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23928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3-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Ganymede(木卫三): old, heavily cratered, has a younger groove terrain (formed through water seepage (JJ里出现的渗水)and freezing) somewhat resembles plate tectonics, stronger tidal heating, no atmosphere -Europa (木卫二): surface is water ice (very flat and white), small crater counts (formed a billion years or less, geological activity probably due to tidal heating, affects Jupiter’s magnetic field suggesting a salty ocean under the icy surface
木卫二的一些资料(译文在英文下面)
Secondary craters on Europa and implications for cratered surfaces Edward B. Bierhaus(1), Clark R. Chapman(2) and William J. Merline(2)
Top of pageFor several decades, most planetary researchers have regarded the impact crater populations on solid-surfaced planets and smaller bodies as predominantly reflecting the direct ('primary') impacts of asteroids and comets(1). Estimates of the relative and absolute ages of geological units on these objects have been based on this assumption(2). Here we present an analysis of the comparatively sparse crater population on Jupiter's icy moon Europa and suggest that this assumption is incorrect for small craters. We find that 'secondaries' (craters formed by material ejected from large primary impact craters) comprise about 95 per cent of the small craters (diameters less than 1 km) on Europa. We therefore conclude that large primary impacts into a solid surface (for example, ice or rock) produce far more secondaries than previously believed, implying that the small crater populations on the Moon, Mars and other large bodies must be dominated by secondaries. Moreover,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have been few small comets (less than 100 m diameter) passing through the jovian system in recent times, consistent with dynamical simulations
行星表面陨石撞击坑的形成方式(Making an impact) Secondary craters on Europa and implications for cratered surfaces 对“伽利略”探测器拍摄的木星冰质卫星“木卫二”拍摄的图像所做的一次新的分 析,可能会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普遍意义上的撞击坑表面的性质。多年来,固体行星 和小天体上的撞击坑一直被认为主要是由小行星和彗星的直接(第一次)撞击造成 的。但Bierhaus等人的结论是,“伽利略”探测器的数据表明,“木卫二”的小撞 击坑(直径小于1公里的撞击坑)至少95%是“二次撞击坑”,即是由在一颗彗星或 小行星第一次撞击过程中所喷射出来的物质形成的。这意味着,近年来通过木星体 系的小彗星很少,但它们的数量却与模型预测结果一致。其他问题也可能需要重新 考虑,因为关于陨石坑形成过程的研究被用作测定太阳系天体表面相对年龄的一种 方法。
木卫二 又名:歐羅巴;英文:Europa
木衛二的表面大體光滑,很少有超過幾百米的起伏,不過在某些地區也可以觀測到接近一公里的落差。木衛二是太陽系中最光滑的天體。它那些顯眼的縱橫交錯的紋路,也就是所謂的返照特色(albedo feature),是由低淺的地形所造成。由於撞擊坑非常少,木衛二是返照率最高的衛星之一。這也暗示了它的表面是相當「年青」和「活躍」的;基於對木衛二可能經受的彗星撞擊頻度的估算,它的「表面」年齡大概在2千萬到1億八千萬年之間。[5]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surface clearly show a variety of ages). 冰下海洋木衛二的表面溫度在赤道地區平均爲110K(-163 °C),兩極更低,只有50K(-223 °C),所以表面的水是永久凍結的。但是潮汐力所提供的熱能可能會使表面冰層以下的水保持液態。這個猜想最初由針對潮汐熱的一系列推測所引發(略為偏心的軌道和木衛二與其他伽利略衛星之間的軌道共振所產生的後果)。伽利略計劃的讀圖團隊在對伽利略號和旅行者號所拍攝的圖像分析之後推測木衛二的地形特徵意味著冰下海洋的存在。有學者將木衛二表面極富特色的混亂地帶解釋爲下層海水滲出地表而造成。但是這一解釋爭議極大,多數對木衛二進行研究的地質學家更傾向於支持一個被稱作「厚冰」模型的理論,他們認為即便存在這樣的海洋,也幾乎不可能對表面造成直接的影響[6]。對冰殼厚度的估算也存在相當大的分歧,有認為是幾千米的,也有認為是數十千米的[7]。
 Pwyll撞擊坑
木衛二表面為數不多的幾個大形的撞擊坑就是支持「厚冰」模型的最佳證據。最大的一個撞擊坑被若干同心圓圈所環繞,坑内被新鮮的冰填充得相當平整。以此爲基礎再結合對潮汐力所生成的熱能的估算,所推測出冰殼厚度在10到30千米之間,這就意味著冰下的海洋可能深達100千米[5]。
木卫三 盖尼米德,Ganymede
木卫三的表面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地形:一种是非常古老的、密布撞击坑的暗区,另一种是较之前者稍微年轻(但是地质年龄依旧十分古老)、遍布大量槽沟和山脊的明区。暗区的面积约占球体总面积的三分之一,[36]其间含有粘土和有机物质,这可能是由撞击木卫三的陨石带来的。[37]
撞击坑在两种地形中均可见到,但是在暗区中分布的更为密集:这一区域遭遇过大规模的陨石轰击,因而撞击坑的分布呈饱和状态。[2]较为明亮的槽沟地形区分布的撞击坑则较少,在这里由于构造变形而发育起来的地形成为了主要地质特征。[2]撞击坑的密度表明暗区的地质年龄达到了40亿年,接近于月球上的高地地形的地质年龄;而槽沟地形则稍微年轻一些(但是无法确定其确切年龄)。[42] 和月球类似,在35-40亿年之前,木卫三经历过一个陨石猛烈轰击的时期。[42]如果这种情况属实,那么这个时期在太阳系内曾经发生了大规模的轰击事件,而这个时期之后轰击率又大为降低。[9] 在亮区中,既有撞击坑覆盖于槽沟之上的情况,也有槽沟切割撞击坑的情况,这说明其中的部分槽沟地质年龄也十分古老。木卫三上也存在相对年轻的撞击坑,其向外发散的辐射线还清晰可见。[9][43]木卫三的撞击坑深度不及月球和水星上的,这可能是由于木卫三的冰质地层质地薄弱,会发生位移,从而能够转移一部分的撞击力量。许多地质年代久远的撞击坑的坑体结构已经消失不见,只留下一种被称为变余结构(英语:palimpsest)的残迹。[9]
撞击坑在两种地形中均可见到,但是在暗区中分布的更为密集:这一区域遭遇过大规模的陨石轰击,因而撞击坑的分布呈饱和状态。[2]较为明亮的槽沟地形区分布的撞击坑则较少,在这里由于构造变形而发育起来的地形成为了主要地质特征。[2]撞击坑的密度表明暗区的地质年龄达到了40亿年,接近于月球上的高地地形的地质年龄;而槽沟地形则稍微年轻一些(但是无法确定其确切年龄)。[42] 和月球类似,在35-40亿年之前,木卫三经历过一个陨石猛烈轰击的时期。[42]如果这种情况属实,那么这个时期在太阳系内曾经发生了大规模的轰击事件,而这个时期之后轰击率又大为降低。[9] 在亮区中,既有撞击坑覆盖于槽沟之上的情况,也有槽沟切割撞击坑的情况,这说明其中的部分槽沟地质年龄也十分古老。木卫三上也存在相对年轻的撞击坑,其向外发散的辐射线还清晰可见。[9][43]木卫三的撞击坑深度不及月球和水星上的,这可能是由于木卫三的冰质地层质地薄弱,会发生位移,从而能够转移一部分的撞击力量。许多地质年代久远的撞击坑的坑体结构已经消失不见,只留下一种被称为变余结构(英语:palimpsest)的残迹。[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