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BA教育模式:道与术之结合 林毅夫教授还认为作为一个引导时代变革的领军人物需要有"道和术"的完美结合才能把握天时、发挥地利、赢得人和,在快速变革的大时代环境中掌握先机开创新局面。从MBA教育的角度来说,"道"是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的运动规律;"术"是管理学,研究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产品的营销。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MBA正是强调这种"道"和"术"的结合。 林毅夫教授认为经济学应研究中国本土问题,经济中心基于对中国经济现象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解释,而非生搬硬套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心重点还不仅是单纯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结合,还在于对中国经济的研究,提出自己的理论,用它指导国内MBA教育。中心的老师教管理对经济学也有帮助。传统经济学中"人"的面目一直是模糊的。因为要从中国经济现象入手,现象背后都是企业里的个人。在大环境动荡不平的现状下,他们怎么思考,怎么行动,遭遇什么困难,研究经济理论要从这个层次去抽象,反过来把个人的遭遇变成大的图景,提出能够解释中国变化的来龙去脉的理论,用它来指导学生看大的环境、格局的变化规律,理解他自己遭遇的困难和成功的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在大环境中的位置如何,下一步是否还会成功,蕴藏哪些机会,看清这些要有高超眼光。根据本土现象的研究所提出的理论,对高层管理者成为领军人物有很大帮助,也为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北大国际MBA也采取了中美合作办学的方式,美方对标准化管理有经验,也能利用市场环境,但把握不住大的变化,不研究哲学。可以说,美方合作伙伴"术"的部分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是"道"的部分强。有一部分教授教学生抽象的、原则的东西,如何应用理论看现象,把这个思想贯穿在课程中,给学生讲《老子》与《金刚经》。从毕业生的反馈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事业中真正应用的还是课程中所讲的大道,学生觉得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意识形态化,或者舍本逐末,能够抓住大道,作出大的判断决策。 北大国际MBA是一个规模很小的项目,却得到市场的高度评价,这不仅在中国,甚至在发展中国家,都是有其特殊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 在前不久举办的"商学院与中国 ―― 2005院长圆桌论坛"上,一位记者向在座的商学院院长们发问:"我头两天采访了一个乡镇企业家,他刚刚获得MBA学位,我问他学到什么,他说没有,而且表情非常的痛苦。我之所以提到表情,有人表情坦然的回答,没有。举例来说,这位乡镇企业家是农村城市化进程非常典型的代表,你们给他什么东西?" 院长们的回答不一而足:商学院是一个加油站;管理没有充分条件;因为市场上的需求确实千变万化,所以导致我们管理理念也出现差异化;MBA是知识+经验提升;跟咱们考试制度有关系,我想要的学生进不来,我不想要的学生进来了;等等。但没有人理会"这位乡镇企业家是农村城市化进程非常典型的代表,中国的MBA教育给他什么东西?" 中国的MBA教育本土化已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各个商学院的本土化运动也进行得有声有色,然而仅限于案例库建立,师资的再培养等等举措。这一切远没有北大国际MBA来得彻底。 中国MBA教育一场彻底的本土化重建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