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把自己的申请经历做一个总结,但自从进入长江以后,时间就成了最大的稀缺资源。总算到了新年假期,是时候回报CD了。
先说说我的背景,也给所有认为自己背景不好的申请者打打气。 本人本科毕业后进入了云南一所高校任教,当了六年的助教(一直无心留在学校,也就从未去评职称)。学校的生活是非常清闲的,人也就变得越来越懒。直到最后一年,女友决定出国读博,才幡然醒悟,决定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于是加入了云南本地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算是兼职。如果要用几个关键字来概括,那就是西部,小企业,没什么工作经验。 常在网上看到大家问背景的问题,我至今还没有看到比我背景更不好的人。至少大家都是工作在大城市,或者外企,就是有在民企或者国企工作的,也都是些有名的公司。所以这里想告诉大家,申请时背景确实有影响,但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你自己。有一句话我在申请时体会很深:Brick walls are there for a reason: they let us prove how badly we want things
再说说面试,这也是很多朋友关心的问题。 我现在仍然清晰的记得在单独面试时的情景,由于我的背景实在是不好,当时面试我的一位教授百无聊赖的翻着我的申请材料,我几乎可以从他的脸上读出失望。但当时我没有放弃,依然用自己糟难的英语表述着自己对企业管理的看法。特别是在教授告诉我说,以我的背景很可能会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时,我仍然坚定自己读MBA的选择。我想在单独面试中,我给面试官们留下的印象应该是:英语很糟,有主见,积极主动 小组讨论时,希望大家不要生搬硬套那些管理理论,和我同组的一个申请者当时在黑板上写下了4P理论,但是却不能引导小组就此展开讨论。此外,团队合作精神是装不出的,只有放正自己的心态,相信他人,才能有良好的团队表现。和我同时面试的几个人都没能进入长江,而我后来和同学们交流,有些组几乎是大部分人都进来了,这其中团队表现其了很大的作用。 面试的总结:Be yourself,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希望大家真的花时间去想想这句话的意思。
如果有朋友被放入了waitlist,这个部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再得知自己被长江放入了waitlist中后,我认真分析了一下原因,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当时我没有考GMAT,二是我的背景确实不好,三是糟糕的英语口语。背景短期内无法改变,所以我就抓紧时间练习英语。同时我也再请了一些朋友们为我写推荐信,我不知道这些推荐信能起多大的作用,但我想我表明了自己的一个态度——绝不轻易放弃。后来GMAT考了700+,不算高分,但也够用了。所有的努力在去年九月底终于有了回报,我收到了长江的offer。
关于择校的一点看法: CD上总有很多争论,关于到底哪所商学院是全国最好的,最牛的。我想问一句:究竟什么是最好?我个人认为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CEIBS,CK,清华,北大,各有各的特点。请问那些在CD上说这个商学院不好,那个商学院糟难的人,是否真的有在他说的商学院里读过书?道听途说,煽风点火,这样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误导了别人。更重要的是,中国好的商学院本就不多,大家应该携手成长,而不是互相攻击。等什么时候全球的商学院都向中国看齐时,大家再华山论剑也不迟。 我只读过长江,所以我就在这里说说长江给我的感受:1:尊重,这一点从申请时就能感受到,进校后仍然如此。长江没有什么官僚气息,我们学员和staff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2:家庭文化,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校友们常回来和我们分享心得。我们也会去校友的企业参观学习。3:校友资源好。从北京的开学典礼,到三亚论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校友网络的力量。4:师资强。这是长江自豪的地方。说实话,进校前我对这一点没什么感触。但进校后就觉得受益良多。我觉得读MBA这一两年内,hard skill和soft skill都需要提升。尤其是soft skill这一块,更是决定你以后能走多远的决定因素。而OB课上我所得到的收获,绝对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长江不足之处也是有的,主要在生活上,毕竟长江的新校园还没建好,所以大家平时吃饭,运动等方面都会比较麻烦一点。 我不知道别的商学院是怎样的,但我个人确实非常喜欢长江。它能让它的成员们发自内心的喜欢它,staff们充满激情的工作着,EMBA们自愿捐款建立基金。我想这就是长江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