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71538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10-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第13篇 找到的考古?应该算是吧? 宇宙論長久以來的問題之一是目前所觀測到的宇宙物質質量並不足夠,因此應該有未被偵測到的黑暗物質存在。美國哈佛大學的一位天文學家提出“若能實驗性證明如行星般大小的天體散佈在星系中,可能成為未知的黑暗物質”。大部份的類星體(被認為是遙遠的星系核心)亮度呈現不規則的變化。在1993年,英國愛丁堡皇家天文台的Michael R. S . Hawkins 認為類星體亮度的變化並非因類星體製造能量的區域所造成的,而是大小約為木星的天體在干擾著星系,這些漫游者使來自更遙遠的星系的光彎曲而產生變化。 行星導致微透鏡(Microlensing)效應的觀念已經由美國哈佛史密松寧天文物理中心 的Rudolph E. Schild 所證實。他提到類星體的觀測已經由重力透鏡效應而得知,例如俗 稱雙類星體(Twin Quasar)的Q0957+561之所以產生幻影是因為在我們的視線方向被一個星系干擾的緣故。通常類星體兩者的亮度同時變亮及變暗,雖然兩者之間有 1.1年的延遲。這個共同的變化可能是類星體本身的性質,但是Schild有時發現只有一個亮度有變化,他認為是因為類星體忽明忽暗的光通過干擾星系的一部份所形成的透鏡效應,而且令人驚 呀的是推論造成透鏡效應的物體其質量只有地球的數倍之多。 為了計算Q0957+561 類星體各部份的亮度變化頻率,透鏡星系中每一顆恆星必須有近 百萬個質量大小與行星差不多的天體,這些天體確實為行星,可能與恆星一起形成,只是為了計算Q0957+561 類星體各部份的亮度變化頻率,透鏡星系中每一顆恆星必須有近百萬個質量大小與行星差不多的天體,這些天體確實為行星,可能與恆星一起形成,只是不知何時脫離至星際的範圍。根據Schild的發現,全部的恆星所擁有的行星數量與恆星引力所能抓住的一樣多,而且幾乎可以確定每一顆恆星有一個適合居住的行星。 但是有一些天文學家並不贊同Schild的說法。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Andrew Gould研 究Schild的觀測資料,認為雙類星體各別的亮度變化可能是因遙遠的棕矮星所造成的微透鏡效應,而且說明Schild所提到的亮度變化型態對於雙類星體而言相當罕見。若相同的亮度變化終於被發現,則干擾星系可能與之無任何關係,且許多微透鏡天體的紅外線會減少 。另外研究類星體結構的普林斯頓大學Bohdan Paczynski則認為因低質量的天體對於擴大地面光源如同Schild所宣稱的快速,類星體本身可以擴張的區域不大於太陽系的範圍。既然理論學家無法想像為何一個如此小的區域能發出巨大的光度,類星體必定是一個複雜的發光源聚合體。Paczynsk承認類星體被了解的相當少,猜想Schild的亮度測量的錯誤,可能成為微透鏡事件的藉口。 隨著大爆炸之後,超新星的演化製造現今所存在的重元素,但目前這些元素的含量接近形成岩石固態的行星所需的量,欲使行星數符合星系的迷失質量,假設的行星必需全可能是巨大的氣體行星如海王星,甚至是質量極低的黑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