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5725|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书节选连载系列(持续更新中)---芝加哥商学院之旅

[精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23:3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幸得到CD网和复旦出版社的支持,在这里发一个书摘节选系列,希望对后来去攻读海外MBA的同学有所帮助。内容选自去年发布的《我就这样绽放自己(一个勇闯世界顶尖商学院女孩的精彩人生)》一书,详细记述了作者在美 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两年间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包括对美国式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也包括美国就业培训、面试技巧以及求职经验。

内容简介:

从1999年读大学到现在,一晃已是十多年,看起来和同辈人一样都经历了读书、工作、结婚等相似的过程。但作者小荷深深觉得每个人生活质地的构成与独特经验的积累,其实都来自那些你“计划外的事”以及“你与世界互动”中每一步的主动选择:比如去哪里读书,干什么工作,与谁结婚等等。
改变作者小荷生活轨迹的正是这样几件事:一次发生在晚自习里的讲座,使她第一次我知道了一种由商学院、咨询业、及融资创业组成的人生,心里的种子就在那时候发芽,向往起多元化的人生,有了最初的规划。再就是大学来美国作交流学生。学业与生活上受到的挑战其实都没有理念上的冲击大,最大的触动在于“提胆”。第三件事是与几位好友曾在业余时间一起创办过一个杂志网站,那段小小的插曲经历时常提醒她工作的本质。作者后来只身勇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伦敦商学院,求学及生活、旅行的过程什么精彩,也让人回味无穷。作者自己也由最初一个文学青年变成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作者简介
作者小荷,八零后,科尔尼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经理。
复旦大学文学士,曾获学校选派赴美进行一年的交流学习。秉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曾作为中国代表赴韩国、日本、瑞士等多国参与哈佛亚太商业年会、模拟世贸组织等世界学生组织活动。后获罗斯基金会奖学金,赴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攻读MBA,任中国学生俱乐部联席主席,暑期进入瑞士信贷投行香港分部实习,后赴伦敦商学院交流。期间亲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欧美两地商学院的巨大影响,体验逆境中也要将人生活得充分与浪漫的要义。工作之余,担任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校友面试官,《新理财》杂志财经专栏记者,绿色和平国际组织特约咨询师,及中国三明治公益媒体网站个人规划专栏编辑。

编辑推荐
一个人如果能在年富力强时就知晓自己一生的使命,那是最幸福的。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追梦女孩的人生感悟。作者在书中也引用了作家亦舒的话:一切的一切皆只因世面见得少。在勇闯世界顶尖商学院之后,见了“世面”的作者小荷,更加坚定地认为,这世界辽阔,总有一个梦可以实现。她无疑是是幸福的女孩,她的生活里有一个可以实现的梦想,她在追梦中,她想把这份幸福与梦想也传递给不甘平庸的你,你做好准备了吗?

————————————————————————————————————————————————————————————————————————————————————————————


选自第一章 迷失异乡,不破不立

请和陌生人说话---商学院的开场白

西方商学院正式读书前的前戏很多,比如许多商学院在正式开学以前都有一个类似夏令营的活动: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录取学生们自由报名组队,进行为期一至两周的旅行,目的地从爱尔兰到越南,从斐济到贝丽兹,不一而足。基本上老外们都非常钟爱险峻地带,特别是中美洲与南美洲。学校的目的无非是让大家在进入商学院前就能尽早地认识一些同学,或者说以一个轻松的心态进入学习。这种夏令营活动应该只专属于商学院,受其较大的招生规模和团队学习方式决定。毕竟,几百人的一届学生要真的全都靠进校学习而认识非常费事,组队旅行应该是最容易的一种交友方式。当然这是一个自愿项目,每年芝大商学院的Random Walk夏令营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新生会参与,年年都几乎爆满。


当年我报名参加的是地处北非的摩洛哥。至于理由,现在想来主要是好奇,从未去过非洲,又是那么一个令人立即联想到卡萨布兰卡的地方。虽然之前已去过不少地方,但摩洛哥之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形成了体现商学院教育精神的重要开篇。


首先,参加这活动需要一点冒险精神,毕竞不是所有人都觉得和十余个不认识的外国人玩一两周是一件那么有趣的事。以我参加的队举例,全队一年级的人数是在14人左右,外加四个二年级学生从暑假实习回来作我们的导游和组织者。(许多像这样虽是学校名义的活动,但校方几乎没沾一点手,从联系目的地到组织安排均由学生自行协调。美国学生参与度和体现领导力的机会比比皆是。)报名分组的决定出来后,队长便发出邮件说好在芝加哥机场几号几点集合同赴目的地马拉喀什。我这一队中大概美国人占十个左右,余下的有来自中国、香港、印度、秘鲁、法国等国际学生,男女大致对半。除了那四个二年级带队的学生认识彼此外,余下的一年级新生几乎谁也不认得谁。飞机场的候机室成为我们第一次在异乡见面寒暄的场所,也是第一次得见同行的诸位旅伴。大家迅速地希望建立起一种友好气氛来,不管是不是真的看对方顺眼,但都要强迫自己能够和这些人在以下的十天内合得来,毕竞旅行是非常考验同伴的默契度和忍受力的,大家也都想给彼此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其次,这一两周是一次关于西方社交技能的初洗礼,作为来自中国的女生,我便受到了喝酒游戏的冲击。并不是我特别害羞或酒量太低,但老实说,这一点我到现在也不十分理解,为什么西方人那么爱以酒精消磨夜生活。亚洲人的夜生活更多仿佛是唱唱卡拉OK或者吃吃消夜,而美国人无疑热爱酒吧。如果说我们的友情是靠打牌、卧谈、饭局等形式培养的,那么西方年青人的友情绝对是靠在无穷多派对里一杯一杯喝出来的。我在第一晚就受到了挑战,外国青年体力普遍都好的惊人,白天已经马不停蹄的走了许多景点,我以为大伙晚上到了旅店就该洗洗睡了,不想二年级学生建议九点后在酒店花园里继续“活动”。所谓“活动”,一会儿出去就明白了便是喝酒。二年级的师兄师姐们买了许多啤酒,还准备了很多杯子。我在摩洛哥的夜色下第一次玩起了CupFlip(翻杯)游戏。美国人的游戏大多很简单,此游戏即按序盛酒,每个人将倒满酒的杯子放在掌心上,然后迅速翻掌接住,酒要是洒了就要罚。罚酒量会由少到多,杯子也会层层叠加,比赛方式也从一开始的个人到后来组成两队。一开始我觉得甚为无聊,好像只是为了喝酒而喝酒,后来慢慢发觉这是西方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拿着酒杯攀谈是一种放松聊天的形式,实在无话可说也可以时不时就碰下杯、喝上一口,或索性就进入了比喝的状态,不会很尴尬或冷场。当然我不觉得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女生,但经历过几个晚上的赛酒后,我觉得作为当代女性,会喝一点酒简直是非常必要的。讨巧而不伤身,男生一般也不会强迫女生喝太多,大多象征性的,但如果一点也不能喝未免在大家看来过于矫情和扫兴。


经过头几晚的各种酒令游戏后,大家的友情果然突飞猛进,瞬时对对方的来历与八卦也都略有所知,白天一起旅游也配合更好,夜间起了巨大的辅助作用。在这些酒令游戏上令我最有感触的就是在这里“混得好”就需要心理上“放得开”以及自己“有料”。老外在追打八卦来了解一个人这一点上有时和各地的娱记狗仔没什么差别,而且他们在这些游戏阶段不会因为和你生分就不好意思追问,比如你输了就要问答诸如“你作过最冒险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最惨的时候是什么?”“你为一个爱的人作过最夸张的事是什么?”“你觉得这程旅行到现在为止什么部分你觉得最好?”等。他们并不想真的为难对方,只是想了解你是怎么样一个人,而我们的文化里很少在和对方不熟的时候以这些私人问题来问询。我反而觉得某种程度上,这些问题虽然隐私,但确真的反映内核,而且需要平素很多对自己的思考才能回答得出。所以如果一时回答不上,就请喝酒吧!


其中有一个夜晚我们完全处于露天社交模式。那一天下午我们要骑着骆驼穿越撒哈拉沙漠,但可能方向把握上出了点问题,到了晚上未能走出沙漠。大家骑了长时间骆驼后大腿都非常疼痛,此时还必需要在沙漠里搭蓬过夜。没有什么干粮,炎炎夏日里也不能洗澡,男生们都非常绅士的把有限的水尽量多给了女生。草草用膳后,大家就席地躺下,对着星空开始海阔山空的神聊,从电影明星聊到外交政策,撒哈拉的星空离我的距离仿佛真的伸手可及。就那样,我们十几个人围坐着一圈,谈着谈着,迷迷糊糊地在沙漠上过了一宿,头一次发觉用英文和陌生人可以说上那么多话。


如今摩洛哥的风景和美食我只能回忆起一二,但那次旅行最终让我与几位外国同学结下深厚的情谊,友情远远超过了我日后在正式商学院学习时结交的外国朋友,正如某一位老外好友说的,“那怎么能一样,我们是一起过过夜的喔!”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机会并不常有,它逼着我走出自己的条条框框,主动而勇敢地溶进一个新秩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收藏收藏3 收藏收藏3
23#
发表于 2014-5-3 21:53:19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分享, 很有收获!
2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6:32:49 | 只看该作者
选自《我就这样绽放自己》第九章:兼容并蓄,上下求索

对后来人的建议---MBA这玩意儿到底值不值得读?

近年来为公司的年轻同事和其他朋友经常在闲余时间作些申请海外MBA的辅导,慢慢有了些感想。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转型与全球经济的持续衰退,读MBA的必要性正在发生变化,而且它这剂方子从来也不是符合天下每个人的。


申请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漫长的系统过程,真正入学前花费的准备期就可达一至两年:从考GMAT开始,到写各校的申请文书,找人写推荐信,进行面试等。海外名校的MBA学费还在每年稳定上涨,而且较少有奖学金,对国际学生贷款的条件也越发苛刻。两年100万人民币左右的财务成本投下去,再加上时间成本以及原本两年工作的机会成本,据美国教育机构统计,毕业生平均需要五年才能使这笔投资真正还本。所以,申请之前务必好好想想你的目的,不要得不偿失。


总结一下个人对此学位好处的理解:第一,对于美国市场而言,MBA学位是很多机构入门的通行证,名校的MBA更能给你带来一些光环效应。但中国市场相对来说接收面还是窄一些。毕业后你的求职方向可以变宽不少,会有一次重新择业的机会。 许多机构如投行与咨询公司的进入机会一般也只有两次,第一次是本科毕业,第二次就是MBA毕业,所以掌握好第二次转型的机会也很宝贵。第二,毕业后的起薪确实平均有较大涨幅,但前面说了,这需要与所花的所有成本抵冲来看。但你从此有机会进入一些稳定的上升通道。第三,收获一个校友网络。这个好处在美国工作是巨大的,前文有写到过美国的校友文化强大,大多数MBA毕业生职业后期的工作都是靠校友介绍。许多公司也有对学校的偏好,所以读哈佛商学院之所以有巨大的无形收益也不奇怪。我个人感觉也是与谁读甚至比读什么更重要,特别对于要回中国发展的同学来说,选择一个相对靠前的学校也是有必要的。中国市场向来对于门第相对更为看重。第四,这两年个人软实力的锻炼。有许多人也许会对此嗤之以鼻,对于许多之前是金融背景的同学来说更觉得“学习”这两个字对于MBA项目是个笑话,大家都是冲着认识人和求职来的。我个人觉得在海外学习两年各领域的硬性知识远远不及这个无风险的学校环境所给你创造出这个体现软性领导力的平台来得重要。对于一个在中国工作三至五年的人来说,原来的本科教育与工作可能都没有给你一个舞台去真正带领团队,公开演讲,发起项目,结交朋友等。这些软实力对于个人成长尤为重要,MBA项目相对于其他研究生教育所赋于的这类机会要多得多。


但读MBA的劣势也很明显。首先,前文说过,对于中国人来说,毕业后的工作有一定局限。许多机构碍于成本,不会轻易招收MBA毕业生。加之中国市场还不十分成熟,许多机构也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毕业生,没有像海外那样成形的培训生项目。其次,工作会或多或少丧失一些先前的自由。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位获得,你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毕业后选择的第一份工作也往往会坚持若干年,哪怕辛苦也不会轻易放弃,毕竟你那时还会有还学债的压力。所以许多同学都在第二年拼命玩,大家都知道毕业了再一次进入全职工作的生活一定不会轻松。另外,因为MBA学位与宏观经济有着莫大关联,所以每年的经济大势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就业。像我们这些从低谷中毕业的毕业生薪资据统计十年内都将一直落后于从高峰中毕业的学生。如果你有本事能够预市场,那你也可以相应调整申请战略。


然而,申请的时间恰恰不等人。一般来说,工作三到五年是进入MBA学习的黄金年龄。太早来工作经验少,上课就吸收的少,问不出相关的问题,高阶的课程也不敢选,与同学之间讨论学习也贡献不出什么。来的太晚,也有点浪费,大部分毕业生的起点职位和薪资都一视同仁,那些原先工作时限太长的同学要不就得屈尊,要不就得自己再单独去谈判新职位。有些吃青春饭的行业,比如投行,过了三十再入门也基本无望。有了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许多商学院也会建议你进入EMBA项目学习。所以,其实作这个申请的决定也就是那几年的窗口期,过了也就不合适了。为了最大化效益,时间点的选择是一定要考虑的。


MBA最适合那些有着良好职业准备,并明确毕业后规划的人。知道自己方向的人在这个高竞争性又嘈杂的环境里才能较少受到无谓干扰。特别在经济大势不佳的情况下,靠一个学位来华丽转身的可能越来越少,MBA能作的只是锦上添花。进校与求职还是两件事。要知道西方学校会出于种种多元化的考虑,招收许多的非主流学生,但求职对于过往的学位与工作却十分倚重。虽然学校之间存有差异,但我认为好学校之间的差异性小于大多数人的想象,许多不同也是一种市场营销的需要。对大多数人来说,与其纠结去哪个学校,不如好好想想自己具备的能力,这两年要怎么度过,以及达到哪些目标来得实在。也有少数志存高远的人只愿意去哈佛或斯坦福商学院,这一方面是个人情结,另一方面申请也有运气成分,就看你的实力和时间成本能不能供得起。


另外,中国女性现在是前来读书的中国人主流,撑起半边天。对于女生,我觉得时间成本更为宝贵,需要好好想一想是不是要来读,以及什么时间来读。每每看到有些女同学怀着孕在这里打拼总觉得女超人真是无处不在。但想到毕业后两三年内都要作好牺牲一定个人生活的准备,在一份新工作上站稳脚跟时,你不免也会算计一下成家生子的现实问题。来得时候青葱,一晃赔进五年光阴,就过了标梅。如果还是举家拖儿带女的过来读,不是说不行,只是这两年一定过得比较累。在繁忙的商学院里读书与带儿两不误,就要变成一个超级妈妈。每次看到这些超级妈妈,总觉得这年头,女性真不容易!


同时也要提到,近年来有一种弱化海外MBA的趋势。比如我所在的咨询业已经越来越多不需要MBA的限制也能升迁。投行更是如此,三年培训过的分析员远远比海外招的一个MBA好用的多。随着经济走低,招聘MBA就显得更谨慎。另外,国内的商学院开始越来越发达,比如中欧、长江等,给各大著名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本地供给。这些学员的成本也没有海外的高,素质大多数也不错,从在中国市场的求职来说,也许比海外同学更有优势,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有一位海外读本科、背景不错的同事,MBA就选择去了中欧。两年的体验她十分喜欢,一边去西班牙交流学习,一边为学校组织了多场亚洲商业论坛,最后也通过校友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我问她当年为什么没考虑去海外读,她说为了在中国发展,这里的校友圈其实对她更加实用。所以不盲目跟风,知道自己的目标才能作出有意义的选择。


最后,想起一句校友和我说的话:“MBA其实就那一次机会,你只在毕业的时候用一次,而后来你是谁,以及你取得的成就其实与哪个学校无关,与读没读过MBA 无关,人们只用你真正的工作水平来评价你。”


值不值读,供君三思。

21#
发表于 2014-3-28 05:15:35 | 只看该作者
作者娓娓道来,一层层揭开商学院神秘的面纱。对职业规划也提出很多有益的观点。加之现身说法,让人理解起来也很容易。非常感谢!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00:11:28 | 只看该作者
选自《我就这样绽放自己》第九章:兼容并蓄,上下求索

职业爬坡


本科毕业时,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一片懵懂,但我明确知道不想连着读硕士,也知道我不想如众多师兄师姐们那样进入媒体和翻译行业。后来我渐渐明白大多数人是不可能过早的知道自己要什么,而只是大约知道自己不要什么。能很早知晓自己此生使命的人自然如有神助,能够集中精力向远大的目标奋进。而我觉得大多数人的另一种走法便是将自己知道不喜欢的事一件一件的剥离,慢慢走向内心深处。

于是乎,在选择职业时和选择专业一样,我采用了宽口径策略,我怕自己是一个那么喜新厌旧的人,如果对新工作只有三分钟热度怎么办?我希望有一个平台,有尽量宽的跨度。最重要的是职业选择之间的不可逆性。比如我先作咨询,后作企业可以,反过来也许难度会很大。抱着一个选择不可逆平台的思路,我决定去管理咨询业试一试,不想一试就是七年。辗转过不同公司,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项目。虽然蜜月期的兴奋早就过了,但对于下一份工作还保持谨慎,正处于七年之痒的阶段。

在工作的多年间,个人体会是确实没有一份完美的工作,让你钱多事少离家近。许多时间我们找寻的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幸福。在过去的间隙中曾给投资银行和公益组织打工,那时会觉得原来相对而言,咨询还是一份靠谱而有意思的工作。而一旦长时间回归,又马上滋生出为啥姐还在这里混的种种怨念。

到最后,人骗不了自己。唯一重要的是喜不喜欢,有没有热情。每个人的先天能量与耐性差异甚远,且不说意义,只要这事你还觉得有点意思,生活就会挺有滋味。问过原先一位老板为什么还呆在咨询这一行,她的回答很实在,令我印象深刻。也许对作职业规划的同龄人有所借鉴。她说我考量一个工作总是想着三个因素:

1.        Am I learning something?  (我是否学到了东西)
2.        Are the people I work with interesting? (共事的人是否有趣)
3.        Am I fairly compensated? (薪酬是否合理)

进入海外商学院后仿佛就是事业大转型的不二契机,大家都会面临一次职业的重新选择或洗牌的过程。因为MBA的万金油属性,使得什么工作好像都可以去试一下。商业院毕业三年后更坚定了许多以前的看法,虽然不一定能很快找到所谓的dream job,但职业选择有几个大方向最好还是能一开始想清楚,对个人未来发展有着战略意义。


比如首先要想一想是进入实业运营还是资本市场运作,这是两个战场。前者身体力行的围绕着实实在在的产品或服务为主体所衍生出的研发、制造、市场、供应链等方面工作,后者是以市场交易为主的业务,不管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主体始终是相关公司间的一次次买卖。前者所关心的市场可能就是所在产品的一个细分市场,后者更需要关注全球宏观经济变化,利率、汇率和股指波动等都是相关的市场信息。在实业运营这个战场上,你还可以选择是进入所谓职业化服务公司(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还是真正与终端消费者产品与服务提供有关的企业。这些服务公司说白了就是企业日常各项职能的专业外包,如战略规划与咨询、律师法务、审计、广告、公关等等。去了相应的服务公司,你就通常会被高强度地训练成一名专业人才。许多精英也热衷于去这些公司发展一技之长,相应的报酬也更高,工作时间也更长。选择去企业内部工作的同学常被视为追求稳定生活方式的那批人,相对竞争心没那强。也有些同学特别爱好研发与产品管理,这些关键职能相对很少外包,只能去特定的企业工作才能学习到。


知道自己属于哪个战场是第一步,接下去还要知道每个战场的退出选项有哪些(exit options)。否则一步踏错,离长期目标就更远了。对于选择资本市场的人来说,通常的路径是从卖方到买方,即从为别人作嫁衣卖出资产,到自主掌握资金去进行交易,买入资产管理。常见的职业展路径有从投资银行家到企业的首席财务官或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人,从投行的行业研究员到共同基金旗下的组合管理经理,从交易员到对冲基金创业者等。对于各类专业性的服务公司来说,通常由于严格的升迁制度和个人生活阶段的变化,两至三年可升一级,一直能坚持撑完五六级作到合伙人的比例并不高,大多数人在中间会选择离开,进入企业的对口部门发展,或者进一步跳跃转型。


西方教育把职业规划当成一件重要的功课在本科时就让学生们积极构想自己的未来。相对来说,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职能起步晚,可能效用还是近乎于零,学生都得自己去收集各种信息,了解行业,学习面试等。早一些明白工作与职业的区别还是很有益处,随随便便找一份工作或就冲着薪资水平去工作的人从长远看将远远不及那些以职业规划着眼寻找工作的同辈。我们生活的时代,与父辈们大不同,一个人在一生中有三四个职业都应该是平常的事。但第一份职业相对是最重要的奠基,其中积累的专业技能和人脉直接影响你接下去的道路,所以需要打造的时间也许也是最长的。


我就是属于当年没太想清楚心之所向的那批人,于是就毕业后加入了海纳百川的咨询业。亚洲区的咨询普遍比欧美要更辛苦一些,主要也是因为客户相对不太成熟,项目中往往有很多额外教育客户的任务。商学院毕业后,我又连干了两年不停歇的项目后,觉得特别累,那时有个非赢利组织正好在找寻求外部咨询员的帮助,我便和公司请了两个月的无薪假,前去帮忙,顺便也调节一下自己的生活节奏。提交申请后,中国区的总裁便来找我谈话。我当时心里一惊,觉得公司肯定是以为我要离职了。事实上,我也确实起了要离开的念头。但这位外国老板的一番话让我很是受用。他没有询问我的身体状况或是两个月的计划,像是看穿我的动机一样,他说你要想明白你的职业观,你是把这份咨询工作看成一次短跑还是马拉松。如果你觉得它只是一次短跑,我劝你全力以赴,直到达到某个里程碑为止,然后就可以潇洒地离开去追求人生的新篇章。如果你准备跑马拉松,那么你一定得在这份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自己找到一种适合平衡生活的机制,让自己工作之余有生活,而且对工作始终有热情。他告诉我他自己每天六点回家陪太太小孩吃饭,多年雷打不动,晚上九点后再开始工作。周末的一天也谢绝所有的工作会议,只留给自己看看书打打球,多年来他已习惯了一种特定的生活节奏,也对外界坚强的悍卫着这种习惯 。最后,他笑着对我说,还要勇于对老板说不,你得教会别人怎么对待你。这短短十五分钟谈话是我到现在为止收到过的最佳职业建议,如果早一些知道就更好。许多外企都会给新人分配一个内部导师 (mentor),且不说具体效果,这种制度发起的本身就特别有意义。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父辈已完全提不出适合的职业建议,而忘年交毕竟也不易结识,如能在工作上遇到一位长你十岁以上的好导师实在是一件莫大的幸事。

说起职业爬坡,我想到了一个英文词self-selection(自我归类)。其实,所有的行业作到高层都是一种相似群体自动归类的行为。比如我认为在投行里生存久的工作者必然是对金钱存有较大渴望,必然对大场面或高层次的商战较为热衷,必然带有完美主义的倾向。这是一个行业的法则,也是久久浸淫后不可避免在个人身上打下的烙印。不习惯这些法则的人早就混到半路不是主动离开就是被动淘汰。咨询业也是如此,渐渐你变得只说不练,过于理性,过多考虑风险,没了PPT就不知道怎么说话。

现在国际上提倡的T型人才观特别中肯:所有的领导型人才一般都有着专业领域的纵向深度和跨领域的横向知识面及统筹与社交的能力。除了鲜明的行业印记外,商业高管之间的核心能力都很近似,比如都有一流的演讲能力,销售能力和决断力等。这些少数的高管似乎跨界都不是个问题,跨行与转型对于他们反而这时容易许多。管理的本质相通,爬坡到了中腰以上,便不再强调作事,更多地开始管人。商学院所学的那些看似没用的关于领导力与组织行为的软课程这时才显出其作用。其作用便是能给你提个醒,让你各种决适策管理的潜意识得以浮现。管理本身是个需要实践的行为艺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招,大多都只能在游泳中学游泳。

无论在哪个行业,重要的是处在其中的我们能不断自省地分辩自己的成长,主动判断并选择发展的下一步轨迹。了解自己和了解世界一样,需要时间。

所以,不能急。曾经我是个极度心急的人,总想以最快的行动力把事情作完。后来发现,事情永远作不完,而且一件事总有些推动因素不完全受个人掌握,所以我开始被动的不急起来。到了近几年,我发现还需要主动的不急。比如以前,总觉得快速升迁是一件人见人爱的事,然而现在觉得如果在某一个职级上你没有准备好,或还没有相应足够的经验,即便给了你那个职位,你还是很难胜任,对你从长远发展看也未必是件好事。(少壮派请忽略这节。)只是我更欣赏慢热的人,更相信水到渠成一些。作了顾问这么久,我方才有些明了为什么好多事的推动最好能“顺势而为”。


对于大多数非X二代的人来说,职业爬坡有方法,但没有捷径。运气也只会惠顾早有准备和开放性思维的人。登不登顶也不紧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旅途更值得回忆。未来还有很多未知性,生活总是那些计划外的事。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继续探索,拒绝轻易定型。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23:35:14 | 只看该作者
选自《我就这样绽放自己》第八章:云游四海,寰宇一家

伦敦商学院 ---优雅的孤独星球


南美归来,第二天就飞去了伦敦。抵达的当天下午,我放下箱子顾不得休息,就重新坐地铁前去商学院报到了。伦敦商学院座落于市中心的贝克街上,我看了看地图心想比邻着福尔摩斯的故居,应该不难找,一路上还思忖着办完入学手续到附近哪里去填填肚子。不想刚出门就开始下起小雨,好一个英伦天气啊,我心里叹了口气。从学校附近的地铁站出来,居然遇上个不认路的好心人给我指路,害得我完全走错了方向,结果我绕了Regent’s Park一圈,蓦然回首,才发现安静而孤傲地守在一隅的LBS(伦敦商学院)。LBS那块蓝红相间的学校招牌挂在贝克街上,丝毫不起眼,以至于我第一次走过时以为是某个咖啡甜品店,哪里想得到这竞是商学院的偏门。不过没有大门这一点欧美商学院倒是意气相投,西方教育机构那些示意牌总是小小的嵌在建筑物某个不起眼的地方,加上多数没有围栏,整个校区都是对外开放的,游人一不留神就走进了某个学院而不自知。相行之下,国内读书仍是一块圣地,有着宏伟的大门、门卫和围墙,不知几时会与社区打成一片。


找到组织后,我很快办好了手续。领了新出炉的学生卡,来到门口小店买了一杯咖啡提下神。果然,欧洲是Costa红色的天下,奶香味特别浓郁,而熟悉的星巴克墨绿的踪迹竞整条街上遍寻不着。


是的,欧洲还是很不一样。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三个月不一样的生活。第一天上课时我就吃了一惊,确切的说,是有点窘迫。那一天是堂小班课,我应该是课上唯一的亚洲人,也是唯一一个从美国过来交换的学生,在场的三十来个人听口音都来自欧洲。我惊讶的却是他们的穿着。在美国闲散多时,除了求职的那一段天天穿西装外,别的时间基本上就是素颜朝天,汗衫加牛仔裤即可。这次到伦敦我也只带了非常简便的日常服装。这一天还是正月里,天气十分阴冷。进来的男士基本都穿着西装,束着领带,非常有型;  而女士们最让我汗颜,几乎所有女生都化着妆,穿着裙子和长靴风情万种地摇曳着进来,偶有着长裤的那一两个女生也穿着那种黑色紧身的塑形裤,外披着风衣施施然地进屋来,我下意识的往里坐了一下,把穿着牛仔裤的身子再埋下去一些。另外,她们中的一大半还都戴着各式漂亮的帽子,拎着精致的挎包,刹那间我有种回到维多利亚时代的幻觉。说实话,那堂课的内容我都没有什么印象了,我的双眼基本都贪婪地盯着这些女生。真是太考究和优雅了!又过了三四天,我的初印象得到了全面印证。不仅是学生,这里的教授也比美国的教授在外表打扮上胜出一筹,特别是几位女教授从上到下穿戴着像个明星,连围巾和配饰都分外考究。同是女儿身,相煎何太急!顿时觉得自渐形秽,为了应急改善一下粗鄙的乡土气质,立马就冲去ZARA现购了裙子和围巾,免得给人丢份。


这关于“形式”的第一印象十分深刻,欧洲是分外注重礼仪和外表的,商学院自然尤甚。成为一名绅士或淑女可能是这里行商的必要条件,无怪乎英伦是所谓大学的博雅教育与绅士培育理念的发源地。我的性别意识竞在这里得到最大的启蒙。后来认识一位从法国来芝大交流的女生,进一步印证欧美之间的差距。她每天都打扮得分外精致,告诉我在法国商学院里人人都是这样,以美为先。到底是以香奈儿和波伏娃为女性代表的国度,我不由啧啧赞叹,同时扫视了一下环绕在身边美国同学,穿着宽松套头衫、喝着超大杯可乐、用手卷着每天供应的披萨。。。回忆起伦敦,像是惊鸿一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觉得是女生有机会一定要去欧洲呆上一段,顺便附庸风雅一下也是好的。


言归正传,从商学院的教学上说,有三点与美国不尽相同。


第一,各国都是喜欢用各国的案例,比如我在LBS学得全是泛欧案例,如Burberry, Pret a Manger, EasyJet, Zara等,而美国的教学则被可口可乐、英特尔、谷歌所充斥。虽然这些商学院都号称国际化,但从案例选择上看,地域主义仍旧十分明显,亚洲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己主动带着全球观去理解商业是十分有必要的。人难免有自我骄傲与派系之争的倾向,这一点我从欧洲教授对美国文化底蕴浅薄不经意间的轻蔑,以及美国教授对欧洲懒散经营政策的不屑中都可看出一二来。所谓兼听则明,各采所长,万一被所谓国际化的光环照耀成了另一种陕隘就失去了教育最初的本意。人总固守一隅,又岂知他方风景?


第二,商学院教育在欧洲兴起相对较晚,而且这些商学院招收的学生年龄也普遍比美国为大。以LBS为例,学生大多近30岁,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另外,与美国将EMBA自成一体分外教学的制度不一样,欧洲往往将这两种学生混在一起授课。我就有幸两次和EMBA班的同学一起上课,受益匪浅。之前说过,商学院的个人所得一半取决于你的同学。LBS的EMBA是一群企业高管,年龄都在40岁以上,行业经验也都超过十年,这就为高质量的课堂辩论创造了条件。我第一天走进某堂战略课,当时是我第一天上课并不知情,还奇怪这LBS的学生为啥一半都老得谢顶了呢。在聆听这些高管同学发言时顿时感到这简直和美国不在一个水平级上。在美国,我们都是工作3-5年刚出道的年轻职场人士,对商业有些直觉,但经验和洞察力都没那么深,只是互相五十步笑百步的也不觉得彼此水平有什么玄殊。来到这个课堂,我对同学的发言不禁全神贯注,加上欧洲人本来说话逻辑性就强,废话极少,听得不仔细就跟不上了。我记得当时讨论一个产品开发战略的议题,我身边一位联合利华的高管就谈了她主导开发产品组合的经验,另一个通用电气的高管分享了管理产品小组的最佳实践,赛过给大家又上了两堂小课。在竞争战略中,何时出手(when to compete)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在读商学院这个决定上也一样,并不是越早越成功,有时来得太早可能也无从消化。


第三,欧洲的学制比美国更灵活一些,或者说美国其实更严格一些。美国排名靠前的商学院虽然大都不给学生成绩的压力,但工作量是逃不掉的,每门课大大小小的个人作业、团队作业、期末考试或最终项目都早已排好。像芝大这样学季制的学校学习任务的频次显得更高,压力更重。而在这里我发现了欧洲多见的Block Week学制,即一周时间,从周一到周五将一门课完全讲完,周末考试。虽然五天里从早到晚累得半死,天天近中午就昏昏思睡。但好处是短频快,为学生的时间安排提供了大量的灵活性。比如我就靠着一次Block Week省出来的时间抓紧了后期的旅游建设,两手都过硬。好在LBS的图书馆并不是很“商业化”,还供有大量的孤独星南(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为虎作伥 (此系列指南的创始人是伦敦商学院毕业生),我便偷得浮生半日闲,每周在那里策划旅行,“天天向外”。


相比中国同学对美国学校的高涨热情,欧洲学校显得有些受冷遇。其实有这么多好处可能是大家申请前没想过的,后来人不妨差异化竞争,多光顾一下大西洋这一头的孤独星球。

18#
发表于 2014-3-18 19:52:10 | 只看该作者
MArk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22:57:29 | 只看该作者
选自《我就这样绽放自己》第七章:亲历危机,福兮祸兮

国际学生在危机中求职 ---- 选择的假象

进商学院的理由无论你在申请文书上写得如何天花乱坠,其实大不过三:1. 学知识 2. 找工作 3扩大社交圈。对于关键的找工作这一项,许多细心的申请者在申请前都会下载各个商学院的就业报告,学校也会不遗余力地刊登出所有与学校有招聘业务来往的大小公司。一时间,让申请者看得眼花缭乱,心花狂放。有这么多的选择!人都喜欢有多一点选择的权利。然而就自身以及与众多西方商学院在读学生和毕业生访谈下来的感觉就如同某位同学大叫的一声 Choice is an illusion! 选择是假象,某种意义上确实不假。


首先,来谈谈商学院在太平盛世时提供了哪些选择。以北美排名靠前的商学院为例,基本上70%的工作去向是金融与咨询(金融以投行为主,与咨询半分天下),这两类行业是商学院的最大雇主。余下30%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司、政府、NGO以及各种相对小众市场的工作去向,如市场营销,房地产、供应链管理等等。从找工作现实操作的角度以及准备工作的规模经济性而言,一个人很难真正四处出击,而四处出击的人也往往较少收获好的工作(大牛除外)。用商学院职业规划处的语言说,就是你需要一个Plan A,以及至少一个Plan B的组合,而且两者最好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主找咨询,辅以公司;主找机构投资,辅以私人投资等等。对于一个不想作这些主流行业的人来说,面对那剩下30%的零散的机会和相对独自奋斗的状态,也许是会非常沮丧的。


其次,来看看机会成本带来的现实两难处境。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供方,毕业生大多背了十多万美金的债务与两年的大好光阴,对于中国人一向不愿负债的文化心理作崇下,一毕业从事较低收入或创业的可能性从主观意愿上说较低。另一方面,作为买方的雇主,见你一个名校的MBA,也不好意思付得太少,从成本考虑开出的工作名额总不如初级分析师那么多。尤其对中国雇主而言,对MBA毕业生作到全球统一薪资水平(global pay)的还并不多,是相对的稀缺品,许多雇主也不知道该怎么用这些毕业生。而美国MBA教育已盛行多年,其学位普及商业基础知识的价值和份量为各大公司熟识,并且只是许多公司的一个进入门槛,是相对的大宗商品。基于这种市场情况,在海外的中国毕业生缩小自己的工种选择也不难理解。


第三,来说一下转行的可行性。大部分人来读商学院是希望有一个华丽转身,告别过去的自己,就此进入一家声誉卓著的公司开始正而巴经的职业生涯。投行与咨询之所以成为大户也是因为这两大行业从业人员的高流动性和工作的可培训性使这些公司不会过多介意你的过去。(当然,我这里是特指投行部,大投行的其他部门如研究、直投、量化等还是以招收有过去相关背景的人员为优先。)然而余下的工作却没有这么特殊,大公司仍然希望你有相关行业背景,资产管理集团及各类基金公司也指望你以前就有投资经验,近几年火的私募与风投基金更希望直接招收以前有买方投资经验的人。尤其在经济大势不佳的年景中,用句势利的话描述,就是很看出身。但我们已不能改变过去什么。当然你还是可以什么都试,真正的金子总会发光。只是你会面临一个概率问题:余下的公司本来全球员工数不大,也没有那么高流动性,危机时刻每年招收的名额更只是个位数。(既便如Fidelity, PIMCO, Cargill这样的大公司也在全美每年招的人不会超过10个)所以,当你看到这么多中国同胞,在痛定思痛后,还是义无返顾地加入投行与咨询大军,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最后,不得不谈到作为国际学生的局限性。对于想毕业留美的中国同学,无疑只能申请资助移民签证的公司,这本身就给与外国人竞争不利的大前提下又设了一道严格的关卡。以美国为例,近几年H1B签证数发放的名额还是在不断下降,每年也只有几万个,总被早早就一抢而空。我们那一届遭遇危机,还启动了抽签制发放H1B,更令已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拿下公司赞助签证的首肯,决意留下的同学胆战心惊、魂飞魄散,一个没抽中一切努力便又付之流水。所以一旦作了留美的决定,其实摆在眼前的工作出路并不太多。即使是投行前台与咨询类的主流工作,被美国公司录用也是少数。相对中国人不占优势,因为不是自小在美国长大,较难对当地市场、文化与社交有深刻了解,一定程度上还是会阻碍在这些竞争激烈的行业进一步升迁。较多中国人会选择从事金融或加入高科技公司也是因为相对而言,技术性的工作易于发挥。华人聚集在纽约与加州也是因为这两处的文化对亚洲比较开放,心理感觉会好一些。有个朋友面试时力克群雄,毕业后与美国同学一起进入中西部一家大公司作产品经理,工作稳定,朝九晚五,各项福利都很好,只是上班时间与白人竞争心理压力很大,下班了在乡间看月亮也不勉无聊。要不要回国呢?不仅对于他,生活对于每个人都是这样一道充满trade-off的难题。另外,一般来说,也只有相对大型的公司才会资助移民签证以及有心胸接受各种国际学生。所以,放眼看去,美国虽然有那么多林林总总、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面对中国人开放的其实比想像中少许多。


无论盛世还是危机,无论留下还是回国,找工作对于读商学院来说是个不可避免、伴有痛苦、但而又充满收获的过程。一次次面试后,你总会被质疑,总会被挑战。当你对待各类面试官的表演技巧愈发炉火纯青时,希望你离自己也更近了一些。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22:12:33 | 只看该作者
芝加哥商学院之旅---新书连载14

选自《我就这样绽放自己》第六章:三省吾身,问心所向

实习这场狩猎

由于实习这场硬仗就快打响,新年前后大家思索的问题也不得不和知道自己是谁,要追寻什么有关。事实上,对于商学院求职这件事,从一入学开始,你要面对的战略问题就是去哪里(在中国还是西方求职)和作什么工作这两个。这两个问题的交集直接决定了你接下去的战术,因为每个市场的游戏规则都大相径庭。


如果这个重要的”follow your heart”问题一时想不清楚,你就需要先放在一边,先解决眼前紧急的实习任务。许多同学都同意商学院最关键或说最痛苦的就是前半年的狩猎,一但搞定暑假实习就有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确实不假,倒不是因为实习本身如何重要,事实上第二年换工作方向的同学不计其数。主要原因是暑假实习的空档期不管你喜不喜欢,它就放在那里,每年的六月到八月,大多数正常情况下你必须要找一个或以上的实习工作以充实这段时间。去商业机构也好,去公益组织也行,总之你不能将它荒废,否则即对不住自己的时间,也对第二年再找工作不好交代。因为档期是死的,所以就要求新生们必需在六月前找到下一站落脚的地方。压力和痛苦都来自于这条恼人的时间死线(deadline),反而二年级的全职工作,你 可以毕业后慢慢找,也没有那么大的紧迫感。


即然是一场狩猎,就越早知道自己的猎场和猎物越好。基本上从战术上说有两种作法:第一种就是全线作战法,即不管什么行业,什么地域,都去一试。好处毫无疑问可以最大化体验去试错,但致命伤就是战线会拖得很长,而且毕竟每个行业壁垒不同,人会疲于应付,最后自顾不暇。一般来说,这种战术只适合于顶级大牛,或者已有回程全职工作在手的同学。如果不是,最好不要轻易试法,很容易颗粒无收。


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都采用第二种战术,即一主一辅的打法。用职业办的口径说,就是有一个plan A为主攻方向,比如找美国的投行工作,再有一个plan B,比如是美国公司的财务工作。两个方案应该属同一地域市场,且两个行业间应有技能相通性。这样从个人准备的时间效率上说也最为合理,面试起来说故事也容易一脉相承。当然,你可准备多个plan B,特别年景差的时候。通常,美国的暑实实习工作分为几波,第一波就是投行和咨询的主流行业,这些公司在第一学季结束就开始了各种非正式面试,到了次年一月中就会陆续发放实习邀请,从节奏上最为短频快。第二波是资产管理公司,第三波是各类企业,最后一波多是私募基金与风险投资行业。所招人数也一般随波次而下降。最后一波可以持续到五月份才水落石出,战线拖得最长。前面还没有收获,或以最后一波为主要方案的同学是最受煎熬的,这场旷日持久的心理战会把人拖垮。


所以大多数同学对第一波的投行与咨询蜂拥而至也情由可缘,这种战术多半可以快点解脱,到了一月,一旦有了offer ,许多同学原先苦苦撑着的精气神一下子就泄了,开始心花怒放,享受生活,好好读书了。本来想好的plan B这时也大多就算了,一来给offer的公司会催着你两三周内签约,二来人有惰性,总会给自己开脱和找理由,对自己说其实什么公司都差不多,不要折腾了,于是也就速速从了。平常年景里,真的坚持到最后的勇士寥寥无几。而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至少在我那一届是如此:但凡暑假实习落实较为顺利的同学,包括我在内,在第二年都经历了更为痛苦的全职工作寻找;  而那些实习工作 最后几个落实的同学,在全职工作寻找中都出奇的有更好的运气。所谓功不唐捐,我认为他们在第一年所受的煎熬让他们更明白自己适合哪种职业,该向哪里发展。而早早随波逐流,歌舞升平的同学却未见得能一帆风顺。


到了第二年,常有同学带着嘲讽的口气评价商学院无非是一场我们花了巨额入场费的招聘大会而已。诚然,入世的我们不是进来写诗的,如有一个华丽转身的成功就是商学院投资最大的回报。也有同学以过来人的口气教导下一届新生说,“MBA吧,就是一场短跑,半年之内赶紧拿下!”这也没有错,前半年不一鼓作气,后面有斩获的难度只会越来越大。而每年层出不穷的经典例子莫过于新生们一开学大规模涌向投行实习,到决出实习名额,以及实习完毕后,在一张写满诱人数字的全职工作邀请面前,大多数同学都把心一横,当场卖身。第二年也不再折腾,从此尘埃落定。亲身经历后,发觉真的如此,人在极度疲倦(投行实习一般很苦),呈奉上高额奖金 (一般当场签约的奖金最高)和想到可以免除第二年再不用折腾求职的时刻下,这种当场签约行为都堪称理性。就像好几位师兄和我说的那样,“其实当时就想找个投行实习作下玩玩的,不过真的给你了,你也拒绝不了。”就这样,顺理成章地一步步陷了下去。其实,我们自主性的能力比自己想象的少很多呢!


我一直更信奉另一句西谚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最后结局好就好)。实习只是一个过程,它的时间紧迫性虽高,但它真正对你一生的职业重要性不过而而。两三年后,你已经不会在简历上有空间放下这个几个月的实习。战术至上的观念会使我们不自觉得作茧自缚。毛主席说从战略上邈视,战术上重视是没错的。而最需要引以为诫或值得深思的则是一时之快,或步步都好,是否就一定能引领去到个人的春天?


我上哪座山?上错了山怎么出去?下一座山又在哪里?这些是在实习期后需要一直考虑的事。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23:33:24 | 只看该作者
芝加哥商学院之旅---新书连载13

选自《我就这样绽放自己》第五章 等待戈多,愈战愈勇

背水一战---纽约Super Day!

第一学季时我还没有决定最终求职方向,所以打算在暑假实习中先试一下以前没有经历过的金融工作。和许多同学一样,我也投入到投资银行实习生这支求职大军中去了。一开始,我还朝三暮四的挂念着别的工作,对投行始终抱着不冷不热、姑且一试的态度,所以虽然寄出去很多简历,但心思并未完全集中在对投行实习的准备上。室友觉得我这般三心二意很不靠谱,无奈我当时也无限迷茫,想去的几家国际机构都没有搭理我,反而无心插柳的投行纷纷给我打来了许多面试邀请电话。终于有家著名投行飞到芝加哥来进行最后一轮选拔,上场以后,才发现和别的用心准备的同学相比,实在相差悬殊,好多技术问题都答不上来,羞愧得无地自容。见到别的同学纷纷有了offer后,我渐渐开始心慌,时间一天天流逝,被我先前不负责随意葬送掉的公司越来越多,真是追悔莫及。最后,我的可预期组合里只剩下两家最终面试日定得较晚的投行。还余下一周不到的准备时间,要不要去呢?我当时还是一心的理想主义,想等着后面出现更感兴趣的机会再好好准备。之前已被好几家投行羞辱的遭遇让我一时对投行心灰意冷,不想再折腾得飞去纽约自取其辱了。


这时候我的几位商学院好姐妺对我进行了轮番至关重要的洗脑活动和思想工作,大意是作人要接地气,后面的机会不确定性高,无论如何有机会先拿下个备选方案才是王道,几天内好好准备一切还来得及,去了就一定要有必胜的信念云云。我痛定思痛后,终于下决心好好准备,几个好友和师兄们都慷慨地帮我模拟面试,授我心得,能拿下offer有一大半的功劳都是他们的。其中一位师兄对我说的话最有触动,他说除了把那些什么技术性的投行200问背个滚瓜烂熟外,你关键要会演戏,演好第一问why banking (为什么要作这份工作?)。你就天天对着镜子说,演到你自己都相信了就离offer不远了。我呐呐地说,那岂不是很假,他们应该都知道谁还不是都为了高薪和那份光鲜的虚荣么?师兄回答我说,是,也不是,投行需要会演戏的高手。正反两面的话,你都得会说,要还说的像那么回事。那样你以后作交易也可以在投资者面前吹得和真的一样,这精神本质上是相通的。我好像终于有点开窍了。


大多数投行为了效率,都会在纽约总部设一天面试日,叫Super Day,就是花一天时间让全美进入终轮的学生飞过来一次性见多个面试官,然后晚上就出结果,这个超级日果然很刺激。我参加了两次这样的车轮大战,事后想想绝对是意志力战胜一切,一定要有口真气在,随他怎么问都不能输势。Super Day的面试官一般都是副总裁级以上的高管,所以反而相对的技术性问题不如第一轮多,而行为式的问题更多,问题更不好回答。我就遇上了好多不按常理出牌的问题,比如某位高级合伙人笑眯眯的用很和蔼的口吻不断暗算我“你上学期学了些什么课啊?”我说“经济学。。。”,还没说完,他立即问“学了些什么呢?”,我说“市场供需关系,定价原理。。。”还没说完,又被断开“那你给我总结一下经济学最精华的三条原理吧。”顿时出了一背冷汗,肾上腺素高度分泌。这厢面完,马上进入下一个房间,又是一位高级合伙人,看上去也是笑眯眯地,我知道绝对也是只笑面虎。果然他先上来给我算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加一道数列问题当作下马威。看我答得飞快,他露出满意的笑容,然后开始和我聊一些常规的职业愿景和经济大势,似乎一切都很顺利,我努力保持着一脸微笑,心想该差不多了吧。最后起身要走的时候,他突然阴阴的说,你简历上最后说你的爱好是读小说啊,我心想多半要问我读什么书之类的,正准备回答,他却话峰一转,“你觉得文学这东西对作投行有什么用呢”,我一楞,还好反应快,吐了一句“文学可以使人平静,带来和平的心态,我想对作交易也是有帮助的。”他看着我,终于点了点头,目送我离开。我已开始头皮发麻,觉得超级日果然不太过好,咬咬牙再去见第三个面试官,这位面试官最年轻,是位副总裁,却架子最大,也不起身和我握手,也没有问好。上来单刀直入说“你就告诉我个理由为什么这么多候选人里面我得选你吧。”说罢二郎腿一翘,不怀好意的看着我。这就是所谓的压力面试吧,我只好清清喉咙,开始一套说词。他听着面部没有任何表情,继续发问,“你的简历和上一个面试者我看没什么差别,一样的本科学校,一样性质的工作,又是一个商学院,你说你们两个人我挑谁呢?”我心里嘀咕这问题分明就是个恶心的圈套,又不能说别人不好,也不能说自己不行,千万不能中招!只好打哈哈地说,还是各有长处,大家都很优秀。从头到尾,我都强作欢颜,他却从来没露出过一丝好感地把我打发了。


而在前一天的晚上,另一家投行超级日的面试结束后,宴请我们在五星级酒店吃大餐。席间高管们都轮流和我们分桌坐在一边互相聊天,一顿饭吃得要有多不安就有多不安。除了银行家,来得都是作为对手的别的商学院同学,大家同是天涯沦落人,见面时都是一种过来人的惺惺相惜。席间只有这些银行家们谈笑风生,显出作为买方的无限优越感。我们就私下里一边聊各自学校的八卦,一边尽情的大快朵颐,好歹把面试过程中所受的精神折磨都补回来,哪里还顾不上学校传授的种种礼仪。


就这样,我结束了两天的超级日。一边惴惴不安,一边患得患失地在纽约机场等着回芝加哥的班机,心头还回放着过去两天的场景,盘算着未来还有多长时间要与西装、咖啡与飞机为伍。在六点钟登机的那一刻,我的手机突然响了,是某位面试过的合伙人打来的,祝贺我得到offer,并希望我可以马上答应。第一个offer终于来了!顿时无比激动,连声说一定会好好考虑。回到芝加哥家里已是深夜,打开信箱又接到了另一位合伙人热情洋溢的回信,希望在暑假一起工作云云。虽说肯定是一套银行家惯常收买人心的说词,但在发出无数封感谢信都没有回音的时候,守得云开见月明总是欢喜。忍不住在房间里大放张惠妹的《解脱》“这世界巡阔,我总会实现一个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所属分类: B-School生涯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10-8 01:2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