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15244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3-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Monday Blue Buster 每周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
31岁出国读MBA,是否是条不归路,求助
原文出自:
https://mbacareerfitter.blogspot.com/2019/05/monday-blue-buster-mba-31mba-httpsforum.html
问:
本人今年30了,材料学硕士,毕业进入国企搞国际工程,在孟加拉呆了三年搞市场开发,17年回国继续干这个行业,但是转向项目投资方向了。国企实在是没啥劲头啊,感觉已经看到了20年后的自己。在老婆的鼓励刺激下,打算明年申请美国MBA, 折腾一下,转行做金融。不过美国好的学校都是两年,出来都34了,要不然申请个欧洲的,一年的,时间段,自己金融底子又差,不知道出来能不能华丽转身啊,求各位大神指点迷津。 拜谢!
答:
不好意思这么久才看到这篇
MBA的确有八成都在转职
美国USC南加大也有个大龄的一年MBA课程叫IBEAR,已经拿过数次奖,要进不会很难,G600+就进得去了,不用700就能拿奖
然而不是问MBA转职给不给力的问题,而是资源过剩的问题,导致绝大多数未进行生涯管理的学生无所适从
从楼主这么短短的几行文,虽然乍看看不出任何热情路线,还是能看出一些删去法的。
根据常年生涯咨询经验,一般人没事不会出来问问题的,除非遇到卡关点。因此卡关点本身就是一项关键线索。
楼主此文分前、后段,前半在介绍背景,归结在国企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虽说已届大龄,尤其已婚,下一步就要传宗接代,有小孩后转职成本会瞬间变成无限大~ 但严格说来,即使是国企一路走下去,不过就是看得到未来的样子,不会真的溺水,只是有点无聊罢了。由此可推出楼主的「成长」导向与「多元」导向。
重点在文章后半,突然从夫人的提议念MBA转往金融,又卡着大龄问题,语调瞬间出现无底洞式的恐慌感--虽说偶尔在板上会听说转职金融成功失败云云,但这攸关生涯大事,不是去庙里掷个神筊就闭着眼往前冲,看看会不会飞上天。
不会的。
生涯管理工程需要靠生涯三驱力:兴趣、性格、专业能力的细部拆解,再一个点一个点衔接上去才办的到的。
没兴趣的工作做不了三年。
而从楼主的恐慌点来看,不是MBA念几年的问题,而是金融对楼主而言可以说像是无字天书,因为恐惧来自于未知。
而造成楼主对此领域所知有限的原因,是因为一个心理机制叫做「意向加重」(Perception Accentuation)的反作用力--因为楼主的潜意识将过去生活中与金融相关的资讯都过滤掉了,才会导致今日的未知,而产生恐慌感。
这是很正常的,这表示金融领域知识对楼主的生活来说毫无意义,所以潜意识其实帮了您一个大忙。
这就像忽然去问问路人懂不懂材料与国企工程究竟在做什么?要不要拿人生来赌一把?他们的反应也会跟楼主一样,瞬间陷入无底洞般的恐慌感的。
由此可知,金融对楼主而言是条死路。
金融看的是套利。必须要个性上本身就对「钱利」这个要件有狂热,并不是在纸上看几个数字跳来跳去、分析分析就行的。
虽说没钱活不下去,但一般人没事不会对钱有如此狂热的
根据生涯谘商经验,多半是物极必反:求生过程曾经受过钱的压迫,而我们的「情绪流体」这个灵魂有个特性,就是会在被压迫后长大。
然而,楼主并没有对钱有意向加重,也就是没被钱真的压迫到喘不过气来过。由此可知生长在至少是小康以上家庭。
要对金融有兴趣还有另一种状况:就是长年生长于无法翻身的环境,才会需要「赌一把」。
这个现象笔者称之为「环境自由度」:就是个人对外在环境的掌控能力
而环境自由度来自「业界宰制力」:当你有独门绝技在身,自然能够宰制业界,并产生环境自由度。独门绝技来自热情。
而楼主之所以在成长过程不受经济压迫,也不需对金融意向加重,其实是来自楼主的父母有环境自由度,来自某种业界宰制力,也就是「技术」。说不定楼主念理工也跟家庭有所关联。
另一个面向,是楼主所从事的职能如:国际、市场开发等,及透过MBA发展等,除了金融投资无感以外,基本上都是以「发展」为依归,并且可分「向上」及「向外」这两种方向。即便是材料学,走的也是研发,在本质上是接近的。
根据谘商经验,向上的力量原则上来自认同的追寻。尤其是从人类追寻父母认同这项本能所制约出来的。这点有别于心理咨商领域的发现。
而若是父母认同从缺或关注不够,子女会本能性地追求表现与成长,以获取足够认同。
另一方面,中国已经够大了,人没事不需要特别往国际发展的~除非有额外驱力。
同样回到上面笔者谈过的,「情绪流体」在受到压迫后会长大。
或许楼主在成长过程的活动自由是被限制的,而产生物极必反--会往国际发展。
最后一个线索,是笔者先前有提过的「不快乐,毋宁死」。有别于马斯洛五层级需求理论,人有追寻快乐的本能,而且比任何层级的需求都重要,不然宁可自绝。而当人在当下没有快乐时,会本能性地将求生动机寄托在未来希望上,并且期望透过「成长」来连结现在与未来。
楼主的提问文中几乎没有一点快乐的感觉。而人又是介于理性与感性之间的震荡。那么,从产业轴而言,若理性的材料与工程都如鸡肋,感性面的国际发展一方面是在贫穷国家,又刚好遇到过去市场成长过快的整理期,以致发展有限...
说一个人在理性与感性两面都没有兴趣是不可能的,不然早就自绝了~应该是感性发展居多,只是刚好遇到市场重整。
楼主应该有某种业余兴趣是跟开创、幻想、甚至艺术有关的活动,甚至是夫人的乐观与希望本身就是一项调剂。
行行出状元。生涯管理其实非常简单:拿兴趣来工作。做对自己来说再简单不过的事,别人却怎样也无法办到。然后物以稀为贵,在享受过程的同时持续地精进,自然就会不再工作,快乐致富。
Sincerely,
David Le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