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春假中组织了global trip,五个地方数中国最火。70多人报名,名额只有30个。回来后大家互相交流,无非是惊叹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惊讶于环境污染。一个同学提出了一个我从来都没听过的观点:中国缺少diversity。很少人说英语,街上也很少见其他种族的人。 仔细一想,确实是这样。我跟他解释: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发展起来的社会,但不象美国一样,是一个移民国家,很少有其他国家的人移民到中国来的,所以中国人种构成很单一。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都学过英语,因为大多数人没有必要说英语,所以说得不好,不好意思说,逐渐也就忘记怎么说了。 Diversity这个概念,还是在一家美国公司工作以后才接触到的概念。当时也不理解HR为什么老搞这个概念,难道是要多招女性员工?中国也没有黑人可招啊。 到了美国以后,才逐渐理解了diversity这个概念的广泛和重要。第一印象,看人就知道。我体重80公斤不到,国内就有人叫我胖子。美国人胖起来简直没谱,没见过都想像不出来。比如我就见过大腿比我腰还粗的。第二印象,残疾人工作和生活空间比国内广泛。停车有专用车位,车子有专门改造过便于轮椅上下的,学校里也有教授,同学开车电动轮椅出入,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呆了更长时间,有了更多感受。五十多岁的老秘书,银发苍苍的女招待,开了一辈子邮政车的老头,还有不满政府税收政策选择性流浪的无家可归者。多跟美国同学聊聊天,知道美国很多人满足于这些简单的工作,并不一心想着往上爬,挣大钱。当然有另一个极端,在商学院也能看到学习极端用功的美国同学,也惊诧于真正enjoy IB一周80-100个小时工作时间的狂人,在case 上也能看到三十出头就到大公司当CEO的哈福毕业生。正是这些人驱动着美国不断创新,保持全球的领先地位。重要的是,社会对不同人的不同选择给予了足够的尊重,社会才能有这样的diversity。让一个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正是:同一个世界,多样的梦想。 反观国内的情况,却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从小就要考高分,将来好上清华北大,出人头地。工作了要比收入,公司名气。结了婚还要比老公,比老婆,将来再比孩子。是否有很多人感觉很累?感觉很累的人想要改变一下,是否有感觉到社会的压力不容你有另一套价值标准? 回过头来说选校。现在有很多人非top10不去,M7更好,最好是top 3,能上Harvard最牛。工作上,IB,PE,VC第一,Consulting第二,Corporate第三。我认为这是一种价值观,也许现在甚至多数人都持这种观点。但是,还有少数人有另外的价值观。他们会考虑除排名以外的其他各种因素,找工作的时候也不是唯IB第一。两种价值观不是谁对谁错,谁好谁坏,而是你更喜欢那个,那个更适合你。关键的是尊重。尊重对方的选择,而不是要强出头争个高下。 也许你觉得只有牛人才能进IB,所以我就是牛人,请不要轻蔑去corporate工作的同学。也许你觉得去IB的都是工作狂,也不用觉得里面工作恐怖得一片昏天黑地。个人兴趣,价值观和家庭情况都不一样,没法去比较这些选择。 对于最近选校帖子引起的争执,说实话,比去年好多了。可是仍然象某位同学讲得,这种帖子杀伤力太大。即便是在校同学,处于对母校的感情,也可能一时意气,伤了和气,也没达到楼主的目的。有鉴于此,提几个建议: - 选校不要变成比校。大家尽量说事实,数据,而不要轻易下结论。Business week排名还有好多项打分呢,不要因为一点就说一个学校好,强。即便是Business week排名,不是也还有诸多争议的地方吗,所以就算有各种事实数据,也不要轻易下结论,相信楼主自己的判断。
- 各校的fans,少发“I support XX”, 或者“absolutely XX”的帖子。这种帖子没有任何实质内容供楼主参考。难道你们可以投票决定楼主去那个学校吗?他/她会那么听话吗?非在校生和校友,更应避免发这样的帖子。
- 楼主们,如果要了解一个学校,可以去校友答疑提问,现在也有录取新生专门的帖子,上那里问,有更多校友答疑。在此环境下,意见也较少受感情因素影响。
- 别再出现XX PK XX类型的帖子啦。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