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无意间看到的一篇比较客观+理性的介绍MSOR的文章 不过目测应该是12年的情况 给大家参考下吧。
原题地址:http://blog.renren.com/blog/246956121/878704234
原文标题:【原创】取个什么样的标题才能有着三俗DS无下限的气质呢?Er...——Welcome to Columbia IEOR!(主要针对MSOR的介绍,兼带提及一下MSFE)
原作者:聂逸华MarginalQ
IEOR院系老大Jenny和Kachani一起跑到中国去做IEOR项目宣传+品尝中国美食了;网上也有文章讲了一下IEOR的招生策略;昨天晚上“帮主”的有关Columbia FE Research的文章更是重燃了我原本想放弃写这篇文章的念头。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和帮主一样:既然有后辈问到了,那么干脆就说详细点。本文主要是讨论每年申请时一个争议比较多的专业——Columbia MSOR。
其实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不仅仅是给Columbia IEOR做做宣传而已~鉴于去年的申请经验,发现在许多论坛上出现这么一个典型现象,那就是很多申请MSF和MFE方向的筒子经常不可避免地会拿我们这个院系下的MSFE,MSOR和其他学校作比较,然后悲剧的是Columbia经常会作为炮灰T_T。。。然而,很多时候很多申请者往往会有着一种“群体倾向”,也就是说别人的好坏评价一律照单全收,但是非常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甚至没有机会去想一下“人家所作的评价是否是正确的”。。。Anyway,所以就需要有人站出来吐个槽,也省得一些过于片面的想法继续蔓延开来。
老样子,若有问题可以私聊留言,切勿喷街,其中的笔误我会在之后有时间进行修改。(毕竟写篇文章也是要消耗大量卡路里和脑细胞的,更何况躲着个台风在阴暗的小房间里码字连晚饭都没来得及吃容易么我。。。)
IEOR Program简介(包括MSFE和MSOR两个项目,另外三个Master项目MS&E,MSIE和与B-school合办的项目由于受众面较小暂不涉及):
MSFE:(相关介绍页面:http://ieor.columbia.edu/ms-financial-engineering-curriculum-2012-2013) 录取情况:2012 Fall 人数为80人,其中中国学生人数将近一半。录取方式为清华北大各招五人,其余国内院校以及海本院校至多招收1~2名; 项目架构:Program原则上为一年制(可选择延期至一年半),共需完成36学分12门课,必修27学分选修9学分(选修从12门课中挑选),每年7月份入学并在暑期上掉3门基础课程(MSFE Only),并于暑期结束时淘汰掉略小于20%的学生进入MSOR专业(Note: 该淘汰率为往届数据。2012年起暑期课程由原来的4门改为3门,据说只淘汰掉了1个人,有待考证)。
MSOR:(相关介绍页面:http://ieor.columbia.edu/ms-operations-research) 录取情况:2012 Fall 人数为140人,其中中国学生人数将近一半。录取方式个人观察下来为三个梯度: 1. 第一梯度:重点考虑国内清北复三所学校(其中了解到在复旦招了7~8名学生); 2. 第二梯度:国内其余5~6所院校(第一,二梯度也是这次IEOR中国行所要涉及到的重点院校); 3. 第三梯度:国内其余一本院校和部分海本院校同样有机会,每所院校至多录取1~2名。 项目架构:Program 9月开始入学,根据个人规划可选择来年5月,8月或者12月毕业,要求完成30学分,其中: (1). 必修12学分(其中有一门3学分的课学生可选择免修),并且必须在IEOR院系下共计完成18学分; (2). 剩余12学分可以选择在其余院系(文理学院,商学院,公共事务学院,以及工学院其余专业等)选修。
MSOR的优点:
1.专业特色:
MSFE和MSOR两者的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MSFE的课程框架较为固定,Concentration集中明确,而且所有的Core Course全部是MSFE Only。这种课程设施的隔离性,加上专业本身的Quant highly-involved以及淘汰率,MSFE的课程难度以及竞争强度在Columbia所有Finance专业中都是首屈一指的(之所以提到这点的原因是先前有人提出MSOR项目稀释了MSFE的价值,其实这根本就是Nonsense —— MSFE暑期提前开始上的几门关键课程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对于其余任何专业的天然屏障,导致少部分其余专业想打擦边球的人提前就知难而退)。
而MSOR专业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非常灵活的课程架构以及学生的自我可塑性(学生可以很大程度上按照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设置课程)。由于运筹学本身就是一个运用范围非常广的专业,IEOR和全校范围内绝大多数的院系都建立了合作以确保MSOR学生能够在其余专业自由选课(其中包括像MBA,MAFN,Stat和精算等学校内其余与finance有关的专业,以及部分和MSFE一同上的elective courses,也就是说你完全可以把其他专业一些非常好的课程变成自己Program Plan中的一部分),并且只要是Level达到4000+的大部分课程均能被承认为MSOR毕业学分。此外加上IEOR院系内本身已经有了关于四个Concentration方向的充足课程(这四个方向是:Financial and Managerial Applications,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Optimization,以及Applied Probability),据个人观察下来,MSOR应该是Columbia所有的Graduate Program里课程弹性最强的(当然关于这一点的好坏下文会提及到)
此外,一年至一年半的可调学制上限同样也非常重要(别忘了还可以选择暑期上课在8月份拿到学位),既适合找工作求稳不求快的同学(一年制的项目一上来很容易就火烧眉毛。。。而且没有在美国实习背景直接找工作的话难度可想而知,除非你有一些别人的确无法替代的能力上的优势),又方便一些万一直接找到Full-time的学生提前完成学业。
2. 课程质量: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Columbia整所学校的课业压力——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项目——一律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说是超过了美国的绝大部分的学校。这种评价不仅基于我在这里一年多在多种专业间选课后的判断,同时也包括很多在美国其余学校就读过的学生自行比较后的结果(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怀疑这里整体的教育体系是不是专门和学生对着干的,无论是课程知识量,考试频率和难度等各方面)。
对于IEOR,无论是MSFE还是MSOR专业,相信不会有太多人进来以后会抱怨这里科目对自己没有挑战性——除非你能够在平均分占总分40%~60%的考试(尤其是期末考试)中经常拿到90%以上的成绩。你同样不可能在这里找不到学业上的对手——据我目前了解的小范围圈子里就有当时分别拒掉了CMU MSCF,Stanford Mathematics Finance, Chicago Mathematics Finance, Cornell FE的多名同学目前在MSOR就读。
需要澄清的一点是:上面说的这种BT的考试结果绝对不是说学生太水,而的确是考试的难度较大。
举两个例子:据了解就在前不久MSOR的Stochastic Model第一轮midterm考试中,满分60分的卷子全班平均分被压到了24分(也就是说考试中的三道题全班平均做出一道多一点)。后来查阅后才知道部分考题是从PHD级别的Stochastic教材中挑出来的截掉纯理论部分后的题目;另一个例子是去年的Game Theory期末考采取全开卷形式,但是考题发下来后发现全是对于之前从未见过的Theorem的推导与论证,只有在平时充分领会定理证明过程中的Idea才能够回答的比较顺利,最后这门课的期末考试平均分是45%左右。
至于IEOR教授的授课水平,个人感觉下来不同课程课堂效果上的确是有一定的差异(细节就不展开了免得被拍砖),但是和Columbia其余和Finance相关专业中,笔者很容易就能感觉到IEOR课程本身结构(尤其是平时作业)上整体的"Strict"以及"Well-organized";加上前面提到的课程考试难度,个人总结下来对IEOR项目课程本身没有太多可以批评的地方(但换句话说,如果你本科数学不好的话,很有可能仅仅是课程就让你感觉到日子十分苦逼,更不用提还要抽出时间去搞Network,修改简历,参加Info Session以及跑面试了)。 3. Career Service: IEOR的Career Service整体而言的确算是比较不错的,即使这已经是本人比较保守的评价。(我把“非常优秀”定义为某些学校Director手把手将学生一个个送到工作岗位上的这种BT做法。。。;将“非常不错”定义为某些学校的项目在课程规划中就有直接和业界联手做Project的机会)
从新生Orientation期间开始,IEOR就给整个院系开设了0学分的Professional Development课程(该课程会贯穿整个第一学期并且不定期上课)。可能有人会觉得鸡肋,但是听了两次后就会发现里面的确有你没想到过的东西(比如Resume修改的细节等),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对寻找工作的职业化态度以及紧迫感。此外,IEOR还会给学生设立任务清单并要求反馈进度(包括Linkedin Profile建立与即时的update,Facebook Group加入等等),设立一对多的academic advisor并且组织定期见面,等等。
更进一步,个人这学期观察到目前为止IEOR在career service上有两方面做的非常突出,而且是相对于其他院系比较下来而言的:
第一个是对细节要求的把握。这里面仅举一个例子:在Resume的把关与修改方面,IEOR会要求学生在deadline之前提交修改好Resume以便于建立Resume Book(虽然这玩意儿究竟有多大用个人持保留意见),但是这里面的过程是非常考究的:首先是先前Professional Development课程中对Resume修改的建议(不得不说还是很有用的,尤其是看到一些成功/失败的Resume范本的时候),然后是学校的career workshop进行一轮check。。。然后是到IEOR进行第二轮check。。。然后提交了后。。。还没完!一些审核下来不达标的Resume会被退回去,要求学生与小秘见面讨论后重改并且在新的deadline之前提交。。。
另一个是对于各种学校内各种seminar,info session,open house,competition,Technical Skill Workshop等等内容的及时群发——这种群发信息有时候多到了令人烦的程度,每天下来不同活动的邮件少则四五封,多的时候要超过十封。
需要注意的是:笔者这里并不仅仅提到了招聘公司过来宣讲的info session(参加过的人都知道去了后最实际的收获可能就是纪念品以及零食饮料。。。),事实上个人感觉下来对于学生养分最大的反而是那些technical skill workshop(比如说matlab和Bloomberg的使用指导),seminar(对于一些finance topic的了解)以及mixer(认识一些新面孔以及获得一些信息),等等。在目前Master泛滥的环境下,如何能够不仅在能力层面上,而且还在人际和信息面上和他人拉开差距往往能给找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这类平时很少有人了解到的信息反而是最为关键的。
4. 地理优势:
如果想做和Finance有关的工作的话,不在纽约待过一阵子的人是无法感觉到地理优势的重要程度的——Manhattan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身份注定了这里是一个到处充满机会的地方,甚至毫不夸张的说——你去冰激凌店的路上都有可能会碰到有人能够让你Network甚至给你内推的机会(这是本人亲身所见到过的)。曾经有这样一个搞笑的事情:我有一个朋友在春季学期结束还没有找到实习,暑假快回国前随便跑去弄了一个on-site interview(因为就在Manhattan岛上很方便),也没抱啥指望就回国了——结果刚下飞机不久就收到了Summer Intern的正式信息。。。然后国内的空气还没吸够就赶紧订了机票跑回来。。。
扯回正经的话题中来。我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在目前的金融危机环境下想找到一个与金融有关的,正规的Paid Summer Intern的确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是至少Columbia的地理优势至少能够给你一条退路——充足的Unpaid Intern机会(甚至是在Fall / Spring Semester期间)。拿这种Intern就和吃饭是一样的道理:虽然比不上大鱼大肉,但是至少能够给你包泡面暂时应一下急+在寒冷的夜晚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就像笔者目前在台风下吃饭的状态一样……)。别忘了,这种不确定性较大的Intern一定是出现在金融中心(比如Manhattan)居多的,其他地方的话可能连这种机会都很少甚至没有,只有哭的份。。。
MSOR的缺点:
说完了上面的种种的好处,MSOR这个项目的不足之处也是必须得指出的,但是在此之前笔者首先要驳斥掉网上所说的一种观点及其逻辑: Columbia招生太多——>水——>学校Brandname好却反而找不到工作。
这种肤浅的说法现在回过头来看估计只能骗骗国内还没有出来的小盆友们。驳斥的理由不是本文的中心,只给出一些关键点,按重要性排序:
(1). 事实上,若是把美国的top tier学校(Ivy+Stanford&MIT&Chicago等)一并加起来的话,一个看似不可思议,但是非常明确的答案是Columbia的中国学生数量只能排在中等略靠前的位置。有时会经常看到论坛上说“XXX非牛校/水人/整天玩的海本混去了Columbia”,但是你若是身处其他的学校,就会发现所谓之“水”的范围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大。原因其实非常简单:现在的Master,甚至包括海本的数量实在是过于庞大了。(当然,我上述说的是宏观统计现象,好的项目往往是真金不怕火炼的)。而且海本毕竟在国外待了四年,平心而论在美国找工作/学历认可度/语言水平/环境适应就是会比国内本科过来的有优势,因此那些看似没有某些“愤青”强的海本能进好学校也是情有可原的;
(2). 另一个原因:“物以稀为贵”的逻辑的确有其价值所在,但是一个忽视了的重要考虑因素是学生人数与所处地域下市场就业需求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美国东西部两极本来就是符合学生基本要求的就业岗位的集中地域(如果你的career plan是去中西部种地就当我啥都没说),因此西部的Stanford和东部的Columbia招人数量即使偏多都是完全情有可原的(不好意思拉S大来躺枪了一回); 当我们整天用一种“我去的学校是否周围很多人都能去”的标准来定位自己学历的价值时,美国环境下的思维模式是“我们这所学校的综合资源能够容纳多少的学生”。冷静地,独立地思考一下:刨去那些表象上的虚名,到底哪一种想法才是真正基于市场的理性逻辑?
(3). Columbia看似中国人多的一个次要原因是因为面积太小所导致——如果把Columbia放在一个远离Manhatttan的美国典型“大农村”式校园,然后让你平均每见到十个人就能见到一头野生动物,你也会觉得这个学校中国人没那么多。这也是为什么CU看起来中国人格外的多,导致被人喷的理由之一。
MSOR项目有没有缺点?有!而且对于找工作而言的确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需要通过学生自己加以弥补的缺点——定位缺失。
首先:分析一个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的强弱,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硬实力(专业知识技术,行业所需个人性格品质等)+软实力(把握就业市场机会的能力+正规的Network途径)+个人经验背景(在你想找工作的国家的相关工作/实习经验)+“其余关系”(你爸是不是“李刚”,或者你是否用了一些正常价值观以外的方法构造了Network)。
对于想在美国找工作的中国学生而言,99%的人到了美国后在“其余关系”这一项上的优势近似为0,无论你在国内混的多么的如鱼得水;“个人经验背景”的优势对于中国本科背景学生而言也几乎为0(这就是为什么海本会有优势进比较好的Master Program的关键原因,尤其是那些本科阶段在美国已经做了好几个实习的学生而言),大部分人能够在美国生存下来的两种技能就只有:“硬实力”和“软实力”。
但MSOR的问题,就是学生容易无法在这剩余两项的任何一项中做的非常突出,然后就很明了了——走中间派的人最后很容易成炮灰,尤其是金融不景气的环境下。
(1). 个人认为MSOR项目每年录取时采用从MSFE申请落选者中挑选学生是其中的问题之一(个人保守估计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是这种方式进入MSOR的,甚至有人想进来之后尽可能的靠近MSFE的课程体系)。这种做法表象上看似能够拔高学生整体的数学能力,但是导致很多该项目的学生依旧将自己默认定位在Quant Finance的领域里。这些学生可能在一些MSOR的金融类课程中有很好表现,但是一到一些Top tier investment bank的面试中就感觉自己水平不够了。理由还是很简单——你是足够优秀,但是相对而言“业余级”的背景实在没法拼过MFE出身的“专业级”选手,在“硬实力”上被活活地比下去了。(但还是那句话,这只是宏观上的分析。笔者了解到MSOR去年就有一个中国学生Summer Intern进入了Morgan Stanley Operation Division,甚至似乎MSFE的中国学生都没有做到。只要你够优秀,一切都可能成为例外。但问题是你足够优秀么?)
(2). 另一方面,MSOR本身已经打通了让学生选择不同专业课程的途径,这种好处可不仅仅是上了哪门课学了哪些知识那么简单——Columbia的地理优势使得学校里有很多在industry和academic领域身兼双职的Adjunct Professor,以及很多“非脱产”的Part-time Students,这些毫无疑问都是Network的天然途径,但是结果是——举个例子——在商学院允许外系学生选课(先到先得原则)的群发邮件发出了近五天后,我问了好几个MSOR的学生有没有及时回复选课意向,答案竟然是——很多人竟然不知道有这个事情Orz。。。同样,对于传统的Info Session的过分关注(这些信息是“可复制的”,要么官网上有,要么可以事后问其他同学,你在session时吃的食物饮料除外)以及对一些social events和mixer的相对忽视(这些Network却反而是不可复制的),MSOR增强学生“软实力”的途径就这样被不少人白白浪费掉了。但是能看出来,这种情况绝对是可以避免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利用起来,包括你自己。
(3). 还有一个关键点:课程的灵活性是MSOR的优势,但是对很多中国学生而言,选择一个“自我规划空间”较大的课程还不如选一个课程框架较死的Program来得实在。中国学生已经非常习惯于在给定的“竞争环境”中去做到脱颖而出,但同样也非常不擅长在开放的“游戏规则”下去设计出属于自己的规划与方案(不仅是MSOR专业,这应当是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在国外都值得警惕的问题)。 在第一学期还没有充分熟悉美国环境,自己又不知道未来该怎么去做,课业压力如此繁重,想搞Network甚至连个英语都说不溜的背景下,MSOR给予的资源优势无法及时,有效率的转化为自身的优势。再加上NYC又是一个充满各种诱惑的地方(没有明确方向的人很容易就会迷失到物质环境中去),绝大多数人第一个学期就是在懵懵懂懂中过去了(因此那些项目框架较死的专业反而就体现出了优势,因为学生基本不用思考这些问题,按部就班的做就能够在短期内没有太大的偏差)。 但是要命的是:来年一些质量较高的summer intern申请大部分是在今年的11至12月(最晚来年1月)结束的,这就会导致早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没有准备好的学生会颗粒无收,转而考虑在暑假做unpaid-intern去。MSOR的专业架构,客观上说比较容易成为这种环境下的牺牲品。
申请建议:
1. 如果真的要做Quant Finance方向,并且以Master毕业后寻找工作为导向的话,除了“金工四校” (CMU MSCF,NYU MAFN,Princeton MSF (Quantnet将MIT和Princeton的MSF也归到MFE范畴内进行比较), UCB MFE)以外Columbia MSFE应该就是最好的选择(或者之一)(关于金融工程项目申请的文章可以参见我以前的一篇帖子:http://blog.renren.com/blog/246956121/846852883?bfrom=010203012);
对于MSOR而言,该专业的课程的确能做到很Finance,但是Quantatative的量级上还是与顶尖的金工项目有一定差距的。不过,由于上述有利因素的分析,个人认为如果真要做Finance的话,在Columbia的所有专业中MSOR应该仅次于MSFE(B-School还有一个项目是Master in Financial Economics,但由于项目开设时间不久且人数较少,就业情况不甚了解)。和其余学校比较的话,MIT的Master in Finance比MSOR要好,但是在很多方面有着不确定性(MIT的就业统计在他家主页上有,和其余的金工项目比较一下起始薪资和毕业学生工作领域就能发现差距所在);其余的也有一部分MFE Program在Quant Finance课程的对口性上比MSOR质量要高,但是在目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可能这种“优势”不一定能够取代掉Columbia明显占优的地理条件。
2.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把握潜在机会能力较强,个性比较外向social,数学功底可能不足以冲上好的MFE项目但是还不差(或者压根不想做Quant)的话,个人建议是增加对MSOR的考虑权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真正依靠高人一等的硬实力找到工作的人还是少数,而软实力的优势在哪里都是能派上大用场的。Moreover,这里是Manhattan,选择NYC就意味着你在这方面的优势将会有更大的BONUS,而MSOR又恰恰是在这方面平台做的非常好的项目之一。选择一个能够凸显自己优势环节的学校,毫无疑问你未来的路会好走很多。这就是"Match"的价值所在。
3. 如果你进IEOR不是为了做Finance,而是Consulting或者IE方向的话,我这篇文章没有提及,但是MSOR同样也是很好的选择。我了解的不多,但是知道仅仅McKinsey去年的on-site interview就面了MSOR的至少五名学生。相关的信息可以问其他了解的人,但是我这篇文章的很多内容相信同样是有价值的。
最后还想说的一句话是:遇到问题时,往往不能一味去寻找客观的原因而忽视了自己身上的缺陷所在。比如我上面说的一些MSOR的潜在问题,其实回头仔细看一下的话,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不能归咎到到MSOR项目的头上(资源都放那儿了,难道说你自身的定位与规划,Network能力还需要人家整天拿这个勺子往你嘴里喂?)。反思一下自己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上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才是真正在就业市场上有所斩获的根本途径。
希望这篇文章对申请季的孩纸们能够有所帮助。
_______
大家看完如果觉得还不错。就手动点个赞吧 让好的信息 分享出去~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