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了解长江商学院的时间段主要是在听了我那个同学的建议以后。看了长江的招生安排,觉得长江招生的周期和轮次要比中欧设计得对学生有利得多。 长江的轮次要比中欧得多,招生时间跨度也比中欧的长,这点实际给申请人带来了方便,但也增加了长江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这点给我的第一感觉非常好,能够考虑到学生的需要;毕竟很多在职的工作时间都是有特定的季节性的,多一轮次多一些时间,对申请人来说就是多一点时间灵活性。 另外,虽然我把SHOGHI当作骚扰电话处理了,但是当我逐步了解了长江商学院后,慢慢地觉得这也就是长江和中欧的风格的不同。 很多方面长江做得很主动,很人性化,充满了热情;而中欧的风格是中规中矩,非常理智而平静。(当然中规中矩的极端是例行公事,缺少激情;主动进取的极端有可能变成浮躁。) 记得以前有一个CD做了比喻挺形象的、挺好的:长江像BMW劲爆;而中欧似Benz稳健。(记得汽车总动员中有一句台词是“有凯迪拉克的优雅,和BMW的劲爆",呵呵) 这和这两个学校所处的阶段是很有关系的,中欧名声在外,而长江正在发展中。名声在外的,自然拥趸众多,可以按部就班地等着一批批的学子上门挑选;发展中的更需要进取努力,让更多的学子了解自己。 报名参加了长江在锦沧文华举行的Info Session, 以陈雅如教授的情商课程为引子的。 -PL JJ的讲座 陈雅如教授是个很漂亮的教授JJ(后面用PL JJ代替)做的讲演主要以讲课的形式让大家体会一下上课的氛围和风格,当然是用英语。 在内容和形式上,PJ JJ尽量给在座的同学主动发言的机会,同时不停地启发大家思考;因为中国人天生矜持的风格,开始的时候有些冷场。 PL JJ就谈到了自己培养主动发言的习惯;当时她开始在美国读书的时候,要单独发言也是scare to death,后来自己给自己一个规定,每次上课自己就必须第一个发言;结果到后来,逼得教她的教授不得不看到她就要她shut up. 这个自身的故事看得出是即兴的,我觉得非常难得,为什么?这是了解中国学生心态的举动,愿意把自己在读MBA中的个人体会和经历和同学们分享是非常难得的。中欧应该也有类似的课程体验,不过长江把Info Session 和课程体验结合起来,一个好处是充分考虑了对应聘的人的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能了解长江的方方面面。一次搞定而不是像中欧一样需要跑个几次。 随后气氛逐步热烈起来了,很多同学举手发言,我也举了几次手,不过没有被点到。在课程中,PL JJ 不停地从前走到后,让无论坐在前排还是后排举手的同学有同样的机会回答问题。气氛还是挺热烈的。 当时记得PL JJ的一个论点给我印象挺深的:情商是指情绪的regulate,而不是情绪的Control.(自己一直被LP和同学批评情商很低,所以对这个论点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不过可惜的是这只是一个体验式教学,无法深入和展开对这个论题的讨论。 总体感觉,这种教学方式和长江给我印象是一致的,劲爆而有活力,和中欧的中规中矩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不过有一点美中不足,长江主持人叙述会议议程时吃了两个螺蛳,打了两个格楞,中欧Info Session中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 这个长江的Info Session 是结合讲座来进行的,我觉得这已经不是单纯的Info Session了,而是确确实实能够帮助与会者思想和思路提高的讲座,简言之,Info Session的内容超出一般的Info Session的常规。 -Info Session的主题 同样是学校的介绍,主体人物是在校学生,而且他们经历可以说是非常的特别;可以说对于中欧来说感觉他们根本是没有机会的。 一位是本科成绩不太行的学生,创业经历过失败,却自己在很短的时间内考过了CFA第?级(不记得了,有谁提醒一下?)在长江读书阶段创立了自己的金融产品(不太懂金融,如果有不确切处请指正)。如果把他的经历送到中欧,我感觉一点机会也没有。 记得他谈当时面试长江时,郑教授看着他的成绩单直皱眉,问他本科成绩怎么这么差?他当时回答的是自己对这些课程不感兴趣。最终他还是被长江录取了,因为长江考察的是人和人的内在,而且个人觉得这种做法是更懂中国国情的做法. 如果了解高考的,应该知道专业调剂之类的事情,一考定终生,一些很优秀的学生由于偶尔失误或者被一些不太好上台面说的的因素,被调剂到冷门专业的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中国高校课程内容陈旧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兴趣决定成败的情况也是普遍现象;对自己感兴趣的会多花精力,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则不闻不问的从而导致成绩不佳现象也是存在的。还有一些是属于觉悟得比较晚的同志,一直没有重视某些事情,但是一旦感觉到利害关系时,悔之晚矣。考察人而非历史和经历,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而且也是很难的;长江是怎么做的?当时我就有这个问题,后面在长江逐次活动中逐步有了体会。 另一位是Angela同学,经历从长江学生到长江老师的发展过程。从她切身体会讲述了自己在长江经历,她属于比较年长的申请人,长江也给予了机会,能够完成她转行的梦想。她谈了自己原先是做财务方面的工作,经过多年工作后觉得自己不太适合,通过长江的学习在年龄挺大的情况逐步进入了现在的职业。 另外有几位当时正在上海出差的长江毕业学生自发地赶到会场和大家交流,这种自发的学生介绍和交流在中欧的Info Session中我是没有看到的,这种对长江商学院的感情看得出是真实的,而不是事先安排好的。 -会后提问 会后提问的方式也是很独特的,分散的长江学生和大家坐在一起,很平等很随和地象拉家常似的谈话,给人以一个家庭聊天的感觉。 也看到当时参加中欧面试的PL MM,她提了一个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好的销售的问题,因为分散讨论没有细听;我提了一个具体的长江选择教授和学生的Criteria的问题(后来面试时被Angelar评价为典型的理工科思维的问题,我知道 典型的理工科思维=转牛角尖和机械思考=书呆子,呵呵)。
记得当时Angela回答是:教授选择的标准是华裔的,博士毕业于国外Top商学院,并且在国外Top商学院担任教授或助理教授两年以上的才有资格;而选择学生的标准是看学生的人和商学院的发展是否契合,长江商学院的目的是培养能够创造职业和工作岗位的人,也就是长江的商业领袖概念;其中长江最大的特点是给学生一个家一样的感受。 我觉得,从总体来看,华裔的教授应该能够比一般的外国教授了解中国人的心态,又在国外求过学教过学,这和中欧强调的潜台词是一样的,我们的教授是了解中国的;不过,潜台词中,华裔的教授能够更理解中国人的心态和文化,可以更多地帮助MBA学生,而且在Info Session中我看到具体的表现形式了;这一点可能是一些外国教授很难做到的,和中欧的“我们外籍教授住在上海”相比,长江稍稍占优势一些。 至于长江者名的郑教授也被不时提到,这里我就不介绍了,大家自己去看相关CD的介绍,避免有替长江做广告的嫌疑。 会后找了Shoghi谈话,当我自我介绍名字时,Shoghi抬着头说“哦,是你呀!"作久仰状,从他的眼神感觉他还没想起来我是谁。 招生的人面对的申请人和潜在申请人很多,这也是正常现象。然后我介绍了自己的情况,问SHOGHI要了他的名片,请他推荐几位长江的MBA便于我了解一些情况,不过我知道最佳了解情况是当面了解,后来的圆桌会议对我帮助挺大的。 -散会 散会后,拿着印有长江商学院的布袋回了家,长江考虑得也真周到,知道不久国家要禁止塑料马夹袋,所以送给与会者一个环保袋;当时的感觉是实惠。。。。呵呵(又要被人鄙视了) 长江的Info Session的感觉是很独特的,不象中欧那样可以按程式化的会议按部就班地罗列,是一种很亲和的感觉或一种氛围,虽然可能有不太正式的感觉,建议感兴趣的有空能够亲自感受一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8 0:57:1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