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百里长青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友答疑] 北大国际MBA(BiMBA)2008MBA申请-在校生答疑帖

[精华]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08-5-9 11:03:00 | 只看该作者

引言 问题的提出

引言 问题的提出
    

联想的故事在作家凌志军的笔下异常精彩:二十年间一个本土企业所要经历的一切,都在联想身上找到了印记,可以说,特定时代所该有的中国特色,联想都有:他们也曾在最初,费尽心思地把自己的公司罩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名下,靠着这块国字招牌建立自己的权威性与合法性;他们也曾在灰色地带,左奔右突,寻找自己的第一桶金;总是在政策与权力的迂回中,寻找自己想要的起跳板。而到了辉煌阶段,他们又同样面临人员的新旧交替与人事纷争。著名的柳倪之争,很难简单地归结为技术派与资本家的冲突;而少帅级人物杨元庆与郭为最后的各立门户,也隐含着作为中国企业家才有的用人方面的利益权衡。

比起同一位作家讲过的微软的故事,联想的故事少了些激越昂扬、让人心驰神往的东西,而多了一些无法回避的中国现实之境。甚至一般的读者也能在联想的发展中,读到那种可以意会的无奈与妥协,迂回与折中。即便是人才机制,也让同样身处局外的我们理解,并非优秀的人才就有用武之地,一切还得看中国大的发展和转型环境所提供的机会和制约和企业当时的现实之需。

在中国,并非所有的企业都与联想有着相同的经历,但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它的生死存亡都应和着这个社会的脉动。企业家,经理人,识时务者为俊杰。

中国的MBA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MBA能否真的为企业家,经理人在行进中拨开中国社会迅速变革过程中的重重迷雾,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

142#
 楼主| 发表于 2008-5-9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MBA教育需要新的模式

中国MBA教育需要新的模式
    

在西方,MBA所代表的技术化管理为企业创造了超额利润。当MBA被引入中国时,对于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的渴求使得MBA教育迅速获得良好声誉。然而,当中国的MBA被理所当然地赋予更多的光荣与梦想时,这些被教育出的管理技术专家却往往难以适应新的角色:中国的企业领导人。

带着对当前中国MBA教育的疑问,我们访问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主任林毅夫教授。经济中心旗下的北大国际MBA(BiMBA)项目在《财富》(中文版)2005年中国工商管理教育调查中荣获"中国最具市场价值的MBA"。为什么一个以研究经济为主要任务的研究中心主办的MBA却在国内众多MBA项目中脱颖而出,在《财富》杂志以及其他多个机构的评比中,领先于商学院、管理学院主办的MBA而荣获第一?

林教授指出,中国人讲做好一件事必须依靠"天时、地利和人和"。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人和指的是内部管理,怎样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的目标而携手奋进;地利指的是选准企业的定位,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天时则是指大的社会、制度环境变化给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MBA教育起源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那些国家大的社会、制度环境相对稳定,因此,国外的管理学者不太重视天时的研究,相应地,国外MBA教育注重的是地利和人和,强调怎样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合理激励机制,利用经济中现有的优势,把企业作大、作强;但是,缺乏怎么适应大的社会、制度环境变化,以及把握这种大变革所可能带来的机遇的教育。中国既是一个转型中国家、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大的社会结构、制度环境的变化不断,其中有许多商机,也有不少陷阱,作为一个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需要有驾驭这种大格局变化的能力,抓住大变革带来的机会,从容应对出现的挑战,避免随时可能出现的陷阱,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转型快速发展的国家里,一个好的企业家最重要的素质。

国外MBA教育所缺的,正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长处之所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自1994年创立以来,即以研究、参与、推动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为主要职责。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所有教授们全部在国外受过完整的经济学、管理学教育,但是,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特色更在于每一位教授都亲身经历了中国这场翻天覆地的制度变革,有一大半下过乡当过知青,了解中国最真实的社会底层的状态;他们同时也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的最初受益人;其中有多位从八十年代初以来,就积极参与了中国社会经济制度改革政策的制订,在1990年代初从国外学成回国以后,继续参与并推动了许多重要的改革。而且,他们在研究中国的问题时,并不是简单的照搬国外现成的主流理论,而是,根据他们对中国现实状况的深入了解,总结归纳出新的、能够解释、预测中国社会变革的理论。在创办北大国际MBA时,即以把中国大的社会、制度变革的教学和国外的管理教育的结合作为指导思想,这种创新的模式从一开始就获得MBA学员的热烈欢迎。在北大国际MBA的课程中,周其仁教授的《中国商务活动的制度环境》和林毅夫教授《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一直是课评最高,最受欢迎的课。周其仁教授对经济学理论的个性化解说和对中国经济现象的独到理解,林毅夫教授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深刻把握和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现实的广博视野和特有视角,每一次的"传道、授业、解惑"都让身为企业家、经理人的MBA们感到豁然开朗、受益匪浅,视为"指点中国发展之迷津"。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所主办的北大国际MBA这种模式创新无疑是北大国际MBA在《财富》和许多其他机构的评比中获得第一的原因。北大国际MBA的模式创新也给我国和其他转型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MBA教育开创了一个新的值得学习的新模式,这种强调掌握"天时、地利、人和"的MBA教育,更适合于处于快速变革、快速发展国家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需要。

143#
 楼主| 发表于 2008-5-9 11:05: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MBA教育模式:道与术之结合

中国MBA教育模式:道与术之结合
    

林毅夫教授还认为作为一个引导时代变革的领军人物需要有"道和术"的完美结合才能把握天时、发挥地利、赢得人和,在快速变革的大时代环境中掌握先机开创新局面。从MBA教育的角度来说,"道"是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的运动规律;"术"是管理学,研究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产品的营销。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MBA正是强调这种"道"和"术"的结合。

林毅夫教授认为经济学应研究中国本土问题,经济中心基于对中国经济现象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解释,而非生搬硬套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心重点还不仅是单纯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结合,还在于对中国经济的研究,提出自己的理论,用它指导国内MBA教育。中心的老师教管理对经济学也有帮助。传统经济学中"人"的面目一直是模糊的。因为要从中国经济现象入手,现象背后都是企业里的个人。在大环境动荡不平的现状下,他们怎么思考,怎么行动,遭遇什么困难,研究经济理论要从这个层次去抽象,反过来把个人的遭遇变成大的图景,提出能够解释中国变化的来龙去脉的理论,用它来指导学生看大的环境、格局的变化规律,理解他自己遭遇的困难和成功的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在大环境中的位置如何,下一步是否还会成功,蕴藏哪些机会,看清这些要有高超眼光。根据本土现象的研究所提出的理论,对高层管理者成为领军人物有很大帮助,也为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北大国际MBA也采取了中美合作办学的方式,美方对标准化管理有经验,也能利用市场环境,但把握不住大的变化,不研究哲学。可以说,美方合作伙伴"术"的部分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是"道"的部分强。有一部分教授教学生抽象的、原则的东西,如何应用理论看现象,把这个思想贯穿在课程中,给学生讲《老子》与《金刚经》。从毕业生的反馈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事业中真正应用的还是课程中所讲的大道,学生觉得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意识形态化,或者舍本逐末,能够抓住大道,作出大的判断决策。

北大国际MBA是一个规模很小的项目,却得到市场的高度评价,这不仅在中国,甚至在发展中国家,都是有其特殊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

在前不久举办的"商学院与中国 ―― 2005院长圆桌论坛"上,一位记者向在座的商学院院长们发问:"我头两天采访了一个乡镇企业家,他刚刚获得MBA学位,我问他学到什么,他说没有,而且表情非常的痛苦。我之所以提到表情,有人表情坦然的回答,没有。举例来说,这位乡镇企业家是农村城市化进程非常典型的代表,你们给他什么东西?" 院长们的回答不一而足:商学院是一个加油站;管理没有充分条件;因为市场上的需求确实千变万化,所以导致我们管理理念也出现差异化;MBA是知识+经验提升;跟咱们考试制度有关系,我想要的学生进不来,我不想要的学生进来了;等等。但没有人理会"这位乡镇企业家是农村城市化进程非常典型的代表,中国的MBA教育给他什么东西?"

中国的MBA教育本土化已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各个商学院的本土化运动也进行得有声有色,然而仅限于案例库建立,师资的再培养等等举措。这一切远没有北大国际MBA来得彻底。

中国MBA教育一场彻底的本土化重建迫在眉睫.

144#
 楼主| 发表于 2008-5-9 11:0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百里长青在2008-5-9 11:04:00的发言:

中国MBA教育需要新的模式
 

在北大国际MBA的课程中,周其仁教授的《中国商务活动的制度环境》和林毅夫教授《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一直是课评最高,最受欢迎的课。

明天就是林教授的课了,很荣幸林教授去世行之前还特意为学生安排授课,有点期待有点激动ing······

145#
发表于 2008-5-9 13:49:00 | 只看该作者

他一定收到礼物

146#
 楼主| 发表于 2008-5-9 15:55:00 | 只看该作者

待更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12 17:20:22编辑过]
147#
 楼主| 发表于 2008-5-9 16:0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mbafans在2008-5-9 13:49:00的发言:

他一定收到礼物

如果太多礼物拿不了的话俺能不能帮林老收着·····呵呵····

我有幸参加了上届同学的毕业典礼,据说在往届的毕业典礼上,林教授都要保持微笑和每个毕业生握手并合影留念,这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啊!我们这届估计是没这个待遇了,我们毕业时候估计林教授在非洲呢······呵呵,今天中午在食堂吃饭,碰到一个同学,说准备擦亮了“炮筒”明天去迎接林教授,呵呵,估计明天到场的“炮筒”不只一个吧。至于课间十分钟,用来签名好了······呵呵

148#
发表于 2008-5-9 17:08:00 | 只看该作者

恭喜一下,这个消息3月份就有传了!呵呵

不过不记得是要选一下还是只要申请就可以去来着!不过BIMBA班小,估计也不会很多人啦!官网还没公布,不过常青的话89不离10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9 19:53:58编辑过]
149#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16:29:00 | 只看该作者

BiMBA 07FT 为四川灾区同胞尽上一份绵薄之力

BiMBA 07FT 为四川灾区同胞尽上一份绵薄之力,捐款16100元。

众志成城,天佑中华,共度难关。

http://bimba07.cn/

150#
 楼主| 发表于 2008-5-17 12:30:00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bimba.edu.cn/ips/article.asp?articleid=5623

当前位置:北大国际MBA -=> 新闻 -=> 最新消息 -=> 正文
 

【社会责任】BiMBA学员捐款地震灾区
                        
 


 发布日期:2008-5-14 15:28:00 来源:[本站]  浏览:[ 188]  评论:[ 0]        字体:   
    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四川本省及周边其他地区都遭受到这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西藏、江苏、北京、上海等地区均有震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3日19时,四川地震灾区死亡12012人,9404人被废墟掩埋,7841人失踪,收治26206人。这场地震给灾区的同胞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和痛苦,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
    地震发生后,北京大学号召全体师生员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抗震救灾、众志成诚,齐献爱心,共渡难关。为灾区人民摆脱困境、重建家园贡献绵薄之力。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首先响应号召,带头捐出了第一笔善款,为灾区人民献上了一份真情厚意。
    北大国际MBA EMBA2006级班委及全体同学也十分关心灾区人民的救援工作,张超、杨茂华等同学和班委一起,迅速组织募捐,此刻尚有多数同学正在美国上“领导力”选修课程,百十来个越洋电话,联起了海内外同学们的一片爱心。远在韩国的金能洙同学也响应号召踊跃捐款。至5月13日上午十时许,E06班已募集到人民币十万余元,并已与北京市红十字会取得联系,开设了专项账户,事后将由E06班学生代表与红十字会共同商定善款用途,专款专用。
   地震无情人有情。自然灾害突如其来,无法阻挡,但社会各界在突发灾害面前的强大信心、勇气和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保障。我们希望北大国际MBA项目的师生校友伸出援助之手,与灾区同胞一起,不抛弃,不放弃,携手同心,奋战到底,早日赢得抗震救灾的胜利!
可选择以下捐赠方式:
    1. 北京大学学生捐款由学校团委统一协调组织。募捐所得款项由学校工会、团委统一直接送交灾区有关政府部门或通过其他快速途径发放给受灾群众。捐款人可与本班班主任联系。
 
    2. 北大国际MBA EMBA2006级在北京市红十字会的专项帐户:银行汇款开户单位:北京市红十字会;账号:1100 1005 1000 5300 4066;开户银行:建行北京前门支行; 注明:北大国际MBA (红十字会将制作特别证书留作纪念)
    张超:13901374510 barton.zhang@intel.com   杨茂华:13901252545  dafonxs(@) 126.C0M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 已到尽头 | 【精品讲座】“CCER中国经济观察(CEO)”第13次报告会报道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4-25 09:24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