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学院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我准备中欧材料的时候,当正式GMAT成绩单发到我邮箱时,一封来自长江的邮件也到了我的邮箱,提醒长江的后几轮报名和面试时间。当时粗粗读了邮件,知道长江商学院在上海。因为经常被垃圾邮件骚扰,心里嘀咕一声:“什么商学院?”就把这封信作为垃圾邮件处理了。 后来长江商学院组织的很多活动通知陆续落在我的邮箱里,我有时也看看,不过因为以前从没有关注过这个国内学校,所以也没有在意。 某一天收到SHOGHI的电话,邀请我参加长江的活动,但是当时由于不了解长江,而且也已经向中欧投递了材料,就和SHOGHI很不客气说:“对不起,我不太了解长江,我希望能够进的商学院是中欧。" 真正让我开始关注长江的是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我的本科同学的婚礼。 2008年初我的一个本科同学结婚时,邀请了他所能邀请到的所有在上海的同学参加。 我的邻座也是我的本科同学,从本科毕业起一直在某国际著名IT公司工作,现在是该公司分管亚太地区某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北大EMBA(王小丫那届的)。 当他知道我打算去读中欧MBA时,他的第一反应和其他人是一样的,他只说一句"You are over qualified",然后他问了我希望做什么,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他直接告诉我,如果是这样你应该去读长江,而不是中欧。 他阐述了几点理由: 1。从中欧的MBA毕业生来看,基本没有自己创业的,清一色替外企打工;而长江的MBA毕业生中,虽然多数也是外企打工仔,但是毕竟有一些是自己创业的。你的情况不适合中欧MBA。 2。中欧每届人数太多了(言下之意,学校根本无法关心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或每个学生所能获得的学校资源帮助有限,包括到国外去的交换学生机会)。 3。长江是李嘉诚出资办的,对于创业有切实的实践基础,也有相应的资金、实践能力指导学生。 第3点我不太能领会其含义,但是前两点的确是原来我没有考虑到的;再回想一下一些国外名校招收人数的情况,以及自己搜集的中欧材料,觉得分析得很有道理。 所以当即回家后访问了长江商学院的网站。 第二件事是从GOOGLE上找到的ChaseDream论坛 在ChaseDream上我了解到了很多GMAT信息,也看到了这个板块中长江和中欧之间争论。而且似乎中欧的对长江的很有怨言,于是逐步了解到长江和中欧之间其实存在着如此的渊源。“本是同根生”,感觉如果没有中欧,就没有长江。 这是我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当一个群体是由另一个群体中发展出来时,新群体对老群体存在的问题是最为清楚的;而且如果新的群体和老的群体之间发生竞争关系时,新群体高举的口号往往针对的是老群体的软肋,这是毫无疑问的。想必长江商学院对中欧商学院存在的问题一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所以就看了看长江商学院的招生宗旨,以及教授师资情况,推理出了中欧的软肋(为了避免争论,这里我就不说了,有兴趣大家自己去推理一下)。而这个软肋恰是我读MBA最看重的,而且这点推理后来在中欧EMBA 的Info Session中得到了部分证实。 不过说句实话,长江商学院的网站和中欧的网站相比,细节差距还是挺明显的;中欧的网站简洁而非常职业化,而长江的却有些零乱。撇开形式上的差异,长江网站有用的内容要比中欧的要多一些,看了长江的一些资料,第一感觉是强大的师资,这点也是长江敢于在Info Session上声称国内具有最强的、世界级的教授师资的基础。其次是其雄心,从它的口号号中可以看出;于是从那以后我就逐步开始关注起长江的信息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8 7:49:4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