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长江和其他商学院一样,只是关注外资企业。想今天应该在商学院的圈子里,早就销声匿迹了。 -- by 会员 letsdoit (2010/1/6 5:46:55)
不解? 1)哪些商学院只关注外资企业?你认为中欧算不算呢?如果算,为什么它没有销声匿迹呢? 2)我能否从你的表达中推断你认为:长江比较中式,比较贴近本土企业呢?如果是,那为什么要血拼海外教授呢?他们真的很懂中国吗?
我也在考虑MBA,为自己前途和将要付出的代价诚恳请教,绝无针锋相对之意。
1)中欧商学院似乎一直谋求西化,也许和它的欧盟伙伴有关(而长江出自李嘉诚),但参与国际排名有什么不好呢?曾经长江似乎说要向香港科大看齐,但人家也是积极参与排名。 2) 任何标准都不完美,就像3个月就业率,但是如果世界一流的MBA都参与排名并接受这个作为一项指标,也是不是可以看出其中不足呢?我十分赞同不要对世俗趋之若鹜,做自己喜欢的才能成功。但我们大部分人并不是盖茨、戴尔或李嘉诚,如果不在乎饭碗,考虑读MBA的人恐怕要少不少。所以,一个MBA如何可以让一个有志气愿付出的无名小子翻身?或职业上上一档次?是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简单说就是性价比。 3)作者说长江也想取上海之势,据我一点认识,上海一直都是取海外列强之势(大体上亚洲新加坡、香港好像也是先狂跟欧美)。中欧每年全职学生愈200,长江好像是50~60。为了满足学生高薪就业的愿望,中欧可能必须认识到外资企业的便利。诚然,将帅之才自古不是学院培养,但中欧这样做是不是对学生的职业风险会小一点呢?如果某人正是中国未来的韦尔奇,那也是可以从五百强公司中脱颖而出的,对吗? 4)长江的校训(取势、明道、优术)的确很有特色,给人精明的中式商人的感觉。和长江的意气风发、天马行空相比,中欧的校训(认真、创新、卓越)显得比较中规中矩、步步为营。这一点在网站、就业报告、申请中也似有体现。
我觉得自己,至少是暂时,不具备做老板的素质,能不能借世界500强之势呢?李开复和唐俊等先外资再中资是否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