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混CD的老人家,和大家一樣經歷了各種考試和申請的煎熬,現在finance phd也混了幾年了,修課,考qualify,做paper。回頭看看大家的帖子想到當年的自己,還是感慨萬千。我寫這個帖子是想說說我的經歷和建議,給大家點參考。說得不對的大家盡量拍。1. 什麼人適合讀phd? 老話題了,不過還是沒變,如果你不是想做research,還是不要申請了。phd不是mba,不能make a fortune。如果你在應試教育下長大,我也建議你深思,門門考試都滿分也不能證明你適合做research。research不是讀書考試。建議你上網多讀讀paper,ssrn就有免費的。讀的時候請想想,你對與create一個新的topic有激情嗎? 這個話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進了phd program之後,你會發現這個career是沒有邊界的,不是說你去公司上班,朝九晚五下班就完事了,這個career最折磨的不是說你做不做得到制定的某件事,而是你不知道要做什麼。做paper不是考試,沒有制定的題目,你要自己struggle。畢業以後評tenure,那個壓力比申請考qualify找工作要大很多的。 激情这个东西,现在有,以后也许就没有了,我始终觉得,读phd跟干其它工作没什么区别,不用非得上升到兴趣这个层次,多少人作着自己根本没有兴趣的工作,活了一辈子,也未必不幸福。当你没有太好的路可走的时候,读phd也许是个还可以的选择。2. 申請條件 看到很多國內的同學海申,不是打擊你們,真的在美國就算你讀個三流大學的master也比國內的一般高校認可度要高的。我看到很多professor其實也不太相信gmat成績,因為國內的同學gmat分數都太高了。所以我建議你們不如還是來美國念個master,這樣可以申到更好的大學。你可以自己在網上查一下,起碼80%的人在進finance phd之前都是有美國degree的。 3. 申請的小技巧 建議你看看current phd的資料,如果他們系已經有幾個background(至國籍,學術背景,性別等等)跟你差不多的,那你的機會就不是很大,因為商學院的phd program都很小,總共加起來就那麼10幾個,系裡面都希望diversify學生的背景。除非他們給的offer被別人拒了。 你这事diversification的story,其实还有preference的story,而且大部分情况我观察,preference dominates diversification。陶瓷的話一般教授都不會回的。我收到過一些人的email的詢問,比如說他想申請我們系phd之類的,我也回复得等於沒回那樣。所以我建議你不要直接發信詢問申請phd的事,除非教授問你想不想讀。可行的辦法是,讀教授的文章,提出一些自己的觀點,想法,或者建議,如果教授對你的提議感到有興趣,你們會保持一個書信的關係,等時機成熟的時候再問。或者參加學術會議,之前well-prepared,方法一樣,積極的打招呼,問問題,提出建議想法。我的建議不太容易做到,除非你真的有興趣。 暫時想到這麼多,我會再補充一些的。 -- by 会员 newfacade (2012/3/29 23:3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