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2705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1-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7#

楼主 |
发表于 2004-4-20 13:36:00
|
只看该作者
< ><FONT size=4>31、夏桀妃妹喜 <br /> 中国历史上,第二位死于非命的皇后是施妹喜女士,夏王朝第十九任帝姒履癸先生的妻子。 <br /> 姒履癸是前文所述的姒文命先生第十四代后裔,夏王朝在姒文命先生手中建立,历时四百余年,到了公元前十九世纪八O年代前一八一九年,姒履努先生登极。他登权时几岁?史书上没有记载,不管年龄多么小,他在宝座上一坐就是五十四年——五十四年足够他成长啦。五十四年中他干了些啥事,一片空白,只知道三十四年后,公元前十八世纪一O年代前一七八六年,他发动大军,攻击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境的有施部落。在信史时代之前,部落名称上往往冠以“有”字,我们推测,这个“有”字应该是一个语助词,限后世的“阿”字一样,没有实质上的意义。“有施都落”者,“施部落”也。施部落显然抵挡不住夏政府的军队,在灭亡和屈膝之间,施部落酋长选择了屈膝,他向夏政府求和,献出他们的牛羊、马匹、美女——包括酋长的妹妹,她的名字只一个“喜”字,所以她应称为“施喜”。当时人把它简化,称为“妹喜”,这就跟后来人们称“皇姑”、“皇妹”一样。盖酋长属于贵族阶层,贵族的姓,小民是叫不得的也。<br /><br /><img onload="ImageLoaded(this)" onerror="ImageError(this)" src="{$root}/UserFiles/DiskFiles/dvbbs/2004-3/2004330201316334.jpg" alt="">< ><FONT size=4>32、西楚霸王姬虞姬 <br /> 虞姬(?—公元前202),秦末人,史称名虞,一说姓虞,今沭阳县颜集乡人。该乡境内有虞姬沟蜿蜒半境,此沟因人得名,沟畔有胭脂井、霸王桥、九龙口、点将台、项宅等史迹。 <br /> 虞姬为西楚霸王项羽爱姬,常随项羽出征。楚汉相争后期,项羽趋于败局,于公元前202年,被汉军围困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南),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哀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在营帐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史称《垓下歌》。此际,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哀叹。随侍在侧的虞姬,怆然拔剑起舞,并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自刎,以断项羽后顾之私情,激项羽奋战之斗志,希冀胜利突围。虞姬如此大义凛然、忠于爱情,人民至今传颂不已。明崇祯年间,虞姬故乡人民在颜集镇西首建立虞姬庙,以祭祀这位巾帼英烈。清乾隆年间,乡人吴九龄、叶祥麟等又为该庙建中殿、后殿,庙貌巍峨,正殿供奉虞姬戎装塑像,显示家乡人民对虞姬的高度崇敬之情。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袁枚,曾任沭阳知县,离任43年后重游沭阳时,特地再到颜集乡凭吊虞姬,作有“过虞沟游虞姬庙”诗,并自注:“相传虞故沭人也。”其诗云: <br /> 为欠虞姬一首诗,白头重到古灵祠。 <br /> 三军已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 <br /> 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犹舞草湿胭脂。 <br /> 座旁合塑乌骓像,好访君王月下骑。 <br /> 民国期间,曾对虞姬庙进行修建。抗战期间,因兵燹失修而圮毁。 <br /> 历史悠悠,千百年来,沭阳民间关于虞姬的传说佳话颇多;京剧中也有一出震人心弦的历史悲剧——《霸王别姬》。 <br /> 虞姬墓在今安徽省灵璧县境内,即当时垓下战场的一隅<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41678-200421110234780757-embed_klj5DWnpzgZ2.jpg"></FONT></P><br />< ><FONT size=4>33、西施 <br />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句踐臥薪嚐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句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句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汎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41684-20042111025358706-embed_EJWeOtRLr90S.jpg"></FONT></P><br />< ><FONT size=4>34、魏文帝皇后甄洛 <br />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曹操于官渡(今河南省内)击败袁绍,袁绍寡妇甄洛亡命于战乱之中。其时,曹操爱子曹植(子建)于戎马间隙,慕名来至河南洛神祠,偶遇藏身在此的甄洛,既惊其艳丽,又虑其归途受阻,遂赠白马助甄洛逃返邺城。甄洛临行留赠玉珮一块,酬谢赠马解危之谊。 <br /> 不久,曹军攻破袁绍老巢——邺城,曹植兄长曹丕(子恒)闻甄洛美貌,欲娶她为妻。不料,恰逢曹操至袁府祭奠,见甄洛丽质无双,亦有意纳之为妾,及至曹植赶到与甄洛重逢,两人虽心心相印情意欢洽,却不知风波将起矣。 <br /> 果然,数日后,为名正言顺得到甄洛,曹植于铜雀台上大宴群僚,意图在“以文为媒”借口下得到甄洛,机敏的甄洛虽巧妙地打消了曹操的奢望,却被迫落入曹丕的圈套:曹操采纳了河北富豪崔琰的主意,将崔琰侄女许配给曹植,而将甄洛再嫁给曹丕,使一对有情人活活生离。 <br /> 但攻于心计的曹丕并不因此罢休,他见曹操晋爵魏王后,有意立曹植为太子,越发妒火中烧,终于在曹操命曹植率师南征之日,,借甄洛之手灌醉曹植,激怒曹操以贻误军机罪名将曹植贬谪。 <br /> 曹操死后,曹丕废汗立魏,成了大魏皇帝。但曹植的存在,无论是文才,爱情乃至权位的巩固,无时不在折磨着曹丕,他决意在重阳赏菊之际毒害曹植。 <br /> 甄洛自曹植酒罪被贬后,负疚之心无时或释,思念之情也与日俱增。档发现曹丕欲以毒枣杀害弟弟的暗谋后,毅然舍身相救,保护曹植。曹植虽以他的“七步诗”幸免于死,但被谪贬到更远的逢地——雍丘。其时,甄洛也因触怒曹丕而被赐死。曹植闻讯痛不欲生,在深切的怀念中,他仿佛又看到了心爱的甄洛披霞踩露,似神若仙地翩翩而来……<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41704-200421110284864891-embed_odGHYOFlxZpj.jpg"></FONT></P><br />< ><FONT size=4>35、吐蕃松赞干布大人文成公主 <br />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宗室女,唐贞观十五年(641)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姻。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据传,玉树县的贝纳沟是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这里的藏族首领和群众曾为她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动,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 <br /> 文成公主离开这里进入拉萨后,这里的藏民便依据公主的画像,在石壁上造像,以示怀念,遂又建庙。此庙已经成为藏汉团结的象征。文成公主的雕象周身白色,高度大约有10m高<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41714-200421110314623716-embed_Wewjf1KwBZR8.jpg"></FONT></P><br />< ><FONT size=4>36、唐中宗皇后韦氏 <br /> 唐中宗皇后韦氏的专权乱政。韦氏(?~710),京兆万年(今陜西长安)人,中宗(李显)为太子时,立为妃。弘道元年(683)中宗即位,次年,立为皇后。同年,中宗被武则天废黜,迁于房州(今湖北房县),韦氏随行。在流放生活中,韦氏患难与共, 排解了中宗的悲愁惶惧情绪。中宗发誓如能复位,定任她所为,不加禁制。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每临朝,韦后即置幔坐殿上,预闻政事。中宗任用曾为武则天掌文书的昭容(宫中女官)上官婉儿主持撰述诏令,以武三思为相。传说三思与韦后﹑婉儿私通,韦后的爱女安乐公主嫁武三思子武崇训,恃宠专横,权重一时。当时朝中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 <br /> 武三思通过韦后和安乐公主,诬陷并迫害拥戴中宗复位的张柬之﹑敬晖等功臣。中宗对揭发武﹑韦丑行的人处以极刑,武三思因而权倾人主,作威作福。一批趋炎附势的官僚集在他门下,其中有五人特别卖命,被称为“五狗”。 <br />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韦氏所生,遭到韦后厌恶;安乐公主与其夫武崇训经常侮辱重俊;武三思猜忌重俊,武崇训唆使安乐公主请中宗废太子,立她为皇太女。重俊甚为不平,于神龙三年七月发动部分羽林军杀死武三思与武崇训,谋诛韦后﹑安乐公主,因相从的羽林军倒戈,政变失败,重俊被杀。武﹑韦集团权势依旧不减。 <br /> 安乐公主恃宠,骄恣专横,势倾朝野,她曾将自己草拟的诏敕,掩住正文,请中宗在文后签署,中宗竟不看诏文,笑而署敕。她和长宁公主(亦韦后所生)﹑昭容上官婉儿等都仗势弄权,卖官鬻爵。受钱三十万即自己写好封官墨敕(不盖官印),不经宰相审议签署,斜封交中书省执行,称为“斜封官”。当时,以员外同正﹑试﹑摄﹑检校等名义授官的,就有几千人。她们又大肆营建第舍,穷奢极欲。安乐公主强夺民田作定昆池,方圆数里;一幅织成裙,值钱十万。中宗﹑韦后和公主们又多建佛寺,劳民伤财。其时后突厥攻掠陇右;西突厥别部突骑施部攻陷安西都护府,断安西四镇路。内地则水旱为灾,户口逃散,民不聊生。中宗却与韦后恣为淫乐,不理朝政,还处死上书告发韦氏乱政的人。据说,景龙四年(710)韦氏恐其丑行暴露,安乐公主欲韦氏临朝,自为皇太女,遂合谋毒死中宗。韦后临朝摄政,立李重茂为帝,史称少帝。韦后又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并欲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临淄王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与太平公主(武则天女)发动禁军攻入宫城,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及诸韦子弟,迫少帝让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为帝,是为睿宗。韦后之乱,终告结束。<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41722-200421110333429608-embed_XZ3FTgOHpytg.jpg"></FONT></P><br />< ><FONT size=4>37、唐玄宗贵妃杨贵妃 <br /> 唐代蒲州永樂人(陜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繡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升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br />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br /> 楊貴妃與西施、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41728-200421110354427264-embed_EDG1Xi5KrNdC.jpg"></FONT></P><br />< ><FONT size=4>38、唐玄宗妃梅妃 <br /> 梅妃,原名江采苹,黄石江东人。唐玄宗开元年间,高力士出使闽粤,大选秀女,采苹被选入宫。她自幼聪明灵巧,九岁即通诗书,擅长文学。被选入宫后,深得玄宗皇帝宠幸,被封为妃子。她生来酷爱梅花,深慕梅之高洁,故在所居四周遍植梅树,并建一亭,名“梅亭”。玄宗因其爱梅,而昵称她梅妃,又戏称为“梅精”。杨玉环入宫后,献媚取宠,对梅妃深怀妒忌之心,想方设法陷害梅妃,梅妃终于被迫迁于上阳东宫,苦熬日子不得幸。有次唐明皇尝荔枝时,忆起梅妃,就派人送去一串珍珠,梅妃见珍珠,触景生情,无限伤感,即写了一首诗,夹在珍珠里退还玄宗。诗云:“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此诗人称《一斛珠》。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还将这首诗译为德文:“承君相爱赠珠翠,奈我妆台久未复临。自去君旁久不相见,你曾知怎样梳妆斗艳辉!” <br /> 安禄山造反时,玄宗出奔巴蜀。平乱后,回长安,才又忆起梅妃。 <br /> 玄宗派人回去查访,方知她已投井尽节,玄宗便以妃礼葬之。并在梅妃图象上题诗:“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一千多年过去了,家乡的人们仍然怀念她,称为“ 祖姑皇妃”,并修宫造像以供祀,宫名就叫“浦口宫”。该宫雄伟壮观,八根大石柱支撑着巨大的顶棚斗拱结构,神龛护栏镂空木雕,极为精美。吸引了不少游人前往瞻仰。旧时兴化府衙门口的联对写有:“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41749-200421110374056903-embed_8zb0DuPJVEhv.jpg"></FONT></P><br />< ><FONT size=4>39、唐太宗皇后长孙氏 <br /> <br /> 长孙皇后是鲜卑族人,自幼精通文史,父亲在隋朝当过官。唐朝初年,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为争夺皇位,发生了激烈的争斗。李建成一伙常在唐高祖李渊面前陷害李世民,企图借刀杀人。高祖听信了他们、疑忌甚至僧恶李世民。长孙氏“孝事高祖,谨承诸妃”。在险恶的形势下勉力排解高祖对李世民的嫌猜。到了李世民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除掉李建成的紧急关头,长孙氏又挺身而出,亲自激励士气,促成了事变成功,李世民由此登上帝位。 <br />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又是功臣元勋,太宗打算委之以显官要职。长孙皇后坚决不允。并让长孙无忌“苦求逊职”,直到大宗改授权限不大的官职为止。在一人荣耀、满门生辉的封建社会里,长孙氏贵为皇后,却“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实在难能可贵。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政举,也得益于长孙皇后的良言劝导。直言敢谏的魏征经常触犯“龙颜”,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后宫恨声地说要杀掉魏征。长孙皇后悄然退下,一会儿又穿着参加隆重礼仪的朝服走上,太宗十分惊讶。她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现在魏征直谏,正说明陛下圣明啊,我怎么能不庆贺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从此对魏征等忠臣更 加倚重。封建社会后妃之间争宠竞幸,互相残害的劣迹屡见不鲜,而长孙皇后却能体恤、爱护妃嫔。她对妃嫔生的子女“慈爱逾于己生”,妃嫔害了病,她甚至把自己正在服用的药送去,因而“宫中无不爱戴”。长孙氏虽然位尊皇后,但生活仍比较俭朴,平日衣物仅够穿而已。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三十六岁时染病不起,临终留下遗嘱:依山而葬,不用造坟,也不用棺椁(guo果,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以木器瓦器俭薄送终。同时规劝太宗纳忠容谏,不受谗言,节制游乐打猎和役使百姓。长孙皇后去世时,唐太宗非常悲痛,感到从此“失一良佐”!<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47238-200421110404185880-embed_nw1pycyIUorz.jpg"></FONT></P><br />< ><FONT size=4>40、唐高宗皇后武则天 <br /> 武则天(624——705年),并州文水人,唐初工部尚书武士huo的女儿,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代女政治家。性巧慧,多权术。 <br /> 637 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武氏以美貌应召人宫,始为才女,赐号武媚,时年14岁。649年,太宗死,入感业寺别发为尼。时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决计利用武媚的美貌,转移高宗对萧氏的厚宠。遂令武氏暗中蓄发,献给高宗,封为宸妃。翌年生是长子李弘,晋为昭仪。 <br /> 武氏再次入宫,得力于王皇后,开始对王皇后卑躬屈节,极力奉承。她知道王皇后与萧淑妃有矛盾,便联合王皇后,夺去高宗对萧氏的宠爱。当萧氏失宠后,她认为自己要当六宫之主,必须把王皇后打下去。654 年,武昭仪产下一女儿,深得高宗喜爱。有一天,王皇后闲得无聊,到昭仅宫中逗小公主玩了一回,然后离去。武氏在王皇后来时,她故意避开,及王皇后离去,将小公主弄死,嫁祸于王皇后。655 年,王氏被诬以杀死小公主的罪名,废去后位,立武氏为皇后。此后又生了三子一女:李贤(章怀太子)、李显中宗)、李旦(睿宗)和太平公主。足见其专宠之地位。 <br /> 武氏自立为皇后之后,开始参预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683 年,高宗死,李显继位为中宗,尊武氏为皇太后,由太后临朝称制。翌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武太后掌实权。690 年,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br /> 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基础。但是,武则天逼害王后萧妃,杀害亲子,大封武氏诸王,重用酷吏,严刑峻法,冤狱丛生,受到历史的谴斥。 <br /> 705 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br />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br />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br />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于此诗可见。 <br /> 武则天还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 <br />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br />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br />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武后大怒,贬之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丹》)。案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说较为可信,所谓今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先有所布置。 <br />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47277-200421110484743562-embed_SCQGOYgKGSoN.jpg"></FONT></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