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zhaobing1704在2007-6-21 10:04:00的发言:我没有了解过我朋友的职业定位,因为那时(3-4年前)我还不知道mba还有职业定位这种说法。总之,正如dannywhw所说,至少一个教训就是mba前要想明白自己的定位。这不就是分享失败的收获么?我记得以前同他聊过,他的解释是,他的英文不好(老一代移民),所以求职四处碰壁(现在想起来可能就是职业定位不准),劝我们这些后辈,在外国看来还是理工科搞技术容易生存下来,既然来了外国还是安心拿出硕士博士再说。 另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是国内MBA的一个老毕业生,外企技术高管,40多岁。我和他成了朋友后无话不谈。接触下来,发现,这些职位外表光鲜就是淘汰率太高,使得不少人中年危机感很重。在中国的外企,说得不好听点,都没啥打算做百年老店,我看很多都是抱着赚一票就走的心态。年轻时候不觉得,但是后辈个个后生可畏(你看看最近国内MBA申请人的水准和前两年一比就明白了),一过40,马上感到自己地位受到强烈威胁。毕竟mba的收获没有能量化的标准,比如科研文章的数量,影响因子等等。这样年龄一大,管理上面似乎后来人都能接上手并无强项可言,科研学术上比不过刚出道的小硕士小博士们。语重心长劝我,不要太着急去读MBA,先在技术上搞好,多发表科研论文研究成果拿到学位,这些都是一辈子跟着你的。如果套用一句俗话,这就叫降低MBA的职业风险,这些不都是有利的收获么? 所以,不一定要讨论失败的案例,前辈人的指点如果能拿来讨论分享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尝试。 我了解的还不多。 有技术背景再加上管理经验应该还是最稳妥的. 此外理智的个人理财, 也为40以后的生活做了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