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个ad后,霉运就一直伴随左右—貌似更合理的解释是鸡蛋碰石头吧。理想总是丰满,现实却那样的骨感,以至于拿拒信拿到手软,少了当初准备gmat的美好的设想。收到dreamschool的拒信后,我开始认清了现状。到底还是心比天高,到头来灰头土脸。最后还有几个学校没有信,我开始催他们,没想太多,结果又录了一所保底学校。麻木的我感到一丝欣慰,之前想不行就去第一个给我ad的学校了--我对它挺感激的。申请接近尾声,该决定去哪所学校。突然想记录一下申请路上的点滴。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看起来毫不费力。我很喜欢这句话。递交申请材料后加了几个群,结果没出来前挺活跃,各种谈人生理想,各种侃。当大家的decision letter和面试陆续迎面扑来时,才发现我和平时在群里很活跃的人原来是不同的,我没有接到面试邀请,decision letter也没盼来congratulations!的开头。虽然没有心灰意冷,但热情在褪却。我明白了,虽然其他人厚积薄发的错觉让人有点沮丧,但一封封冰冷的拒信并非偶然。 大一大二没形成有针对性的留学计划。从硬性的成绩方面,下定决心出国的努力提升成绩,为申请埋下伏笔。我也知道毕业出国的,但对成绩没意识,还在大学成绩不重要的概念中,成绩可想而知。从软性的社会经历方面,至少听说一本校的强人充分利用假期参加很多实习,最后和我申请一个专业,并拿到康村的ad。我呢,还在家里享受安逸的生活。 大三渐渐意识到开始准备了,成绩有所好转。但对一个没有出国历史的班级来说找一个备考的伴不容易,于是开始了八点去图书馆,十一点回寝室的生活。结果证明这种做法不可取。我并非强调忍受自己孤独的能力,相反,那是不善于利用资源。我在自己备考的路上坚定不移的走着,自鸣得意,还带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勇气。 回顾这一路,不算精彩,但我感谢一路上自己的陪伴。我想过成功或失败,但我没想过放弃。还想起一战gmat出来时腿脚发软,心灰意冷。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感谢一路上自己的陪伴,虽然大三的备考生活枯燥,但没有这个过程,说不定还gap一年呢。Who knows? 感谢一路上自己的陪伴,当我发现很多学校需要gre的成绩时,只有一个月准备时间,只有一次机会,短暂思考后硬着头皮继续品尝寂寞的滋味。但这一次我没给自己压力,从不知道gre为何物到最后还算理想的结果中战胜了自己。群里的战友说这是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我何尝不是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如果我们在自己开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不畏艰险,没有看到明天的太阳又怎样呢。从申请结果角度,我不觉得名校的prospective student差,反而我为自己自豪。申请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看到了差距,并为之努力,不断超越自己。不辜负自己就已足够。Never cry on spilt milk.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我为自己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