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fungus)
一类没有叶绿素,异养的真核微生物.除极少数种类是单细胞外,绝大多数是由多细胞组成的菌丝.结成一团的菌丝称菌丝体.菌丝分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两种:有隔菌丝是由多个细胞组成,相邻的细胞之间由隔隔开.无隔菌丝是由一个多核分枝或不分枝的细胞形成.所有的真菌细胞的细胞核都由核膜包裹,所以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菌丝是真菌的营养结构,能吸收外界的营养.绝大多数真菌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少数真菌只作无性生殖,或很少进行有性生殖.高等真菌(如担子菌)的菌丝能形成能产生有性孢子的子实体(俗称蘑菇,如左图);有些种类和藻类共生,形成地衣;还有些种类在高等植物的根系上形成菌根。
真菌与细菌的主要区别在于:真菌是真核生物,而细菌是原核生物。真菌比细菌大,一般放大500倍左右就可以看清。真菌细胞内有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等细胞器,而细菌没有。真菌的核蛋白体沉降系数为80s,而细菌为70s。真菌与植物的主要区别在于:真菌贮藏的养料是肝糖,而绿色植物主要是淀粉。
真菌适应性很强,几乎到处都有分布.在自然界里,能分解各种有机物,如纤维素,木质素等,在增加土壤肥力以及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少种类的真菌如青霉菌为人类制造重要的抗生素;酵母可以用于制作面食和酿酒(酵母在无氧的环境下可以把葡萄糖转变为酒精,而面粉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葡萄糖,所以放久了的面团会有酒味),曲霉也可以用于酿造业;很多真菌还可以做成美味佳肴...但也有一些种类危害人类健康或给人类带来各种经济损失。但总的来说,真菌对人类还是大有益处的。
病毒
病毒是世界上最小的生物。但是它们的起源不详。它比细菌还小百倍,仅仅比蛋白质分子略大。它的大小用纳米(nm )表示。一纳米是十万分之一毫米。我们衡量一个原子的直径用埃来表示。一埃是十分之一纳米。由此可见病毒是多么微小。
病毒的一级分类:DNA病毒;RNA病毒。二级分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结构极为简单。大多数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并且,一种病毒只拥有一种类型的核酸,要么是DNA,要么是RNA。病毒的蛋白质外壳--衣壳组成成分较复杂,上面有各种不同类(如图:HIV病毒--艾滋病病毒)型的受体,多糖等。
病毒的繁殖:病毒是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物。它不能单独进行繁殖,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它的增殖方式称为复制,整个复制过程称为复制周期。概括起来分为: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等5个步骤。
噬菌体
吸附:病毒粒子借衣壳上的受体与宿主细胞“粘附”在一起,否则,病毒粒子将不能侵入宿主细胞。
侵入和脱壳:病毒粒子被宿主细胞通过吞噬作用给“吞进”了细胞。在细胞里,它通过各种酶的作用将衣壳分解,使病毒粒子核心的核酸进入宿主细胞核或游离在细胞质中。但有些种类的病毒只是把它的核酸送入细胞,而把衣壳留在细胞外面。
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病毒的核酸在细胞内借助于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系统和酶系统不断的复制自己的各种组成成分。当到达一定的数量以后,会组成新的病毒粒子。以各种方式释放出来。有的是使宿主细胞破裂死亡,使病毒粒子释放出来;有的以出芽的方式从细胞上“长”出来,比如流感病毒...
病毒的用处:病毒虽然可以使人得病,但它们却大有用处:它们是遗传学研究的主要材料;细菌病毒可以使病原细菌死亡;昆虫病毒可以杀死害虫,而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害虫也不容易产生抗药性..
鹦鹉螺
鹦鹉螺属于头足纲中的四鳃类。古老的头足类也都像鹦鹉螺一样,有不同形状的贝壳。但到现在它们大都已经灭绝,唯一剩下的只有在海底生活的鹦鹉螺了,所以鹦鹉螺是一种“活化石”,属于国家保护动物,很久以来便是动物进化系统研究中的很有价值的材料之一。
鹦鹉螺是一种底栖性的动物,平时在海底爬行,偶然也漂浮在海中游泳。它的游泳方式跟乌贼相仿,是利用它的两片互相包被的漏斗喷水进行的。鹦鹉螺的触手数目很多,一共有90个。其中有两个合在一起变得很肥厚,当肉体缩到贝壳里的时候,用它盖住壳口,这与腹足类的厣的作用相当。
世界上生活的鹦鹉螺一共只有3种,数量也不多。它们的贝壳很好看,珍珠层很厚,可供玩赏或制造工艺品。
海底“天文学家”--鹦鹉螺
鹦鹉螺属软体动物头足纲,早在距今5亿多年前就出现了,分布在全球范围内,有350多种,与它同类的章鱼、鱿鱼、乌贼等在进化发展中身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身体外的壳有的转入身体里面,如乌贼。有的仅仅留下一层胶质的薄膜,如鱿鱼。还有的壳已经消失了,如章鱼。它们游泳的速度加快了,可是惟独鹦鹉螺的壳自从演变成现在的模样就没有多大变化,只有6种,所以它是现存软体动物中最古老、最低等的种类,也是研究生物进化、古生物与古气候的重要材料,有“活化石”之称。稍有变化的是生活的环境从原来的浅海移居到200~400米的深海中。白天在水下,晚间浮出水面。
鹦鹉螺的足在头部,所以称头足类,依靠身体前端的几十根触手搅动水流进食,如果前后水平运动,则是靠吸水排水;鹦鹉螺上下垂直运动则靠的是壳内众多的气室,气室间有一根充满血液的连接小管,充气和排气,充满气体就上升,排除气体就下沉。所以说鹦鹉螺的结构设计是自然界最奇妙的设计。
鹦鹉螺的气室是一间一间形成的,最外边的一间是最新的、最大的。到目前为止最多的有38间。鹦鹉螺壳的构造不仅美丽而且坚固,它的曲线是一种对数函数,能够承受2000千克的压力。
鹦鹉螺气室上有许多环纹称为生长线。同一个时代的鹦鹉螺化石,其生长线数目是一样的。但是,这些生长线数目随年代的不同而变化,研究化石的鹦鹉螺,从远古到现在,生长线数目越来越多。据研究,生长线的数目与当时月亮绕地球一周所需要的天数是一致的,远古时期,月亮距离地球近,绕地球一周的天数少,所以生长线的数目少,现在的鹦鹉螺的生长线有30条,正好与现在月亮绕地球一圈所用的时间一致。鹦鹉螺壳记录了月亮与地球的旋转的关系,所以鹦鹉螺有“海底天文学家”的美誉。
鹦鹉螺分布于马来群岛、台湾海峡和南海诸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