯特WL(waiting list)唤醒了我:我开始在各个论坛逛,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被WL,我到底哪里做的不好。我去反思,去查阅罗切斯特的特点,学着给学校发邮件。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了如何去申请学校,如何向学校展示他们想看到的你身上的闪光点。我也在wordsunny机构的一名老师的帮助下,头脑风暴了一些我没有发觉的一些闪光点,赶着末班车提交了三篇学校的网申,令我意外的是,三所学校都给了offer。 Chapter3 :遇到了哪些“坑”? 第一,我觉得最大的“坑”就是自以为是。我曾经和现在一些学弟学妹一样,对中介公司持有“你妹啊,骗子啊,抢劫啊”的态度,其实走过这一年才发现,中介公司的确有存在的意义。如果你时间充足,获取信息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其实不用考虑找中介。但真的是像我一样,准备本来就很晚,而且个人能力很一般还特别懒散的孩子,真心推荐你们找一个靠谱的中介,相比于留学的费用和留学带来的收益而言,这些钱真的可以接受。此外,看眼前利益的话,中介帮你拿到带奖的offer的概率也会大一些,像我最后申请的Fordham给了我5000刀的奖,这些钱已经能够找一个很好的中介了。 第二,中介虽好,但是骗子更多。在我申请的十几所学校几乎全军覆没的时候,有一个父亲的领导的朋友(算是很远了),说我这个情况他可以接手,负责后续跟进,甚至打包票说一定能申请到学校,只要15000块钱。说实话,我到现在还不明白,申请的资料都交完了,后续跟进如何跟进。而且一定能申请到学校的话,谁都可以说,这些条件不难申请个100多名的学校。虽然后来看这件事情觉得很不靠谱,但按照当时惶恐和不安的心情,如果他要5000块钱的话,我真的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所以大家在申请的过程中,一定要堤防有人来利用你的迷茫和不安来骗钱。 后记 暂时就写这么多吧,这一年多来走下来,做出了很多不好的选择,最后也没申请到很满意的学校。也曾想过再gap一年,但是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选择了去UCI。每个人的认知不同,我也只是个刚毕业的、自己DIY无知的孩子,也许我现在觉得正确或者错误的事情,一年后再看起来,又是另一番想法,所以我只想把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我的想法写写。我不喜欢好为人师,但是CD和wordsunny还有很多学长学姐真的帮了我很多,所以我想做一个回馈帖。因为水平实在有限,还想恳请大家指正我的错误,欢迎大家来讨论,甚至来狂喷我说错的地方,我很乐意接受。明天的飞机,对于未来仍有一丝不安,感觉一切是那么不真实,但我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即使现在脚下的路有些曲折,一起加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