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我想法可能经常和别人不同,参考一下。我们读商学院时大家观点也经常不同。 我们每次的就业报告经常会做比较,看哪个商学院去顶级投行和顶级咨询公司人多,哪个学校的平均薪水高,其实这对大多人是没意义的。对于这些职位来讲,商学院学生大多是平庸的,无论中欧还是长江,还是北大、复旦。很多人本科不是名校,读商学院前不是世界500强,他们面临不是如何进顶级投行和咨询公司的问题,而长江的就业情况可能适合解读大多人的情况,给予他们指导,这更有参考价值。我们不如其他人光鲜该如何做,那些背景光鲜的人不用考虑这些,上哪所学校都可以去好公司。 拿进入金融领域的来讲,现在投行和PE/VC大都是招熟手,在读商学院之前就要做过相关工作,无论是研究部还是并购,还是其他投资,我们更多人面对的是我以前没有类似背景但想进金融领域如何做。 不要只看这些人进的公司多烂多不入流,看看他们背景如何,每个人都不同。我知道长江这些进入金融领域的大多没有什么金融背景。当然去投行做研究的大多本科是学工科的,但如我前边讲,没有以前工作经验,30岁,一般也没必要要你,其他人这个年龄已经做了3-5年,所以长江这样的结果还不错。包括去国内PE/VC的,以前也没有类似背景国际上知名公司当然好,红杉去年招一个人招了一年也没招到,我给07的也推荐过一个顶级VC的机会,要有三年经验,但现在投行背景、投资公司背景的人很多,很难去,去内资机构很现实,哪怕是三四流。 这对很多人来讲是现实的路径,先入行再升级,长江有几个类似例子。我同学有开始去证券公司做研究,薪水不高,后来去了很好的基金公司研究部;也有校友开始去了没名气的PE后来去了知名PE。 我说的是金融行业,其他也类似,当然想转金融行业可能是最难的。 长江在这点是有些优势的,职业发展中心(CMC)针对每个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每个人列出自己想去的几家公司,CMC一家一家帮助落实,也会针对每个人提供其他职位。这个结果很多人不满意,但看一看,从去年下半年到报告统计日的六月份职位是很少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业绩多亏了长江个性化的服务,而且月薪两万的薪水在这种行情下也算说的过去的,甚至是不错的,我很多同事这段时间离开的都降薪,甚至不少。 我总的意思是,没必要太宏观比较,每个人背景差异很大,投行和咨询公司的名称和薪水和很多人没什么关系,只是看看热闹,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