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考日记070319 我的RC观 CD上有很多前辈NN如小安、携隐对RC有很好的总结,我来狗尾续貂,尽量不赘述NN写过的,只是想告诉大家当OG RC读了N遍,并总结后形成所谓的文章/考点敏感性,即戴着GMAT偏光眼镜去“领会”文章: 第一步 读文章 现在我会注意以下point,而不是以前那样读过翻译过就对这些考点“视而不见”。 1、 时间线索 比如OG11 P352页文章,文章开始的During the 19th century,我第一次读是没有感觉的,但忽略了它的存在,就不容易做对题16,因为它是主题句啊,后面分年代按时间顺序来论证的。 再比如OG11题85的C选项:report new research findings,如果我们注意文章第一个词:In 1955,就会迅速推出该finding并不new。 2、 形容词/副词 读GMAT RC很痛苦的地方之一就是文章的“暧昧”,作者很少鲜明的摆立场,也很好理解,商界不是科学界从来没有绝对,只有人的主观,而表现人主观程度的词语就靠形容词/副词了,这样例子很多。 OG11 P364页文章 第5行的useful,如果读完就感觉“有用”还不够有用,后面的题50就在考察作者的态度,作者用useful明显正评价拉; 再比如 P346页文章 第16行的Presumably,作者又犹抱琵琶半遮面,要小心了,果然后面的题4就考察了这个point。 3、 双重否定 虽然双重否定等于肯定,但中文中的双重否定往往另有其意,比如“我不是不想去交女朋友”,和“我想去交女朋友”意思是不一样的:) 英文亦然,如P368页 第10行的“even no unfair practices”,果然这句话在题59成为了考点。 4、 比较 GMAT很不喜欢孤立的事务,总喜欢拉郎配,比较来比较去的,这也是考点密集处。 如P352页文章 第30行 more thorough and accurate ,我读到这就想了,为什么“women’s advocate and women statisticians”要more呢,果然在题目20成为了考点,是因为他们认为之前的census不够more啊。 5、 取非思维 取非思维多以比较的形式出现,之所以拿出来单独强调是因为要强调这个思维: 比如P362页文章 题45,我们回到文章 第25行,对其取非,就有了D选项。 6、 合理预测 我读中文报纸的时候,为什么能一目十行,因为读一段开头基本能预测到他要说什么了,比如读到“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我想读者对省略号一定能猜出是什么吧?没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实英文也有这样的合理预测,简单的比如not only,but also,但其背后的逻辑意图,我再赘述一下: 如P390 文章 第15行出现的not only but also,除了字面的并列之外,题134 的E选项读者有没有读出呢? 再比如P374文章 第12行的might also就是题78的考点。 【心得】: 1、读完每段,别忘记问一下自己:说了什么,作者写本段的意图,有哪些考点; 2、我基本上是逐词读的,很少跳读、略读,也能记住大部分信息(也可能是OG做烂了,等下步GWD再检验一下:)) 3、有时间的话,还是多读读《Economist》之类,能培养阅读的感觉。 【效果检验】:全部读完,应该在脑海中有一幅文章骨骼,文章说了什么也较清楚。 第二步 做题 1、 读清题干 怎么强调这点都不过分。 2、 明确题型 Main idea/supporting idea/inference等等都有不同的解题办法,不再赘述 3、 带着文章的感觉排错 我的经验是排错能力比找正确选项“更”重要,道理很简单:遇到合适的人决定结婚,和遇到不合适的人不予考虑结婚,哪个更好决断呢?显然是后者,用逻辑来说,前者是充分性判断,需要考虑很多很全面,而后者是必要性判断,不合适直接就可以排除:) 所以,带着文章的感觉做选项时候,我会排除那些无关的、瞎扯的,有时竟能排剩一个,还不快选。不过OG的题目也就是600分的题目,据说GWD的RC选项之间的差异非常诡异,我去试过再来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