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毕业后该如何找工作?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奔赴国外读书,国外学业结束后,该如何才能尽快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呢?国外就业显然与中国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虽然也会看背景(成长履历、人脉关系等等),但更重视的还是你本人实实在在的学识和能力(特别是本地化的实践能力)。最近,碰巧在网上看到一篇“我在美国读硕士找工作的经历”的文章,觉得写得非常好,对所有大学生都会有很宝贵的启迪。该文作者是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读工业工程方面的研究生,需要说明的是,该文内容较多,要去国外读书和想找到称心如意工作的年轻人可一定要有耐心和用心地看看哦!我也是好不容易找到的呢,虽然有些年头了,但是还是很重要的,很有真材实料的。分享给大家吧。
----------------------------------------------------------------
从到美国开始基本在版上销声匿迹,现在硕士快要毕业了,工作也算是有了着落,回来写点自己的感想经验,算是再次回报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也希望能对后人有所帮助。大致介绍一下背景:同济本科自动化05级学生,在校期间在控制科学实验室做Robocup比赛将近两年时间,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实习经验。当时主要申请工业工程硕士,最后选择到Umich读IOE。暑假期间做了一个NGO的实习,这周收到了BlackRock的全职Offer。预计明年一月底入职。这篇帖子的主要针对群体:希望能够在美国找到工作,不是真心想做研究读PhD的人。当然也欢迎我的学长学姐以及一起出国的朋友们分享你们的经验,就当我抛砖引玉啦。 一. 选校
我当时收到了大概5、6家学校的AD,基本都是工业工程排名比较靠前的大学(申请好大学的硕士并不难)。最后的选择主要是在Umich和Columbia之间。考虑了很长时间,决定到Umich读书。考虑到的方面是Umich工业工程涵盖的范围很广,选择面很宽,而且是一个所有工程专业都很强的学校,不像哥大基本专注于金融。我当时认为这使我无论找工作还是读博士都有相对更好的灵活性。找工作方面,我并不对金融非常感兴趣,希望找工作的时候能有更广的选择面。Umich在工程界的名声当然是一个很好的资源。读博士方面,在一个比较大,教授也比较多的系,相对也就可能有更好的机会。现在看来我认为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回过头来看,我发现我拿到FullTime Offer之前的所有线索都和我来Umich(或者说AnnArbor)紧密相关。唯一委屈了最后去了哥大的女友,异地了一年多,但好在我很快也会前往纽约。 这里更细节的谈一些关于选校的问题: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当然会对找工作产生相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具体在哪个城市。Umich位处小城AnnArbor,这决定了要想在学期期间找到兼职实习基本是没有可能(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我后面会提到)。相比之下,我知道在哥大的很多人在NYC找到了兼职的实习。虽然是Unpaid,虽然做的工作很杂,但至少能有往简历上写的经历,这对找工作还是很有帮助的。第二是学校位于哪个区域。Michigan附近制造业很多,我知道Texas附近制造业的工作机会也不少,NYC和Chicago有很多金融相关的公司,加州有很多高科技公司。学校的区域决定了到学校来招聘的公司主要来自哪些行业。选择一个适合你理想职业的区域还是比较重要(比如我个人听说到哥大读ME的人找工作方面可能有一些困难,如果不是去金融公司做编程的话)。2.学校名声:学校名声的重要性在于,大公司会到一流的学校来校园招聘,即使你的学校不在相应的区域。比如不少NYC做金融的公司也会到Umich来招聘。但这种主要针对大公司,校园招聘竞争也相对激烈。如果拿不到校园面试机会,又不在你所喜欢的行业比较集中的区域,找工作可能就会有一定的麻烦。所以小结一下,我觉得学校的选择需要结合地理位置,学校名声,以及个人以后找工作的方向综合考虑决定。
二. 我以找工作为目标来读硕士,但是实在不行就申请博士
你在刚来美国的时候是否抱有这样的想法?我是的。但是我的经历告诉我,以这个思路走,最后的结果多半是申请博士,而且可能还准备的很不充分。简单说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找工作申博士都是一个耗时间耗经历的过程。相比而言,找工作面对更大的不确定性。花了很多时间改简历,投公司,可能一个面试都没有,也许连一封样板拒信都收不到。而套教授走博士路线呢?至少你可以上教授的课隔两天见一次他,至少你可以和他搭讪看他对你印象如何,你还可以帮他免费打工展现你的能力。难易相较,你可能会快就走上套教授的路线。可是,一旦你决定帮教授干活,并且想要体现你的能力,你基本就不可能花时间在找工作上。一份只改过两三次的简历基本是没有可能给你带来面试的,没有面试你对找工作就更没信心。最后结果如何已经不言而喻。
回到我的经历:当时我曾经利用开学和教授交流的时间拿到了一个和教授一起做项目的机会。教授Email了相关材料,让我好好考虑一下我是否真的有兴趣跟他一起做研究。看过那些Paper,我最强烈的一个感觉是,也许这些工作我能够做下来,但是让我做这样的事情5、6年,多半会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一周后,我放弃了这个机会,开始专心找工作的事情。与我正好相反的是,我的室友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读博士,硕士期间花了可能比我花在找工作上还多的时间去套教授做研究,现在已经基本确定留在Umich读博士。综合我和他的经历,我的结论是,脚踩两条船是行不通的,想好你究竟想要找工作还是读博士,然后付出所有时间专心往这个方向做,否则结果很有可能是哪边都行不通,除非你真的非常牛。
三.没有任何实习经历,从何开始?
简单的回答:实习经历是等不来的,必须靠自己去找。而且在没有任何实习经历的时候,不要只看着那些相对正式的实习项目,所有可能做实际工作的机会都应该去尝试。具体到我的经历。首先我想说的是我感觉有为数不少的申请者可能存在这样一个误区:申请出国最好要有研究经历。其实从申请硕士的角度讲,工作经历也同样是很有说服力的材料。不管怎样,我认为我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或者说在读本科的时候我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觉到我不想读博士,所以我选择了在实验室积累一些研究经历,而没有做任何的实习。以至于到Umich下定决心要找工作以后,发现我的简历连自己看着都觉得有点寒酸。怎么办?
第一,也是最容易的方法,是去上会做小组项目(project)的课程。这是在学校的学习中最接近实际工作的内容,而且也可以往简历上写。我一直对咨询很感兴趣,当时在商学院的网站上看到了一门叫Business System Consulting的课,是一个长达整个学期的小组项目,课程架构就是一个虚拟的咨询项目。这门课并不计入我研究生的学分,但基于积累知识经验的考虑我还是决定上这门课。现在我还记得第一堂课的时候教授要求大家做个自我介绍,并讲讲自己的暑假实习。我发现我是班里唯一一个工程学院的学生,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做过任何实习的学生。其他人虽然70%以上都是商学院的小本,但在介绍暑假实习经历的时候大部分去的都是我耳熟能详的大公司,听的我心虚。不过,随着项目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虽然他们有各种牛X的实习,虽然有些人后来进了Bain, McKinsey,但他们并不见得就真的比我强很多。当然,在与他们合作的过程中,我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一方面是来自学习解决课程问题的,一方面是来自团队合作与人打交道的方式的。总之,通过这一门课这一个学期的经历,我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了更强的信心,也想到了积累从做经验的新主意。
第二,其实在国内也是挺普遍的方法,就是组织各种社团活动(注意是组织者不是参与者)。美国这边的社团比国内发达许多,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更强。简单举一个例子,这边的小本会自己组织发起咨询小组,对外联系当地公司免费为他们做咨询项目,对内组织咨询课程培训以及经验交流。不少这些小组的发起人和组织者都能积累相当的经验,在找工作的时候是很有说服力的背景。我的经历相对特殊,源于我在AnnArbor的住处。我住的地方中文翻译可以叫学生住宅合作社,产权归学生所有,运作归学生管理(虽然很多日常工作还是靠全职员工的帮助)。我从第一个学期开始就参加了这个合作社的金融委员会(Finance Committee),其主要的职责是讨论和决定大到整个组织2百万美元预算,小到某个成员$15美元罚款的事务。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参与,我逐渐发现其实这个组织的运作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正好我又学了上面提到的咨询课程,于是就想来个现学现卖。合作社的全职员工也很支持,特别我的身份可以说是那些全职员工的老板,所以我很容易得到需要的信息和支持。总之,我前后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从学习Non pr of it Housing到展开具体的调查和分析,做出了一些有相当价值的工作。事后来看,这份经历对我后来找工作的过程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第三,学校机构或校外公司。这一部分我没有直接的经验,但是有一些间接的了解。上面提到过如果在大城市读书,比如NYC,还是有不少的实习机会,虽然多半是没有薪水的(第一年也不能带薪打工)。工作性质可能会很杂,但是对于没有任何经验的人来说不失为一个充实简历的方法。当然,如果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一定要仔细挑选。因为这个和套教授一样,一旦你开始做兼职,可能就没有多少时间再去找其他工作了。另一方面,学校机构其实相对来讲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从工业工程的角度讲,像UMich这样规模庞大的学校,还是有不少后勤保障,信息系统的建立和数据分析之类的工作。更吸引人的是UMich有一个规模很大的医院,医院里有很多可以应用工业工程理论的项目。如果能有这些方面的经历,对找工作绝对也是很有帮助。但是要想在学校里找到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一方面看到工作要赶紧投,另一方面最好能有人介绍(有些工作机会可能根本都不会被贴出来,因为可能是不太正式的)。我其实一直想找Umich医院的项目做,但只发现过一个相关职位,还因为我很快就要毕业了连面试都没给我。后来上另外一门课有个同学说他在医院里做过认识人,如果我有兴趣可以介绍我下学期去做。虽然我临近毕业已经不可能再去申请,但是这证实了networking,或者说多问人,在找这类工作的时候非常重要。
四. 暑期实习——艰难确又无比重要的一步
一个商学院的教授这样跟我说过:以他过去的经验来看,一旦在美国找到了第一份正式工作,你就已经迈过了一个大坎,毕业后的全职工作离你也就不远了。这在我还有另外一些我认识的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美国的暑假实习与国内有很大的不同。国内是招一大堆实习生来做,然后再从中筛选。美国招实习生比全职还要少,招进来的基本都是会发全职Offer的。当然,也不是说所有公司都这样,像我最后找到的那个NGO就相对来说招实习生比较多。但是这里的要点是:做好准备,找实习会非常非常难,特别是你没有任何经历,又是国际学生的时候。暑假实习招聘一般从11月份就慢慢开始了,不过一开始都是大公司,投了基本没有回音。我觉得在找暑假实习时的过程中有这样几个重点: 第一是了解什么样的公司会对你感兴趣。我当时收到了两三个IT相关职位的面试通知。虽然结果并不理想,但是我明白了申请和IT搭边的工作拿到面试的可能性会更大,反而纯粹工业工程但不怎么和IT搭边的工作我没什么机会。 第二还是要多Networking。当时我从一个三哥朋友那里了解到UM科技转化办公室有一个暑假实习项目,我研究了一下感觉还很不错。投递简历以后还真拿到了一个面试。虽然最后没有拿到offer,但如果没有那个朋友提醒,我连这么一个项目都不知道,更不用说面试了。另外联系教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有些教授和工业界联系比较紧密,HR或者项目经理可能会找教授推荐人。我就听说一个我很看不上眼的三哥通过联系教授拿到了一个Google的面试(虽然最后还是被鄙视了)。 第三是要无限海投,锲而不舍。我从11月份开始小量投实习,到2月份左右开始花相当的时间关注实习,再到四月中下旬学期结束后每天早上起来第一项工作就是把各个网上的工作版翻遍投遍所有靠谱的职位,最后拿到Offer是在六月底,可想我一共投出了多少简历。期间我曾经一度萌生了回国的念头,好在被父母劝住。 第四是要扩展思路。有些职位可能表面上看起来完全不搭边,但是核心工作的性质可能是你能够胜任并且有兴趣做的。以我为例,我暑假实习的NGO做的是通过Social Marketing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乍一听你觉得Marketing,Biodiversity,Conservation和Engineering有多大联系呢?可是具体这个实习的工作是和统计学以及IT方面的知识紧密相关的。我也很成功的完成了实习,并深得老板的赏识。 小结一下,其实在找实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捷径。多投简历,多找不同类型的公司,多向认识的人打听,才能有更多的机会,才可能最后拿到Offer。Offer不在多,一个足矣,重点是通过实习证明自己的能力。
五. 简历,面试,找工作的必经之路
在我看来简历和面试有两个要点,一是准备充分,二是在不把牛皮吹破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吹。
先说简历。话说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职业中心,这也是我想到的第一个寻求帮助的场所。但就我各人的经验来看,职业中心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他们最多帮忙改改语言上的问题,简历整体如何提高,他们提不出更好的意见。我第一版一塌糊涂的简历,他们看过以后告诉我说:I think you are ready。简历好坏在于你能否让潜在的观众从里面很快的读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是关于准备的部分。我对自己的第一份简历印象不深了,但是我记得今年开学的时候有一个新入学的机械硕士让我帮他看简历。我看完以后的感觉是:我知道你是做机械工程的,但上面的一大堆专业名词我看不懂,我也不知道你到底有多厉害。这可能是很多人第一份简历的问题:写了很多技术东西,假设读者知道你在说什么。可是简历的读者很多时候是HR,你不写清楚HR也就不会觉得你怎么样。所以一定要说清楚你做的东西有多好,要有具体的数字,有简单明了的结果。
这里就是可以吹牛的地方了。什么叫尽可能吹又不把牛皮吹破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在住宅合作社的金融委员会做委员,虽然具体的预算都是全职员工做的,但我在简历上说我参与了两百万美元预算的制定。是不是我制定的呢?大部分不是。但是最后的决定我有话语权,我们也讨论过预算里的关键细节,所以也还说得过去。另一个是我暑假实习,我做了一个基于决策树的预测模型。但是由于数据量的原因,模型通过训练集生成后并没有测试集来检验,不过我还是在简历上写了预测模型有75%以上的准确率。了解学习算法的人都知道,如果只是基于训练集的结果,这个数字说明不了太多问题。所以这一点可以算吹牛。但如果真有人问起,我可以说我做了Qualitative verification。因为一方面所有结果都符合理论上的逻辑,另一方面我也同相关的负责人讨论过模型结果是否和他们的经验相符。总之,可以自圆其说。从我申请工作的结果来看,这个牛吹得很有效果。有很多做Risk management或者Marketing analyst的职位我都接到了面试,因为这些职位都涉及到构建基于统计学的分析预测模型。但是在面试过程中,其实没有任何一家公司的HR或者manager质疑我关于训练集和测试集的问题。
关于面试,第一同样是准备。面多了以后你会发现你需要准备的其实就那么几个问题:1. Introduce yourself/walk me through your resume. 2. Why the industry/company/this position. 3.recent work experience 4.Team workexperience。这几个问题几乎所有面试里都会问到,一定要清楚你所说的每一个细节,特别是你最近工作经历相关的东西,有些公司会问的非常细。其他的相对频率低一些,但是也应该提前准备,比如Tell me a time when you systematically solved a problem。其实这东西就跟GRE论文,做多了以后你发现就那么几个例子,但是可以套在不同的场景下,所谓以不变应万变。
具体面试的时候,保持自信很重要,不要习惯性的谦虚,觉得自己做的其实是挺简单的东西,没什么大不了的。在跟HR的说的时候要让他感觉我做的这个东西给这个组织或者公司带来了巨大的价值,我觉得我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虽然你心里可能不完全这么觉得)。很多时候面试你的人现场也反应不过来那么快,一般都点不到你吹牛的要害。另外,碰到追究具体技术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记得一层一层很有逻辑性的讲给面试官听,不要一来就进入细节。一方面,面试官可能并不一定想知道很细节的内容,你讲得太多反而他可能不耐烦,甚至显得自己逻辑混乱——等他具体对哪个细节追问的时候再具体的剖析。另一方面,有些东西你自己也不一定了解的很详细。比如BlackRock在面我的时候那个面试官追问到就差问决策树的算法是怎么回事了。但是在他没有问之前我一直都没有说其实我没有自己写任何算法(而且我也不太记得具体算法是怎么操作的了,虽然我知道理论上这个算法的意义是什么),所有的东西都用现成的软件就搞定了。我想如果他听到这个的话可能会对我技术能力的评价打上一个小问号,但他到问这个问题之前就停住了(我不知道是他觉得已经对我的回答满意了,还是当时时间剩的不太多了)。
我希望这些简单的例子可以提供一个大致的印象,所谓的准备和吹牛是什么意思。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发挥。
总结
回过头来看,我觉得这一路的过程可以说我运气很好。来Michigan发现了那门Business System Consulting的课,又正好住在一个挺特殊的组织里,于是就有了在住宅合作社的工作经历。这个工作经历是我在面暑假实习职位的时候跟HR谈了二十多分钟的内容,也给HR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她给我后来的老板汇报的时候说我明显比其他的候选人都要强,导致我老板只面了我一个人,基本当场就要了我。后来面BlackRock,和那个Manager讨论了将近20分钟关于暑假实习我所做的预测模型的东西,后来他问了我一些关于股票债券市场的事情,其实我感觉我回答的并不好,但估计是因为对我暑假实习的经历很满意,还是给了我On-Site Interview。所以看起来一切都是一条简单的线串起来的,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我可能都拿不到现在这份工作。
但是与此同时,运气好的人也是准备充分的人。如果我不是对我想要做怎样的工作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概念,我可能不会去上那门并不算入我研究生学分的课;如果没有考虑怎么能把我学到的东西应用起来积累经验,我可能不会做住宅合作社的项目;如果找暑假实习的时候没有考虑各种各样的公司组织都去试试看,我可能不会发现这个环保组织的招聘启事;如果没有在面BlackRock之前花两三天的时间恶补债券知识,我可能在On-Site面试的时候暴露出对金融的了解不足。总之,不认真准备是不可能有好的收获的。认真准备了虽然不一定马上就能有收获,但是总归功夫不负有心人。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想来美国读硕士找工作的人有所帮助。
大家如果有疑问的话也可以问我哦,我知道的会告诉你,不知道的我会帮你打听的哦!咱们也可以一起讨论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