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0227|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华MBA 8月10日宣讲会纪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12:0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昨天去了清华MBA的宣讲会,感触比较深:
1.        招生老师声音不大,但如同流水一样讲了近4个钟头没有停,当天总共来了250多人,最后近一半留下来参加Q&A,很多同学提了问,当时已经近夜里十点了,但老师对于每个问题都展开回答的很仔细,可谓相当的尽责
2.        虽然老师的语调一直很平淡,没有那种极富感染力的演讲,但听完以后最大的感触仍是由于百年的积淀,清华底气太足了,他们基本上没有想和其他家进行比较的意思,因为在很多方面由于他们资源的丰富,根本没有可比性,这种气场我想是一般学校没有办法在短期形成的;
3.        他们的MBA历史是20年,MBA校友有近7000个,在大的城市都有校友组织,且清华校友有抱团的传统,而且每年他们的招生人数应该是最多的,特别是在职项目,有200多人的名额;
4.        在职项目与全职项目课程设置上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时间上,在职3年,全职2年,还有因为在职的关系,由于同学的工作经验都比较丰富,可能课堂讨论的方式会有所不同
5.        清华与MIT, Stanford总共近99个名校有交流项目,优先照顾MBA同学,有的项目是长期的(一个学期),可以拿对方的学位,有的项目是短期的(数周),可以优化简历,且这些项目申请人其实不多,如果想曲线出国的同学,这是一条好路。
6.        选修课的种类是非常丰富的,各类讲座专家的论坛也很多,他们不愁没有人来讲,只愁没有人来听,所以他们也欢迎有识之士没事儿的时候去清华多参加一些讲座论坛
7.        老师讲的很明白,清华的资源虽然多,但其实只是留给了那些表现上等的同学,如果你是No.1,那清华的所有资源其实都是你的;所以说清华奉行的是一种强者的文化,这种文化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人。
8.        清华的底气还表现在老师谈就业问题上,他说清华毕业的学生不存在就业问题,这从来也不是一个问题,问题只在于毕业生的期望有多高,是否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的情况,一般一个人拿3-5offer是很普遍的情况。
9.        此外,清华还肩负着国家的导向功能,貌似他们希望毕业生能够尽量选择去国企那里做事业,提升国内企业管理的总体水平,最后当管理人才,而不是到投行去做一个没几年就会遇到天花板的高级白领;由此,我相信他们的就业中心应该也有很大的精力放在国企招聘上,所以如果有外企想往体制内转的同学,应该这里会是一个好的选择。也是因为本着这种原则,原先清华MBA较着重于金融经济领域的教育,但是现在已经把重点转为领导力的提升,相信他们已经不再满足帮着外企培养高级打工仔了。

总体感觉:



这个项目从学校方面应该是没有问题,但主要顾虑在于未来同学的综合素质上,根据昨天的提问情况,很多同学年纪不是很大,可能工作经验不是很丰富,所以他们的问题很多很类似,如:我这里不行,那里不行,老师你觉得我有希望申请成功吗?。。。。气场上有点弱,也许是被清华的气场压迫所致,















收藏收藏 收藏收藏
28#
发表于 2011-9-13 05:52:46 | 只看该作者
总有人喜欢比国际影响力。学术的国际影响力。

神马叫国际呢?谁对国际的影响力最大呢?

谁最牛逼,谁就叫国际。

美国最牛逼。

美国人喜欢的,美国人就叫国际。

如果我是美国人,我会把中国教授的投稿,对我美国有利的,发表。没利益的,封杀。

当然,美国精英比我智商高,他一定又办法让人相信,他是公正公平公开,而且伟大光荣正确。

我在胡说八道。。看看就算了。。。
27#
发表于 2011-8-29 02:16:48 | 只看该作者
确实很强的学校!
26#
发表于 2011-8-25 09:11:27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就是从国企出来的,感触颇深啊
25#
发表于 2011-8-24 21:12:55 | 只看该作者
同意你的看法。不过国企工作跟做官的道理一样,不知道上cd的同学是否习惯得了
24#
发表于 2011-8-24 10:47:46 | 只看该作者
外企是如果纯大陆人,即使再优秀,再有背景你也不可能是整个集团CEO.即使有个global VP 的title,最多也就是管理亚太的VP,一般最高到中国区,。这就叫天花板。
国企最高领导人肯定是大陆人,至少你是有机会,而且级别只升不降。
哪类企业都是金字塔。站在上面很冷。
23#
发表于 2011-8-16 16:52:48 | 只看该作者
去国企工作是要靠关系的,起薪也不会太高。里面的关系错综复杂,能升到领导层的也是少数。

牺牲两年时间加金钱去读mba,去换这样的选择是不是合算?
-- by 会员 星星点灯2010 (2011/8/11 13:28:08)




从我的经验看,相同能力相同年纪的人,如果一个去了外企,一个去了国企,刚开始几年外企是很风光的,但是一旦干到了中层,差别会逐渐缩小且呈现出倒挂,国企的加速度很可怕,而且差别会越来越大,外企的天花板现象很严重,作为一个在外企干了近7年的人,这点挺有感触的
-- by 会员 coconutgua (2011/8/11 13:57:38)

一个人的能力加上人际关系决定在公司能做到什么样的位置。外企有天花板,国企也一样有。在大型国企中,能到中层和高层的寥寥无几,大多数人在做绿叶。大家只看到少数人的辉煌。而且,国企里如果你做的不如意,挪窝的机会都很少。
22#
发表于 2011-8-16 14:48:05 | 只看该作者
去国企工作是要靠关系的,起薪也不会太高。里面的关系错综复杂,能升到领导层的也是少数。

牺牲两年时间加金钱去读mba,去换这样的选择是不是合算?
-- by 会员 星星点灯2010 (2011/8/11 13:28:08)




从我的经验看,相同能力相同年纪的人,如果一个去了外企,一个去了国企,刚开始几年外企是很风光的,但是一旦干到了中层,差别会逐渐缩小且呈现出倒挂,国企的加速度很可怕,而且差别会越来越大,外企的天花板现象很严重,作为一个在外企干了近7年的人,这点挺有感触的
-- by 会员 coconutgua (2011/8/11 13:57:38)



天花板问题,其实不是外企的问题,而是体制内的制度问题。外企做到一定程度,一般都会选择一种充电或者换一个公司再提升的办法。但是外企干久了的人,很多都领略到国企的魅力,想一头扎进去休息休息。。。呵呵,人之常情~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4:08:32 | 只看该作者
中欧的黄明不错。

把清华北大光华北大CCER北大汇丰交大安泰复旦所有教授的在国际顶尖金融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加在一起还不如高金的刘俊教授一个人多, 引用次数总和也不如刘俊教授。可见传统体制内学校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有多低。

清华牛的是政府关系,而不是学术拔尖的教授。

清华二三十年代是教授治校有一批很了不起的教授。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就是大教育家,强调通识教育,见识高过蔡元培。像温源宁也是清华的英国文学教授,大家可以分享一下他的Imperfect understanding
-- by 会员 grossman (2011/8/12 12:33:22)



看了写吴宓的那篇,不知道这么多形容词是怎么跳进文章中去的,这种轻巧的文风,一辈子也赶不上啊
20#
发表于 2011-8-12 13:10:48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还来上海做宣讲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2-8 14:2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