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207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富有人文气质的房地产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02:0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刚做了Psytopic分析:(内向+直觉+情感+知觉) 。
对于一个正在申请房地产硕士的人来说,不知道要多大程度上信任这份分析报告,很矛盾。


我天性应该就是偏感性的吧,但是因为所受教育的关系,感性的那一面一直被压抑。
虽然申请的是房地产系,但是我的兴趣还是城市规划和制度分析,完全是受大学是选修的一门区域规划与分析的课的影响。
我希望以后可以做另一个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将人文关照运用在研究和实践中。


至于具体的职业,还是比较希望做研究。从小到大其他测试结果都倾向于学术研究型。我不是成绩特别特别好的那种,但是一定是breaking through。


不知道能不能实现理想:科学与诗的对话。


Psytopic分析
您的性格类型是“INFP”(内向+直觉+情感+知觉)
理想主义者,忠于自己的价值观及自己所重视的人。外在的生活与内在的价值观配合,有好奇心,很快看到事情的可能与否,能够加速对理念的实践。试图了解别人、协助别人发展潜能。适应力强,有弹性;如果和他们的 价值观没有抵触,往往能包容他人。

INFP把内在的和谐视为高于其他一切。他们敏感、理想化、忠诚,对于个人价值具有一种强烈的荣誉感。他们个人信仰坚定,有为自认为有价值的事业献身的精神。 INFP型的人对于已知事物之外的可能性很感兴趣,精力集 中于他们的梦想和想象。他们思维开阔、有好奇心和洞察力,常常具有出色的长远眼光。在日常事务中,他们通常灵活多变、具有忍耐力和适应性,但是他们非常坚定地对待内心的忠诚,为自己设定了事实上几乎是不可能 的标准。 INFP型的人具有许多使他们忙碌的理想和忠诚。他们十分坚定地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事情,他们往往承担得太多,但不管怎样总要完成每件事。虽然对外部世界他们显得冷淡缄默,但INFP型的人很关心内在。他们富 有同情心、理解力,对于别人的情感很敏感。除了他们的价值观受到威胁外,他们总是避免冲突,没有兴趣强迫或支配别人。INFP型的人常常喜欢通过书写而不是口头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当INFP型的人劝说别人相信他们的 想法的重要性时,可能是最有说服力的。 INFP很少显露强烈的感情,常常显得沉默而冷静。然而,一旦他们与你认识了,就会变得热情友好,但往往会避免浮浅的交往。他们珍视那些花费时间去思考目标与价值的人。

您适合的领域有:创作性、艺术类 教育、研究、咨询类等

您适合的职业有:

· 心理学家
· 心理辅导和咨询人员
· 人力资源管理
· 翻译
· 大学教师(人文学科)
· 社会工作者
· 图书管理员
· 服装设计师
· 编辑
· 网站设计师
· 团队建设顾问
· 艺术指导
· 记者
· 口笔译人员
· 娱乐业人士
· 建筑师
· 社科类研究人员
· 教育顾问
· 各类艺术家
· 插图画家
· 诗人
· 小说家
收藏收藏 收藏收藏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02:38:47 | 只看该作者
好吧,作为一个热情的存在主义者,自己的问题自己解答。
刚刚看到南桥的博客一篇关于双面人的文章,正好解了渴。

文学给我们的生活雪中送炭

古希腊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一生沉迷戏剧,晚年对于家业撒手不管。几个儿子把他告上法庭,说他年迈昏聩,无力管理,要求移交财产管理权。索福克勒斯对于有人说他昏聩很不感冒,当场给陪审团背诵了他刚写的《俄狄浦斯王》,问陪审团成员一个昏聩的人能写出这种诗剧吗?陪审团成员被震撼了,二话不说让他走了。

那是在古希腊。那时候,人们的精神生活比而今重要多了。换作今天,一个人的生计和这种对于艺术的爱好有所冲突怎样呢?我们都活在容量有限的皮囊里面,精力和时间都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今日的人们,也未必会将能写出一部好作品,等同于一个人的聪明。

前些天,学校一戏剧系教授在讲述现代英国戏剧时,把我请了过去,在一戏剧课上做了一次关于品特和荒诞剧的对话。那是一次很有意思的经历,我们坐在教室中间两张椅子上,如两个品特剧作中的人物: 一个房间,两个人坐着,说着话,一群人在围观。

后来突然有学生问,你学文学,怎么改行了?面对一群美国人,我只能说这个转弯需要用一本回忆录来回答,可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我只要说十个字大家就明白了:定向,户口,档案,人事,下海。命运几番转折,让我走上了以前未曾想到的路。而今,平时做着一份 “正式工作”,和电脑打交道,到了周末和晚上,有时会搞点翻译。为了维持这双面人的生活,保持这来之不易的平衡,我甚至放弃过升职的机会,让上司继续去忙预算、采购这些杂事,好让我留出些精力来,继续做我喜欢做的一些事。当然,我羡慕那些专业从事文学或翻译教学的人。不会有人说他们不务正业,他们还可以从事学术交流,甚至从学生课堂的讨论里教学相长。但话说回来,目前的做法也非一无是处:如果天天教英美文学,一定就好比陪人看 《天鹅湖》的俄罗斯外事官员一样审美疲劳,或是为了评职称写论文写得发疯。

在做这一行也好,不做这一行也好,有一点是一样的,文学已经成了点缀。 大家都很忙,时间都被各种各样的通讯手段,切得粉碎。看书似乎成了生活的一种点缀,茶余饭后的消遣。一些“闲书”就更不必说了。它们有什么用呢? 非要这么问的话,我想说的是,好作品能让人聪明起来。它们好比雨夜的一道闪电,一刹那间将一个屋子照亮,让你知道你身处何方,你或者进前,或者退后,你都有了一个更好的参照。文学它用悲剧,把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你看,让你知道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你若是不知道,就是人生所有的财富都堆在你面前,你也视而不见。文学用喜剧,让那些比你更渺小的人物摆在你面前,让你知道你活在世上底线是什么。文学有办法打开我们的天眼,让我们看到一个作家想象力为上限的新天新地。 文学让你洞悉人生的复杂性,让你知道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当道理心有余力不足的时候,当我们在逻辑里转着圈子出不来的时候,当一个道理开始正说反说都颇有道理的时候,看看小说吧。它会让你逼视真实,面对生活一团乱麻中人的取舍。人生中的关系并是那么容易理清,所以我们有《长日迢迢入夜行》。假如生活的抉择都那么一清二楚,谁需要《王子复仇记》?

文学,说的是我们用道理讲不出来的道理。

而文学的讲述方式是高效的,能打破行业的、民族的、地域的各种差异。我上海一个朋友尹太五对文艺的作用有一番我印象很深的描述。他常让属下花时间去欣赏文艺作品。小朋友们不信,说这个时间还不如看一些实用的书。尹先生举了个例子,说艺术的缘起,一定正是出于表达的效率。比如几个史前的人去打猎,那个场面,大家这么说也说不清楚,那么说也说不清楚,后来就有人那棍子画了起来,一画出来,看的人就明白了。因此当初的时候,艺术不是消遣,而是为了高效地表达。事实上他平时做生意,但正因对文艺功用的这种深刻认知,他在太湖附近买了一块农场,建成“竹海楼”,要让创作者过去 进驻,在不受打扰的情形下静心创作。

文学有时候是用最为简约的方式,让你一下子明白了很多道理,而且这些道理是整合的,有机的,为了不胡编乱造,一个故事还得具有一种特别的真实,这样的真实甚至会超过史书。几百年之后,还有人在咀嚼《红楼梦》,因为它包裹了太多东西,以后多年,你还可以接着不断地打开。请问几百年后,还有谁去咀嚼《战略管理》?早当废纸扔了。对了,还有谁记得几年前红极一时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吗?

文学增加了我们生活的维度,给我们平常的经历添加意义。小时候,我带着一本《小说月报》,看到上面登着一篇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读罢十分震撼。那时候我和小说中的“破老汉”一样,在山上放牛。史铁生能把他插队看人放牛的经历,化作了一个活生生的虚构世界,恰巧和我读书时的现实世界产生了共振。那时候我从没出过门的我来说,我发觉在那山外,还有另外一个天地。文学给单调的生活,如放牛,添加了无穷的色彩,让人不再感到苦闷和孤单。其它文艺作品,也会一样,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细腻,甚至让我们更为和善。前些日子,我去听一堂圣诞大型室内乐。去之前,我开着车子心情非常愤懑,因为我想起了上周一个编辑找我约稿,我好不容易写好,最后她便杳无音信。我觉得受到了戏弄,准备将此事公布出来,以免其他作者上当。可是当合唱团用拉丁文唱出那雄洪的赞美诗歌来的时候,我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发觉一个人坐井观天地缩在自己的利害得失里,是何等荒谬与可悲,因为世界太大了,我这一点得失太小了,况且他人未必有他人一时的不便吧。艺术能激发出人内心良善的东西,《警察和赞美诗》的记载并非空谈。列宁听过贝多芬的《热情》时曾经感慨,如果他一直听这首曲子,他都无法将他的革命完成。

文学是一种装备,它给我们提供了解人生的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显微镜。它让人看到你周围的人所看不到的东西,那些人生的质地,生活的色泽。我们经常会发现,处在同样一种境遇之下,为什么两个人看见的东西就是那么完全不一样呢?因为两个人的脑子里摆着不同的思维框架,有的人知道如让看到的一切归巢就范,有的人看到一切视而不见。看过品特之后,我再也无法像过去一样去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了。他让你看到寻常话语中的陷阱,看到话语之外的台词。他把生活剥离到了一个极其简约的层面,一个可大可小的场景。小到厨房里“点炉子”还是“点水壶”的这种无声的语言的较量,大到两岸之间对于“一个中国”的阐释,中美撞击事件后对于“sorry" 一词词义的各自认识,语言的较量无孔不入,品特无处不在。他构建的对话和场景由于很简单,所以能像万花筒一样组合出各样形态来。你观察这些交流,又能跳出来,不为所羁。当我说到了这一段的时候,戏剧老师补充说,据说财富500强的CEO多半是文科背景,因为他们更易“脱框思维” 。

在我们这个被人称作“生存经济”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大部分人都已经摆脱了温饱。而那被物欲蒙蔽了眼睛的人,仍照旧在过着灰暗的、一无是处的生活。在那漫长的绝望里头,文学给我们生活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我说:这不正是我一直想要的吗?用一半的脑子讨生活,用另一半生活。释怀了。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02:42:12 | 只看该作者
补充一句大学时法语老师的话:用文字的性感抵御生命的死感。

天哪,神马和浮云。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6 02:43:25 | 只看该作者
再补充一句,江南春本是个好苗子,被ZF浪费了。
艺术是可以和金钱勾搭的,却万万不能和政治勾搭。

深夜,语无伦次,望见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8-11 03:14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