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84953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3-5-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两年前,在刚接到LSEoffer没多久的时候,我在网上发了篇经验谈,当时被人批评“最不爽这种用词中英夹杂的准留学生了”,然后又看到另外一个人口气很酸地回给这个批评我的人:“哟,你现在可以带着网络ID看不爽别人,以后别人LSE毕业在伦敦金融城一顿饭就吃掉你在国内一个月的薪水。”那个时候,说实话,我也很忐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今年年初,我们team里来了个新成员,welcome dinner是去公司附近的一个叫1 Lombard Street的酒店,一顿觥筹之后,我老板的老板(Chief bla bla的头衔)让每个人写一张小纸条猜最后的bill是多少钱。结果我猜的是最离谱的最小的数字,因为完全低估了那些红酒能有多贵。Bill上的数字是800磅,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两年前那个人在帖底下的留言。
说一下我自己吧:2012年南京大学商学院本科毕业,雅思8.0,实习经验在香港金融业,跨专业申到LSE第一志愿MSc Social Psychology。2012年10月硕士开学第二个星期开始找工作,投了十二个公司,金融咨询快销我都投,只要多金,只要给工作签证。2013年1月我拿到offer,2013年7月我回国成功换好工签,8月初邮寄毕业论文,拿了LSE能给的最高等级“distinction”,8月底飞回英国,9月2号开始工作,至今我已经在伦敦金融圈搬了一年砖了。
和很多留学生一样,我的前几年过得很像压缩饼干。
记得当年选校时,很多人会看各个学校和专业的录取率,是录取10%还是5%的申请者。如果以这个角度看,我现在的公司发的offer和申请者是1:200的比率;英国留学生拿到工签者的比例更是小得不忍计算,但我偏偏不喜欢以这个概率的角度看问题,作为一个二分法的拥护者,在我的眼中,只有它录取了你,或者没有录取你;它是你想要的,亦或是irrelevant的。
我的校友Mark Taylor(Head of Regulatory Affairs EMEA,Goldman Sachs),给毕业生的建议是:“Simply this: make sure that whatever you are thinking of doing,it is really what you want to do. If it is, then you’ll make it happen.”
无论你的理想是去哈佛,耶鲁,牛剑,还是成为我LSE的校友,或是其他,如果你很想得到它,你就要努力变成这个学校想要的人。它想要多少绩点,你就刷给它。同理,如果你希望一个公司录取你,你就要做好功课,弄清楚它的股价,它这几年的m&a 历史,定位,竞争力,战略,在emerging markets的五年部署,诸如此类,这样你才能在面试的时候问出一些intelligent的问题。申名校和找工作的共同点之一,就是它们都是一个努力的过程,不存在谈恋爱一般正好气味相投,一见钟情,电光火石般你的“offer”就主动送上门,哪怕你只捧着“我就是我,有着破学分绩不一样烟火”的自信。
前面几段碎碎念了那么多,无非是想建议,从迷宫的出口去思考你要怎么走过去。名校想要的不过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