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28826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5-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看到各种乱七八糟的说法实在忍不住说几句。
我在申请的时候也很在意各种学校的placement,进入项目之后了解更多背后的故事才感觉到作为outsiders看到的那些数据参考价值实在很有限,至少在CB领域,各种出于个人原因放弃(seemingly) 更top的学校的例子绝对不在少数,比如拒了HBS去了Pittsburgh,拒了Kellogg去UBC,出于家庭原因只申请了某个地区(新加坡HK内地或者美国)的学校甚至选择去了这个地区的teaching school或者做visiting professor。本身数据点就很有限,又有不少噪音,真的不要联想太多。我觉得真正matter的其实就是fit和你的advisor愿不愿意带你。
那么UST的CB到底是什么情况,faculty publication不用说了。有个很有趣的观察我跟人讨论过,如果考虑CB毕业生的成就,有两个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指标:拿到MSI Youth Scholar Award和成为JCR/JMR的ERB。符合这两个条件之一的华人中,HKUST出身的大概占到三分之一还多(Yeung, Hung, Shen,Xu, Jiang),剩下的大多是top 10 program毕业的(Booth, Kellogg, UMN, Columbia,UFL这些)。当然你可以argue说这都是bob的学生,但是Bob走之后Jaideep的学生的performance也是绝对的优秀。
说到UST的在找工作方面的限制,我觉得第一是找香港的学校很难了,不过我个人感觉在Arizona做CB的话,除非做的非常好否则也是很难的。第二是UST风格的研究可能不太对top research school的口味,至于top school什么口味,看看今年那些job market star做的东西就知道了。top school招人更在意你做的东西是什么,quality如何,而不是publication数量。第三美国的teaching school应该没什么兴趣招香港学校毕业的中国人,如果你愿意去美国teaching school的话要慎重考虑一下。最后一点在美国找教职的话communication skill极其重要,要多练习。
另外CB圈内的人应该都能知道这几年香港学校phd的优异表现,刚从SCP回来,今年一个new graduates的奖就颁给了CUHK的毕业生。看轻香港学校的graduates真是很不可思议。。。
我在美国的项目就读,跟HKUST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当时选校的时候做了一些research所以比较了解。对于Arizona和BU不怎么了解就不做评论,只知道UA在90年代有过很强的consumer psychology graduates。与其听版上这些根本不是一个field的junior phd(甚至有些还不是phd) 瞎掰掰,还不如跟每个学校的faculty多聊聊,听听senior的意见。祝贺你这些offer,以后多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