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辗转于银行工作五年后,跑去念个全职MBA。不去欧美,反而到上海念中欧,只希望他的MBA的旅程跟他大部份同辈不一样,半年下来,少有感受,跟大家作分享。 中国商学院?中欧? 我来自一个香港基层家庭,住过公屋和居屋(香港政府补贴的房子)。2010年港大毕业,在一家银行的企金部当管培。工作5年累积了点储蓄,有感当时投资房产股票都不靠谱,决定投资MBA自我增值。 当身边香港的小伙伴都对欧美商学院趋之若骛时,我却认为,由投资回报角度看,更应该选择中国的商学院,原因如下: 1. 对国情的理解:亲身并客观地了解中国国情,对长远的事业发展有帮助。 2. Network的可用性:中国商学院的校友资源大多处于国内,反观外国MBA所获的校友网络十分分散。若未来打算于内地发展,中国的商学院可以让你连接到很多未来各行业的商业领袖。 3. 排名上升可能:随亚洲经济体的重要性增加,我认为亚洲顶尖商学院的排名长远也自然水涨船高。 4. 成本:目前于中国的生活费用以及学费,都比海外商学院项目具优势。 基于以上分析,我申了3所中国的MBA商学院,并都获得了奖学金。由于上海为经济中心、中欧在当地的资源更能配合我未来事业发展,故我最终选择了中欧作目前人生最大的投资。 对学习要虚心 既然已经付了学费,就从中获取最多的收获,故我抱著开放和虚心的态度来中欧做学习。半年以来,于中欧获授各类型的知识,慢慢发现 “人” 和 “逻辑”是MBA最重视的东西,而学习与人相处是最困难但也最有用。 商学院的学习,都以小组形式进行。最初两个学期由学校按国籍、种族、职业背景分组。在英语为主要的沟通语言下,你要跟国籍、想法和目标不一样的组员(有些人重视GPA,有些人重视networking,有人注重创业项目),一起去完成大量工作,这十分考验人员管理和与人相处能力。中欧第一学期有一门课叫组织行为学,特有意思。课堂其中一案例,1912年有两队伍几乎同时间出发往南极探,两队的装备相差怎远,但透过团队管理及人员配置,“较弱”的一队最终胜出,另一队伍则几乎全军覆没。虽然案例来自超过100年前,但很多的经验和道理放到今天皆能用,由此可见,对人的相处和管理,确实是个高深的话题。中欧有很多有海外生活/工作经验的同学,由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不一样的管理和处事方法,并整理出自己一套套路。这是我这半年来最大的收获。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很多从这种互相欣赏而开展。 对自己心中所想要坦白 对自己要坦白的说法,是源自于中欧裡面众多的活动。每年,学校也会安排各行各业的公司来做宣讲会,增加同学对感兴趣的行业的认识,也提供了跟行业中人networking的机会。除此以外,中欧不同的学会也会安排各类型的行动,包括公司拜访、行业大佬宣讲、行业讯息研讨会和面试技巧课程等等。当每个活动都有意义,但时间却有限下,你会慢慢发现,某程度上,MBA不是要选择什麽去追求,而是放弃追求什麽。这时候,对自己心中所想坦白就来得特别重要:我想做什麽?试过后感觉如何?想做的事情中,哪些比较重要哪些相对不重要?后来的自己迷惘感会变少,因为你在MBA的时间都在追求你心中所嚮往的事情。不要贪心做所有事,坦白承认自己心中想要的,并勇敢追求。 现时已2016年1月底,虽然明年4月才正式毕业,但若到计及实习和交换,同学所能相处的时间已不多。只想在往后的时间多领听不同同学的故事,和参加各类型有意义的活动。从商学院中所得多少,每个人都不一样,取决于自己的态度。半年下来,这位港生对自己当初选择中欧的决定感到无比骄傲,希望各位也同样能在MBA中获益,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