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觉得学生是否成功和母校固然有关系,不过那成功的校友来反证学校的卓越有些本末倒置。 首先,无论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取得辉煌成绩的学生,小学、中学、大学,无不如此,作为致力于培养企业经营的商学院,潜心致力于提高和创新才是办学之本。记得北大陈翰笙老先生在北大百年诞辰寄语北大老师:一不要做官;二要多写书;三要好好帮助年轻学生。这才是学校之间应该比拼的根本——而不是什么学生们的顶戴花翎。 其次,学生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仅仅是开始,能否成功更多的取决于学生们的悟性、毅力,还有机遇。哪个学校没有若干商界精英、政坛明星,这能够说明什么?我觉得更多的说明社会对知识的认可,社会提供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沃土。在小范围内拿学生说事儿,除了阿Q,还是阿Q。要比就横向、纵向一起比较——看看中国较之国外,看看他们创造的价值能否恒久远。 再次,很多开始MBA的人在入学之前就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也早就培养出来了成功必备的习惯,商学院只不过给了他们/她们一个平台,也给了一个诚信的帐户——与著名商学院毕业生打交道很少有人会怀疑他/她的信誉度,也让大家提高了对著名商学院毕业生作出的决策的通过率。而很多时候即使错误的决策有了睿智下属的调整也常常得到很好的结果——这在工作中太常见了。 最后,在国内,往往是学校一出名,随即而来的就是想镀金的各色人等通过各种办法去搞一个毕业证——清华、北大无不如此。即使是CEIBS也有和企业联合培养的项目,长此以往,吾心忧亦! 大家多谈些自我激励吧!成功就是一种习惯,从来都不是一种cop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