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中欧网站,填写了个人资料,去学校办理了本科、硕士、博士的成绩单后开始了GMAT的准备。 从11月份开始背单词,因为工作繁忙,时断时续地好不容易把GMAT常用单词背了一遍,基本能做到看到单词知道大概是什么意思了。随即到新东方报了一个跨越春节的强化班,因为根据自己已有的年假和春节放假的天数计算,刚刚能够完成这个班的学习,而且公司里客户相关的项目在春节阶段比较少,相对比较轻松一些。 -读GMAT班 GMAT的几位老师都不错,其中有一个还是交大和我同一系毕业的,算起来是我隔了好几届的师弟了。对于一些书面的语法规则和阅读训练的方法,GMAT班课程讲述得比较清晰,如何安排应试计划也很有帮助。后来我基本就是根据他们推荐的方式来准备的。 我的同桌是一个特地从杭州赶到上海来听课的大四MM,听课很认真,也很腼腆。隔着过道,是一个有了一些年岁的女士,很仔细地做笔记,后来了解到她是特地从美国回来参加培训,然后准备参加美国的GMAT考试的。另外班上还认识了很多经历形形色色的同学,甚至还有一个和我住一个小区、年龄几乎相差一代的MM,觉得能遇见这些人也很有趣的事。 当我自我介绍给我的老师--也就是我的师弟时,他问我读GMAT什么打算?当我告诉他我准备考中欧的时候,他犹豫了片刻,慢慢地说了一句“中欧的学生现在也比以前好一些了”,当时我挺纳闷,这个话是什么意思?(现在我明白了,他在间接提醒我要注意的中欧的一些问题,而不愿意挫伤我的积极性)。 当时读这个班的时候只是根据要求完成作业,并没有刻意地准备其他的复习。 在传统的新东方告别晚会上,当我的师弟把我介绍给另一位老师著名的WCC时,他疑惑地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读GMAT有啥打算?",我的师弟赶紧帮我圆了场(言下之意,我想他是想提醒我,不要把MBA想得太美好,要考虑适不适合和投入产出比,我也非常明白这一点)。 -备考和考试 读完班后,根据新东方的建议自己规划备考的计划。主要安排在下班后把新东方材料反复做,后期做模拟题时也是郁闷得不行,满目疮痍。期间LP一直帮着带孩子,LP真的不容易! 准备模拟试题时主要用网上的GWD题库,不过由于时间比较紧,只做了4套就去考了。那时也不知道CD,机经也看得不多。在考场时,时间控制有所失误,误算了2分钟,少做了两道题,放弃了1道题。 在填报免费送成绩单的五所学校时,记得是填了中欧MBA,中欧EMBA,接着随手添了哈佛、斯坦福等学校,自己知道国外的学校应该没有自己的份,而且第一次考GMAT成绩好不到哪里去。最终结果还算满意 710,基本达到预期设定目标700分。 -Essay准备 根据中欧的Essay要求完成了Essay,当时也不知道CD,也不太理解Essay的重要性,同时自己对自己的经历也是蛮有信心的;所以大致看看Essay把问题都回答了,就认为是完了。什么请别人润色呀,Mocking Interview之类根本想都没想过。 请原先公司的老板,一个荷兰人,替我写了推荐信;另外请我的另一个同学写了另一封推荐信。明显感觉我的荷兰老板真是认真,而且很严格地遵守了写推荐信的要求,把封好的信封给了我。而我的同学则让我看到了推荐信内容。
-报名和材料递送 不久后就把材料亲自送到了中欧的招生办,接待我的DD是上外毕业的,很客气,他陪着我到财务处交了报名费,一路不停地替我介绍中欧2008年最后一轮的报名情况,而且一再地帮我打消年龄的顾虑;他告诉我2008年报名中欧MBA的有3个博士,我是其中之一,读MBA课程应该可以跟得上;其他两个都有海外背景(另外说一句,我在原先那个外企属于比较倒霉的,因为一直就负责技术架构工作兼项目经理等多个角色,又加上公司成本控制,和海外开会基本靠会议电话和视频电话,一直没能争取到去国外培训和短期工作的机会,当时我们部门除了我老板的秘书和我外,几乎都获得了1个月到1年的海外培训和工作的经历,这点是后面申请中欧mba的弱项)。另外还特地问我身份证是否是外地的,外地的同学可以申请欧盟奖学金(估计2008年该项奖学金钱会比较多,适用面会比较广;根据我的经验,因为无论哪个学校每年的奖学金都不同的,不一定适用于2009年和以后几届,所以请CDer注意)。 当时他莫名其妙地说了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中欧MBA的周期是18个月,我们觉得有些学校只读12个月有些短。(因为原先只关心海外的MBA学制,原先我以为他指的是INSEAD,后来才明白它隐含指的长江商学院,因为即使从现在看来INSEAD和中欧根本不是在一个档次上的学校,但是当时对长江还不了解,根本没有想到是这个含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8 7:50:0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