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商学院的另一张脸】 - 在美国读书半年有感

[精华]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3-2-22 04:07:04 |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不是特别同意商学院本质这段论述。

此外关于MBA,除了课程之外,有很多团队合作的项目以及和公司一起做的项目,都不是太容易随意进来一个学生的。以我们学校为例子,因为课程设计中比较重视team work,所以全班分成不同的课表,同学们搭配好背景和性别分成几十个小组,然后在这两年中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各种项目和课程学习,这个过程中如果大家入学时间不同,那么会非常影响小组的完成情况,也不容易做好team work,所以我倒不觉得你们学校的政策有什么问题。至于转学分,这不仅仅是一个费用问题,更重要的因素是,同样一门课,不同的老师和项目,会要求在不同的难度上,上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举例来说,一门会计课程,可能会计项目的同学主要是读书听课做作业考试,但是MBA同样这门会计课,就会有非常多的财务分析案例来布置给小组完成,甚至还会和当地的公司联系分析他们的财务报告来做presentation。教学方式的不同,培养方向的差别,导致了就算你修过很多类似的课程,你还是要重新修的。

这一点其实想想就会很明白,很多本科是会计的同学,四大CPA很多年,回头读MBA,一年级一样有会计分析这样的必修课,是因为你在不同的阶段和层面上,对同样的事情的理解角度和高度很可能是不同的。
22#
发表于 2013-2-22 04:07:05 | 只看该作者
求hang out,哈哈


其实也不能这样说。毕竟MBA录取标准和MS的还是很多不一样~我觉得美国商学院更注重对MBA的培养吧,不管是career service也好,其他资源也好。所以如果他同意你enroll ft mba的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不大可能。

不过LZ你学校在DC这边很好了啊~ 这边机会还是蛮多的~

PS:我也在DC,住VA 有机会可以一起hang out   本人MM 哈哈
-- by 会员 windypig123 (2013/2/22 0:12:54)





麻烦不要轻易judge别人的情况和观点
这是个公众平台,还是多注意自己的影响力
-- by 会员 海洋之心1988 (2013/2/22 0:18:39)


我又没啥影响力~ 我既没有attack你,也没有说你说的就完全错。任何观点的形成都是基于你的经历。你从你的经历得出这些观点和推论,我以我的经历给予回复。只是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同样,一段话,一篇文章,10个人看会形成10种不同的观点。我不觉得我有任何得罪你的地方。也只是各抒己见罢了。
-- by 会员 windypig123 (2013/2/22 0:24:25)

23#
发表于 2013-2-22 04:10:33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其实当你真正进入了某个项目之后,可能很多你以前会误解的事情,就会慢慢开始明白,这其实就是经历的意义。
24#
发表于 2013-2-22 04:13:5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回归正题吧,多分享点在美国读书的感受。支持ziye哈
25#
发表于 2013-2-22 04:34:42 | 只看该作者
B-school版、豆瓣、master版都看到此文,每次看都有新感受,三个地方的回复也很有意思
-- by 会员 vipboa (2013/2/22 3:59:08)

回复各不相同的原因很简单,三个地方影响力不同。master版的影响力是最大的,也是最需要正确舆论导向的。这种正确的舆论导向是需要大众的反复论证才能达成的。你过些天就会发现,这个帖子会有意想不到数量的回复量。
另外,支持ziye姐。
26#
发表于 2013-2-22 04:38:34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关于商学院赚钱这个问题吧,我觉得还有另外一个量度。

因为你是用人民币来支付美金学费,所以感受上会更加肉痛。但其实想想看,美国比较贵一些的商学院MBA项目大约一年接近10万美金吧,国内比如北大什么的,大约一年也要十几万人民币了。如果你是在中国,挣人民币花人民币,或者在美国,挣美金花美金,你读一个MBA项目付出的数额上差别可能并不大。甚至国内的反而数字上更贵一些。

但由于你是拿着人民币过来留学,才对费用这么敏感。

对于MBA的学费来说,基本上算是一个市场价格,综合评估学校声誉、校友平台、就业资源、业界联系等各个方面因素。在美国读MBA的当地同学,比较少靠家里资助了,多数是自己把学费挣出来才读书的,或者就是贷款和奖学金。而国内现在过来读MBA的同学,其实拿着父母的资助的还是挺多的。尤其是如果你只有一年工作经验的话,用来支付美金学费,的确会觉得吃力一些。但其实这个例子,不足以得出美国商学院本质是赚钱这个结论,如果你说,本质之一是帮助学生未来赚钱,我倒觉得一定程度上同意,呵呵。

任何商品,包括留学商品,都是市场决定价格的,愿打愿挨罢了。如果不通过MBA就能够达到你期待的资源,那其实不用读这个学位;如果说这个学位能够提供给你其他途径无法达到的资源,那它就物有所值,稀缺资源总是昂贵的;如果读书之后还是达不到你的期待,只能说,你的期待和现实有差距,投资当下没有达到短期回报罢了,正常的投资行为总是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调整预期,或者调整投资策略,或者,更积极的做法,也许是总结这其中的经验教训,把它们都化作未来成功的养分。
27#
发表于 2013-2-22 04:48:56 | 只看该作者
这些年,在这么多板块上,看到了很多吐槽的帖子,我觉得能够理解很多同学的想法,现实和想象总是有差距,一个人在异乡生活,可能有的种种心态上的适应甚至打击和挑战,都是巨大的。

不过我总觉得,人生其实还是要多正面和积极一些的看待自己的生活。愤世嫉俗也好,众人皆醉我独醒也罢,只有诗意和书本上的存在显得更悲壮一些。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看不惯、难适应、想舍弃,与求不得。我觉得一个人如果能够把自己的经历更多的化作养分,可能对未来的意义更大一些。

生活和这个世界上,会有特别多不顺你心的地方。你在这个阶段,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情,是努力去适应生活和周围的环境,强大自己的能力。很现实的一句话是,这个世界的规则,都是强者制定的。当你有一天有实力制定规则的时候,你就可以改变很多现状。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罢了。

想当年斯坦福夫妻捐一座哈佛图书馆而不得,也才有了今天的斯坦福。如果他们当初只是来CD这样的论坛吐槽,也许现在美国教育的东西岸格局将会改写。

不是不能吐,不是不想吐,只不过,当吐槽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也许你也因为吐槽的情绪,而失去了正面的、乐观的、以及清醒冷静的剖析自己成长的机会。

谁都从愤青过来的,从愤世嫉俗到圆融地去寻找生活的答案,就是我们成长的历程。和同学们共勉。
28#
发表于 2013-2-22 04:50:07 | 只看该作者
LZ你好厉害哦~~去了半年就能像美国人一样~~~
不旦有高的发指的GPA 英语表达也能让director觉得你是美国人呢!!!
看show, 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不去clubbing什么的 还能一下子就看清商学院的本质 一看你就是有sense的女神!!
女神你还和你那些全部都不会思考的同学们不一样,想要寻求新的解决方式~~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我好佩服啊~~~我深深的觉得自己不配出国啊!!
MBA没有要你 国际机构没有要你 绝对是他们的损失哦~~~
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哦 到时候请再来分享经验哦~~~
-- by 会员 ninonino617 (2013/2/22 3:40:35)


强力高级黑。鉴定完毕。
29#
发表于 2013-2-22 04:57:42 | 只看该作者
话说我一点都不希望版上只存在所谓“正能量”的贴子,那样的话我觉得CD就完了。我希望是版上有不同的声音,每个人都能分享有价值的经历和理解,力求客观地看待自己、其他人以及商学院,这样才能对CDer真正有所帮助。片面也好、浅薄也罢,谈论问题就得了,最后每个人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也没有谁能独霸真理是吧
30#
发表于 2013-2-22 05:04:2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很多年潜水在CD,无论哪个版,总是发现很多“它如何”,而非“我如何”。

它的地理位置好么?它的排名高么?它的学费贵么?它的中国学生多么?它的工作好找么?它的校友给力么?它的前景明朗么?它的道路曲折么?它的申请难么?它的小米nice么?它的政策有吸引力么?它的班级能给我机会找到另一半么?

我总觉得,中国学生貌似应该是最实际的一个族群,应该更多关心“我如何”啊。不过回首千百年来我们的民族性,似乎总是把个体融入到集体中,才算安心。在一个群体给力的地方,我可能才能发力;在一个环境成功的所在,我才有成功的机会。

而生活,却往往不是这样。生活的面目是模糊的,它回报给每个人的经历,是一个个极具特例色彩的故事。我们习惯了在大流中生存和求机会,我们热衷于“这里机会多,所以这里的机会也会属于我”这样的逻辑,却挺少去考虑自己操作性的问题。

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很多中国同学也习惯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我”这样的表述方式,“我”永远在一个坐标上,“我”的意义,就是这个坐标的意义。

其实生活往往不是这样的。我的意义,首先是我自己的意义,才是我处的位置的意义。我首先要是一个好女人,才可能会是一个好妻子、好儿媳,和好母亲。而不是我是一个好妻子,所以我是一个好女人。

我觉得生活是一种自私的经历,你只有历尽了心中的千回百转,人生的酸甜苦辣,你才成为今天的你,才有可能成为明日的你。

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学,无论它是否达到了你当初预计的目标,对你漫长的人生来说,都是丰富而可宝贵的经历。怎么样成为最有价值的经历呢?莫过于有操作性的去完成“我如何”这样的命题。

中美两组高中生来竞赛一个支援非洲饥饿儿童的项目;中国学生作了很多ppt,来论证必要性、重要性、方案论证、和可预期的目标;美国学生,直接列预算,在预算下完成最基本的清洁水源项目,从铺水管,到引水源,到游说政府和非盈利机构出资,到宣传清洁水的使用与环境保护,不遗余力地做最实在的工作,结果完成了三个村落的饮用水问题。这就是操作性。

如果,你不喜欢今天的环境、周围的样子、自己的生活,那么,做点什么吧。会让你真正“成熟起来”,和“接地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4-29 06:32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