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8719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sayohohoh 发表于 2014-5-20 01:56 ![]()
之前你举了一些没有成功在这边转行或者留下的例子,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这些成功的例子反而被归类为求生活质 ...
NEIS那位是7年前移民到海外,继续念工科研究生的,已经在那边工作7年了。拿到美林的新能源融资职位,根据她自己说,是因为她是唯一一位念环境工程。要看你把不把她归类为以国内背景在美国找工作。
另外一位在EC,一家精品投行做股票调研。这位女士,是5年前到了哥大念工程硕士,然后在那边工作。
后面还有几位,我下篇文章再分享。
如果做Buy-side,除非产业非常特殊(比方说军工国防),国外的非1人公司不太考虑全亚洲背景的。Buy-side 需要的是对产业的Business Acumen、Deal Souring、与带动Portfolio Companies的能力等等。如果之前的就业和成长经历长期不在当地,加上非白人背景,那么为什么人家要聘请?就像国内除了新能源基金外,一般都不要白人。因此很多留在那边的,从事的是非公司内最核心的部门,根据他们所说,他们选择这些部门是认为国外的生活环境比较好。这个见仁见智,她们快乐就好。当然也有神人,这个下篇文章再讲。只能说大家看看德意志银行2014年所有亚洲办公室请了多少个Intern与欧洲投行是如何聘请Summer Intern的大家就明白。
另外,时代不同了。10年前国内的金融圈还是很小,没有定型。那个年代国字号的金融集团会进口国外的到北京、上海或香港工作,希望他们在国外的经验能帮到他们。现在国内金融圈有自己一套游戏玩法,除了buy-side的某些产业,如医疗和能源,那么国外的经验有帮助。不然两边的经验(私募风投Principal Grade拿伦敦与纽约的工作经验,再在2年后募资是有增值的),不太能带回来。
例外的有私募次级市场和特殊产业的FOF,这两块我的Sample中没有统计到,如果你有资料,请告诉我。
Sell-side的话我在之后文章再谈,太多牛人在这里,以片概全的说Sell-side不公平。
我反复强调,是因为很多国内的学生求得是世俗成就,比方说钱或其他人仰慕的工作。先到国外拿经验的这条路跟10年前没法比,我说是求生活是转述拿到国外Offer朋友们的话。有蛮多求世俗成就的拿不到既在国外,又帮到他们拿到世俗成就,又可以把经验在未来带回中国的Offer。
表达这些不是唱差MBA,或国内朋友在那边找工作的机会。只是想说明因果关系,因为时代变了,很多同学选择在那边工作是求生活质量,比方说希望小孩能在比较好的环境成长。找一份可以有世俗成就+可以把经验带回国内+在国外。
当然在这个点上有很多有海外Offer的会向我砸鸡蛋,我只想问:你的Offer是可以在中期持续的(3年)带来世俗成就(比方说不会混3年到VP就要另谋高就),又可以带回来国内的吗?如果有,希望各位认清。当然如果你在某些产业上,恭喜您。
我的Sample大家可以质疑没有代表性。不过更希望大家能检验一下跟大家面对面分享经验那位的Reference。
有几位面试我家私募,说到MBA能帮他募资,找到团队的话,又找到项目,这些人的reference check特别有问题。。。说太远了。。。下回继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