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7月11日 Unofficial Score (大家考过就知道这是什么了,现在不知道没关系):750/Math50/Verbal41
自己刚刚解脱,但尚有许多战友还在奋战,所以拼着不眠不休,也要趁记忆还新鲜,将一些复习备考GMAT的过程和细节加以回顾和总结。首先在这里声明,我不是理论派,所以不敢和CD上已经形成各自流派的NN们比肩,只是想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大家作一分享。
【备考篇】 General Review—— 复习时间:4月2日~7月10日(“五·一”自己给自己放假一周),在职 控制性材料:个人复习计划(performed edition) 评价:基本上是两头紧,中间松 复习材料(listed in priorities): 1、 OG11th Edition (基本上只用到Yellow Cover) 评价:入门的基础材料。不管它是如何浅显,如何地和目前真考的趋势和风格相偏离,基于两点原因,它还是当之无愧地占据头把交椅:(1)它是地球上唯一由命题机构权威提供的、可用于揣摩命题思路的第一手材料;(2)它的系统性和易读性勿庸置疑,而且平实的语言中往往含有能让人在最后阶段有醍醐灌顶之感的闪光点。 使用说明:复习最开始时将Verbal部分先整个看了一遍,包括导言。然后在复习中段将CR和SC重温了一下,其中CR主要是看错题(这时对CR的复习要点还比较模糊,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应该再认真一点,做一下分类总结),理解了就过;SC则连同OG上的官方解释,做了一下难题摘录——感觉SC还是要不断咀嚼,而且有些题确实出得很经典,其作为素材完全可供自己今后英语运用中借鉴。 2、 GWD22套无重复版 (全部做完,还看了相关的RC分类,很有启发) 评价:绝对的高分加速器。尽管一开始可能比较打击信心,但没有它就难以体会GMAT真考的难度;其不足在于答案并非绝对肯定,存在部分争议题,而由于现在有了PowerPrep破解,一些重题有了官方给出的答案,才算是让多年的争执尘埃落定。 使用说明:尽管有22套,但相对于目前GMAT各种渠道汇集起来的练习题(例如大全)来说还是稀缺资源,所以要计时做,训练自己的Pace;并且我的做法是做完一套之后隔1天或最多2天就把刚做完的这套总结掉,摘出有启示性意义或者对照答案反复思考还是不能理解的题,作为最后冲刺阶段的“强化营养”。 3、 菜鸟语法 评价:我很赞同许多前辈高人的看法,语法还是GMAT备考的重中之重。《菜鸟语法》的素材大概是取自OG10th Edition——因为没有看过,所以不敢妄下定论,但是由于上面每题都有大段的英文解释,看风格估计是来自OG,但又不是OG11,里面又加入了编者的一些观点,可以参考参考。其实里面还就每题的考点做了分类标注,但我没怎么看,就是当练习材料用了。 使用说明:看了3遍,第一遍从头到尾做题;隔一段时间做第二遍,然后筛选出还是错的题,研究其解释;再隔一段时间将筛选出来的题再做一遍,第三次错的题或犹豫的题再摘出来,作为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材料(基本上在15道左右)。 4、 FF逻辑宝典135 评价:有练习版的和详解版的,里面的难度对付真题绝对够了,尤其珍贵的是其中的解释。其不足在于题型比较单一,可能是出现得较早的缘故。 使用说明:按照其中的提示,分组计时练习。前后做了2遍。关于CR,还有一点建议:可以利用GWD的分类题型集中训练一下自己对各种题型的适应能力,特别是自己比较弱的题型,然后总结一下各个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思路,我想应该能使你如虎添翼,对付各种题型更加游刃有余。我本来想这么做的,但是到后来时间来不及了,本着贵精不贵多的原则,我就把这个想法搁下了。 5、 白勇语法 评价:BY语法是一部系统讲解语法的较为可信的书。里面的题也有一定难度,但其主要价值是它对GMAT认可的一些语法规则的总结。 使用说明:前后做了2遍,一些难题、启发性的题摘出来,冲刺阶段拿出来考验自己。 6、 陈向东数学 评价:CXD之于数学就好比BY之于语法,拿来入门或帮助回忆知识点均可。 使用说明:做了1遍,然后就其每章的导言部分和末尾的单词表又复习了一遍,主要看看里面的知识点总结和解题思路,然后因为有英文的原题,可以让自己对英文表达法有所适应,倒不一定每道练习部分的题都做,感觉真题没这么难的,不要被这个吓倒。 7、 JJ(Math&RC) 到这儿感觉逻辑有些混乱了,把JJ排在第七并非是代表它的重要性只能排在第七,恰恰相反,按重要性来排列,它可能仅次于GWD22,这里主要是从复习阶段上讲,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有了消化上述材料的铺垫,JJ这剂“补药”才能更好地发挥效用。 评价:一般来说,如果不是时间特别充裕,看当月的JJ就可以了,所谓的“当月”,主要是根据更换题库的时间规律来划分的。按照现在的情况,大致是每月的第三周(16日左右)~次月的第二周(13日左右)——现在又有既富共产主义精神,又深谙资本主义策略的同志对于换题库的时间作出了大胆而言之有据的预测,大家可以作一参考。 使用说明:我只看Math和RC的JJ,自己从CD网上的JJ总结帖里Copy+Paste,然后整理、分类,也时不时地参加一下讨论。我个人的做法是“细水长流”式的,即每天去看,然后更新;当然,到“当月”末,也会有可爱的大侠把自己整理好的JJ放上来共享,而且一般敢拿出来见人的质量也有保证,可以采取集中突破的模式,只是少了讨论和享受过程的乐趣。 8、 PowerPrep破解(P1& 2)和PowerPrep模考软件 把两个放在一起,对二者的顺位也借用一下上一项的澄清,总之二者都是相当地重要。 评价:PP破解主要训练难题,里面有许多全划线题,全部的题和考试的风格比较相近——但也不是完全相同,Some said they met the same questions in the real test, I didn’t. Anyway, as indicated by its name, it is a good preparation for the real test. 使用说明:个人建议两者都在复习的中、后期用,PP破解里的CR题可以模仿GWD分类来自己分分类,SC题要句句仔细剖析,比较总结其出题点所在,并培养自己对正确选项的感觉;有人说PP模考软件卸载、重装后可以抽出许多新题,我只做过2次模考,不清楚是否这样,但模考做得太多,反而会削弱对真考的敏感度,甚至产生厌倦情绪吧,而且不太利于建立信心和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评估。倒是如果有合适的台式机键盘,PP模考软件的AWA界面可以用来练习自己的作文模板和打字速度。 9、 杨鹏难句和俞敏洪GMAT词汇 评价:如果时间紧,可以被忽略的两份材料,因为自己用了,所以还是评价一下。前者在今天意义已经不大,如果对长句特别恐惧,可以拿来作一参考;后者一来统计数据和单词收集不全,二来有些outdated,再三也存在一些错误,不过还是可以作一个方便工具。 其实词汇最好自己来总结,因为每个人的单词量不一样,对词的感受也不一样,具体做法上可以和平时的词汇积累结合起来,个人感觉两大类的词比较应景:经济类和生物类。
A Few Comments—— 复习备考过程中,感觉很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就是“总结、总结,再总结”。经验和感受从做题中来,又从新的练习中不断得到锤炼和升华。 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有时候做题的时候会突然产生一些朦胧的想法,这时候一定要停一停,尽力捕捉这种想法,赶快把它还原到纸面上,这就是宝贵的经验啊!而且是专属于你自己的原创经验。然后,有条件的话,再拿自己总结的经验和别人交流一下。这样做的好处多多:可以取长补短,又或者可以印证自己的想法,再或者可以开启新的思路。 GMAT的复习虽然是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说煎熬也不为过——主要是心焦,但是如果得法,对提高个人的英文水平绝对是有帮助的!大家也可以尝试着不要这么极端地将其仅仅看作是一块铺路石或敲门砖,而是抱着学习、切磋的态度去对待它,也许会有新的感悟。另外,个人体会很深的一点是:与其独自上路,不如朋友一路。复习GMAT的过程也是我扩大个人社交圈的过程,遇到了许多各行各业很优秀的人,通过坦诚的交流,成了不错的朋友,这或许是比学到知识更大的收获。这里还要感谢CK组织的多次高质量的交流分享活动。 怀着对CD前辈的无比敬仰和对同僚的惺惺相惜,我以至高无上的“CD精神”,衷心祝各位还在奋战的xdjm用自己的汗水为匙,成功开启各自的心愿之盒!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2 8:20:3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