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6号考的,154+167,按照投入产出比来说,这个成绩算可以,不过拿到大环境下一比,大家懂的,很水的成绩。
一直在CD上潜水,此前发过最长贴大约就是感谢分享了。。
大多数成功的经历或许不能复制,因为个体总有差异,但考G的心路历程以及各种问题,基本大同小异,有兴趣可继续读下去。
基本情况(各位可根据下述几条自适应一下):
英语不错,但从小到大从未正经背过单词(拿单词书被的那种),包括四六级单词书,木翻过;
理科,研究生毕业两年,大脑基本已经过了最活跃的时间,所以只能靠之前积累的方法弥补智商退化;
从知道GRE是个神马考试开始,准备时间3个半月,每天大约四到六小时,此间还有各种假期正常休息。
备考资料:
单词:红宝+三千+高频+同义词总结(双双卡片版)
阅读:36套+北美原题+LSAT原题(后两者是吓唬人的,不要太在意。。。)
填空:陈圣元+杜昶旭
数学:OG
作文:南大牛人经验贴+提纲总结
PS:郑重发誓,只有这些资料,其他下了也是没看。(好比寒假背着大包回家,美其名曰要复习一样,最后书到底翻没翻,相信你们懂的。)
重点经验:推荐大家听三个录音,越早听越好:陈琦考前词汇串讲+杜昶旭填空(老G的就可以)+陈虎平阅读讲义
资料使用方法(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单词:红宝这玩意,对没背过的同学来说,一眼过去,密密麻麻,犹如天书一样,单是心理压力,可能就已经秒退了一批人。很不幸,我也在这批人中。于是,我的方法很简单。网上有杨鹏的背诵法,很著名,很牛逼,我很佩服,但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毅力和执行力度,最终决定先背三千再背红宝。此间有一个著名的问题就是这两本书到底用哪一本?个人觉得,如果你有耐心把三千的同反义词都看了,并且把不认识的词都查了,那么我由衷佩服,因为我就算考完也没有完成这个宏伟工程。所以,如果没耐心,就背背红宝吧。当然很多人说红宝不准确,这个无所谓,第一遍背了之后,相同的词按照三千记忆就行了。而且,单词必须重复,如果背一遍就全记住了,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大抵就是所谓的幻觉吧。因为你记住的是上下文,或者直接点来说,是那个中文顺序。此时就要开始做题了。。。
填空:陈老师讲的不错,但和杜老师方法不一样。这个看个人喜好,我是先做陈圣元的,当时啥也不懂,后来听了杜昶旭的录音,个人感觉颇合心意,所以按照他的方法来训练的。不过考场上的经验告诉我,无论哪样,都必须炼成惯性的条件反射,之前所谓规则顺序统统忘掉,就像你吃荔枝要吐核一样,自然而然。
阅读:肯定用的陈虎平的方法,网上说这个的很多,这里不废话。我就说一下关于材料的用法。36套这个东西,按照陈老师的方法分析,基本上肯定能形成思维定势。先把36套搞定,我是做了两遍。然后,把北美原题拿出来,因为毕竟36套的题都是从上面出的,但是相信我,你不会记得所有文章的,最多有个印象,此时可以从开始做做原题,看看自己方法掌握了没。到最后,如果没有题做,很简单,拿LSAT测试一下就好了,我后来是大约10分钟能解完一篇,错误率大约就是一到两个。由于本人体力不支,再加上考试连遇两篇长文章,各种悲催纠结,所以最后成绩很一般,各位看官请努力。
数学:理科出身的我,这个成绩有点汗颜。不过我想我的最高水平大约也就止于此了。无论如何,看一看OG的math review吧,上面有的概念比如range,mode这些,还是需要掌握一下的。粗心这种事,说白了还是业务不熟练,参考本人教训就是了。 当然,个人情况不同,你可以只考前复习半小时,不过我总觉得,车祸中老司机还是占了很大比例的。
作文:这里是有很多经验要说的。
好的方面是,argument的提纲我看了两遍,考场上不至于慌。模板就用的万能123,很佩服总结此帖的同学,很有用,掐时间练习非常非常关键。
坏的方面是,issue没有准备多少例子,并且考前只模考了几篇,句子不算太好。
不知是好是坏的方面就是,我一直觉得,迷信高频那玩意,结果会很不靠谱,况且对于我这种从小到大只中过安慰奖的同学来说,自己斟酌了一下,还是把issue所有题纲都写了,当然是参考网上资料的,这个有点占精力,各位可以参考。幸好考试遇上的题并不是太诡异,写的还算顺手。
我们总说保A争I,可中国学生的A也不见得分数高到哪里去,所以还是留点心比较好。A的错误很好找,看几篇就明白了。比如我说,我同学A说考G很简单,所以GRE很简单,同学们,调查不可信,特殊推普遍啊……他寒假上了XDF,暑假G考的很好,所以上XDF就能考好G,时间先后不等同于因果啊(只是举例,XDF还是有用的,虽然我没上,不过,原因也不唯一是不?)。所以,留意下生活中很多话,其实都是很有缺陷的。
至于I么,我比较赞同杜昶旭说的,例子是否是好例子,这个非常非常关键。个体情况是不能反映普遍现象的。比如我要是说GRE是个很简单的考试,因为某名人X只用了三天时间,就考了满分。大家肯定想拍死我的心都有了,这例子也太典型了,普遍不具有适应性啊……而且,例子是死的,道理是活的,小时候不是总写什么读后感观后感的,每个人想法都不一样,你只要能自圆其说,有理有据,就OK了,真心不用那么死心眼。
至于模板么。。。很多模板废话很多,真正的中心思想没多少,想想武林外传的主角谁武功最高……(有代沟的同学可略过),所以,直接出手比吱呀乱叫管用多了。
下面属于废话阶段,不想看可直接关闭此页了……
我个人此前一直以为自己还蛮有逻辑的,复习了G才知道,自己的逻辑一片混乱。
同学们请谨记啊,G要的是收敛思维,不是发散思维,无论填空阅读,你一发散基本上就交待了。。。
考G是个比较复杂的心路历程,可能有人纠结要不要报,报了又纠结要不要考,复习时候嫌太累,放松了又觉得心理压力大。大约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反复,梦想这种东西,其实是很飘渺的,它需要你努力,而且是坚持不懈,一刻也不放松的努力,但你努力了,又不见得一定会有所回报,或者说,这个回报并不是你所期望的回报。
所以,在这条路上,你必然会动摇,因为总会有外界的诱惑在干扰你,特别是,如果别人都有一刻的辉煌灿烂,甚至是最平常最普通最让你觉得庸俗的人,他们都有一刻能够凌驾于你之上,用一种类似嘲讽类似鄙夷的态度对你嗤之以鼻,而你在这段岁月里,只能默默抱着一个遥远且不可知的梦想努力奋斗,这种感觉是很虚空很挫败的。
我承认,我们生活的社会很浮躁,大多数人只对能迅速产生钱的东西感兴趣,但这并不能扼杀梦想。复习G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因为你所做的事大约只有一件,就是重复,不断的重复,这样的努力或许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你终将有所收获,它给你的回报将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不要被自己内心的惰性打败,不要给自己找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把它当成一件单纯的事情去付出,这是一个对心境的磨砺过程,当你最终坐在考场上,享受那种体验,你才会真正明白过程大于结果的真正涵义。在漫漫长路上,这只是一次体验,并不决定什么,但若努力,却能对你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再聪明的人,也抵不过你日复一日的付出,日积月累,你能收获的,将超乎你的想象。这个道理大约适用于很多事情,克服拖延症,克服心理障碍,想到就做,长此以往,你和别人的差距,就会渐渐拉开。
以上所说可总结为一个词,持之以恒。 我想世界上大多数事情,大多数困难,想必在这四个字面前,都会逐渐消弭于无形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