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72406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9-1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中国自隋唐以来,一直到1912年,很长的时间都是鼓励大家学习,考功名,
学而优则仕。总之,只要金榜题名,拿到功名,生活基本不会差。很少出现,
考到了功名,上了榜,而没有缺的情况。
1912到1949, 比较混乱,不多说了。
1949到1966, 还是考功名的阶段,只不过考的是数理化,语文政治等,不是
封建社会的八股文了。基本上那时,有功名,就有缺,保证就业。
1966到1978, 文革,推荐上大学,不让考了。
1978到1996(我不是很确切),又回到科举制度, 靠上功名,就给缺,
保证分配工作,大学毕业人人有工作。
1996年之后, 国家不管就业了,功名和缺(就业)就开始逐渐脱钩。渐渐地,你
考的功名的好坏和你的就业的关系,越来越淡了。以前清华北大再冷门的专业,出来到
市场上也压着地方学校一大块。
现在,北大生物系的本科生敢跟山大的计算机系的本科生比就业,比前途吗?
这些就业不好的专业的学生,在中国又不好调剂走,转专业,那就只好升级自己的功名,
继续考,从秀才考到举人,没有缺,那就继续,再考进士,结果中国进士还不行,
要考洋进士。在中国人民还狠苦逼的时候,洋进士就开小四轮了,还是不错的,尽管
日常还是很苦逼。但是现在中国逐渐起来了,洋进士的待遇不仅不进,还倒退,出路
越来越不行了,没有缺了。这下,完了。
结果,中国又出现一种新牌好缺,公务员,就是官,是真正的缺。然后,乌阳武阳的人 群,
各种功名的人群,都跑去了考缺了。
缺比功名还是实惠多了。
对于冷门专业的中国Ph.D来说,以前大家认为,有了功名(学位),就有缺,功名越好,
缺越好。在本专业的确是这么回事,top 1%是比后面的混得好点。但是,当整个行业的
缺越来越少,越来越差,对大多数人来说,你手里的功名,也就越来越缩水了,虽然
你付出了很多,很辛苦。
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就这样吧。
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可以讨论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