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echocat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帝王身影里的凄艳色彩

[精华]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4-4-20 19:39: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Bwan</I>在2004-4-20 14:30:00的发言:</B><br /><br /><br /><>我觉得她们都很值得呀。现代人不把皇帝当回事,可当时的人恐怕不会有那么多想法。皇帝可是真龙天子,上苍指定的事业接班人呢。</P></DIV><br /><>也对也不对。<br /><>毕竟你不是女孩子吧,<br /><>要跟若干人共事一夫,说不定连面都见不着,<br /><>成凤的毕竟是少数,多数过的是暗无天日的生活<br /><>再者,即使是把持了朝廷,皇帝也不是那么好当的<br />
12#
 楼主| 发表于 2004-4-20 20:01:00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4>51、明熹宗皇后张氏<br />  明熹宗朱由检只是个爱好嬉戏玩乐的小子,对朝政毫无建树。结果引致大权旁落,让乳母客氏及太监魏忠贤有机可乘,四处结党营私,胡作非为。<br />    张皇后是河南生员张国纪之女,聪敏贞静、知书达礼,身先垂范。张皇后对客氏、魏忠贤的卑劣行径十分厌恶,多次向熹宗揭露他们,有一次,皇后把客氏叫去当面训斥一顿,劝她改过自新,否则要洽她的罪。客氏、魏忠贤原本就对皇后顾忌三分,现在更是恨之入骨,屡次找机会,进谗言想施以报复手段。 <br />    先是捏造谣言,说张皇后并非张国纪亲生,而是盗贼孙二之女,皇后出身不好,背景不可靠,有辱国家尊严,应当立即废黜。无奈熹宗对张皇后极为宠爱,根本不信谣言,坚决维护皇后。有一天,皇后在熹宗面前以赵高暗喻魏忠贤,魏忠贤得知后恼羞成怒,第二天就埋伏下武士想行刺皇后,幸被熹宗撞见,才未得逞。后来,张皇后有了身孕,这本是举国欢庆的大喜事,而客氏和魏忠贤却深感不安,暗使阴谋。客氏把皇后的侍女都换成自己的亲信,布好罗网,伺机下手。一天,皇后腰痛,宫女们替她一顿捶打,几天后,皇后便流产了(胎儿已成男形)。熹宗也因此绝了后。<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2004316164320_Oueo7I18Fgk2.jpg"></FONT></P><br /><><FONT size=4>52、隋文帝皇后独孤氏 <br />  独孤氏的父亲是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独孤信育有两女,长女儿嫁与北周明帝作皇后,二女儿便嫁给了杨坚。当时的杨坚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物,他的先祖杨震曾作过东汉太尉,父亲杨忠是北周的柱国大司空,杨坚生就一副与众不同的身材,上身长下身短,比例严重失调,而且面有威严之态,王侯们见了他,常不由自主地感到手足无措,北周太祖曾预言:“此儿风骨,不似世间人。”因此,杨坚虽然受到先辈荫庇而少年出仕,却常常遭皇室猜忌,为避嫌疑,他处处收藏锋芒,韬光养晦,轻易不与人争斗”。这样一个怪人,却被独孤家二小姐慧眼看中,通过媒妁撮合,不满二十岁就嫁进了杨家。 <br />    二十年过去了,杨坚虽然极力谦让,但因功勋卓著而被封为北周上柱国,掌握全国兵马,在朝中威望日重。独孤氏为杨坚生有一女五子,他们的女儿长大后作了宣帝的皇后,杨坚成了国老,然而皇室对他的猜忌仍未因之减轻,宣帝曾经多次对皇后示言:  “你父若惹火了我,必定诛杀你全家!” <br />    杨家似乎一直生活在皇室的压力之下,但却并不因此而减弱杨坚发展的势头,这时他已重兵在握,羽毛丰满,若动起真格的,恐怕皇帝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哩! <br />    不久,正值华年的宣帝因病崩逝,由年幼势弱的静帝继位。杨坚以静帝年幼需辅为名,入朝总揽一切国政,虽不称帝,实已掌握了国家的大权。为此,相州总管尉迟迴不服气,举兵反叛,倡言讨伐杨坚,不料是拿着鸡蛋碰石头,不几天时间就被杨坚全部剿灭。杨坚风闻尉迟迴起兵与宇文氏清王的怂恿有关,剿灭叛军后,他立即软禁了宇文氏请王,从此杨坚便独霸朝政,无人敢于过问了。 <br />    静帝迫于形势,封杨坚为隋王,并为他破了不少朝廷礼节,允许他带剑上殿,入朝不趋,备九锡之礼,待遇均在其他侯王之上;后来,在杨坚的要求下,又赐给他原本只有皇帝才能戴的十二旒王冕和天子旌旗,超过了臣子所能享受的最高礼节极限;最后,年幼的静帝自知不是杨坚的对手,自动让位给他,号称隋文帝。顺理成章,王妃独孤氏成了皇后,长子杨勇立为太子,并尽杀了宇文氏诸王,以绝后患。 <br />    这时隋文帝是四十岁,母仪天下的独孤皇后也已三十七岁,而她的女儿早已先于她做过一朝皇后了。建立隋朝后,隋文帝认清了前朝没落的原因在于浮夸不实,卓具远见的他力图改革官仪,整顿朝纲,一心建立一个圣明朝代。独孤皇后也不是一个目光短浅、囿于家事的女性,在杨坚取得王位的过程中,她就曾相帮着出谋划策,极为周旋;当了皇后之后,她也决不愿闲坐下来享受荣华富贵,她早已在心中酝酿了一个严治后官的宠大计划。 <br />    “小怜玉体横陈夜,忽报周师入晋阳”,前朝亡国的故事,独孤皇后记忆犹新,南朝的张丽华秀发轻拂,搅得陈氏王朝天翻地覆,自古红颜多祸国,独孤皇后为了保住杨家朝廷的长治久安,首先想到的就是帮助皇夫杜绝后宫内讧。她从皇夫那里要来大权,整饬了宫内体制,废除三妃六嫔之惯例,提倡简朴,禁止宫中女子浓妆华服,并对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允许嫔妃随意亲近皇帝。整个后宫在独孤皇后的把持之下,形成一片静谧肃穆的气氛,因为独孤皇后至高的地位和强硬的手腕,后宫中众嫔妃虽然心中不满,表面上也不得不服从。 <br />    除管理好嫔妃外,独孤皇后还十分注意保持与皇大的感情,她深知必须以自己的柔情和体贴笼住皇夫,才能使他不致于被其他女人所迷惑。每当黎明钟鸣之际,独孤皇后小心翼翼地侍候皇夫洗漱穿戴,然后与他同坐一辇,把他一直送到朝阁,皇帝上朝,自己则在殿下静静地等候,待散朝之后,又同辇返回内宫,这样的行动,她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坚持着,使杨坚从不敢怠慢上早朝。在内宫,她对皇夫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 <br />  不至,皇帝每餐的食谱,每日的装束等事她都亲自过问,妥善安置,让文帝能毫不分心 <br />  地专理朝政。每至深夜同寝的时候,她常在文帝耳旁回忆往事的情谊,细述夫妻的恩爱,用柔情蜜意来牵系住文帝的心。 <br />    好在隋文帝正在致力于国家大事,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在后宫脂粉堆中取乐;而贤慧干练的妻子所推行的种种措施,正是与他的朝政改革可以密切配合,他自然是极力支持的。 <br />    一次,独孤皇后与隋文帝约定:“此生永矢相爱,海枯石烂,贞情不移,誓不愿有异生之子。”想到妻子与自己患难与共数十年,总是一心一意辅助自己,惠心可嘉,文帝心中一热,当即答应了皇后誓约。事后,文帝还颇为自豪地对大臣夸耀道;“朕旁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岂若前代,多诸内宠。”其实,独孤皇后之所以限制文帝有同父异母之子,也是出于提防异母之子夺位争权的考虑。 <br />    独孤皇后不只是管住皇夫不近二色,为了国家利益,她还强力干涉儿子和大臣们的感情生活。独孤皇后为太子杨勇选定了元氏之女为太子妃,按照仪制另立云氏之女为昭训。元妃生性温婉贤淑,端庄有礼,独孤皇后认为她十分适合将来母仪天下,因而对她颇为器重;云昭训却是一个活泼乖巧的女子,相貌俏丽,楚楚动人,相比之下,独孤皇后嫌她失于轻优,立她为昭训本有些勉强,按她的意思是让太子尽量少接近云氏。然而,太子的情感与母亲的心意不同,他对元妃更多的是敬重,而对云昭训却十分宠爱,因此,平时多半是与云氏缠绵一处。对此,独孤皇后听到风声后,心中大为不悦。 <br />    这里,杨勇的弟弟晋王杨广正好乘虚而入,他故意装出一副节俭仁孝、不好声色的样子,广泛结交大臣,处处讨好母后。独孤皇后见杨广努力按自己的要求行事,心中自然十分喜欢,她对隋文帝说:“广儿大孝,每听到我们派遣的使节到他的守地,他必定出城恭迎;每次谈到远离朝廷、父母,他都悲泣伤感;他的新婚王妃也可怜得很,广儿忙于政务根本无暇顾及她,我派使婢前在探视。王妃萧氏常常只能和她们同寝共食,哪里象勇儿与云氏,终日设宴取乐。勇儿真是亲近了小人啊!”由于杨广的有意图谋和独孤皇后的评价,杨勇的太子地位变得岌岌可危了。 <br />    事情不凑巧,由于太子处境困窘,心存大志的元妃为他担心焦虑,偏偏太子自己却不把这事放在心上,终于导致元氏悒郁成疾,抱憾离开了人世。昭训云氏是一个不甚操心政事的女子,她醉心于儿女之情,这种性格很讨杨勇的欢心,两人卿卿我我,形影不离,就在元妃死后不久,云昭训生下了他们爱情的结晶——小王子。本来元妃的死就让独孤皇后耿耿于怀,如今太子又违反了她所订下的规矩——“后庭有之,皆不育之,示无私宠”。因此,偏妃生子成了太子杨勇的罪孽,使皇后对他大为不满。 <br />    这时,正好晋王杨广由他的守地杨州入京晋见母后。心怀叵测的他在独孤皇后面前暗暗挑拨道:“太子对儿存有异心,屡次派人刺杀为儿,让儿十分惊恐。”独孤皇后本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稍微理智些就不可能轻信杨广的惑言,但因为她已对杨勇产生了很深的成见,所以不加思索地就听信了杨广的一面之辞。怜爱和气愤的情绪一齐涌上她的心头,于是坦白地对杨广说明了她的心意:“勇儿已不成器,抛开正室,专宠云氏,有我在他尚且敢欺负你们兄弟,倘若他成天子之后,太子竞是庶出,你们兄弟还得向云氏俯首称臣,讨得生路啊!” <br />    事情到了这种田地,废除太子一事已毋庸置疑了,因此,在开皇二十年十月,隋文帝在独孤皇后主张下,以太子“情溺宠爱,失于至理,仁孝无闻,呢近小人”的罪名而将他废为庶人。一个月后,在独孤皇后的授意下,晋王杨广被立为太子。 <br />  管了儿子,独孤皇后还要管大臣。高踞是隋国的开国元老,而且与独孤皇后娘家有深厚的交情,本是德高望重,皇后的制度仍然也要对他生效。高照的原配夫人去世之后,身为相国的高踞心伤欲碎,曾忧伤地对独孤皇后说:“瑟弦骤断,唯斋居诵经而已。”此言曾深受皇后的赞叹。谁知不久之后,相国府中锣鼓喧天,传出相国庆祝爱妾生子的消息。隋文帝尚祝贺相国晚年得子,独孤皇后却火冒三丈,认为高照表里不一,表面上痛念亡妻,暗地里却宠爱小妾,竟致小妾生子。于是独孤皇后天天在枕边向文帝絮叨高赔的不是,文帝终于架不住皇后软硬兼施的请求,将当政二十年,功绩显赫的相国高明以“表里不一,不堪信任”之名,罢免了丞相之职,让他回乡养老去了。  <br />  过于严厉的压抑就容易造成逆反心理,虽然文帝出于国政之需的考虑,对独孤皇后严治内宫的种种制度表示认可和服从,但从他内心感受来说,对于这些清规戒律他早已苦恼和厌烦了。开皇二十一年秋天,独孤皇后偶染微疾,卧病中宫,隋文帝带了一个小太监散步来到宫中后花园纳凉。绕过鸩鹊楼,穿过临芳殿,信步走到了仁寿宫,忽然听到长廊的尽头响起了清脆的歌声,歌声唱道:“金井落梧桐,茱萸烧殿红;君王爱秋色,徘徊仁寿宫。”歌词分明是即兴创作的,有景有事,既符合眼前的情形,“君王爱秋色”一句又暗含文帝专意于已近秋岁之年的独孤皇后,无复他顾之意。文帝听了很来兴致,循声寻去,只见一个十七八岁的美貌少女,着一身鲜艳秋装,斜依在廊边边唱边随意地卷弄珠帘,好一副闲雅生趣的秋艳图啊!这个少女是旧时叛官尉迟遇的孙女,尉迟迴叛乱被镇压之后,他家的女眷被收在后宫作宫女。文帝一下子被她的灵秀活泼吸引住了,长年埋头于枯燥繁重的国事中,身边又时时守着一位严谨的妻子,文帝多少有些乏味,这里猛一见到活泼可人的尉迟氏,他久已混灭的春心不禁开始复苏,当天夜里就留宿在仁寿宫,与尉迟氏颠鸾倒凤,度过了一个醉人的良宵。第二天清晨,隋文帝猛然惊醒,发觉天已大亮,超过了平时上朝的时间,他不忘自己的责任,匆匆起身赶往朝阁。 <br />    尉迟氏这里还沉浸在昨夜的幸福之中,斜靠在床头细细回味,也不起身梳妆。那边宫中的独孤皇后见皇夫整夜未归,心生疑窦,派了心腹侍女探明了究竟,一早便抱病带着一群宫女蜂拥而至仁寿宫。仁寿宫宫女谁也不敢阻拦,任皇后和众宫女风一般地卷入内室,皇后命手下宫女一把拖起衣衫不整的尉迟氏,丢在自己的脚下,大声叱责:“小妖精施展孤媚伎俩,胆敢蛊惑君心,乱我宫中雅化,绝不能容你偷生!”于是一声令下,纤弱的尉迟氏霎时丧命于乱棍之下。 <br />    武德殿上的隋文帝正在回味昨夜的快活滋味,突然传来仁寿宫中的噩耗,他顿觉伤心失意之极,心想:“这皇后管得太宽,我堂堂一朝天子竟然就保护不了一个心爱的女子,真太窝囊了!”于是他拂袖而起,骑上一匹骏马,负气出走,跑到深山中一所寺庙中躲了起来。众大臣闻讯急忙寻到寺中,恳请文帝回宫,隋文帝感叹地说:“朕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国不能一日无君,文帝无奈地随大臣返回宫中。 <br />    隋文帝盛怒之下,本想下诏废斥独孤皇后,但念及夫妻患难之情,又想妻子之举也是为了辅助自己治国,也就不了了之。而心高气盛的独孤皇后,因病中气恼又加上皇帝出走而受惊,小疾酿成了大病,数月之后,快快而卒。 <br />    独孤皇后一死,隋文帝虽然感到失去了一条得力的臂膀,但也觉得是解脱了一种束缚,功成名就,贵拥天下的他,开始尽情享受声色之娱。这时他封了两个宠妃,封陈氏为“宣华夫人”,蔡氏为“容华夫人”。“宣华夫人”是南朝陈宫留下的美女,丰姿华容,肌肤润腻,温柔可人;“容华夫人”来自北方,风流娇媚,善解人意。两位夫人各具风韵,迷得文帝神魂颠倒,日日欢宴,夜夜春宵,欣快地对人夸道:“朕老矣!情无所适,今得二卿,足为晚景之娱。” <br />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伤身利斧”,隋文帝毕竟已是六十开外的人了,哪里经得起这种极情纵欲的煎熬,不久他就患上了重病,身体虚弱,难以医治。躺在床榻上,他感慨万千地对左右道:“假使皇后在,吾不及此!”有感念,有懊悔,更有辛酸,到这里他才真正领悟了贤明的独孤皇后的一片苦心。 <br />    独孤皇后铁腕严治后宫之事,被后世广为传颂,独孤皇后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妻管严”。虽然有人评说她的制度和手段太过于严厉,有伤他人感情,简直是一个冷血女人。然而,处于她那种位子,她苦不使出些手段,哪能治理出一个秩序谨严的后宫,从而让文帝专心致力于朝政呢!当然,独孤皇后也有她的失误,像她所选中的太子杨广,文帝死后即位成了隋炀帝,乃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庸好色之君。但独孤皇后推举他时用心并不坏,纯粹出于朝廷利益的考虑,只是杨广使出的迷惑手段把她骗住了而已。<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49692-200421110523451989-embed_ydgXcmRqNj9L.jpg"></FONT></P><br /><><FONT size=4>53、宋真宗皇后刘娥 <br />  萧太后、武则天和慈嬉太后,是人们相当熟悉的中国女皇。宋朝初期的皇后刘娥,也许比较“冷门”,甚至几乎被史学界遗忘了,许多说史作品和资料宁可记录拱手相让大宋江山的谢太后和高太后,也不肯说说很有戏剧性经历的中国古代女性和颇有积极历史贡献的宋后刘娥。  <br />   【双凤戏龙,借腹上台】 <br />   刘娥出身卑微,进宫后,当了真宗妃子,赐姓刘。她不能生育。那个时候,皇妃没有生育能力,特别是没有男孩,是很难保住地位的,更不要说当皇后。刘娥把侍从李氏召来,软硬兼施,搞了个双凤戏龙,李氏怀孕了。刘娥借口怀子,不见皇帝,直到孩子降生。很走运,是个儿子。刘娥安置了李氏,自己作了“母亲”,寥寥无几的知情者服从了刘娥,为刘娥保密。有了“儿子”(仁宗),刘娥当了北宋真宗皇后,不久,开始垂帘听政。 <br />  为了保住皇帝对自己的欢心,武则天等都要经常守在皇帝身边。刘娥没有那么做,是如何控制了皇帝的心的呢?她怎么知道双凤戏龙会有男孩而敢于冒险离开一年、让别的妃子去戏龙的呢?别的妃子也有儿子,刘娥如何取胜?可能的回答有二: <br />  (一)北宋盛行黄白术,也许,刘娥深谙此术的吧。妩媚不足以成事,刘娥必须是很诱人的。她能满足皇帝的需要,还能掌握播下龙种的时机,更能得到皇帝发自内心的爱情,实现了“此时无人胜有人”。 <br />  (二)刘娥坚持对内对外都要稳定发展的基本方针。寇准等著名功臣仍然习惯于大宋建国时期的方针,借口刘娥出身寒微,反对刘娥登台,上谏不成,就计划让太子监国,推翻或谋杀刘娥。刘娥很机警,识破和粉碎了这个计谋。她的主张符合当时的历史需要,得到了皇上的支持和信赖。不记得史料说明了寇准等大臣和哪个太子共谋,不管如何,他们的失败,是刘娥的机会。 <br />  刘娥借腹上台,当了皇后,可以说,手段比萧太后和武则天更“阴”,也可以说是更“合法”和更“高明”。 <br />    【不记前仇,任人唯贤】 <br />  武则天上台,宫内外大臣结成联盟,企图推翻武氏天下。阴谋失败,武则天几乎把所有的人都投入监狱或处死,只留下了才女上官婉儿。跟武则天以恶治恶不同,刘娥是以善治恶。她没有处死密谋的人,而是贬斥了主要首领,量才起用其他的人(例如李迪等参与密谋的大臣),做到君臣释疑,共事宋室。宋太祖防止别人“黄袍加身”的削权政策巩固了新政权,同时埋下了咸口不言和言必伤人的危机。刘娥的人事政策感动了很多人,消除了这个危机。 <br />  武则天重用亲友,有“酒色财气”四关保护裙带。刘娥反其道行之。在一次封赏仪式上,刘娥让大臣们把自己的子女亲朋的名单报上,大家以为是要择优提拔,纷纷上报,名单列的长长的,能包括的全包括了。刘娥把名单挂在自己的卧室,名为“百官公卿亲族表”。有人推荐某某当官,刘娥就查看那张表,除非证明有奇才,列入者基本不用。刘娥还搞了“约束子弟诏”,要大臣百官带头教训子女亲朋,奉公守法;违反了子弟诏,刘娥严惩不贷。不少大臣对此耿耿于怀,但刘娥的政策深得人心,取得了天下的信任,没人敢随意篡改旨意和搞土皇帝政策。刘娥时期,“政出宫闱”,却“号令严明”,当时的各级政府基本做到了有令必行、有行必果。 <br />    【廉政有方,皇室带头】 <br />  武则天显耀自己的势力和财势,讲究富丽堂皇;刘娥却保持自己在宫中最穷的地位,带头保持清廉。她的衣着打扮简朴,要的是神质高贵。她请自己的亲朋吃饭,从不使用皇家器皿。刘娥让皇帝和大臣们的宫女侍从个个都是华丽衣着和精心打扮,以此向邻国显示大宋帝国的繁荣昌盛,而自己的宫女和侍从却是个个素装淡抹。刘娥送给长公主等上了年纪的皇家女子珠宝帕首,以便她们在临朝和外出的时候不必为假发和容颜而发愁。一次,她的亲朋也要求珠宝帕首,刘娥回绝了。为了满足自己性要求,武则天不惜打破自己订立的号令,为那些雄子重赏封大官,甚至有时候让他们议论朝政。刘娥也是人,也会有自己的雄子,然而,正史野史几乎都没有相关记载。 <br />  在刘娥的影响下,丈夫真宗和“儿子”仁宗都不敢图享受,而是兢兢业业地做好治理天下的事情。例如,真宗能宽仁慈爱和抵御北方外族入侵,保证了天下太平和经济发展。仁宗能恭俭仁恕,有了旱灾水灾,他立在殿下,为全国百姓祈祷。有一次,他晚上不能睡觉,饿了,很想吃羊肉。侍臣建议降旨破例索取。仁宗拒绝了,他说:我那样做,大家仿效,夜夜杀羊,天下还得了吗?有北方外族犯边,他能御之出境。 <br />     【鱼头参政,战胜自己】 <br />  一次外出,刘娥得意洋洋,想在皇帝前面先行。一些大臣出来规劝,刘娥很不以为然。参事鲁宗道再次规劝,刘娥终于醒悟,再不许自己和车夫胡来,史称“鱼头参政”。 <br />  李氏去世,刘娥准备按照宫人(李氏是刘娥的侍从)等级送葬。知情老臣力谏说,李氏为真母,当用一品厚礼。刘娥大怒,吼道:“休想拆散我们母子!”老臣表示,不用一品厚礼,愿以死说明真相。一时间,双方剑拔弩张,宫闱风云几乎酿成宫廷政变。经过反复心理斗争,刘娥终于觉悟,同意一品厚礼送葬,自己能否继续当皇后,任凭发落。老臣们看见刘娥能以大局为重和战胜自己的权欲,深受感动,对她敬重起来,不但支持她继续当皇后和垂帘听政,而且甘心为她保密。宫里有些人挑衅议论:“李氏不过是个宫人,为何享有一品厚礼?如何要我等守法清廉?”那些老臣帮助刘娥说:“李氏为皇上立过大功,你等有何功劳?”刘娥终于平安地渡过了这场危机,地位愈加巩固了,跟仁宗一直保持了母子无间的亲密关系。 <br />  刘娥好象也动过称帝的念头。一次,她问参事鲁宗道:“唐武后如何主?”回答是:“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刘娥听了,沉默不语。有些庸臣试图向刘娥献媚取宠,例如,方仲弓奏表上疏,请刘娥象武则天那样建立刘氏宗庙。一开始,刘娥飘飘然,却有些犹豫不决,跟老臣商量,才放弃了这个念头,又一次战胜了自己。后来,程琳献上武后临朝图,称刘娥为当代武则天。刘娥立刻把图抛在地上,呵斥道:“我不能对不起前辈!我不是、也不想作武则天第二!”武则天为自己立了无字碑,不管后人如何评论,还是希望后人记住自己曾经是个号令天下的女人。史籍没有刘娥要为自己立碑的记载。看来,她是走了就走了,吃透了人生真谛。 <br />     【没有圣后,哪来圣主】 <br />  萧太后和武则天去世后,一切“颠倒颠”,旧制恢复。刘娥去世后,她在位时期的政策得到延续,以至于继承者仁宗被史书称为“圣主”。 <br />  刘娥去世前,仁宗一直在左右守候,驾崩的时候,仁宗痛不欲生。仁宗刚刚摆脱了悲痛,一些旧臣把全部真相告诉了仁宗,仁宗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侍从李氏、自己是个出身卑贱的人。他痛哭数日,下诏自谴,追认李氏为太皇后,欲罢刘娥皇后位。然而,当他想到刘娥对自己的培养、对父亲的爱、以及刘娥对大宋帝国的贡献的时候,仁宗不但理解和原谅了刘娥,而且从心里把刘娥当作亲生母亲看待,对刘娥的家人象对自己的一样。他同时重新安葬了两个母亲,把“双凤戏龙”化为“双母育子”,史称“明肃(刘娥)庄懿(李氏)之事”。 <br />  仁宗继承了刘娥的政策和作风,在位期间始终如一,被称作圣主。他能做到这些,也多亏了刘娥时期起用的大臣。比如,仁宗曾经想册立娇艳妩媚的张美人为皇后,废除郭氏,刘娥阻止了他。刘娥以后,仁宗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了,甚至默许张美人派奸医借看病毒死了郭氏,弄得朝廷顿时腐败衍生。这时候,刘娥时期起用的大臣范仲淹出来陈述利害,仁宗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罢了张美人,厚葬郭氏,追认为后,按照刘娥的做法,重用范仲淹等人,从此再没有犯过大错,政府保持了清廉和号令严明。 <br />  没有圣后刘娥,哪有圣主仁宗!刘娥不是完人,也有利欲薰心和听不进忠言的时候,有爱也有嫉妒、有善也有恶,但史籍对她的评语是“恩威皆浩荡”。 <br />  【多才多艺,集大成者】 <br />  刘娥通晓书史,皇帝批阅奏折起问,刘娥都能道出本末。也许正因为刘娥小家庭很喜欢文学艺术,真宗和仁宗重用的文武大臣及其往来友朋,几乎个个都是文学大匠,他们的诗句至今广为流传: <br />  ·范仲淹(副宰相):“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和“酒未到,先成泪”;·晏殊(宰相):“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张升(副宰相):“多少六朝兴亡事,尽入渔樵闲话”;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宋祁(皇帝诏书起草人):“红杏枝头春意闹”和“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欧阳修(副宰相):“庭园深深深几许”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柳永(进士):“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等等,都是当时的流行名句和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至今还被经常引用。 <br />  武则天称帝虽是女性天下,可女性守寡的文化习惯并没有改变,“妇人一丧失,终身守孤孑”(白居易)。刘娥听政时期,女性守寡的文化习惯有所改变,“从二夫”的现象遍及皇室民间。皇帝一方面表扬“节妇”,一方面准许再醮;范仲淹和王安石等著名大臣的媳妇,都是公开“从二夫”,不再以守寡为“忠孝”。可以说,近代史人文主义的思想萌芽,在中国的宋代就开始滋长了。 <br />  刘娥时期,宋室萌发过变法念头,起用的大臣大都有变法倾向,可惜,旧臣的嫡系把持了通讯渠道,扣押了范仲淹等人的革新奏折,结果,刘娥时期在革新变法方面没有特别作为。后来,他们重用的大臣的嫡系控制了宋室通讯渠道,使王安石的变法上通下达,形成了一个局面。 <br />  在刘娥实际执政期间,是宋朝政权从开国的第一第二代向建国的第三第四代转换的关键时期,如何保证天下太平、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政府清廉和法令有效,是中心课题。刘娥紧紧地抓住了这个课题,作出了积极贡献。刘娥的方针和作风一直持续到第七第八代,打破了中国历史上“五世而斩”的惯例。在长期稳定发展的条件下,宋代中国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文学艺术有宋词和国画,科学技术有印刷术发明、新天文学和数学,工程技术有大型船舶制造业和火枪火炮,思想学术有集大成者的理学,等等。这些成就不但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br />  从更深角度看,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开始,经过秦汉的儒道两家、唐朝的佛家和宋代的理学,历时一千来年,今日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大厦的建设,全部完成;在宋以前,统治思想非儒即道、非道即佛,宋以后到本世纪初的一千来年,基本没有发生过哪代政权侧重哪一家说的现象,而是儒道佛三家合为一体的中国文化。如果说秦汉是中国国土政治的大统一,宋代则是中国文化思想的大统一。宋以后有两个外族统治朝代(元朝和清朝),中国文化不但延续发展,而且同化了这两个民族。可见,宋代起到了集大成者和文化思想大厦建设完成者的作用,不管哪个外来者成为这个大厦的统治者,都会被溶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为了这个大厦建设的最后完成,刘娥前后连续八代的稳定发展,是个非常重要的贡献。 <br /> 【明肃庄懿,千古佳话】 <br />  刘娥也许是个“冷门”人物,她的历史作用却不是冷门。且不说上面已经提到的故事,就是历时二百年左右的宋和金辽的对抗也跟她有关。在刘娥之前之后,宋军攻打契丹失利,军心民心沮丧;在刘娥的时候,宋军没有失败反而有所胜利,基本和平,军心民心颇为振作。刘娥听政前,辽国也是皇后当政,几乎是双雌争雄。刘娥抓住了辽国皇后去世和朝廷未定的时机,在听政中总结失败教训,根据时势调整战略,使大宋占了上风。为了这个局面,刘娥通过驾御大臣来实现不同战略目标的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刘娥以后多年,她听政时期的战略一分为二,变成了失去控制的主战主和两派,直到宋末的岳飞和秦侩。 <br />  有些说法把真宗和仁宗描绘成不敢抗敌、但求苟安的两个帝王。历史不是非白即黑。真宗晚期和仁宗的时候,刘娥听政,把契丹搞得几乎亡国,苟安政策能做到吗?真宗亲征,军心民心大振,人民高呼“万岁”的声音传遍大宋江山、震动了大辽旷野。大胜之际,真宗突然力求和谈,半途而返,不少人认为他总想南迁;和谈以后,辽国皇后贪得无厌,真宗一让再让,为此,许多人把真宗看作是为了苟安而没有原则的帝王,说真宗是“畏敌约和,开创用岁币求苟安的恶例。”其实,仔细算算,那时,真宗已经年纪不轻,还没有确立继承人。主战的寇准、主和的王钦若,都不能理解真宗当时最关心的事情:谁来继承帝位?当时,理解他的只有刘娥一个人。真宗获得和谈,立即返回京城立太子,没有南迁,对辽国是宁让万金而不让寸土。没几年,真宗去世了。真宗没有能趁热打铁来彻底断绝北方威胁,可是,他保证了宋室平安延续。刘娥垂帘听政和仁宗接班,重用范仲淹等人,采取了安辽御夏的方针,也没有动摇过。此外,到真宗的时候,大宋江山仅三十年左右,五代十国将近50年的分裂和战争状况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还没有完全过去。在那种条件下,同时跟东北的辽和西北的西夏打仗,国力不足,是很容易理解的。再说,开国时期的被削权者们没有死心,若他们趁战争之际掀起的内乱,那么,辽和西夏同时南下,内外夹攻,宋朝可能早就灭亡了。身临其境,真宗做选择的时候,很孤独痛苦,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遗憾担忧;刘娥对真宗的理解、支持和爱情,以及对仁宗的真正母爱,为大宋帝国的平安延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史称“恩威皆浩荡”,一点也不过分。 <br />  对武则天和慈嬉太后等等历史女性,各种探讨作品多得不行,而对宋后刘娥却几乎没有探讨。刘娥被遗忘在历史冷宫里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刘娥一代圣后、八代风行的故事,对今天也许也很有参考价值。胜于武则天,不作武则天。明肃庄懿之事,应是千古佳话。<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49736-200421110564285533-embed_eWHBbHn9DcVv.jpg"></FONT></P><br /><><FONT size=4>54、宋哲宗皇后孟氏 <br />  皇后既有统辖六宫之责,其余众妃嫔必须维护她的尊严。倘若妃嫔僭越于皇后,是为封建礼法所不容的。宋哲宗皇后孟氏禀性娴雅,深明大义,富仁太后对哲宗说:“得贤内助,非细事也。”(“贤内助”一词就是这么来的)但孟皇后却为宫内刘婕妤所妒。绍圣三年(1096年)的一天,孟皇后率后宫众妃嫔去景灵宫朝拜祖先,事后在偏殿稍坐,诸嫔御立侍,独刘婕妤背身而立,不把皇后放在眼里,宫内的人都认为刘婕妤不道,致使刘在后宫很孤立。还有一次,孟皇后率妃嫔去隆祐宫,孟皇后坐在一把朱漆金饰的椅子上,这是宫中唯有皇后才能坐的椅子,其余嫔御都坐在普通的椅子,惟有刘婕妤不坐,面带愠色。她的内侍为她找了一把朱漆金饰的椅子,她才一屁股坐下,众妃嫔和中宫侍从皆对刘婕妤怒目相视,正史中对此亦多有贬斥。孟氏是温文的皇后,刘婕妤对皇后不恭未遭杀伐,算是万幸<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49751-200421311525559027-embed_iAXaoPqKaNY4.jpg"></FONT></P><br /><><FONT size=4>55、商王武丁妃妇好 <br />   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的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 <br />  据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记载,妇好曾多次主持各种类型和名目的祭祀活动,利用神权为商王朝统治服务。此外,妇好还多次受武丁派遣带兵打仗,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武丁对她十分宠爱,授予她独立的封邑,并经常向鬼神祈祷她健康长寿。然而,妇好还是先于武丁辞世。 <br />  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约100米处。墓葬被发掘,保存完好。除发掘出大量青铜器外,其中所出玉器共755件,是商代玉器出土最多、最集中的墓,另有63件石器、47件宝石器及象牙雕刻等物。<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49813-20042131205073896-embed_9unw5KTIBJ6s.jpg"></FONT></P><br /><><FONT size=4>56、秦庄王后赵姬 <br />  赵姬:战国时赵国美女。本是富商吕不韦之姬,在赵作人质的秦公子楚去吕家做客时,对她一见倾心,吕不韦就把她送给了子楚。后来子楚登上王位,封赵姬为王后,赢政为太子,吕不韦为丞相。庄襄王子楚不久去世,赢政年幼,赵姬为太后听政。庄襄王死后,赵姬与吕不韦旧情复燃,后来吕不韦怕奸情败露招祸,把醪毒送进王宫,以宦官的身份作掩护,与赵姬私通。前238年,赢政正式举行了加冕礼,立即处决了醪毒和那两个私生子,又把赵姬幽禁在雍都<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49825-20042131224135758-embed_tQz1RiKHg6Du.jpg"></FONT></P><br /><><FONT size=4>57、齐宣王后钟无盐 <br />  钟无盐复姓钟离名春,无盐人,世称钟无盐,是齐宣王的皇后。 <br />  钟无盐是历史上著名的丑妇,生得高额深眼,长腰粗腿肥颈秃发,鸡胸驼背,皮肤漆黑。由于貌丑,到四十岁还没出嫁。但钟无盐武术高强,天生聪慧,才智过人,是位很有才干的女政治家。虽然齐宣王喜欢饮酒作乐,好色无能,但他对钟无盐的奇才高艺佩服得五体投地,便立她为皇后。在她的辅佐下,齐宣王从此罢宴乐,除佞臣,强兵马,强国库,使齐国强盛一时。<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49836-20042131245056443-embed_wm2qFbx7E0N6.jpg"></FONT></P><br /><><FONT size=4>58、南越三主后樛氏 <br />  赵陀原是先秦的都尉,与任嚣一起最先率兵进入岭南。任嚣任南海尉,赵陀任龙川(今南海)令。秦二世时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病危中的任嚣急召好友赵陀商议,认为岭南地广物丰,有险可守,完全可以自立为王,以保一方百姓。赵陀采纳了任嚣的意见,发兵扼守横浦、阳山、湟溪三关,自立为王。汉高帝一统天下之后,赵陀接受汉“南越王”的封号,为汉的外藩。 <br />  第五代南越王赵兴的母亲樛氏是他父亲婴齐在长安为人质时娶的。赵兴接位后,樛氏为母后,即上书朝廷,要求将南越为内诸侯国。汉武帝接受了赵的要求,改南越为内诸侯国。<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54938-20042131294471976-embed_kAKw1BKcEAYr.jpg"></FONT></P><br /><><FONT size=4>59、南宋光宗皇后李凤娘 <br />  南宋光宗皇后李凤娘善妒,光宗摸了一个宫女的手赞其香软白皙,李凤娘将之斩下放在食盒里献给光宗,光宗当场吓晕。<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54982-200421312135447140-embed_fToOulWGFFDX.jpg"></FONT></P><br /><><FONT size=4>60、赵刘曜皇后羊献容 <br />  1)羊献容:西晋羊玄之女,泰山南城(今属山东)人。永康元年(300年),晋惠这司马衷贾后被废,她继为皇后。此后数年,西晋政局动荡,她多次被废立。永嘉五年(331年),匈奴汉国攻破洛阳,她为汉中山王刘曜所得,不久即被封为王妃。光初之年(318年),刘曜成为汉帝,第二年迁都长安,封王妃羊献容为皇后,羊子刘熙为太子。皇后再嫁仍当皇后,中国历史上只此一例,其魅力可想而知! <br />  2)夫妻本是同命鸟,一人的不幸,会招致另一人的不幸,在男权社会中,丈夫对妻子,尤其是这样。历史开了个玩笑,把白痴晋惠帝推上台后,不但他自己连遭不幸,他的妻子们也连遭不幸,在八王之乱中,贾南风以专权被杀,第二个皇后羊献容如玩偶似地被几立几废,最后又因亡国改嫁敌酋。 <br />  贾南风被赵王司马伦矫诏赐金屑酒服下身亡后,大臣孙秀推出了自己势力系统的羊献容,没权力、没主意、更没办法的惠帝被迫接受了,把风冠戴到了她的头上。她皇后之位还没坐热,成都王司马颖和长沙王司又争斗起来,司马又势弱兵败,附于他的羊氏父亲羊玄之成了罪人,司马颖逼惠帝将她废为庶人。朝臣陈眕等讨伐司马颖,恢复了她的后位。河间王司马禺页起,派将军张方进驻洛阳,又夺去了她的凤冠。惠帝被逼迁长安;朝廷重新让她入主中宫。张方不依,再度将她废黜。司马禺页为彻底排除异已势力影响惠帝,斩草除根,以羊氏屡为奸人所立罪名,逼惠帝下诏将她赐死。诏书一封连着一封,均被大臣刘暾等扣下。司马禺页遗人捉拿刘暾,刘暾带着羊氏逃往青州(治今山东淄博北)。惠帝还都洛阳,迎羊氏复位。羊氏喘气未定,又被洛阳令何乔秉张方令而废。直到张方尾大不掉,被主子司马禺页派人暗杀以后,羊氏才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被抬上了皇后之位。 <br />  命运坎坷得不能再坎坷的羊献容,并没有否极泰来,不久白痴丈夫死了,照说她将更上一层楼,升为太后,但她无此福份,继位的是皇太弟怀帝,她仅被尊为空头的“惠帝皇后”,移居别宫。 <br />  如果晋室强大,羊献容也许就以此终天年了。由于八王之乱,晋廷日益衰落,北主半璧江山陷入汉国开创者、匈奴贵族刘渊手中,他的侄儿刘曜攻进洛阳,覆亡了西晋,羊献容成了他的战利品。这个在晋室中受尽耻辱的女人,在更大的亡国耻辱中,又遭受了亡国奴的耻辱。 <br />  羊献容命途之大起大落,起落无常,真正是政治风云的晴雨表。这在中国封建史是个典型。<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58995-200421918512644478-embed_iAZyll3RwdoM.jpg"></FONT></P>
13#
 楼主| 发表于 2004-4-20 20:12:00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4>61、舜帝二妃娥皇、女英 <br />  四千多年前,尧见舜德才兼备,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刻苦耐劳,深得人心,便将其首领的位置禅让给舜,并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妻。后来舜帝巡视南方,娥皇、女英追踪至洞庭湖,闻舜帝死于苍梧之野,二女便在君山泣血而死,从此君山的青竹浸染了斑斑血泪。楚人哀之,将洞庭山改名为君山,并在山上为她俩筑墓安葬,造庙祭祀。其实墓也简陋,墓前立有大书“虞帝二妃之墓”的墓碑。墓前有石级,石级下一条用麻石铺砌的甬道,两旁石碑上刻二妃画像和历代诗人的佳作:北面是屈原《离骚》中的《湘君》、《湘夫人》篇,南面则是唐宋乃至近人的咏叹诗词,盛唐之李白、常建、刘禹锡,清代的赵嘏,直至近人鲁迅也有“不知何处吊湘君”之句。墓前一对望柱,高近3米,上面刻舒绍亮题写的一副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湘妃墓周围多斑竹,竹上有斑斑点点,仿若泪滴、据说是二妃投湘水前哭舜帝洒上的泪滴。唐高骈有诗咏“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血泪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59043-2004341846250485-embed_x2DXI7RY0gMN.jpg"></FONT></P><br /><><FONT size=4>62、宋英宗皇后高氏<br />  英宗的皇后高后,曾祖是宋将高琼,她也是曹彬的外曾孙女(仁宗后曹氏,是宋大将曹彬的孙女)。1085年,高后的儿子宋神宗病危,群臣奏请高太后垂帘听政。神宗十岁的儿子赵煦继位,是为哲宗,因其年幼,高氏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 <br />  高太后政绩平平,主要是支持司马光废除宋神宗的新政,在她的幕后推动下,新政尽废;但高太后自觉抑制外戚高家的举动却是值得称道的。<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49759-200421311543097067-embed_sJvF1Nq8i15K.jpg"></FONT></P><br /><><FONT size=4>63、宋仁宗皇后曹氏<br />  曹氏(1016-1070),真定(河北正定县)人。宋仁宗赵祯的皇后。性慈俭,重稼穑。 <br />  仁宗第一位皇后郭氏,公元1033年,刘太后死后,仁宗以郭氏无子为借口,废郭后为尼,幽居长宁宫。十八岁的曹氏奉诏入宫,第二年九月,册为皇后。 <br />  曹皇后出身将门 熟读经史,善飞白书(书体之一),谦谨节俭。她亲自带领宫嫔们在苑内种植谷物,采桑养蚕。 <br />  公元1048年间正月,仁宗宿于曹皇后宫中。至半夜,一阵杂乱的响声将他们惊醒,仁宗要出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曹皇后,劝不可轻动,免遭毒手。曹皇后把内监宫人集中起来,分别把守宫门。并亲手为每人剪下一绺头发,叛乱平息之后,以发为记,论功行赏取水防火。杀退了叛逆者临危不惧,应变有方,指挥若定,不愧为将门之后,仁宗大为佩服。 <br />  仁宗生三子,均已早夭。后因急于生子,以致纵欲过度 身体衰弱。早些年,曹皇后将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接进宫中抚养。当时宗实四岁,但始终没有立为太子。公元1O62年八月,三十一岁的宗实为皇太子,赐名曙。次年三月,仁宗驾崩。赵曙进宫即位,是为英宗,尊曹皇后为皇太后。 <br />  英宗即位不久生病,无法料理朝政。皇太后于内东门小殿垂帘听政。 英宗病情好转后,曹大后即撤帘归政。 <br />  公元1067年,英宗病逝,其长子赵顼(xu须)即位,是为神宗。尊曹太后为太皇太后。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革除许多弊政。曹太后认为"祖宗法度不宜轻改。"予以反对,但神宗没有采纳。公元1079年,苏东坡以"乌台诗案"下狱,由于曹太后出面求情,苏东坡方才免于一死。同年冬,曹太后病逝,终年六十四岁。谥号为"慈圣光献皇后",葬永昭陵。<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49771-200421311551934416-embed_SqR3Kg5yzCKC.jpg"></FONT></P><br /><><FONT size=4>64、商纣王妃妲己<br />  妲己是有蘇氏的女兒.商紂王子辛的寵妃. <br />  有蘇國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濟源縣.王子辛是商朝最後一個國王.他自幼聰明.能言善辯.當上王以後.他對外不斷用兵.對內殘酷壓迫.而且奢侈荒淫.雖然妻妾成群.還要到處去尋求美女.當時那個有蘇國對紂王不滿.紂王便下令討伐有蘇.蘇侯打不過紂王.只好獻出美人兒妲己….. <br />  紂王看見妲己杏眼桃腮.冰肌玉膚.喜歡得不得了.紂王對妲己倍加寵愛.終日帶著妲己在鹿台飲酒作歌.他對妲己更是言聽計從. <br />  當時妲己發明了一種桃花妝.就是用各種花瓣的汁液凝成脂粉.塗在面頰上.這種脂粉被稱之為『燕脂』.所以.中國女性使用胭脂的歷史大概自此開始.與妲己有關. <br />  紂王為了討好妲己.在京城南面建造了長三里.高千尺.被層層亭台樓閣包圍住.裡面養了許多珍禽異獸的鹿台.還有摘星樓.妲己喜歡歌舞,紂王令樂師師涓創作靡靡的音樂,下流的健蹈,在宮中朝夕歡歌。妲己伴著「靡靡之音」起舞,妖艷迷人。於是紂王荒理朝政,日夜宴游。紂王還在衛州(今河南省淇縣)設「酒池」,縣肉於樹為「肉林」,每宴飲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體追逐其間,不堪入目。九侯(封地在今河北省臨漳)有一位女兒長得十分美麗,應召入宮,因看不慣妲己的淫蕩被殺,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醬分給諸侯。 <br />  妲己天生不愛笑,但不知為甚麼.妲己聽見人的慘叫聲.就像聽到刺激感官的音樂一樣,反而會發笑.殘暴的紂王為了博得妲己一笑.不惜濫用酷刑.草菅人命.例如:射人.虎吃人.活開膛.炮烙等等….非常殘忍. <br />  紂王的荒淫殘暴激起了王公大臣的不滿.可是他們敢怒而不敢言.公元前1039年.周武王乘機發動諸侯伐紂,在牧野之戰,一舉滅商. <br />  紂王見大勢已去.絕望地登上鹿台.引火自焚.妲己也隨後上吊自殺<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49786-200421311582752434-embed_lQZi0cN6hezV.jpg"></FONT></P><br /><><FONT size=4>65 唐肃宗皇后张氏<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847245-200421110444240648-embed_kcvnneLpicDJ.jpg"></FONT></P><br /><><FONT size=4>66、唐高宗皇后王氏 <br />  王皇后(628?——655年),并州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罗山令王仁佑的女儿,母柳氏。唐高宗李治的皇后。 <br />  王氏出身名门望族,祖母同安长公主,为唐高祖的妹妹。李治封晋王时,纳王氏为晋王妃,约在公元642年,李治年15岁,王氏年约15岁。643年,李治立为太子,封王氏为太子妃。649年,太宗死,李治继位为高宗,立王氏为皇后。 <br />  王皇后没有生育,宫中只有宫女刘氏生皇子李忠和萧淑妃生皇子李素节,刘氏位微而无宠,萧氏位较高而得宠。王皇后经过一番衡量,拟收李忠为养子,并立为太子,以巩固皇后的尊位。萧淑妃则想立李素节为太子,为自己争宠增加政治资本。王氏怕萧氏争宠,知道高宗正缱绻已出家的武媚,暗中令武氏蓄发,召之人宫,献给高宗。这位武媚就是后来的武则天。 <br />  武氏入宫后,得到高宗的重宠,使萧淑妃失宠,王皇后自以为目的已经达到了。她真没有想到,武氏是王皇后更大的竞争者。先是以巫蛊案逼高宗废去王氏后位,被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谏止;复以诬王皇后杀死武氏所生的小女儿为罪名,于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废去王氏后位及萧氏妃位,皆贬为庶人,打入冷宫囚禁起来。武氏仍不解恨,改王氏为蟒氏,萧氏为枭氏。 <br />  过了不久,高宗因思念与王氏和萧氏的旧情,行经所囚禁的地方,只见留下一个送饭的小洞,看不到人,便大呼说:“皇后、淑妃安在?”王氏泣答:“妾等得罪,废弃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名为皇后?”只向高宗提出将此冷宫改为“迥心院”。(《旧唐书·后妃传》)武氏知道了,大怒,令对王、萧二人各杖一百,截去手足,浸于酒中,名曰“骨醉”,数日后,王氏被折磨死,时年约28岁。史称“废后”。<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80_fW3EL6FS1ZDT_KfR23xNygNnT.jpg"></FONT></P><br /><><FONT size=4>67、辽景宗皇后萧燕燕 <br />  萧燕燕,汉名绰。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 <br />  公元969年,耶律贤即位为景宗,封萧燕燕为贵妃,旋册立为皇后。景宗因长期患病,由萧皇后代理军国大事。979年,宋太宗赵光义攻打辽南京(今北京),辽南院枢密使韩匡嗣子韩德让代父守南京,他坚守待援。萧皇后命名将耶律休哥、耶律钭轸救援。于高梁河(北京西直门外)大败宋军,史称高梁河之战。 <br />  982年,景宗死,长子耶律隆绪即位,是为圣宗,尊生母萧皇后为"承天皇太后"(即京剧《四郎探母》中杨四郎岳母的原型)。因圣宗年仅十二岁,萧太后奉景宗遗诏摄行国政。 <br />  986年,宋朝遣曹彬、潘美、杨继业将兵分三路伐辽。萧太后带圣宗亲至前线督战,于歧沟大败曹彬,死者数万,西路军乘胜击败潘美,并于朔州俘获宋骁将杨继业。继业拒不降辽,绝食三日而死,后人以其事迹编演成(杨家将)故事。 <br />  1004年,萧太后和圣宗率军南下,直逼澶州城(河南濮阳市),威胁宋的都城。经过和谈,辽来订立"澶渊之盟",此后,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 <br />  萧太后原有个情人叫韩德让,当上皇后以后萧燕燕始终不忘旧情。景宗死后,她二人同帷同车,如同夫妻,这在当时契丹族的风俗是不奇怪的。但她为了得到韩德让的专宠,毒死了韩德让的妻子李氏。 <br />  公元1009年,萧太后病死,终年五十七岁。<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3_B5ft0jTbkemD_0r2ocwzPoGpl.jpg"></FONT></P><br /><><FONT size=4>68、辽太祖皇后述律平 <br />  述律氏(879-953),名月理朵,汉名平,契丹族右大部人。父婆姑,曾任阿扎割只(位居枢密使之下的高级武官)。母耶律氏,是辽太祖姑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勇敢果断过人。 <br />  公元916年,辽太祖建契丹国(太宗时改为辽),自号"大圣大明天皇帝",封述律平为"应天大明地皇后"。同年,太祖率军攻党项,后方空虚,室韦部乘机来袭。述律后整军迎战,大胜,威震西北。 <br />  述律皇后很有政治远见,幽州节度使刘守光在与李存勖的战争中连连失利,便派韩延徽为使向契丹求援。韩延徽进见时不肯跪拜,太祖大怒,述律后谏道:"韩延徽守节不屈。"太祖召来任命为参谋,成为左膀右臂。917年,太祖调动三万兵马要攻打幽州,述律皇后反对,她以树皮为例说:幽州周围有土有民,就同这树皮一样,三千骑掠其四野,如同树被剥皮而不能存活。太祖认为有理,停止了进攻幽州的行动。 <br />  922年,晋王李存勖攻打镇州(河北真定),威胁定州(河北定县),义武节度使王处直遣使贿赂契丹,要求太祖出兵攻打晋王,以解镇州之围。述律皇后力谏不可,太祖不听,举兵南下,大败而回。 <br />  公元926年,太祖死,她以皇后身份摄军国事,一些大臣不服。她以殉葬为借口,处死了若干可政敌,她本人也断右腕,纳人棺内,以代身殉。从此被称为"断腕太后"。 <br />  述律皇后生有三子,长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三子耶律李胡。 <br />  927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即位为太宗,尊述律皇后为"应天皇太后"。太后对太宗连年南征表示不满,她认为应以"争取民心,胡汉和好为上策"。947年,辽太宗在南征归途中病死,群臣拥立耶律倍之子耶律阮为帝,班师北归。述律皇太后在上京(内蒙巴林左旗)另立三子耶律李胡为帝,命李胡率兵堵击。李胡兵败,她被逐出上京,软禁于祖州(内蒙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953年病死,终年七十五岁。谥号"贞烈",1052年改溢"淳钦皇后",葬于祖陵。<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34_NI3nDuS0NZJz_JBy0azmq1PdU.jpg"></FONT></P><br /><><FONT size=4>68、南朝陈后主妃张丽华 <br />  歌妓出身的张丽华后来做了是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她长相上最大的特点是发长七尺,光可鉴人,眉目如画。此外,更具有敏锐才辩及过人的记忆力,所谓“人间有一言一事,辄先知之。”她在做龚贵嫔的侍儿时,陈后主一见钟情,封为贵妃,视为至宝,以至于陈后主临朝之际,百官启奏国事,都常常将张丽华放在膝上,同决天下大事。特别是张丽华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之后,立即立为太子,张丽华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更加提高、巩固。 <br />  陈后主奢侈荒淫无度,臣民也流于逸乐,给隋朝以可乘之机。著名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就是这时由陈后主写的: <br />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br />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br />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br />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br />  当时陈后主还特地选宫女千人习而歌之。这明明形容的是嫔妃们娇娆媚丽,堪与鲜花比美竞妍,但却笔锋一转,蓦然点出[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的哀愁意味,时人都认为是不祥之兆。 <br />  陈后主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在国亡城破之际,理当以死殉国,否则有何面目苟且偷生?张丽华、孔贵嫔等人也应殉节兼殉情,为南朝最后留一抹凄美的彩霞,然而她们都丢人现眼地硬是要等到敌人来决定她们的命运。 <br />  后人有感于此,作诗讽刺: <br />  擒虎戈矛满六宫,春花无树不秋风; <br />  仓皇益见多情处,同穴甘心赴井中。 <br />  韩擒虎当时并没有为难陈后主,等到贺若弼人城,听说韩擒虎已抓到陈后主,赶来相见,对他说:“小国之君,入大国之朝,不失作归命侯,无劳恐惧!”陈后主一再拜谢,惶恐战栗不已。 <br />  诸事停当,各路军马业已次第攻略陈国各州郡,统帅晋王杨广派遣高颖先行入城,收图籍、封府库,并索张丽华。高颖—一照办,惟独认为:“昔太公蒙面以斩妲妃,今可留张丽华。”于是在清溪旁将张丽华处斩。从此杨广恨透了高颖,也埋下了后来杀高颖的种子。<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42_ltlnxyI7tc63_SdsGDawhHB3Z.jpg"></FONT></P><br /><><FONT size=4>69、南朝梁元帝妃徐昭佩 <br />  徐昭佩是南朝梁武帝第七个儿子萧绎的偏妃,萧绎当时为湘东王,手握重兵镇守江陵。徐昭佩在素蝶向林飞,红花逐风散,花蝶俱不息,红素还相乱的江陵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女人。“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典故就出在她的身上。<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43_6y3eCIOhhMB9_J3IMGzrQWOvG.jpg"></FONT></P><br /><P><FONT size=4>70、南朝齐废帝妃潘玉奴<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44_f4hJjkrKKOB3_ngQZyywMnSLP.jpg"></FONT></P>
14#
 楼主| 发表于 2004-4-20 20:28:00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4>71、南朝宋孝武帝皇后王宪姬<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45_STGROesP3mau_8iy46HwLDrFu.jpg"></FONT></P><br /><><FONT size=4>72、南宋度宗妃杨氏<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46_RLPJ7aqL8ZHb_4thRxqi6QX3i.jpg"></FONT></P><br /><><FONT size=4>72、南宋度宗妃杨氏<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46_RLPJ7aqL8ZHb_4thRxqi6QX3i.jpg"></FONT></P><br /><><FONT size=4>73、南宋高宗皇后吴氏<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47_7qCc63K6YBDf_MrJBgzs3nJ8v.jpg"></FONT></P><br /><><FONT size=4>74、南宋理宗皇后谢道清 <br />  (1210~1283)南宋女政治家。临海人。宰相谢深甫孙女。17岁入宫为通义郡夫人,19岁册立为皇后,57岁尊为太后,65岁又尊为太皇太后。时恭宗5岁,经"大臣屡请",随恭宗垂帘听政。谢道清胸怀豁达,顾全大局,50年间后宫一直和睦稳定。开庆元年(1259)忽必烈首次渡江攻打鄂州(今武昌),理宗准备迁都南逃,皇后首次参与朝政,以"恐动摇民心"劝谏皇上,说服众大臣,并率先尽力俭省,以资军需。咸淳十年(1274)忽必烈第二次进犯,京城官员怕死,太后命令朝堂告示:凡坚守岗位的,尚书省记上一功;叛国逃亡的,由御史查明情况上报。号召全国起兵勤王。后元军临城迫降,太后誓不出走避难,沉着安排宋室后嗣,升任文天祥为右丞相出城谈判,谈判未成文天祥被扣留,元军进入临安城,太后等被掳往大都,挂个寿春郡夫人虚衔,7年后病故,享年73岁。<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49_TNTGxoYFg4b1_K0aPQJG3oDts.jpg"></FONT></P><br /><><FONT size=4>75、南唐后主皇后周娥皇 <br />  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的儿子,从小聪悟好学,能诗能文,书画文章无所不精,琴棋歌舞也很在行。他在兄弟中排行第六,本不是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但他一出世,就深得祖父唐烈祖的疼爱。后来,几个哥哥相继夭亡,他便以嫡长子的身分被立为太子。善于吟风弄月的李煜对政治一向没有兴趣,虽然他面临宋兵压境、山河破败的局面,他却只顾同周娥皇一起夜夜弹唱歌舞。皇城金陵绮靡成风,宫廷深院弥漫著亡国之音。 <br />  这位周娥皇本是李煜父亲唐元宗的宠姬,她不仅容貌美丽,能书善文,而且深谙音律,弹得一手好琵琶。中主李□觉得她与太子李煜很匹配,就把她赐给了儿子。李煜爱娥皇的娇美,更爱娥皇的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李煜登位之后,对她恩宠有加,册封她为国后。岂料他们婚后的第十年,这位国后突然卧病不起。开始时,李后主对她关心备至,亲侍汤药,盼望她早日病愈;随著周娥皇的病情日趋恶化,李煜的心也渐渐冷淡下来了。 <br />  李煜早把感情转移到了周娥皇的胞妹身上,两人卿卿我我,龙凤双飞,很快就册封为新国后,称之为小周后。 <br />  小周后比之周娥皇,虽然更加年轻漂亮,但才艺却相差一大截。李煜和她谈书画,她心不在焉;李煜邀她共歌舞,她又跟不上节拍。好在她擅长下棋,李煜便丢开自己的爱好,同她终日消磨在棋局上。大臣们再三苦苦劝谏,他表面上接受,也装模作样地召集大臣们进宫议事,但不出三天,又照旧躲进小周后的寝宫。经常通宵达旦地歌舞宴乐,而不以治国守边为意。平时还常动用国库,大量招募僧人,大兴佛事,他自己也穿上僧衣,诵经拜佛,祈求佛灵的保护。他还替自己取了一个「莲峰居士」的佛号,并在皇城里修建佛堂,请了不少的僧人尼姑居住,每天都要和小周后去佛堂里朝拜。<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50_SrNcGvgI1who_A8lclqDAoB6o.jpg"></FONT></P><br /><><FONT size=4>76、清太宗庄妃博尔济吉特 <br />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科尔泌贝勒蒙古思之子寨桑的女儿,名布木布泰或大玉儿。她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天命十年二月,嫁给皇太极,时年仅13岁,后被封为永福宫庄妃。 <br />  孝庄文皇后一生诞育过4个孩子,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生皇九子福临,即后来继位的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年幼的福临即位,其孝庄被尊为皇太后。她对顺治精心培养,为维护儿子的帝位和大清国的大业用尽心血,但因观念不同,常与喜欢汉文化的顺治发生冲突。 <br />  顺治亲政之前,孝庄文皇后摄于多尔衮的权势,委曲求全,故有太后下嫁的传闻。而初进北京后,顺治与中原文化进一步接触,他广用汉人,对许多满族原先旧制进行改革,触犯了皇亲贵族的利益。作为母亲的孝庄这时对儿子也很不理解。而在儿子死去十年后,她与孙子康熙一起到孝陵看望顺治,她这时感到自己对儿子很愧疚,她越来越发现,儿子在满汉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看法比她更有远见,更为明智,更有利于清朝的巩固。此次谒陵标志着孝庄与儿子彻底和解。 <br />  1661年,顺治帝福临出痘,病逝于养心殿。顺治的第三子八岁的玄烨即位,改元康熙。自此,孝庄又担当起了培养第二代幼帝的大任。她协助康熙解决了鳌拜等四辅臣的问题,以及对于康熙后来的“平三藩”等重大活动,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人称“两朝兴国太后”。 <br />  康熙对祖母极好,在孝庄病重的时候,他竟不顾严冬,步行到天坛为祖母祈祷,甚至请求减自己寿限为祖母添寿。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病逝于慈宁宫,终年75岁。康熙极为悲痛,在祖母梓宫前长跪不起,身体大坏,直至晕厥。因孝庄生前有遗言,她不愿离子孙太远,孝庄终被安葬于今河北遵化马兰峪的清东陵旁的昭西陵,也就是儿子顺治的身边。<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56_Xc4rIxXHeJZT_wTJdAAx7MQTq.jpg"></FONT></P><br /><><FONT size=4>说到清太宗皇后博尔济吉特,就还得说说孝端皇后和宸妃海兰珠 <br />  孝端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是蒙古科尔沁部落贝勒莽古思之女。十六岁时与皇太极成婚。天聪初年,皇太极登汗位,她被立为中宫大福晋。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立她为清宁宫皇后,是大清第一位生前被立为皇后者,她于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日病逝,享年51岁,入葬盛京昭陵。称孝端文皇后。经雍正、乾隆两次加谥,最后称号为“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 <br />  庄妃大玉儿和宸妃海兰珠姐妹均系哲哲的侄女,可谓三人事一夫,这与当时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嫁娶不择族类”、“父死则妻其后母,兄死则妻其嫂”的遗俗不无关系,因此在清皇族婚姻中也屡见其例。 <br />  清朝的基本政策是招抚蒙古诸部,引为后方与同盟,哲哲是蒙古科尔沁部落与皇太极的联系核心,皇太极尊重哲哲除其本人忠诚大度,能够抚定中宫以外,也更有对忠实的臣附部落的昭示。哲哲十六岁嫁给皇太极后,11年间只生三女,未有子嗣,从大局出发,她主动将侄女——布木布泰(即大玉儿)从科尔沁招来,使其嫁给皇太极,后又将曾嫁过人,年已26岁的侄女——海兰珠也嫁给皇太极。大玉儿被封为次西宫——永福宫庄妃,后宫位列第五,海兰珠则被封为东宫——关睢宫宸妃,仅次于哲哲本人,位列第二,姑侄三人同事一夫,足见政治联姻之基本格局。 <br />  电视剧《孝庄秘史》中对孝端的描写符合清史档案对其的记载,她位于中宫,端庄仁厚,是皇太极的结发妻子,且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三朝,均备受尊崇。 <br />  清太宗皇太极后宫中有五位后妃,包括孝端后和后来的孝庄文皇后等,个个都是艳丽超群的美貌佳人,皇太极没有一个不喜爱的,然而最受宠爱的莫过于宸妃。 <br />  宸妃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姓博尔济吉特,名海兰珠。她是孝端皇后的侄女,庄妃(孝庄文皇后)的姐姐。海兰珠生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比庄妃大4岁。天聪八年(1634年),其兄吴克善亲送海兰珠到盛京,与皇太极成婚,当时海兰珠已26岁,虽然已过妙龄,然而更加丰满成熟,娇艳动人,因而倍受皇太极的宠爱。崇德元年,皇太极以古代名妃常用的封号,封海兰珠为“宸妃”。以《诗经》中像征爱情的诗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将宸妃居住的寝宫命名为“关睢宫”。宸妃的地位在五宫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其姑母孝端皇后。崇德二年,宸妃生下皇八子,皇太极欣喜若狂,很快就决定立这个婴儿为皇位继承人,大宴群臣,大赦天下。无奈此子福薄命短,来到人世间刚半年,尚未来得及命名就夭亡了。爱子的死,给皇太极和宸妃以沉重的精神打击。宸妃所遭到的打击尤重,整日郁郁寡欢,终于忧闷成病。宸妃弥留之际,皇太极正在松山战场上指挥作战,他得知宸妃病危的消息后,立即兼程赶回盛京,当他进入关睢宫时,宸妃已驾返瑶池了,终年33岁,正是风华之年。皇太极悲恸欲绝,寝食俱废,乃至昏死过去,经紧急抢救,才渐渐苏醒过来。为表示对爱妃的悼念,皇太极为宸妃举行了隆重的丧礼,赐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这是清代妃子谥号中字数最多的。宸妃死后半年,皇太极也命归九泉了。皇太极对宸妃这种真情笃意,在历朝皇帝中都是少见的。 <br />  宸妃死后火化,初暂安于盛京地载门外五里的墓地。皇太极葬入昭陵之后,宸妃也被迁葬到昭陵妃园寝内。</FONT></P><br /><><FONT size=4></FONT> </P><br /><><FONT size=4>77、</FONT><FONT size=4>  清康熙帝皇后乌雅氏   <br />  <br />  康熙一共有四位皇后,分别是   <br />  结发之妻--孝诚仁皇后   <br />  孝诚仁皇后为康熙帝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十月初七日,满洲正黄旗人,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其父为领侍卫内大臣喀布拉。康熙四年九月初八日康熙帝大婚。册立赫舍里氏为皇后,时年皇帝十二岁,皇后十三岁。康熙八年,生皇二子承祐,此子四岁夭折;十三年五月初三,生皇六子胤礽,即被康熙帝复立复废的皇太子。皇后因生皇六子,产后几个时辰就死于坤宁宫,时年二十二岁。康熙帝很悲痛,辍朝五日,诸王以下的文武官员及公主王妃以下的八旗二品命归人等。俱齐集举哀,持服二十七日。五月二十七日奉移皇后梓宫权厝都城北巩华城。六月二十七日册溢大行皇后日:仁孝皇后。康熙二十年二月十九日自巩华城沙河殡宫奉移仁孝皇后。孝昭皇后梓宫;二十六日二后梓官至景陵,奉安于享殿;三月初八日入葬地宫。雍正元年九月初四日升祔太庙,谥曰:孝诚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仁皇后。至乾隆、嘉庆年间,屡加溢号,全部溢号为: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br />  辅臣之女--孝昭仁皇后 <br />  孝昭仁皇后是康熙的第二位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初入宫封为妃,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为皇后仅半年,于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已时崩于坤宁宫,距第一位皇后死还不足五年。孝昭仁皇后与孝诚仁皇后的葬仪同,不同之处是孝昭仁皇后丧期正是征讨"三藩"的关键时候,康熙帝下圣旨:凡出征王、贝勒及各官为国讨贼、平定地方效力行间,今令伊等委服丧服,朕心不忍,其穿孝服、摘耳环、散发,俱著免。二月二十八日奉移皇后梓宫于武英殿。三月二十五日奉移皇后梓宫往巩华城,与第一位皇后同安于享殿。闰三月二十一日册溢为孝昭皇后,后于康熙二十年同月同日与第一位皇后的梓宫奉移景陵,入葬地宫。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累加谥号,全称为: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br />  表姐皇后--孝懿仁皇后 <br />  第三位皇后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本是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之亲侄女,即康熙的表姐。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封为贵妃,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晋为皇贵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康熙帝自孝昭仁皇后死,十多年时间没立皇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八日皇贵妃病重,康熙帝谕礼部:"奉皇太后慈谕,皇贵妃佟氏,孝敬成性,淑仪素著,鞠育众子备极恩勤,今忽尔遘疾,势在濒危,于心深为轸惜,应即立为皇后,以示崇褒,钦此。前者九卿诸臣,屡以册立中宫为请,朕心少有思维,迁延未许。今抵遵慈命,立皇贵妃佟氏为皇后,应行典礼,尔部即议以闻。"初九日册立皇贵妃佟氏为皇后,颁诏天下;初十日申刻(下午三点至五点)皇后崩。实际上,她只当了一天皇后。康熙帝辍朝五日。十三日奉移皇后梓官至朝阳门外享殿。二十八年九月十九日册谥为孝懿皇后,十月十一日奉移孝懿皇后梓宫往景陵,葬但孝、孝昭两皇后之次。雍。正、乾隆、嘉庆间,累加谥。至嘉庆四年四月谥号全称: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洛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br />  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后(见图) <br />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生于顺治十七年,满洲正黄旗人,为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初入宫侍康熙帝,于康熙十七年(1679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即雍正皇帝。十八年十月十三日册为德嫔,时年二十岁。十九年生皇六子胤祚。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封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生皇九女;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禵。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雍正帝即位,德妃晋为皇太后。诸臣为皇太后上徽号,她执意不允。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皇太后病,雍正帝亲至永和宫,昼夜侍奉汤药。二十三日丑刻(深夜一点至三点)孝恭仁皇后崩。皇后梓宫奉安于宁寿宫,雍正帝于苍震门内设倚庐缟素居丧。倚庐为古代遭丧者所居,倚木为庐,于中门外东墙下起庐,先将一根木头放在离墙五尺的地上,上立五根橡木斜倚在东墙,以草苫盖之,南北两出口也以草帘屏之,向北开口,里外不涂抹灰泥,即草棚。雍正帝时年四十五岁,每日赴母后梓宫前上食品三次,哀号不止,群臣莫不感泣。皇太后死于康熙帝大丧期内,五月二十六日恭移皇太后梓宫,安奉在寿皇殿。六月二十日总理大臣等官会议,恭请四后同祔圣祖庙,尊谥并加"仁"字。雍正帝谕旨:"朕惟母后升祔太庙,大典攸关,欲伸臣子之孝恩,必准前代之成宪,务得情理允协,乃可昭示万年。"诸王大臣等引据宋朝太宗、真宗四后祔庙之礼,雍正帝以此为例,谕旨:"恭惟孝诚仁皇后元配,宸极,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继位中宫。孝恭仁皇后诞育联躬,母仪天下。按先儒耐庙之仪:一元后、一继立、一本生,以次并列。今母后升祔位次,当首奉孝诚仁皇后,次奉孝昭仁皇后,次奉孝懿仁皇后,次奉孝恭仁皇后。如此庶于古礼符合,而朕心亦安矣。" <br />  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葬孝恭仁皇后于景陵。孝恭仁皇后终年六十四岁。全部谥号为: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59_8V9E7Hfp9Sba_33kon3O6bPol.jpg"></FONT></P><br /><P><FONT size=4>78、清顺治帝妃董鄂氏 <br />  顺治的第一位皇后博尔济锦氏乃是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也是孝庄文太后的亲侄女。由睿亲王多尔衮为顺治所选。顺治八年二月,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送女来朝,暂住行馆,当由巽亲王满达海等,请举行大婚典礼。此时多尔衮已死,顺治帝恼怒多尔衮的独断专行,迁怒博尔济锦氏,故意延误不许。延至八月,仍没有大婚消息。吴克善未免烦躁,只得禀明孝庄文太后,由太后降下懿旨,令皇帝举行大婚。顺治帝迫于母命,不敢有违,只得命礼部尚书准备大典。戊午,册立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女博尔济锦氏为皇后。 <br />    顺治十年八月己丑,废皇后为静妃,改居侧宫。十一年六月又立科尔沁镇国公绰尔济女博尔济锦氏为皇后。 <br />    十三年十二月己卯,顺治册内大臣鄂硕女董鄂氏为皇贵妃。董鄂妃系满洲宿将鄂硕之女,先嫁于顺治帝之同父异母十一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为妃。董鄂氏被顺治帝看中后,顺治经常以各种理由招董鄂氏进宫,不久博穆博果尔一病不起,羞愤致死。据《汤若望传》载:“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她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刮。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所以,史学家又说董鄂妃是另一个重要将领之妻。无论如何,董鄂妃自此专宠于后宫却是不争的事实,由此也引来了王公大臣诸多非议。董鄂氏后生下一子,顺治出于对董鄂妃的宠爱,竟要立那尚在襁褓的孩子为太子,由此引来八旗贵族的激烈反对,朝中反对派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不久那孩子病死,此事才算不了了之。 <br />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宠妃董鄂氏因爱子去世等原因病逝。对于董鄂妃的病逝,顺治皇帝悲痛欲绝。顺治帝十分悲痛,辍朝五日,特谕礼部,称:“皇贵氏董鄂妃薨逝,奉圣母皇太后懿旨,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用特追封,加以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端敬皇后。”又亲撰《董鄂后行状》的悼文,数千言长的悼词写得情词恳切,催人泪下。九月九日,根据董鄂妃的遗言,顺治按照佛教的葬仪,请当时的名僧茚溪和尚秉烛将董妃火化。<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62_jGu7fvz2LGai_oqt5bdR0hQo4.jpg"></FONT></P><br /><P><FONT size=4>79、清雍正帝皇后钮祜禄氏 <br />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生于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七年),满洲镶黄族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十三岁时入侍雍和宫邸,为雍王胤祯之侧福晋。 <br />  雍王登基为雍正帝,先封钮祜禄氏为熹妃,进而晋为熹贵妃。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密建皇储,将弘历名字书写好,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弘历二十五岁即帝位,根据雍正帝遗命,母以子为贵,封熹贵妃为皇太后。 <br />  乾隆帝视其为国母,有言必遵,有一次大后偶然提及顺天府东有废寺当重修,乾隆帝立即遣员拨款修盖,并告诫宫监,今后有事应事先看出,不应让太后劳神指派。乾隆在位期间三次南巡,三次东巡,三次巡幸五台,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谒东陵,猪木兰,皆奉陪太后同行。平日与其左右不离,遇万寿节必率王大臣行礼庆贺,六十、七十、八十庆典,一次比一次隆重。特别是太后八十万寿,年已六十的皇帝还彩衣蹈舞,承欢膝下。使太后享尽了人间的“福、禄、寿”。《裕陵神功圣德碑文》中言乾隆帝“事孝圣宪皇后四十二年,晨昏问侍,扶掖安辇,极尊养之,隆祝厘让,善至于终身。”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八十六岁的太后驾薨,举国致哀,尊徽谥号定为“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孝圣宪皇后”,葬于泰东陵。 <br />  其实在她之前,雍正还有一位皇后--乌喇那拉氏 <br />  雍正只有一个正式皇后,姓乌喇那拉氏,是内大臣费扬古的女儿。 <br />  这位皇后少年时代即入宫侍奉,当时康熙帝很喜爱她,作主将她许配皇四子,为雍亲王的正室嫡福晋。雍正元年被册为皇后时已届中年了。雍正帝同她相亲相爱,可惜她死于雍正九年九月。死的那一天,雍正帝异常伤心,他自己大病刚好,想亲自去为皇后合棺送行,大臣们竭力劝阻才作罢。于是下谕旨道:“皇后自重髫之年即侍奉皇父,与朕结合,四十多年孝顺恭谨始终如一。我因患病多时好容易痊愈,若亲临丧事,恐怕会触景生情过度悲伤,致使旧病复发。我未尽到夫妇间的礼数,心中很是难受,但大臣们劝我说,明代也没有皇后丧礼皇帝非亲自莫祭不可的规定,因此,我今特今皇子们朝夕奠祭。”言语中流露出莫大的哀痛。 <br />  乌喇那拉皇后谥号“孝敬”,与雍正帝合葬泰陵。 继承皇位的皇四子弘历(乾隆帝),是雍正帝的熹贵妃钮祜禄氏生的。熹贵妃在乾隆朝被尊为皇太后,于乾隆四十二年才死,死后被谥为皇后。<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67_PYQ5L4tGZW1K_51rmLvpVatw7.jpg"></FONT></P><br /><P><FONT size=4>80、清高宗弘历的两位皇后 <br />  乾隆皇帝二十五岁登位,做了六十年皇帝,又做了四年太上皇,享寿八十九岁才死。这位风流天子坐享前辈挣来的清福,六次下江南巡视,大肆铺张。他的两位皇后富察氏和乌喇那拉氏的死都同巡幸有关。然而他对两个皇后之死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 <br />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为了替他所宠爱的皇后富察氏分忧解愁奉着皇太后钮祜禄氏和皇后两宫的銮驾,以东巡为名,浩浩荡荡来到山东,谒孔陵,祭泰山,凡名胜古迹,统统去游览一番。然而富察皇后总是无法解怀,一意悲悼着近几年先后死去的两个儿子。路上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在她眼中却成了惨红愁绿,分外触动愁肠。不巧,她在船中因受了风寒,大病一场及至气息奄奄,昏厥了好几次。乾隆帝慌了手脚,忙下令回京,但是刚走到德州,就不行了。皇太后来看她,她只模模糊糊说了:“谢恩”两个字。临死前,她不无幽怨的目光盯着乾隆帝,落下了一串伤心的眼泪。 这幽怨的眼光使乾隆帝痛彻心肺,他又伤心又歉疚,对着皇后尸体号啕大哭。自与皇后大婚二十二年来,帝后间一直夫唱妇随,相亲相爱。仅仅因为乾隆的一时糊涂,做了一次对不起皇后的事,夫妇间才有了隔阂,尽管皇帝使尽温柔功夫使皇后与他和好如初,但这种使人伤感的刺激已长留在皇后的心中了。皇后一死,乾隆帝失去了一位美丽温柔的伴侣,不由他痛悔交加…… 富察皇后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的女儿,雍正五年,雍正皇帝替儿子选定她为正室嫡福晋,那年,弘历才十七岁,封宝亲王。即位后乾隆帝立即册封她为皇后。 <br />  富察氏温情脉脉,很得丈夫宠爱。她为人恭谨俭朴,不尚奢华。平时,只是采摘一些通草绒花戴在头上作妆饰,从来不戴什么珠翠宝石。逢到年节,她亲手用鹿羔的毛皮做成荷包赠给乾隆帝,仿行清代祖先当年在关外的遗制,表示不忘本的意思,所以更得皇帝的敬爱。多年来,帝后间倒是心心相印,从来不曾红过脸。 有一年,乾隆帝下令改造畅春园、长春馆以及圆明园,将三处并为一处。当园工告成后,乾隆帝奉着皇后到园中游览,又命皇后率六宫妃嫔、宗室命妇、公主福晋等入园随同玩赏。 这天,圆明园内春光明媚。随着帝后迤逦入园的美妇们,锦衣绣服,珠环翠绕,个个打扮得似天仙一般。一行人来到堂前,先向太后磕头,又向帝、后请安。乾隆帝坐在龙椅上,向人群看去,忽然发现有一位贵妇人尤其出众,眉如黛山,眼如秋水,面如桃花,腰如细柳,他不免惊羡万分,暗想同这美人比较,六宫粉黛黯然失色。又觉有些面熟,不知她是哪家眷属? 一会儿,轮到这位美妇上前了。她请罢了安,皇后便站起身,与她握着手,说:“嫂嫂这晌身体可好?”原来,她就是皇后的亲嫂子,内务府大臣傅恒的妻子。 这时的乾隆帝,恰似灵魂出了窍,糊里糊涂跟着太后出宫,一路上也无心观赏园中美景,老想着跟在皇后身后的美人,不时又回首去看。那位傅夫人似乎觉着了皇帝的多情,也有意无意用眼光去迎接。 从那天以后,乾隆帝常常想念着傅夫人,有时不免长吁短叹。皇后问了他几次,他都搪塞过去。 过了几天,又逢皇后生日。乾隆帝兴奋起来,禀明太后,下旨于千秋节这天宫中大张宴席,为皇后祝寿。又到坤宁宫去向皇后道贺,并说:“你生辰这天,何不召你嫂嫂入宫畅饮一天?”皇后答道:“她自当会来,何必去召?”乾隆帝又说:“前香游圆明园,我看你们姑嫂之间很是亲热,何不乘此机会留她在宫中多住几天?”皇后听了,点点头,没有作声。 到了千秋节这天,坤宁宫内外热闹非凡。文武百官祝贺之后散去,乾隆帝信步走进坤宁宫,又接受聚集在这里的六宫妃嫔及公主福晋的拜见。皇帝举目注视,果然傅夫人站在上首,仿佛比那天园中见到时更加美艳。宴饮开始后,风流皇帝雅兴大发,要大家依次联诗,每人说一句,说不上来就罚酒。接着又热热闹闹行起酒令来,你一句我一言,你一盅,我一杯,挤成一片。这位傅夫人本不善于饮酒,连饮了几杯之后,不免粉面含赤,心族晃荡,坐不安稳了。乾隆帝见她已经醉了,把侍宴的宫娥唤过一旁,叮嘱了几句,将她扶去别宫休息。 众人稍事休息,重新入席再饮。只是忽然不见了皇帝、皇后命宫人去找,未找到,也无暇顾及,继续招待客人。等到酒阑人散,仍不见皇帝的踪影。皇后心下奇怪,又命宫人去看看傅夫人怎样了。过了好久,才见这名官人回报说:“傅夫人所住宫室门户紧闭,不便入内。”皇后联想前情,心中明白了几分。 第二天早上,乾隆帝仍出宫坐朝,傅夫人起来后去坤宁宫向皇后辞谢。皇后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微笑着说了一句:“嫂嫂恭喜!”傅夫人顿时脸红耳赤,不敢抬头匆匆地告辞而去。 自从这天之后,皇后对待皇帝就不象从前那样温柔多情了,有时竟向皇帝投来一种艾怨的眼光,使皇帝心中很不好受。因羞愧,他不象以前那样常去坤宁宫了,皇后也就更加疑心皇帝对她的冷漠。皇后本来有个儿子永琏,已由皇帝按家法秘立为太子,但不幸生病夭折,乾隆帝百般劝慰,要她再生嫡子,一定立为皇储,并追封永琏为端慧皇太子。过了几年,皇后又生下一子名永琮。恰在此时皇后心情不好之际,永琮又出天花死了。皇后受不了这般打击,哭得死去活来。于是,乾隆帝为了安慰皇后才以东巡为名,奉皇太后以及带了皇后出京游览,谁知就此同皇后永诀了。 乾隆帝带了大行皇后灵枢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在长寿宫设立灵堂,丧礼格外隆重,除为皇后服缟素十二天外,还亲自作祭文《述悲赋》,抒发自己的哀思。乾隆帝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才华,写得足够地哀婉悱恻,令人读后柔肠寸断。然而有谁能知道帝后之间这段难解的纠葛呢? 皇后生前曾为自己讨过谥号,那是皇贵妃高佳氏死时,乾隆赠以溢号“慧贤”,皇后便说:“我死之后,以‘孝贤’二字称谥号,可以吗?”至此,乾隆帝便按照她的遗愿,谥号“孝贤纯皇后”。 <br />  乾隆十七年将她葬于孝陵(清世祖顺治帝陵寝)西侧胜水峪后面。随即在这里开始建造乾隆自己的陵寝裕陵。另外,还格外加恩于皇后母家,封皇后兄长富文为公爵,傅恒为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可谓“外家恩泽古无伦”,到了顶峰。 过了一年,皇太后把乾隆帝召进慈宁宫,对他说:“皇后去世,已满周年。六宫不可无主,须选立一人册为继后。” 乾隆不语,太后又问:“六宫妃嫔,哪一个最使你合意?” 乾隆答道:“嫔妃虽多,但没有一人能及得上富察氏。” 太后说:“我看娴贵妃不错,她侍奉皇儿多年,未有过失,人也端淑娴静,就册立她为继后罢。” 乾隆一听,虽然有些不愿,但他奉事太后一向孝道,何况自己也选不出一个合适的人来,便勉强答应下来。第二天下诏,册封娴妃乌喇那拉氏为皇贵妃,统领六宫事,并不马上册立为后。直至富察皇后三周年过后,才正式册立那拉氏。 乌喇那拉氏是住领那尔布的女儿,在弘历为宝亲王时,便成了他的侧福晋,乾隆帝对她不甚喜爱。生了两个儿子,永璂和永璟。永璟早殇,永璟被封为贝勒。 乾隆三十年,弘历生了一场病,两个皇子永璐、永琪接连病逝,更使他愁怀难解。大臣和珅建议皇帝游幸江南散散心,乾隆帝便恭请皇太后一起去。太后建议道:“江南有苏杭,不亚于天堂胜景,前次南巡,皇后未曾随行,她已正位多年,也该让她去玩耍一番。”乾隆帝虽不甚愿意,但母命难违,只得答应。 一路上看山玩水,好不惬意。到江宁地方乾隆帝对和珅说:“上次南巡,匆匆忙忙未及在此畅游,听说秦淮河登上画舫游览一周,其味无穷,何妨一试?” <br />  第二天,君臣二人换上便服,登上了一艘大船,船上等着多名美人,都是江南名妓,乾隆帝左拥右抱,饮酒谈笑快乐异常,直到第二天还恋恋不舍,不肯离去。至晌午时分,两名太监及侍卫十几人奉太后命,摇着船来找皇帝,这才登岸回到行宫。 在离江宁去杭州的途中;皇后与皇帝争吵起来。原来乌喇那拉皇后自册立以来,一直受到皇帝冷淡,心中很不高兴,这次秦淮河上的事,由太监传入她的耳中,她忍不住就同皇帝争了起来,说以天子之尊,竟然押妓荒嬉,有失体统。乾隆帝本就厌弃她,自然没有好话,皇后竟发脾气把头发剪了下来。 <br />  满洲人的风俗最忌剪发,皇后的行为大大触怒了皇帝,盛怒之下,乾隆帝令她立即返回京师。自己奉养大后在杭城逗留几天,怒气未消,也不愿久留在外,匆匆回京。 从这以后,帝后之间视若仇人,乾隆便不再上坤宁宫来。皇后积郁成疾,拖了大半年,到乾隆三十一年七月病死。病危时,乾隆帝竟无情地离开皇后,去木兰游玩,连最后一面都不见。 乾隆帝回来后,又下诏旨说:“皇后自册立以来虽无失德之处,然而奉皇太后南巡时,竟不尽孝道,不遵礼法,举动乖张,类似疯迷,回京后便一病不起。论其行为,即便废黜亦不为过份。朕现仍然存其名号,格外优容,但其治丧典礼,不必按孝贤皇后的仪式办理,只可照皇贵妃之例行事。” 满族大臣为皇后的丧礼力争,乾隆帝就是不听。 <br />  直至乾隆四十三年东巡时,有一大臣名金从善的劝皇帝考虑立储、册后两件大事时,乾隆帝回想起来,还怒气冲冲。从这以后,他便不再册立皇后。<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61_HPP1Fg3H9zAC_Re56fu2tOHr9.jpg"></FONT></P><br /><P><FONT size=4></FONT> </P>
15#
 楼主| 发表于 2004-4-20 20:39:00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4>81、清道光帝皇后钮祜禄氏 <br />  <br />  鸦片战火骤起,英吉利大炮轰开国门,现代史家认为道光帝屈辱求降,签订和约,开始了清政府卖国的近代中国史。然而这位背上恶名的道光帝,在清代史家眼中,不失为一个忘我谦和,注重道德的皇帝。 据史料记载,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天理教”首领李文成、林清起来造反,有一支教徒连结宫内太监,乘黑夜进入紫禁城,攻击东华门和西华门。这天晚上皇次子旻宁正在上书房攻读,见有人爬墙,想杀入大内,来不及召集禁卫军抵挡,便命内侍取过鸟铣腰刀来,上了梯子,从墙上朝外一看,见有人爬墙上来。旻宁便将弹药装入鸟铳枪里,瞄准对方一枪,这人就被打落坠地,随后又是一枪,又打落一个。余下的人不敢再爬,大叫“快放火”。然而老天恰在这时下起雨来,很快将火势浇灭。一场紫禁城叛乱,就此平息下去。嘉庆帝十分高兴,以为皇次子这番立了大功,封他为智庆王,每年加给俸银一万二千两。嘉庆帝本来就因旻宁是嫡子,有意立为皇储,经此番立功,更加爱重,便亲手密写立储诏书,藏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生了一种头痛发热病,日日加重,至八月驾崩。智庆王旻宁于太和殿即皇帝位,改元道光,史称清宣宗,册立嫡福晋佟佳氏为皇后。 佟佳氏是三等承恩公舒明阿的女儿。旻宁为皇子时,她入侍王府。旻宁的元配福晋钮祜禄氏是户部尚书一等子爵布颜达赍的女儿,嘉庆元年旻宁十五岁时册为嫡福晋,但嘉庆十三年即病死,佟佳氏扶为正室,故得以立为皇后。 然而佟佳氏也不很长寿。于道光十三年四月崩逝。六官无主,道光晋封全贵妃钮枯禄氏为皇贵妃,统摄六宫事。第二年又册立她为皇后。 这位皇后是皇太后的侄女儿,姑侄成了婆媳,亲上加亲,可见道光对太后的孝心。皇后的父亲颐龄是宫中的二等侍卫,封一等男爵。她幼年时曾随父亲上任去苏州,学成江南女子的纤巧秀慧,还发明了一种七巧拼板,作为闺中清玩。 道光帝听说颐龄的女儿才貌双全,名闻遐迩,亲自下诏求选。进宫后侍奉君王,曲意承欢,大得宠幸。先为贵人,进而嫔,再进而妃,贵妃,皇贵妃,还因才、智、貌样样都全,特赐予“全”字的封号。道光十一年六月,她为皇帝产下一个麟儿。由此,更得宠幸。册全妃为后时,道光帝显得比第一次册后时更为欣喜。 帝后过了两三年伉俪情深的安稳时光。转眼是皇太后六十岁诞辰。道光帝为讨太后欢心,亲自制作皇太后六旬寿颂十章,在太后的寿康宫颂读驾寿。而皇后为了讨得两宫欢心,也来凑热闹,亏得她诗词文章无一不精,当下一挥而就,写成“恭和御诗十章”,献给太后。 过了几天,道光帝去向太后请安时,随便聊起皇后赋诗祝贺一事。太后说:“皇后敏慧过人,未免可惜。”道光帝觉得她讲得奇怪。太后又道:“妇女以德为重,德厚方能载福,若仗着一点才艺卖弄,恐不是有福之人。” 道光帝听了也没放在心上。谁知宫有好事之徒,长舌妇人,把皇太后的这种随意闲聊搬绪皇后听。皇后有些不高兴,心想:“我乃一国之母,生下皇子,又是皇长子,将来免不了身登大位,我便是皇太后的命,难道能说我没有福份么?”这样,她便觉得太后有意损她,不很高兴。 才色俱佳的皇后,因道光帝的宠爱,更生骄娇之气,翁姑小看她,她不免心存芥蒂,面上也就流露出来。有时去寿康宫请安,言语中颇含讥讽。皇太后一贯养尊处优,又是皇后姑母,怎么忍受得了?婆媳两人竟然越来越生分了,再加上宫嫔们从中搬弄是非,关系更加不和。只是苦了道光帝,一面是母亲,一面是爱妻,两头周旋不过来。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冬,皇后钮祜禄氏偶然受了些风寒,躺在床上。皇太后亲自驾临坤宁宫探视,态度十分慈祥,使道光帝颇觉欣慰。转眼过了元旦,皇后的病已有好转,她坐上风辇去寿康宫叩头谢恩。过了两天,太后特派一名太监,亲赐皇后一瓶美酒,说是饮食后能祛风寒,舒筋活血。皇后谢恩之后把杖盏酌饮,尤觉甘美异常。谁知当夜躺在床上竟遽而仙逝了。 道光帝悲痛之余,觉得皇后死得可疑,但因家法森严,不敢怀疑慈亲,只好隐忍下去。皇太后也显得很悲伤,三次亲临奠祭,显得不同寻常。 这年冬天,道光帝封静贵妃博尔济吉特氏为皇贵妃,命她抚养年方十岁的皇子。道光帝时常悼念死去的妻子,从此不再册立皇后<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60_d9mVAHHmkEpb_3NsBAMQ7kzXm.jpg"></FONT></P><br /><><FONT size=4>82、清咸丰帝皇后钮祜禄氏 <br />  <br />  东太后慈安,咸丰帝的孝贞显皇后(1837-1881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比咸丰小6岁。初入宫侍文宗咸丰帝潜邸,咸丰帝登基后于咸丰二年二月封贞妃,五月晋贞贵妃,六月奉旨立为皇后,时年月16岁。咸丰十年八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皇后随咸丰帝自圆明圆逃往热河行宫,翌年七月咸丰帝崩,此时皇后25岁。因皇后无子,便由懿贵妃(慈禧)六岁的儿子载淳承继皇位,尊皇后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为“慈安”,尊其生母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徽号为“慈禧”。因慈安居住在紫禁城东路的钟粹宫,故称“东太后”慈禧居住在西路的储秀宫,故称西太后。 <br />  同治、光绪两朝初年,慈安、慈禧两太后先后两次垂帘听政。慈安为人老实,咸丰帝生前曾屡劝帝不应长夜醉宴,但有时遇事也颇果断,同治八年(1869年),慈禧派心腹太监安德海出京置办龙衣,安德海所乘船支顺运河南下,龙旗招展,宛如天子出巡一般,沿途搜括民财,激起民愤,山东巡抚丁保桢汇报宫中,慈安立命就地正法。此事引起慈禧的极大不满。1881年三月九日慈安暴亡,卒年四十五岁,因死时突然,故有传为慈禧所害之说。同年九月入葬清东陵普祥峪定东陵地宫<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65_GoyKzbUFxtCm_Xlq0EnRPsBZa.jpg"></FONT></P><br /><><FONT size=4>83、清咸丰帝懿贵妃 <br />  <br />  慈禧生于1835年,死于1908年,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安徽徽宁池太广兵备道惠征之女。咸丰元年大选秀女,叶赫那拉氏中选,二年五月九日入宫,时年十八岁,封为兰贵人。四年十一月封那拉氏为懿嫔。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未时,叶赫那拉氏生穆宗同治。于储秀宫,第二天便晋封为懿妃。七年正月封为懿贵妃。咸丰帝驾崩,懿贵妃二十七岁,同治帝尊她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 <br />  公元1908年10月22日,慈禧太后因疾病身亡,卒年74岁。1909年月十月初四日,葬入清东陵的普陀峪定东陵内。<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64_UzZiwXuwzuxn_JWPXTaHybZqD.jpg"></FONT></P><br /><><FONT size=4>84、清光绪帝皇后叶赫那拉氏 <br />  <br />  清德宗叶赫那拉皇后(1868-1913), 满洲镶黄旗,慈禧太后之弟桂祥之女,1889年被册封为皇后,比光绪皇帝大三岁,慈禧临死,为培植叶赫那拉氏的势力,规定国政交摄政王载沣,但事必须禀询她方可,慈禧死后,她不顾国库空虚耗费百万两银子办丧事,她残忍狠毒,贪权横行毫不逊色其姑,辛亥革命爆发后,她起用袁世凯镇压革命,后在袁世凯胁迫下,只好接受清帝逊位条件,1913年病死,与光绪合葬与崇陵。<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57_DHjzZQIsuRpw_HVw3QN6Z3Igp.jpg"></FONT></P><br /><><FONT size=4>85、清光绪帝珍妃他他拉氏 <br />  <br />  珍妃---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礼部侍郎长叙的女儿,清光绪帝载的妃子,性贤德,有才貌。 <br />  他他拉氏出身名门,少时拜翰林院编修文廷式为师,粗通文史。公元一八八八年(清光绪十四年)与姐姐同时应选入宫,姐姐封瑾嫔,后晋封为瑾妃;她封珍嫔,后封为珍妃。 <br />  珍妃姐妹是西太后授意入选的,初入宫时西太后对她俩尚不错,珍妃喜欢书画,西太后派内廷供奉缪嘉惠教以书法和国画,她才思敏捷,书画有长进,尤擅於画梅和篆书。 <br />  光绪帝由於与皇后关系不好,而珍妃的思想、爱好与他很接近,很快地便得到光绪帝的眷宠。珍妃本应居於景仁宫,常与光绪帝住於养心殿,这当然引起皇后的嫉妒。珍妃喜欢拍照又喜欢女扮男装,西太后认为太轻浮,皇后乘机进谗言,有一次,她通过太监把一只男人的鞋子放入景仁宫,妄图诬陷珍妃有奸情,珍妃有一件衣料与经常入宫演戏的名伶的衣料相同,皇后也从中诬陷,使珍妃受『廷杖』。在皇后的搬弄是非之下,珍妃与西太后的关系日渐恶化。 <br />  公元一八九四年(清光绪二十年)中日战争爆发,珍妃的堂兄弟志锐与文廷式上书,弹劾李鸿章妥协投降,他们通过珍妃影向光绪帝,促使帝党主战,李鸿章通过后史杨崇伊进谗言,诬称文廷式支持珍妃夺嫡取代皇后,反对西太后听政,支持光绪自主朝。结果,珍妃姐妹以『交通宫闱、扰乱朝纲』的罪名,降为贵人,一年后才恢复妃号。 <br />  公元一八九八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珍妃通晓大义,支持维新派,力促光绪帝变法维新。西太后对她更恨之入禺,后来西太后发动政变,再次垂簾听政,捕杀维新党,把光绪帝囚禁於瀛台,把珍妃幽禁於皇宫景祺阁的冷宫中。 <br />  公元一九○○年(清光绪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西太后挟光绪帝准备西逃,称要把珍妃同时带去。珍妃表示说:『国难当头,我不走,皇上也不应该离开京师。』西太恶狠狠地说:『你死在眼前,还捐说什麽!』令太监把珍妃推下院内一口八角琉璃井中。光绪帝下跪求情,西太后骂光绪帝受她狐媚,强令太监执行。 <br />  公元一九○二年,西太后挟光绪帝回京,为了洗脱自已逼死珍妃的罪名,竟说珍妃为了免遭洋人奸污,投井自尽,给珍妃恢复名举并晋封为皇贵妃,令人收葬於西直门外田村。公元一九一五年,迁葬於光绪帝陵寝崇陵旁的崇妃圆寝,溥仪追她为『恪顺皇贵妃』<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58_P0AHLilEExrE_g5r7lAM9Ykyi.jpg"></FONT></P><br /><><FONT size=4>86、蜀汉昭烈帝皇后甘夫人 <br />  <br />  甘氏(公元188-2O9年),三国汉昭烈帝刘备的皇后。是三国时代著名的美女之一。 <br />  据说刘备命中克妻,他在老家曾 "数丧嫡室"。刘备起兵后,于沛城娶甘氏为夫人。后来,甘夫人随刘备到荆州。生子阿斗(即后来的蜀后主刘禅)。 <br />  公元208年,曹军进攻荆州,抛却妻小突围。糜夫人死在乱军之中。赵云保护着幼主阿斗和甘夫人,杀出重围,才使刘备唯一的儿子幸免于难。 <br />  甘夫人曾被多次俘虏,但都能安然脱险,回到刘备身边。刘备曾把一尊三尺高的白玉人放在床头,比喻甘夫人皮肤白皙,甘夫人却劝刘备不可玩物丧志。于是刘备撤去玉人,群僚们称赞甘夫人为"神智妇人"。 <br />  公元209年,甘夫人病逝,时年二十二岁,葬于南郡(今湖北江陵县北)。公元222年,追溢"皇思夫人",迁葬于蜀。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死于白帝城,追谥甘夫人为"昭烈皇后"。八月刘备与甘皇后合葬于惠陵。 <br />  刘备的最后一个夫人是吴氏,吴氏父亲生前的朋友刘焉任益州牧时,把吴氏纳给儿子刘瑁为妻,刘瑁是刘璋的哥哥。但刘瑁短命,吴氏一直过着孀居生活。 <br />  公元194年,刘焉去世,其子刘璋继任益州牧。公元214年夏,刘备兵临益州城下,刘璋投降。此时甘夫人也病死。续娶的孙权妹孙尚香,也离开刘备,回到江东,刘备身边一个妻子也没有。 <br />  蜀郡太守法正,把刘瑁遗孀吴氏介绍给刘备为夫人。 <br />  公元219年,刘备攻取汉中,称汉中王,立吴夫人为汉中王后。公元221年五月,刘备在成都即帝位,丞相诸葛亮持节授玺,册立吴王后为皇后。两年后,刘备因东征死于白帝城。刘禅即位后,尊吴皇后为皇太后。公元245年八月,吴太后病逝,在位二十五年,合葬于刘备与甘皇后的惠陵。<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70_kA61QSp87E0m_bRml98MC25Cs.jpg"></FONT></P><br /><><FONT size=4>87、宋徽宗妃韦氏 <br />  宋徽宗在位二十七年,是北宋政治最败坏的时期。正值此时,金人崛起,灭辽破宋,宋朝百姓固然生灵涂炭,宋朝的后妃,命运也极悲惨。 <br />  <br />    1125年,金兵大举攻宋,宋徽宗匆忙传位给儿子钦宗。1126年末,金兵攻入开封,次年四月,徽钦二帝和皇室后妃及臣众十余万人被金兵押解北上。 <br />    徽钦二帝被押到位于今黑龙江的极北苦寒之地五国城,徽宗死于1135年,钦宗死于1156年,那已是金主完颜亮在位时期了。 <br />    北宋亡国,宋朝的后妃们遭到了非人的凌辱,据说被金人强迫做了金人的慰安妇。宋徽宗的韦妃,也就是高宗赵构的生母,被俘时三十八岁,在金朝被金人凌辱十五年,绍兴和议后才被放回南宋,成为高宗的韦太后。她在金朝,还留下了两个宋高宗的有金人血缘的混血兄弟。 <br />    韦太后尽管受尽凌辱,总算还回到南方安度晚年,而且在南宋还颇有权势,其他的后妃可就没那么幸运了。<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72_4YzeZcfSH5tO_HOKTl0tIoby7.jpg"></FONT></P><br /><><FONT size=4>88、隋文帝宣华夫人陈贵人 <br />  宣華夫人陳氏,本應是南陳公主,可是因國破家亡,輾轉間成了隋朝妃嬪,可是厄運\一直伴隨著她,致使一代佳人鬱鬱而終。 <br />  陳氏原是南陳宣帝之女,陳後主之妹。生長於建康皇宮中的她,本應享盡人間富貴,可是,陳後主不理政事,寵愛張貴妃等後宮佳麗,致使北方的隋朝皇室有機可乘。結果於隋開皇八年﹝公元五八八年﹞,晉王楊廣領軍兵渡長江,直抵建康,南陳皇室不戰而降。陳氏與眾皇族女子全數發配隋朝後宮。 <br />  當時,隋文帝之妻獨孤皇后善妒,不許文帝立妃嬪以及親近諸後宮佳麗。陳氏在隋宮中又生活了幾年。後來獨孤后病逝,文帝才開始無所顧忌的遍幸妃嬪,其中,陳氏獲封宣華夫人,另一美女蔡氏則為容華夫人。 <br />  這時,隋文帝已垂垂老矣,政事也委之於太子,亦即從前被封為晉王的楊廣。楊廣本是文帝次子,表面孝順有禮,實際上卻是個心機深沉之人,他首先獲取了母后獨孤氏的喜愛,然後又挑撥離間,使獨孤皇后對太子楊勇愈來愈不滿。後來更利用苦肉計,令文帝與獨孤皇后以為太子意圖毒殺楊廣。於是楊勇被廢,楊廣如願以償被立為太子。 <br />  可是楊廣不安於室,不僅急於要當皇帝,對父皇的兩位新寵更是虎視眈眈。仁壽四年﹝公元六零四年﹞,文帝病重,宣華夫人與容華夫人都侍立在側。文帝見她們一直侍奉自己沒有休息,趕緊讓她們更衣小憩。宣華夫人離開仁壽宮往更衣時,遇上了太子楊廣。楊廣見父皇病重,眼前人又是如此絕色,便恣意妄為上前非禮。宣華夫人哭喊著,好不容易才掙脫了楊廣的糾纏。她衣履不整的趕回仁壽宮,向文帝哭訴楊廣的無禮。文帝聽後自是大怒,悔恨當日廢楊勇而立此忤逆之子,本來他打算召大臣前來商討廢太子一事,可是,宮中早已遍布楊廣的爪牙。結果,文帝病重身亡,也有傳說指楊廣知道父皇打算廢太子後便先發制人殺了久臥病榻的文帝。 <br />  文帝駕崩,宣華夫人的惡夢才剛開始。就在文帝病逝的這一天,楊廣派人送了一個金盒予宣華夫人。宣華夫人與宮人們都很驚恐,害怕楊廣對當日非禮一事加倍報復而下詔以毒酒賜死眾人。可是當宣華夫人打開金盒時,卻發現不是毒酒,而是一對同心結。 <br />  宮人們知道並非賜死,都感到十分欣慰,可是宣華夫人卻不這麼想。楊廣恐怕是不會放過她了。在眾宮人的請求下,宣華夫人勉強收下了同心結。當夜,楊廣便迫姦了宣華夫人。當時同樣被楊廣強佔的還有容華夫人蔡氏。 <br />  只是,這一切都瞞不過楊廣的嫡妻蕭氏。結果,蕭氏在宣華夫人面前痛斥楊廣姦淫父妃的罪狀,又威脅他若不送走宣華夫人,便把這醜聞公諸天下,迫得楊廣只好把宣華夫人送到遠離禁宮的仙都宮居住。但他對宣華夫人念念不忘,不久又把宣華夫人迎回宮中。 <br />  但宣華夫人心裏實在不願以身侍奉父子二人,以致終日鬱鬱寡歡,回宮一年多便病逝,終年二十九歲。<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78_OQrdPXOhpfHT_MCUs8ZjOOIwD.jpg"></FONT></P><br /><><FONT size=4>89、隋炀帝皇后萧氏 <br />  <br />  隋炀帝萧皇后是后梁孝文帝萧岿之女,约生于天宝五年(公元566年)。因为生日是在阴历二月,江南习俗认为不祥,寄养在六叔萧岌家里。不久,萧岌夫妻均故去,她又被贫穷的舅舅张轲收养,在民间长大,并亲身劳作。 <br />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文帝杨坚为14岁的晋王杨广向后梁求选晋王妃。但宫中几位公主的八字全都与杨广不合,于是萧岿将萧皇后从舅舅家接回来,一合八字,竟然大吉,于是选为晋王妃。萧皇后美貌有德行,很得杨坚和独孤皇后的喜爱。杨广对大他3岁的萧氏也十分宠爱和尊重。 <br />  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杨广被立为太子,萧氏为太子妃。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杨广弑父篡位,即皇帝位,册封萧氏为皇后。 杨广骄奢淫逸,萧皇后曾作《述志赋》劝谏,杨广不为所动,萧皇后从此对杨广的行为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杨广游江都时,有宫人告诉萧皇后说外面大家都要谋反,萧皇后却无动于衷,只是说:“你自己去报告皇上吧。”杨广听了宫人的报告却大怒而斩之。后来,又有人告诉萧皇后说,宫廷的禁卫们也要造反。萧皇后却说:“事已至此,无可救药。不用报告了,否则也只不过让皇上更烦恼而已。” <br />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杀杨广于江都,船载萧皇后、宫人和珠宝西归。不久,宇文化及又被王薄所杀,萧皇后被窦建德接入军中。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王朝,封萧皇后八弟萧瑀内史省内史令。 <br />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八月,嫁入突厥的隋义成公主从突厥派使者接萧皇后入突厥。萧皇后携孙杨政道、侄孙萧嗣业共赴大漠,寄居突厥长达10年。 <br />  公元627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萧瑀任左仆射,后迁晋州都督、太常卿,长子萧锐尚李世民长女襄城公主。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李靖破突厥,迎萧皇后、杨政道回唐,时萧皇后已64岁。李世民对这位表婶颇礼遇,赐良宅,留居京城。 <br />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萧皇后以82岁高龄病逝于长安。李世民下诏恢复她皇后封号,以皇后礼仪出殡,送到江都与杨广合葬。<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79_qYOZ0vlV7wts_yMsQGAfGBLhP.jpg"></FONT></P><br /><><FONT size=4>90、唐穆宗皇后萧氏<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82_6kALkZXqNvlM_3BkvPw6MGqDg.jpg"></FONT></P>
16#
 楼主| 发表于 2004-4-20 20:43:00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4>91、匈奴呼韩邪单于后王昭君 <br />  <br />  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i)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 <br />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br />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汉元帝即位。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ang),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逐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br />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br />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94_MxcJlYXHBYrw_CIps7A5KcDax.jpg"></FONT></P><br /><><FONT size=4>92、逊帝宣统皇后婉容 <br />  <br />  婉容(1906-1946),郭布罗.婉容,达斡尔族,正白旗,1905年出生于内务府大臣荣源府内。1922年,已满17岁的婉容因其不仅容貌端庄秀美、清新脱俗,且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而在贵族中闻名遐迩。同年,被选入宫,成为清朝史上最后一位皇后。然而婉容的当选并不是因为她的美丽与多才,而是因为皇帝溥仪随手在她的照片上画了一个圈,同时也就圈定了婉容凄苦的一生。与婉容同时入选的还有另外一个少女-文绣,但是由于文绣家族势力没有婉容家大,所以文绣退而居其次,成为皇妃。然而现在看来,婉容的幸运当选却正是她不幸命运的开始。 <br />  住在紫禁城的那段日子里,由于母仪天下的荣耀和新婚燕尔的欢愉,婉容过得还算惬意,她的柔情与活泼也给溥仪带来了很多快乐,而她的饱学多识,更是使溥仪视之为知己。但是婉容也有着大多数女人都有的小心眼和嫉妒心,所以文绣的存在,使得她和溥仪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和谐音。 <br />  1924年底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皇帝的尊号也成为了中国的历史。他带着婉容、文绣住进了天津张园。随着时间的推移,溥仪性格上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了,而他生理上的缺陷最终更是导致了文绣提出离婚。可是溥仪却把这场给他带来奇耻大辱的“刀妃革命”的所有过失都推到了婉容的身上。 <br />  等到溥仪逃至长春,成为了满洲执政府的傀儡后,他更是对婉容置若罔闻,不闻不问。同时婉容的行动也受到了日本人的严密监视和限制,这一切使婉容的身体和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于是婉容越来越放纵自己,她狂躁易怒,她嗜毒成瘾、她甚至与溥仪身边的侍卫私通,总之,婉容竭尽所能地做出所有可以激怒溥仪的事情。终于,她开始了长达10年的冷宫生活,这段日子使她从一个娇美恬静的美人变成了一个形如槁木的疯子。到了1946年,随着日本人的投降,撇下了一大群的皇亲国戚,溥仪这个儿皇帝也仓皇出逃了。在随解放军转移到吉林延吉的监狱后,孤苦伶仃的婉容终于香魂一缕随风散,化作一抔黄土,结束了她曾令人羡、令人怨、令人怜、令人叹的一生。<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95_h5o4QPoNSpc9_0ewwDRuGwA2n.jpg"></FONT></P><br /><><FONT size=4>93、元世祖大皇后察必<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96_dB5M1KmfAonp_LuOcWFsyGkMS.jpg"></FONT></P><br /><><FONT size=4>元顺帝皇后完者忽都<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97_WUF8dV2dnd22_4ngQIr2UqNF6.jpg"></FONT></P><br /><><FONT size=4>95、元太祖大皇后孛儿台旭真 <br />  <br />  孛儿台蒙古弘吉刺部人。特薛禅之女,元太祖铁木真的皇后。端庄健美,聪慧贤德。 <br />  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在俘获塔塔儿人的首领铁木真时,正值儿子出生,便用俘虏的名字为婴儿命名,以纪念胜利。铁木真九岁时,父亲带他 弘吉刺部到与孛儿台订了婚。铁木真暂留在岳父家,也速该在回家的途中,被塔塔儿人毒死。 <br />    铁木真长大后,与孛儿台结了婚。孛儿台带来一件黑貂袭,送给婆婆作为见面礼。铁木真曾被泰赤乌贵族掳去,逃回后,决心投靠蒙古最强大的克烈部,他把这件珍贵的黑貂裘送给克烈部首领汪罕,并认他为义父,汪罕答应帮助他收复先父的旧部。 <br />    孛儿台与铁木真婚后十分恩爱,度过一段愉悦的新婚生活。有一天,蔑里乞人突袭铁木真的营地,孛儿台被蔑里乞人掳去,配给赤勒格儿为妻。铁木真和扎木合共同出兵,夺回了已经怀孕的妻于孛儿台。不久,孛儿台生下赤勒格儿血统的儿子,所以铁木真为他取名"术赤"(蒙语"客"之意)。此后,孛儿台又生三个儿子。 <br />  12O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是为太祖。上尊号为成吉思汗("成吉思"谓"海洋"或"强大"之意,"汗"意为王者),建立蒙古汗国。元朝的后妃制度,汗妻称大皇后,贵妾也可称皇后。孛几台即为大皇后。她为太祖统一蒙古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成为蒙元时期首屈一指的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br />    太祖死后,她的三子窝阔台即位为太宗,进一步扩展了蒙古帝国的势力。孛儿台死后,她的孙子(拖雷子)忽必烈建立元朝,追谥她为"光献翼圣皇后","翼"指羽翼,"圣"指太祖,即为辅助的意思。忽必烈对祖母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号召后入学习她崇高的品德。 <br />  孛儿台死后的灵柩,随太祖铁木真安放于成吉思汗陵。<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98_OJ1zbiziKNfw_DipaeWm9VEbN.jpg"></FONT></P><br /><><FONT size=4>96、赵惠文王后赵威后<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99_YvQGqtq4VeVL_mFa5dtrruW4g.jpg"></FONT></P><br /><><FONT size=4>97、周幽王后褒姒 <br />  <br />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先娶申侯的女儿为王后,后来又宠幸美女褒姒,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所生的伯服为太子。申侯对此大为不满,便联合鄫国和游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敌兵压境,周幽王赶紧点燃烽火,召唤各国诸侯前来援救,可是等来等去,一路援军也没有来。原来,褒姒虽美,却难得开口一笑。为此周幽王立下重赏:凡能够使褒姒开口一笑者赏赐千金。有小人就出了个馊主意,叫周幽王点起烽火戏弄诸侯。周幽王依计而行,果然引得各国诸侯来时急如星火,去时败兴而归,乱哄哄,闹嚷嚷,倒也使褒姒笑过几次。可是一来二去,诸侯们也学乖了,所以到后来来的诸侯越来越少了,这次真的情况紧急,各国诸侯却以为周幽王又在做游戏,所以都不肯来了。结果周幽王和伯服被犬戎杀死,褒姒也被掳走。于是申侯同鲁侯、许侯等拥立宜臼为王,就是周平王。为了酬谢申侯的援立之功,周平王把申侯的小儿子封在屠原(今陕西合阳县东)。居于屠原的申姓人,就以申屠命姓,称申屠氏。<br /><br /><IMG src="http://www.yhcmovie.com/attachments/100_BiUfcB6oRIpY_ZGIIh2CUNEUV.jpg"></FONT></P><br /><><FONT size=4>完</FONT></P>
17#
发表于 2004-4-21 01:30:00 | 只看该作者
<> 谢谢MM。</P><>nuu性的一片天地,一片小的天地。。。</P>
18#
发表于 2004-4-21 02:08: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echocat</I>在2004-4-20 19:39:00的发言:</B><br /><br /><br /><>也对也不对。<br /><br /><>毕竟你不是女孩子吧,<br /><br /><>要跟若干人共事一夫,说不定连面都见不着,<br /><br /><>成凤的毕竟是少数,多数过的是暗无天日的生活<br /><br /><>再者,即使是把持了朝廷,皇帝也不是那么好当的<br /></P></DIV><br /><>高利润的同时意味着高风险。拿自己一生去赌博是很冒险的事;但生活在那个时代,人除了生命还能赌些什么呢?想想一但入宫,父母亲朋都与有荣焉;更何况如果运气好加上表现不错,封个秀女,才人,甚至做个娘娘,那可就是一国之母呀!还有,如果有儿孙,荣华富贵能世代相袭,口水你就流吧!<br /><>正如现代人崇拜自由民主一样,古人认为尽忠尽孝是人生之本,青史留名更是人生所能之极致。嫁入宫中,纵然自己可能会在感情上落空,但能常伴在最高领袖的身边,“妾身”早就已经知足了。你说宫中暗无天日?开玩笑!天子身边可算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呀。别拿你们这些小资产阶级情调来衡量我们!凄清房主小姐说了,你们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P>
19#
发表于 2004-4-21 03:15:00 | 只看该作者
<>哦..&nbsp;&nbsp;我以前还真不知道中国帝王史上居然曾有<FONT size=4>"立子杀母"的规矩..</FONT></P><><FONT size=4>残忍是真残忍..&nbsp;&nbsp;不过倒真是有效地遏制了后妃们之间为"母凭子贵"的明争暗斗..</FONT></P><><FONT size=4>让我想起"狸猫换太子"..&nbsp;&nbsp;娘娘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nbsp;&nbsp;可是耍尽了手段..</FONT></P>
20#
 楼主| 发表于 2004-4-21 12:13: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Bwan</I>在2004-4-21 2:08:00的发言:</B><br /><br /><br /><>高利润的同时意味着高风险。拿自己一生去赌博是很冒险的事;但生活在那个时代,人除了生命还能赌些什么呢?想想一但入宫,父母亲朋都与有荣焉;更何况如果运气好加上表现不错,封个秀女,才人,甚至做个娘娘,那可就是一国之母呀!还有,如果有儿孙,荣华富贵能世代相袭,口水你就流吧!<br /><br /><>正如现代人崇拜自由民主一样,古人认为尽忠尽孝是人生之本,青史留名更是人生所能之极致。嫁入宫中,纵然自己可能会在感情上落空,但能常伴在最高领袖的身边,“妾身”早就已经知足了。你说宫中暗无天日?开玩笑!天子身边可算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呀。别拿你们这些小资产阶级情调来衡量我们!凄清房主小姐说了,你们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P></DIV><br /><>也有不愿入官为妃的吧?<br /><>这就是常说的人各有志吧?<br /><>再叹……<br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所属分类: 小分队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10-12 19:08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