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徐复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佛说十善业道经-净空法师讲解 (含159集全文下载)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07-3-28 08:57: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八八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四面,经文第三行看起: </p><p>  【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p><p>  经文这一小段,不愚痴布施,所得的利益就是到『常不忘失,大菩提心』。後面从『是为大士』以下这一行是这一段的总结,就是以十善业修布施的总结。「邪倒」,邪是邪见,倒是颠倒,邪见颠倒就是愚痴。『离邪倒心,而行施故』,这是我们一般讲不愚痴,不愚痴行布施。『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这是总的讲利益。六波罗蜜第一段是细说,从持戒往下都是略说,略说里面我们一定要用前面这个例子,前面这个例子一直贯穿全经。譬如念到持戒,你就要想到不杀生持戒得什麽利益,不偷盗持戒得什麽利益,不邪淫持戒得什麽利益,一直到不愚痴,条条都是如是,佛在下面就没有说了,我们自己要懂得,这叫举一反三。乃至到这个经文的末後「方便」;後面六度、四摄、四无量心、四摄法、三十七道品、止观、方便,每一条都是这样的。譬如说修止观,不杀生修止庄严故、不偷盗止庄严故、不邪淫止庄严故,每一句里头都有十条,我们自己要能够想得到。这是世尊在此地举例而言,落实在我们生活上点点滴滴,无有一法不具足十法,任何一法都具足十法,这个才是止於至善。 </p><p>  这部经一开端教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在佛家概括的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每一法都具足十法,这才真正落实到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我们念佛念这一句佛号,我们现在懂得了,你不杀生执持名号,不偷盗执持名号,不邪淫执持名号,到不贪不瞋不痴执持名号,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是上善之人,声声佛号里面都具足十善业,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 </p><p>  不愚痴行布施的别报,单单讲这一条果报,『恒生正见』,「恒」是永恒,「正」是正知正见;换句话说,就是宗门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常生智慧」。他见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晓得他为什麽常生智慧,他不愚痴行布施,得这个果报。我们平常是不是这样修学?『敬信之家』,不但自己生正知正见,这一句当中这个点不能要,这是一句,「恒生正见敬信之家」,他受生不会受生在一般人家,决定是生在正信佛教家庭之中。为什麽?他自己有正知正见,自己不具正知见就不会生正知见之家,这是感应。孔夫子在《周易?系辞传》里面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见欢喜正见,邪见欢喜邪见。所以古人曾经教人,观察这个人,这个人是正人还是邪见之人,从哪里看?看他的交友,看他跟哪些人在一起做朋友。他所交友的都是正知正见,这个人决定是正知正见;他所交往的这些人是邪知邪见,他也难免知见不正,一定的道理。所以观友知其人矣。 </p><p>  既然正知正见,必定『见佛闻法,供养众僧』,这是亲近三宝。诸位必须要知道,世出世法里头,亲近三宝是大福德之人,也是大智慧之人。可是三宝在今天的世间衰微了,衰微在只有形式的三宝,没有实质的三宝。诸位要晓得,实质的三宝才管用,我们才能真正得福慧。实质的三宝,《坛经》上讲得很好,六祖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所以他教人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觉、正、净是实质的三宝,佛法僧就是觉正净。但是现在人认识佛法僧,不知道佛法僧的内涵是觉正净。提到佛,就想到佛像;提到法,就想到经典;提到僧,就想到出家人。想错了,於是得不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p><p>  住持三宝对於佛法的弘传、修学非常重要,不能缺少;你有实质,你没有形象,实质也就落空。佛菩萨教导我们,见到佛像要想到觉悟,觉而不迷,供养佛像真正的意义在此地;见到经典,不仅仅是经典,只要见到书本、见到文字,立刻就能够想到正而不邪,这就真的皈依法,真的你见佛、见法了;见到出家人就想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你就真的敬僧。见佛、闻法、敬僧是这麽讲法的。所以这个形象的三宝,它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没有这个形象,我们是非常健忘的,无量劫来随顺习气烦恼,自然就被烦恼带走。所以为什麽我们要供养三宝,目的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就是形象上的三宝给我们最大的恩惠,否则的话,哪一个来提醒我们? </p><p>  觉而不迷,怎麽样觉法?正而不邪,怎麽个正法?净而不染,怎麽个净法?这些大道理都在经典之中。所以佛教诫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读诵是枢纽;常常读诵,常常为人演说,演是做到。十善业道是佛门的基本课程,不管你修哪个宗派,不管你修哪个法门,大乘也好、小乘也好,显教、密教,宗门、教下,这是共同科目,统统都要修的。有共同科目,这个才是佛弟子,现在人讲,叫佛教徒。没有这个基础,那就是天台大师讲的「名字弟子」,他老人家讲的六即佛,「名字即佛」。六即用在我们身上,那就是「名字佛教徒」,有名无实。真干,真干就入观行位,那是观行位的佛弟子,真干。干到真正有成绩拿出来,这就是相似位的佛弟子。 </p><p>  哪些是相似位?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是相似的佛弟子。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是真的佛弟子。真佛弟子都从十善业道上紮根的,我们舍弃了十善,在菩提道上一步都不能前进,这是实话。为什麽?没有十善业道,你就没有起步,菩提道上一步你都没有踏上。於是我们就晓得,学佛多少人在佛门之外,门槛没进去,具足十善业道才踏进门槛,然後你步步向前进,你是入了佛家的大门。 </p><p>  我们如果将菩萨五十个位次来做比喻,十信位,这是大门,初信入门,到十信是大门里面;十住菩萨是进了二门,十回向菩萨是进到三门;地上菩萨是入室,登堂入室。大门、二门、三门,很多同修没有见到过,如果诸位到中国去旅游,仔细留意,古时候大富人家在北京还有四合院,四合院里面就有大门、二门,没有三门,但是你到雍和宫去看,就有大门、二门、三门。雍和宫是从前雍正皇帝作王子的时候所居住的房子,他做了皇帝之後,把他自己住宅捐献出来作佛寺,这是正信,捐献出来是供养三宝。所以看看这个建筑跟一般民间建筑就不一样,庭院很深,四合院有一进、二进、三进、四进。在中国大陆上,富贵人家大概都有三、四进。我抗战期间在湖南住过一年,我住在衡山。我住的那个房子曾经就是一个大富人家,他家里房子是四合院,三进,最後面是花园,相当富有的人家,在那个时候没落了。後世的子孙人口很稀,人不多了,这个族衰了。可是你看到他家庭这个建筑,就晓得那不是一个普通人家,所以庭院深深。 </p><p>  我们自己总要晓得,我们现在在佛门里面是在门外、还是在门里?我们跨进了大门,我们还能不能进入二门?只要进得大门来,真正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肯定得生。在这个世间什麽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只有念佛往生是真的。假的我们要放下、要舍弃,真的要紧紧抓住,决定不能放松。所以不痴行施,才能够生正信之家。今天我们佛教居士林、净宗学会,跟诸位说,这是正信之家。我们天天在此地研究、讨论、修学正法,我们虽然没有生长在一个佛教家庭,可是今天我们有这个殊胜的因缘,我们居住在这个环境就是生正信之家了。在这个地方我们有缘见佛、闻法、供僧,这个缘多殊胜! </p><p>  见佛是见性;闻法明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搞清楚、搞明白了;供僧是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不仅是我们常住住众,不分国土。我们不说「国家」说「国土」,国家的范围小,没有离开地球,国土的范围大,国土是一尊佛的教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叫国土。在太虚空当中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叫做供养。供养之中去修学,修学什麽?修学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供养是福,清净不染是慧,福慧双修。『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无上菩提心,念兹在兹,无上菩提心都落实在生活当中,这是不痴这一小段。&nbsp; </p><p>  後面总结,总结以十善业修布施波罗蜜,『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如是」就是如前面所讲的。世尊在这一段里头是细说,往下都是略说,我们要懂得他说法的义趣。好,今天时间到了。</p>
122#
 楼主| 发表于 2007-3-29 21:28: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八九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四面倒数第三行: </p><p>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p><p>  从这以下所讲的功德利益,就是前面第一条我们所念到的行十善布施。以施庄严故,就是「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总说,往下都是总说,就不用一条一条的细说了。但是从前面佛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告诉我们,人在这个世间,谚语常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意思实在是无限的深广,我们一生果报当中也非常复杂,极其细微的小事情,无一不是有前因的,我们从这里看,你就晓得这个因之复杂。 </p><p>  同是行布施,这个布施里面不管是大小,舍一文钱也好、舍亿万财也好,无论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十善具足,那个福报是圆满的,没有一丝毫欠缺;十善里头有一条欠缺的,这个果报里就不圆满。看你在果报当中,你还有哪些不如意的事,我们现在一想就晓得了,在修因某些地方有了欠缺,所以果报不圆满。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能体会到什麽叫「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什麽叫做「自作自受」,我们才真正明了。这个因果实在讲太细密了,唯有真正体会得、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心才真的安住下来,绝对不会怨天尤人。为什麽?动一个怨天尤人的念头,我们又造了不善业,招得来生不如意,这是事实真相。 </p><p>  佛在经上前面举的这个例子,只是一个概略言之,没有详细,详细要像天台大师给我们解释「百界千如」。为什麽?我们学佛学到现在懂得这个道理。单单一个布施里面,布施就具足十善,知不知道?十善每一个条目里面,不杀生这个里面有不杀生的不杀生,不偷盗的不杀生,不邪淫的不杀生,乃至於不贪的不杀生,不痴的不杀生。你这样一观察,那就太细密了。这种观察的方法,天台大师讲《法华经》教我们的,他教我们看十法界,每一法界里面都具足十法界。佛法界里面;有佛法界里面的菩萨法界,有佛法界里面的声闻法界,乃至於有佛法界里面的地狱法界。人法界里面;有人法界的佛法界,有人法界的天法界,也有人法界的畜生法界。每一法界都具足十法界,这就一百界,都是概略的说。一百法界里头,每一个法界又具足一百法界。谁懂得这个道理?谁能够有这种力量去微细观察?「诸法实相」谈何容易!我们今天用浅显的言语来说,宇宙人生的真相,或者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真相,纵然我们能够在一法界里看十法界,还是看的皮毛,还不是深入。深入观察无有边际、无有穷尽,这个彻法底源,根源没有底、没有边。 </p><p>  要怎样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古德常跟我们讲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我们从这一句话,像数学里头套公式,「有心不如无心」。法身大士无心,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还是有心。有心为善不如无心为善;有心落在意识里面,无心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我们要细心向这个里面去体会。往下这都是举要言之,不必像前面这麽细说。前面懂得了,後面你自己就能够体会得了。 </p><p>『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把十善落在持戒上。我们也要像前面那样去思惟;离杀生而持戒故,下面总的说,就是『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底下单单就「离杀生」这个别报,佛在此地省略了,让我们自己去想。离偷盗而持戒故,总的果报是一样的,别报我们应当能想得到。一条一条你去仔细思惟,你会开悟。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得,十善业是修行根本。离十善业不但不能生一切佛法,一切世间善法都不能生。在这里我们就想到,世尊为什麽在这部经一开端告诉我们,「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一句开示要紧,毫分不善夹杂在其中,就不是佛法。诸位要晓得,佛法是纯善之法。什麽是佛法?一真法界是佛法。为什麽会有十法界?修一切善法夹杂不善。十法界里夹杂不善,夹杂不善愈少往上升,愈多就往下坠,不就这麽回事情?夹杂不善多了,这是畜生、饿鬼、地狱。难道地狱里面的人没有修过善吗?没有起过善念吗?不可能的。一切众生心想、造作都是善恶混杂的,就看他是善多还是恶多。善多恶少六道里面人天福报,善少恶多这是三恶道的苦报,即使是在四圣法界,依旧是善多恶少,他还没有完全离恶。 </p><p>  什麽是恶?妄想分别是恶。极其轻微的恶,就是经上讲的毫分不善。他那个不善真的是一毫一分,很轻的不善障道,障碍你不能入一真法界。我们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粗心大意,还以为:「小小戒可以舍,小小不善无所谓,只要大体上不错就行了。」我们常常自己这麽安慰。「大体不错」,跟诸位说,是对待社会、对待别人,要求别人不可以太严格,就是佛法也不可以。为什麽?要求严格他不来了。讲经的讲堂不是学校,他喜欢来就来,喜欢不来就不来,所以不可以太严格。纵然今天我们讲在一块共修,也不可以太严格。真正严格修行道场,古时候大德他们做到了,他们真像上学一样报名参加的,不是说你喜欢来就来,喜欢去就去,不是的。 </p><p>  我们净宗往年庐山远公,这是在中国第一个莲社,同参道友一百二十三个人,这是固定的,绝对不是你想来参加就来参加,你想离开就离开,不是的;大家真的志愿,志同道合在一起念佛共修,那一百二十三个人都成就,这是古时候真正修行道场。我们今天念佛堂开放的,这是什麽?这是接引的道场;接引广大群众的,要求就不能这麽严格。在接引大众当中,有若干时日,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成熟是什麽?我们真想往生。这时候行,看看有多少人,人数多少没有关系。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所讲的,他们志同道合的一共十二个人,十二个人在一个小道场里面进修,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志同道合,这十二个人都成就。 </p><p>  人数最少的,这是一个僧团来说,四个人;换句话说,四个人以上就行了。是把这个事情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我们四个人坚定决心求生净土,这个世间世缘统统放下,那有个小道场,行!确确实实圆圆满满做到六和敬。四个人志同道合不容易找,两个人住在一起都要吵架,都要意见不和,你还有什麽法子!你就晓得四个人同心,那是多麽困难的事情。然後想到远公当年在世一百二十三个人,真是不可思议。古时候那些道场,或许菩萨示现给我们做榜样、给我们做模范,希望我们能够学习。 </p><p>  这是行十善业,着重在「行」字,行就是落实,落实在持戒,戒庄严。「庄严」用现在的话来说,美好、圆满没有缺陷。圆满的意思好,我们持戒才能圆满。 </p><p>  『能生一切佛法义利』,「义」是道理,对於一切佛法的道理明白了。「利」是利益、是受用。持戒在此地是广义不是狭义,因为六度是菩萨行为的准则。持戒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守法。人无论是独居,无论是跟大众相处,都有规律;尤其是跟大众相处,决定要守法。佛陀的教诫决定遵守,所以不一定是那些戒条,凡是经上讲的这些教训都是戒法、告诫,意思要明了,行为要遵守。除这个之外,像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约都要遵守。到人家家里面,所谓是「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要守人家家里面的规矩。每一个人家规矩不一样,像我们佛教的道场,道场这麽多,每一个道场都有它自己的规矩。每一个道场他们定的常住公约都不相同,我们先要去看看,不懂先要问,道场里面有知客,他就是管这个事情的,要向他请教。尤其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前天印度教跟我们说的,印度教最重视的普通礼节,无论是你赠送他们的东西,或者他们赠送你的东西,一定要用右手。他送东西你用左手去接,这大不敬,在我们无所谓,他那里就不行。你送东西给他,一定要右手拿;他送东西,你一定右手来接,不可以用左手,我们要懂得,才能够『满足大愿』。「满足大愿」,就是我们常讲的有求必应,我们有求,愿都能得到满足。这是十善落在持戒上。 </p><p>  为什麽守法就能满足?诸位要晓得,一个人守法得到大众的尊敬欢迎,帮助的人多;常常不守法,人家对你信心没有了,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不会帮助你,你办什麽事情障碍很多、成就困难。所以佛把守法摆在第二,布施摆在第一。布施要真正放下,为什麽?你真正放下你才能守法,放弃自己的分别执着,我就能守法;我不能放弃自己的成见,不能放弃自己的执着,守法谈不上。所以六波罗蜜这个次第不能够颠倒的,它一个环节套着一个环节:不能够布施,不可能守法;不能守法,决定不能忍辱;不能忍辱,你决定不会有进步。它一个套一个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123#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00:08: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九0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四面,最後一行: </p><p>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p><p>  这是说行十善业道,落实在忍辱波罗蜜上。这一段经文,前面这两句全部贯穿下面所有的经文,那就是「举要言之,行十善道」,这个地方就是以『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这样念法这个意思就很完整。这是集结经藏的人在文字上的省略,这个省略是美化文章。中国人无论是在文字、是在言语,都讲求简要详明,简单、扼要,还是详细、明白,符合这个标准就是好文章、好的言语,所以翻译佛经也是遵守这个原则。我们读诵、研究、讲解,一定要懂得文里面所含圆满具足的义趣,都是举要言之。 </p><p>  「忍辱」是很难做的一桩事情,特别是侮辱。在大乘佛法里面,六波罗蜜佛只讲了一个「忍」,而并不是专门指忍辱。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後,翻经的法师把这一条特别加个「辱」,什麽原因?中国古代读书人,我们所称的士大夫阶级,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知识分子。中国人是非常尊敬知识分子,可以说中国立国五千年来,知识分子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怎样的改朝换代,没有不尊重知识分子,所以说选贤与能。过去士大夫阶级有所谓「士可杀不可辱」,中国读书人把侮辱看得非常严重,这是不能忍受的;杀头都没有关系,都可以忍受,侮辱不能忍受。翻经的法师看到士大夫阶级有这麽严重的执着,所以把「忍」下面加个「辱」,如果辱都可以忍,那当然没有什麽不能忍的,所有都能忍了,所以特别用「忍辱」。这个名词我们要晓得,在大乘经原文里,梵文经典,或者今天巴利文经典、藏文经典,都不是「忍辱」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 </p><p>  不能忍,这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我们也看到许多人,甚至於包括自己,你看看你不能忍的时候,那一副德相是什麽样子?照照镜子就知道,现在能录像是更清楚,你看看那是什麽样子?决定不能教人看到生欢喜心,让别人看到生恐惧、厌烦,远离你、不敢接近。这个情形,无论在世法、佛法,都是破坏而不是成就。 </p><p>  我们要想在世出世间法得到圆满的成就,忍是功夫,忍是关键。中国谚语里面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佛在《金刚般若》,这是大家念得很熟的,说了一句名言:「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间无论大事、小事,你要想成就,都得力於忍。「忍」这个意义深广无尽。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人决定不能够脱离社会独立生存,人决定要依靠大众,依靠大众、跟大众在一起生活,不能忍怎麽行?尤其在末法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麻烦多。《无量寿经》,世尊非常感叹的为我们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我们从小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养成许许多多不善的习气,很不容易跟大众相处,这个难! </p><p>  我们看看世出世法,凡是有成就的人,事业做得愈大、地位愈高,愈谦虚、愈和敬,他才得到别人尊敬,得到别人仰慕,一桩事情能教你一生感恩不尽。我过去年轻的时候,做个小公务人员,上班。上班有时候工作不多,我们在办公室里面看看报纸、看看书,这是常有的事情。习气毛病有,坐在座位上不好好的坐,背靠在椅背上,椅子腿前面两个翘起来,躺的是很舒服。我的长官从我背後来,拍拍我的肩膀,我一看赶快站起来,他没有责备我,反而说的真是柔言爱语,他说:「你这种坐法容易跌倒、容易受伤。」他不说别的话,一次教训终身不忘,这个毛病永远改过来了。如果是他把你喝斥一顿、骂你一顿、教训一顿,他走了我还照样翘起来,不是从内心悦服,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他教导我们等於说也给我们上了一堂课,我懂得了,如果我要作长官,我如何对待我的部属,能够得到部属衷心的拥戴,认真负责替我做事,都在一个谦敬。谦虚能够恭敬别人,时时刻刻只要我们留意细心,都是我们的学处。 </p><p>  过去太虚大师提倡的「菩萨学处」,首先要学着跟大众相处;跟大众相处最重要的,要跟大众打成一片。今天我们佛教比不上基督教、天主教,原因是我们不能跟最贫苦的人打成一片,不能过贫苦的日子。昨天天主教有两位修女来看我,我们讲经的时间延误了半个小时,我接见她们。她们在非洲办个医院,告诉我非洲人非常可怜,她们在那边工作了十二年,医院、学校很少,所以病人看病要走很远的路程,才能够到他们的诊所。所以希望能有一辆医疗救护车,来找我,我答应送她一辆车。我们听到非常感动,那些地方我们佛教里面人都不愿意去,她们肯去;而能够跟他们一样的吃苦,没有一丝毫的怨言,跟人家打成一片,全心全力的照顾这些人、帮助这些人。像我们新加坡的许哲修女,她一生也是这样的,心目当中只有苦难的众生,老人、病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跟这些人打成一片。这是希有难得,这是我们极需要效法的,极需要警觉的。 </p><p>  世法、佛法,古圣先贤教导我们,我们自己在哪一个工作岗位上,一定要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这个世界是祥和的。大家必须要互助合作,没有忍辱的功夫就不能成就。忍辱一定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事事要忍,佛教给我们随缘,不能忍就不能随缘;一定要随着自己的意思、随着自己的好恶就难了。殊不知自己的好恶是烦恼,心不清净;能够放下自己的好恶,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个功德就是忍辱波罗蜜。 </p><p>  「庄严」,就是做到尽善尽美,你修忍辱度修到尽善尽美,你得的果报。这两句是总说。「得佛圆音」,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音才是圆音。「具众相好」,相好的因素固然很多,许许多多因素里第一个因素是忍辱。菩萨成佛还要特别用一百劫的时间,这不是短时间,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一百劫修什麽法门?跟诸位说,还是六波罗蜜,不过六波罗蜜里是以忍辱波罗蜜为第一。我们要问:他为什麽要修相好?众生喜欢相好,众生爱相好,佛以相好摄受众生。 </p><p>  确实佛的相好度了许许多多众生,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的,阿难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阿难为什麽出家?为什麽跟释迦牟尼佛学?就是看到释迦牟尼佛的相好。《楞严经》上说的,佛问他:「你为什麽发心出家?」「羡慕佛的相好。」他说:「这个相好不是父母所生的。」这是他修得的。所以,阿难发心学佛不是学别的,是想学相好。你才晓得相好摄受众生,这个力量多强!说老实话,释迦牟尼佛早已经证得究竟圆满的果地,还要修相好吗?做给我们六道凡夫看的。六道凡夫哪一个不想自己相好?个个都想相好。不管你是哪一个族类,也不管你信哪一个宗教,哪一个人不想自己身体健康、容貌相好?都有这个欲望。佛这种示现就是告诉你,你这个欲望可以满足,只要你修忍辱波罗蜜,你的愿就达到了。 </p><p>  事事能忍,时时能忍,处处能忍,忍辱波罗蜜的圆满就是相好光明的圆满。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一个不能忍的人,定就没有法子修。定是佛法,这是不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它是枢纽,统统修禅定。八万四千法门只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修的什麽?全是修禅定。忍辱都做不到,禅定没法子修。所以佛对菩萨讲的这六条修行的原则,它是有次第的,决定不能颠倒。 </p><p>  第一个布施,是教你放下;你要不能放下,你就不会守规矩,守规矩是持戒;你不能守规矩,你决定不能忍辱;你不能忍辱,你决定不会有进步,精进是进步;没有进步,怎麽可以得禅定?所以这六条就跟上六层大楼一样,没有下面一层,决定没有上头这一层。我们要怎样修法?要从布施修。真正放得下,真正守规矩、守法,绝对不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特殊的人物,那就错了。为什麽?离开群众。离开群众得不到群众的帮助;换句话说,你变成孤立了。孤立,无论世出世法一事无成。 </p><p>所以我们细细去观察古今中外,成功的人决定是得到大众拥护、大众爱戴。尤其现在是民主自由开放的社会,竞选凭选票当选,选票就看到群众对你的爱戴、对你的拥护。你平常不能照顾别人,谁肯帮助你?所以跟大众相处是最大的一门学问,跟大众相处,布施、持戒、忍辱这三条做到了,在佛门里面讲,你法缘殊胜,无量功德。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p>
124#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6:35: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九一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五面第一行: </p><p>  【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p><p>  这是讲十善业落实到菩萨行精进一门,他所得的殊胜功德。前面在持戒这一条,经文叫着「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我们把这一句套在这前面,意思就完整了,以『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前面一句贯下面每一句。「进」是求进步,进步一定要「精」,世人都知道求进步,但是疏忽了这个字,所以变成杂进,说得不好听是乱进。这样不但不能成就佛法,佛法是真实智慧、真实觉悟之法,心要一杂、一乱,清净心决定不能现前,真诚心必然被破坏;人要没有真诚,心不清净,魔怨必然是乘机而入。 </p><p>  「魔怨」是讲烦恼,佛在《八大人觉经》里面跟我们讲了四种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这个地方用两个字全部包括了。六道众生无量劫来跟一切众生结下的恩恩怨怨无量无边,所以菩提道上为什麽这麽难走,古往今来多少人修行想成就,最後都被魔怨障碍了。佛在此地提醒我们,障碍因素非常之多,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行不善,起心动念都落在十恶上;再不懂得精进,魔当然就障了道,你怎麽会成就? </p><p>  世间人没有智慧,看问题看得很浅、看得很短,只图眼前的小利,而伤害了永恒真实的大利。唯有有真实智慧的人他看得清楚,他知道眼前的小利决定不是利益,那是祸害,祸害就得要远离。大小乘经论佛说得很多,「十善厚友,十恶冤家」,我们起心动念落在十恶业,是自己给自己作魔怨,魔怨不是从外头来的;「魔」是折磨,自己折磨自己,「怨」是怨害,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真精进,你的精神、时间都集中在道业上,魔怨虽多,没有空隙,它进不来。 </p><p>  譬如佛在这部经上教菩萨:「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世间)苦。」这一切诸恶道(世间)苦就是魔怨。一切诸恶道(世间)不仅是讲六道,而且包括了十法界,什麽法?「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昼夜常念」,常是不间断,日夜不间断,这个心止於善念上,恶念就进不来,这叫真精进。在念佛法门里面,执持这一句佛号是大善,这一句六字洪名是善中之善,你不能够解其义,二十四小时不断的念;现在人业障深重,精神、体力做不到,谛闲老法师就讲得很好:「你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着念。」这样也行,这样也算是常念,也算是不间断,问题是你要守得住,时时刻刻提得起来,这叫精进。 </p><p>  由此可知,「精进庄严」。我们念回向偈,天天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什麽功德?如果没有功德,这个偈就是白念。真精进,拿真精进来庄严,前面所讲的,拿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我们真干!以此庄严佛刹、庄严佛净土。佛净土在哪里?虚空法界无处不是佛净土,所以经上常讲「心净则佛土净」。我们今天为什麽见不到佛净土?心不清净。心为什麽不清净?我常常讲,自私自利,你心就不清净。《金刚经》上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自私自利是我相,头一个关口。这个关口不能突破,所修行全是假的,无论怎麽修,你都在佛门外,你入不了佛门。破了我执,真正做到无我,诸位晓得,这个人才是须陀洹,大乘圆教里面初信位的菩萨,你算是入门了。所以我们自己要常常警惕自己,还有一念私心,还有一念为我,我们自己很清楚,我们在佛门之外,没进门。小乘法里面叫「见道位」,证须陀洹果是见道,初入门「见道」。这个事情难不难?说难不难,说不难也很难,关键在哪里?你自己肯不肯放下?肯放下就不难了。 </p><p>  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间。一念觉,凡夫作佛;一念迷,就是六道升沉。迷是什麽?迷是有自己,念念还是争名逐利。现前这个社会,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地区,我们在周边能够看到的,确确实实都是自私自利,都是争名逐利,这还得了吗?我们要认识清楚,今天世界灾难从哪来的?灾祸的根源是什麽?细心去观察、去思惟,孟夫子说得好:「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这一句话,当年是对梁惠王讲的。今天我们用这一句话来观察世间,确实是孟子所说的,没有一个不是在争权夺利。争夺到最後,就是斗争、战争;最後的结果,世界毁灭。这是现代社会的趋势,我们要看清楚。 </p><p>  人伦常、道义完全迷惑了,过的是什麽生活?纵情、堕欲,这还得了吗?往年印光大师在世,已经把现前这个社会看得非常清楚。这是佛菩萨再来的。如何拯救这个社会,帮助苦难众生度过这个劫难?所以他老人家一生不遗余力的提倡因果教育。因果教育从哪里讲起?从《了凡四训》讲起,所以他一生极力提倡《了凡四训》、《感应篇》、《安士全书》。我们细细想想,这三本书确确实实能够帮助世人度过劫难。怎麽个帮助法?我们自己要学,要通过自己的力行,我们认真学习,依教奉行,自度。 </p><p>  《了凡四训》主要跟我们讲六道轮回的因果道理,果报的事实真相。我们读了之後细心思惟、观察,奠定了信心,你相信种善因必定得善果,造恶业决定有恶报。善恶的标准在哪里?大师拈出《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给我们做善恶的标准。往年我在台北图书馆勉励同学将《感应篇》,《感应篇》文字不多,在晚课每天念一遍,帮助自己反省、检点这一天的功过,希望藉着这个能改过自新,这就是佛法里面的持戒波罗蜜。 </p><p>  而《安士全书》前面的一半,是《文昌帝君阴骘文》详细的解释举例。後一半有三种东西,第一个是「万善先资」,戒杀,说得很详细。第二部分是「欲海回狂」,戒淫。淫、杀是六道轮回的根本,是三恶道直接的业因,不要看到这是小事情,这不是小事情,造作这个罪业必堕三恶道;纵然你肯修福,你福修得再大,也是在三恶道去享福,人天都没有分。恶道里面享福,诸位同修你们现在仔细看能发现,许多富贵人家养的宠物,那真享福报,一家人爱护牠、伺候牠,无微不至,过去生中修的福报。讲经说法也是修福,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要真修,一定要断恶修善,老实念佛,这才能往生。为什麽?西方极乐世界,经典上一再告诉我们,那个地方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的心行不善不相应,佛念得再好、念得再多都去不了,心行要相应。 </p><p>  佛在这个地方跟我们提的,这是真实举要言之,只说了十种、十类,十恶反过来就是十善。「皈依」,皈是讲回头。从哪里回头?从恶回到善。依什麽?依佛的教诲。这一部经就是佛的教诲,这一本经不论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这是佛教的根本法。佛家修行从哪里学起?就从这一部经学起,真正讲修行从这里修起。 </p><p>  我们净宗学会的同修,大家都知道修学的纲领,我们提了五个科目。五个科目头一个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我们五个科目。三福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部经就是「修十善业」,修十善业就是孝亲、尊师、慈心的落实。净业三福头一条四句,落实在修十善业上;如果没有修十善业,前面三句都是空的。你怎样孝养父母?怎样奉事师长?怎样修慈悲心?全在修十善业这一句,这一句就是这一部经,所以要晓得这是根本的根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从这儿修起的,你说这个多重要! </p><p>  《安士全书》最後一部分「西归直指」,劝导大家积德行善,念佛求生净土,这功德圆满了。往生净土就是「入佛法藏」,真的契入了。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唯一的目标,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起心动念、思想言语造作,一定要与佛的教训相应,决定不能够违背,我们这一生决定能成就。如果有违背,口是心非,那就跟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所干的一样,我们过去生中曾经遇到这个法门,为什麽没有成功,没有生到净土,还落得这个样子?就是我们没有做到。这一生我们接触佛的教诲,依旧做不到,那就像过去生一样,这一生还是空过了,还要搞六道轮回,还要受三途苦难。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125#
 楼主| 发表于 2007-4-1 10:52: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九二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五面,经文第二行看起: </p><p>  【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 </p><p>  这是说明将十善业道落实在六度的第五禅定波罗蜜,他所得到的殊胜功德利益。十善每一条,从不杀生、不偷盗一直到不贪、不瞋、不痴,与禅定相应。从上来我们读过的经文,一定能够体会到,像《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随拈一法,八万四千法门一条都不漏,每一法里都圆满具足一切法,这是菩萨行。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凡夫,法法好像全部都脱节了,没有办法像佛菩萨一样,任何一法与一切法都密切紧紧的融合在一起。这是性德,自性本具,本来如此。 </p><p>  六度里面的禅定,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胸有主宰,决定不为外境所动,这个人修行功夫才会得力,才会有成就。古时候社会风气淳朴,人心善良;换句话说,外界诱惑的机会比较少,现在末法时期人心不善,有意无意总想去影响别人。往往我们自己不谨慎,信心就动摇了,所以这是我们怎样努力修行都不能够成就。 </p><p>  那要怎样修行能够快速保证成就?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希求的一桩事,这一桩事情并不是妄想,「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确实能求得到的。诸佛如来大慈大悲,赐给我们净宗法门,满足我们这个希求,希望在一生当中快速的圆满无上菩提。能不能得到?关键的因素就是三资粮:信、愿、行。信愿行里面,尤其重要的是信心。我们今天有没有建立信心?对阿弥陀佛相信,对净宗经论相信,能不能成就?未必。为什麽?你的心不定,你的心还会被社会一切人事物影响,你就不能成就,这是我们菩提道上最严重的一个障碍、魔障。让你丧失信心,信心丧失了,愿力就脆弱了,所以常常改修其他法门,常常要去跑其他的道场,这叫乱修杂进,怎麽会成就? </p><p>  我们看看世出世间有成就的人,你只要仔细去观察,他为什麽能成就?信心。他的信心愈坚定、信心愈不动摇,愈不受外界的影响,这个人成就愈大,决定与信心成正比例。我们要学佛,佛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大师,你没有超过一切人的信心,你怎麽会成就?这个事情难!太难太难了,非常不容易建立,於是障碍我们念佛,障碍我们往生,障碍我们修福,连世间小小的福报都被它障碍住。 </p><p>  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救济一切苦难众生,这是福报、好事,救济的财物会不会被中间人,这一般讲的被他们拿去了,真正灾民得不到,有没有这个情形?有。於是看到这个情形,我们救灾的事情不做了。学佛的人心里想,我拿财物去救灾,被这些中间人剥削了,那岂不是我提供机会叫他们去造作恶业吗?於是愈想愈不敢发心,连修福的机会断掉了。这种人自以为聪明,自以为做的是正确的,而佛在经典上怎麽教我们的?跟他的想法不一样。《楞严经》上讲:「发意圆成,圆满功德。」不要说是你拿财物去救济别人,你动了这个念头,你的功德就圆满了,你是真心,你是诚意。各人有各人的因果,各人有各人的福德因缘,决不可以因噎废食,这是大错特错。世间法,尤其生活在这个时代,圣贤人的教诲完全没有了,众生作恶非常普遍,不能因为众生作恶,我们就不行善,我们就不帮助人,那麽我们将来的前途很可怖,不是往上升,是往下坠落。我修我的福,他造他的业,各人有各人的果报。 </p><p>  譬如早年我们在台北放生,曾经有一次我们邀请道安法师一道,他老人家很欢喜,带领着我们一块去,我们在上游放生,下游那边人在打鱼,有同修看到了,向老和尚报告,怎麽办?老和尚说照放,我们放生是修我们的福,他打鱼是他造的业,我并不是这里放了故意给他打,不是。我们放生的时候,预先也没有想到他在那里打鱼。各人造各人的业,各人受各人的报,这就对了。不能看到这个河里头、这个湖里头有人打鱼,在这里不能放生,把我们一点善念、善行全部都送掉了。这是我们做事没有定力,会受外界环境影响。 </p><p>  有定力的人,你看看前面佛讲的那一句话,那是总纲领:「菩萨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这是总说、总纲领。你相不相信?如果抓住总纲领,世间有没有恶?没有。诸佛菩萨只看到善的一面,没有把众生恶放在自己心上,纯善无恶。我们没有办法修,我们念念还有:这个人造业、那个人不如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我们夹杂太多太多的不善。自己的不善不知道,这叫无明、无明烦恼。把外面所有的不善,统统蒐集起来放在自己心里,於是我们的善念少,不善念多。不善念是大幅度超过了善念,我们怎麽能成就?怎麽能够生念慧?念慧就是五根五力,信、进、念、定、慧。 </p><p>  『惭愧』是两个善心所,惭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良心,王阳明讲的良知;愧是对外面大众。惭是对得起自己良心,愧是对得起社会大众,这是善心所。『轻安』是自在,身心放下烦恼的重担,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自在快乐,充满智慧,这是过佛菩萨的生活,决定不为外面环境所动摇。 </p><p>  现在有些同修想在中国大陆做一点好事,心很好,可是谁帮你去做?自己又没有时间,也不能进去,尤其是到边远落後贫困的地区。居士林李木源居士发慈悲心,他去。我们在今年五月,新加坡九大宗教访问中国,我们到四川重庆、成都这一边,接近贫困的地区,我们发心替这个地区建一百间小学,这是好事情。那一边建一个小学,偏远农村的地区,只需要人民币十几万,生活真是很苦。这一次李居士来告诉我,学生没有鞋子穿,都是打赤脚。老师一个月的待遇只有人民币七十块,你就想到他们的生活艰难。一家人只有一床被子。李木源去参观,流眼泪,他说他是很不容易流眼泪,到那个地方没有法子。李居士去做。可是有些人说李木源靠得住靠不住?我们钱给他,他会不会自己装到荷包里去?尤其是弥陀村讲了这麽久,收了这麽多钱,好像连消息都没有,大家对於居士林做这些善事信心逐渐在衰退。这个年头,赞叹别人做好事情的人不多,障碍别人做好事的人很多。很多人来跟我讲,我说那好,李木源靠得住靠不住?你靠得住吗?你还不如他!那我对他还是有信心。这麽多钱给你,恐怕你比李木源变得更快,所谓是见钱眼开。 </p><p>  这一次李居士在那边拍了些照片拿来给我看,落实了五个小学、两个中学。所以我们接受贫困地区的申请,我们接受到了之後,一定要到那边实际去看,所以李居士要去看,看确实是个事实,我们钱就送给他。内地相当艰难。送去之後,他们建造,建造一半的时候,李木源还要去看一次,落成的时候再去看一次,这都是尽义务。往返到中国这些旅费是自己拿的,不是从这个钱里头扣出来的。李木源做不放心,你去做别人放心吗?所以决定不能够因外面这些闲言闲语,我们的信心就动摇,甚至於信心就丧失,这是毫无定力。就是修世间小善都不能成就,何况学佛? </p><p>  由此可知,佛法的成就要有坚定的信心,毫不动摇,对一切人都有信心,你造恶业,我对你还是有信心。我付托你这些财物,让你去救济这些穷苦的人,你全部把它吞没了,我对你还有信心。这怎麽说?因果不会错的,你现前把这些财物吞没,将来你还是要还众生的,一饮一啄都逃不掉。欠命的要还命,欠钱的要还钱,因果通三世。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你的信心就圆满、就具足了。你骗我的,我也给你,为什麽?来生会还;这一生不还,来生会还。来生不还,後生遇到了还是要还,绝对不吃亏。所以懂得这个大道理,对於一切人信心具足,再也不会有丝毫的怀疑,全心全力去修善、去行善,成就自己圆满的善心、圆满的善行。真的像佛所说的「令此善法念念圆满」,善法之不能成就都是没有定力,所以「疑」是菩萨大烦恼,贪瞋痴慢下面就是疑。 </p><p>  这个「疑」,特别是对善知识,对善知识要是一有疑心,道业全部毁掉了,这个损害是最重的。我往年亲近李炳南老居士、亲近章嘉大师,无论什麽人在我面前对老师的批评,我什麽态度?我立刻就退席、就离开,我不听,我也不会跟他反驳,我决定保持对老师的信心,遵守老师的教法,这才会有成就。批评的人不一定是很公道的,有很多造谣生事,有许多无根谣言,我们没有智慧不能辨别,避开就好了,决定不与争论。我们还有一点智慧,想想老师所说的、所教的是正确的,决定不是邪道,依教奉行,一定得好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126#
 楼主| 发表于 2007-4-2 08:41: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九三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五面,经文第三行看起: </p><p>  【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p><p>  以上是讲十善业道落实在菩萨六波罗蜜之中,这是最後的一段「般若波罗蜜」。戒、定、慧三学,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必须遵守的三个原则。定是心之体,慧是心的观照,戒是心的行为,所以称之为三学,也称之为三宝。慧是佛宝,定是法宝,戒是僧宝,这是我们讲佛法僧三宝,三宝具足叫行菩萨道,叫学佛。三者缺一条都决定不能成就,古人讲这三条譬如鼎之三足,少一个都会倒下去,就不能够站立。所以我们要学佛,这三条不能不重视。无量无边的法门,诸位细细去想想,你要把它归纳,最後归纳这三条,所以三学是菩萨行门的总纲领。 </p><p>  《十善业道经》是戒学,是戒学当中的大根大本。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与十善相应,这个人就学佛了;如果还是与十恶相应,那就跟佛法背道而驰,愈走愈远。千万不要以为小小戒可舍。这个思想在近代非常盛行,甚至於我们在受戒的时候,我受戒的时候,戒坛里面的法师、传戒师也都说小小戒可舍,认为大戒我们要持,不可以犯,小小戒就无所谓。今天佛教之衰,衰到这个样子,什麽原因?「小小戒可舍」,坏在这里。殊不知积小恶就成大恶,把小小善疏忽了。小小善而不肯为,小小恶又自己不能够禁止,所以虽然一生学佛,最後还免不了堕恶道,这个原因在什麽地方,我们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 </p><p>  真正修行人他们的观念跟我们恰恰相反,极小的善他肯做,极小的恶他很谨慎,他都不犯,所以他能成就,这叫做真实智慧。世间人是小聪明坏大事。菩萨行门六个纲领,前面五条都是着重在事上,这一条在理上,这一条要怎麽做法?佛在经论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离妄想分别执着就是慧。《般若经》上讲的「三轮体空」,我们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离一切相修一切法,这叫般若波罗蜜。所以般若跟前面五度不能离开,离开前面五度,般若就落空,那般若只有理没有事,落空了,必须有理有事才圆满,不至於偏在一边。 </p><p>  世尊当年在世,我们都曾经听说过,他老人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当中讲般若就用了二十二年。我们从历史来看,就知道佛教化众生的确以般若为中心,如果没有般若,前面的五条是善,布施到禅定都是善。你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精进,你修前面四条,你的果报在欲界天;如果你修禅定,你的果报在色界天跟无色界天,享天福,出不了三界;如果有般若波罗蜜在里面,就超越三界,不但超越三界,而且超越十法界,这才得到究竟圆满的成就。 </p><p>  般若虽然讲了二十二年,讲得这麽多,诸位如果去读《大般若经》,在佛经里面部头最大的,《华严》才只有八十卷,《大般若经》有六百卷,里面重复的句子,千遍万遍都不止。所以有人说中国人不喜欢重复,中国人自古喜欢简要详明,言语文字都讲求简单扼要,也明白也详细,这是古时候文章言语的标准。能够达到标准是好文章、好言语,才不罗嗦。可是印度人跟中国人的习性不一样,印度人喜欢不断的重复,一遍一遍的重复,我们仔细去想想有它的好处。话讲一遍、两遍,人就回头觉悟了,少!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他才回头,才真的觉悟。对现代中国人来说,佛法这个方法有效果。我们中国古老的方法虽然好,效果比不上佛法,佛法重视不断的重复。你就是已经回头了、已经觉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还是这样的重复,什麽原因?你觉悟了,别人没有觉悟,佛法是利益众生为第一,其次才是自利,大小乘的差别,实在讲就在这一点。 </p><p>  大乘法是利益众生第一,所以把慈悲摆在前面;小乘法是以自利为第一,所以把寂静摆在前面。中国接受的是大乘法,在慈悲里修寂静,这是自他两利;寂静是禅定,慈悲落实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如果离开前面四门,慈悲就是一句空话。慈悲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意思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了。布施的心决定不能断,布施是利益众生,利益苦难的众生。 </p><p>  哪些人有苦有难?三界六道各个人都有苦、都有难,只是所受的苦难不一样而已。有些人无论在精神物质身心都受苦难,很可怜;有些人物质享受很丰足,精神上有苦难;有些人精神享受丰足,物质生活上有苦难。纵然三界里面,福报最大的,佛经上常常举例说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这是三界里面福报最大的。他有没有苦难?他有。他有什麽苦难?出不了轮回,这是他的苦难。出不了轮回;换句话说,就必定要接受轮回,他天福享尽了,一定要堕落。 </p><p>  无量劫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善恶夹杂,没有纯善的,也没有纯恶的,只是善多还是恶多。一切众生受报不同,每一个人都是自己造自己受。如果我们明白了,搞清楚了,我们智慧就开了,绝对不会怨天尤人。别人诱惑你造罪,你为什麽接受?还是怪自己,不能怪别人。他诱惑我,为什麽不诱惑他?必有前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所以佛教给我们要有定、要有慧,有定、有慧,你的行为就与戒相应。 </p><p>  讲到戒学是广义的,决定不是狭义的,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听到戒,就会想到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都想到这些,范围太窄小了,这是佛教初学的,教菩萨不是这个教法。你们如果去看《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前面三段,吉祥云比丘是讲佛宝,海云比丘代表法宝,妙住比丘代表僧宝,里面所讲的跟一般大乘所讲的,稍稍有一点差别。吉祥云比丘教我们,教善财就是教我们,念佛法门,念佛法门着重在念佛三昧,着重在定学;海云比丘这是讲的法,法着重在智慧;妙住比丘着重在戒行,所以他们三个代表的是戒定慧三学,佛法僧三宝。 </p><p>  定跟慧可以互为体用,定是体,定起作用就是慧;慧是体,慧起作用就是定,定慧是一不是二。看看妙住比丘所讲的戒学,就太广大了。他代表大乘,他讲了十八种戒,就是戒学的十八大类,头一条就是大悲心。我们在戒条里头,没有看到大悲心。第一条是大悲|「不舍大悲心戒」,所以菩萨念念要悲悯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什麽是苦?六道十法界是苦,如何帮助他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得乐是什麽?证得一真法界,那个叫乐,离苦得乐的标准订在这个地方。不是说你今天没得吃,我们送一点东西救济你,让你能吃饱,你就离苦得乐,这是小事,鸡毛蒜皮。 </p><p>  真正的苦乐标准是怎麽样能够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这叫大乘佛法。大小乘的总目标也有不同,小乘的终极目标是脱离六道轮回、离苦得乐;大乘的终极目标是脱离十法界,这个不一样。所以小乘证得阿罗汉果,他就认为那是圆满了。阿罗汉脱离六道轮回,菩萨不行,菩萨要脱离十法界,阿罗汉在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十法界。所以阿罗汉能做到定就行了,我们在《楞严经》上看,九次第定就超越六道,六道最高的是第八定,我们讲四禅八定,这个出不了三界,到第九次第定就超越了。可是定不能超越十法界,一定要开慧,智慧开了之後,就能够超越十法界。他的果报就讲得很清楚,『能断一切分别妄见』,妄见就是妄想,分别就是我们讲的分别执着;慧开了之後,就能够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 </p><p>  要怎样帮助我们开慧?我们在现前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事物尽可能的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着,不要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就是妄想,不把它放在心上,妄想就没有了,心里确确实实不去分别、不去执着,这个样子容易开悟。佛家常讲根性利、根性钝;根性利的就是不把这些放在心上,妄想分别执着很淡薄,这是根性利;分别执着很重,根性很钝,不容易开悟。所以祖师大德教我们「看破放下」,我们从这个地方培养我们大乘圆顿的根性。我们从这部经上看,佛教导我们十善是行门的基础,也就是戒行的基础,十善是属於戒,落实在布施,落实在持戒,落实在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个慧是般若。如何落实,他得什麽样的利益。布施一条说得详细,後面都是举要言之,让我们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p><p>  到这个地方,将落实在六波罗蜜这一段,简单介绍过去了。看经典里面,排列的方法,这是大乘,不是小乘。下面第二段讲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所以从这里看,世尊是先教菩萨,然後再教人天大众,末後再劝小乘。你看他排列的形式,让我们在这里有深深的体会,看到佛是怎样帮助众生,在一生当中快速圆成佛道。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127#
 楼主| 发表于 2007-4-3 13:15: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九四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五面,经文第四行: </p><p>  【慈庄严故,於诸众生,不起恼害。】 </p><p>  下面慈、悲、喜、舍,这是说四无量心,将十善业道落实在慈悲喜舍之中。『於诸众生,不起恼害』,这一条在现前的社会非常重要。近代这个世纪,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追求财富,把圣贤的教育疏忽了;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可以说对接受圣贤教诲的意愿都丧失了,所以才招致现前社会动乱、人心没有依归、世界不太平的严重後果。如果我们还不能够省悟过来,还不知道回头,古老预言里面所讲的世界末日,可能真的要应验,这是很悲哀、很可怕的事情。 </p><p>  我们不仅仅是要挽救世界的劫运,最低限度要知道救自己、要救你的家庭。如果你要想到怎样挽救自己、怎样挽救你的家运,若不回归到古圣先贤的教诲,那是不可能的。在现在这个世间,实在讲,只有少数人觉悟、少数人回头,少数人的觉醒敌不过大众的共业。有没有效果?效果不能说没有。不但是宗教里面承认人是有来世的,我们现在看到西方有不少的刊物、书籍,也在探讨灵界的讯息。西方人这几年来对这个非常感兴趣,也希望能够突破科学的限制,探究一些超科学的存在。我们听到了,这是一个喜讯,人如果多明了还有来世,今生修善,纵然有不幸的共业,我们受了灾难,可是他有来世,来世必定比这一生生活环境要美、要善。由此可知,行善是决定有价值的。 </p><p>  行善首先要有个善心,佛在这部经上教我们「昼夜常念善法」,这是个善心。什麽是善心?慈悲喜舍是善心。人能够以十善业修慈悲喜舍,必定生天,必得天福。过去我们曾经听到有人说,天上天福还是不能令人满意,也就是天上虽然好,还不是尽善尽美。地球现在这个状况发展下去不能住,有很多人想找个安全地方躲避灾难,我老实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没有安全的地方,真正安全幸福美满而没有缺陷的地方,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我听过不少人说,现在连鬼神都向往极乐世界。这一次我们有几个同学到中国去受戒回来,也听到这个传说。我听他们回来告诉我,鬼神附身,说了一个多小时,他们现在也在听经、也在念佛,还求受皈依。 </p><p>  这个事情能不能相信?能相信。因为我们在此地亲眼见到的,我们老林长的冤亲债主,附在居士林一个同修杜美璇的身上,也要求皈依,也要求听经,所以这是可以相信的。鬼神离开身体之後,问他有没有感觉,他完全不知道,他只感觉得很累、头很昏。说了一个多钟点的话,他一句都不晓得,跟杜美璇的情形一样。这是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不是假的。这在佛法里面三转法轮叫「作证转」,他来给我们做证明,决定不是虚妄的,决定有来生,决定有後世,我们为什麽不做好人? </p><p>  种善因得善果,身体生死无所谓,不值得挂在心上。聪明人、有智慧的人要懂得拓开心量,包容一切。拓开心量,实际上每一个众生心量都是包虚空法界,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那麽大的心量为什麽会变成这麽小?这个因素就是无始劫以来迷失了自己,在佛法的术语说,迷失了自性。自性就是自己,自己的本性,这样生起妄想分别执着,执着愈来愈严重,所以把心量变得这麽小,跟别人相处格格不入,这样才造成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这麽形成的,本来没有六道。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本来是一真法界,六道不是真的;不但六道不是真的,四圣法界也不是真的。今天搞成这个样子,怪谁?全怪自己,因为这个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够影响你,确确实实是自作自受。佛菩萨慈悲,他是过来人,他看到我们迷惑颠倒、造作恶业,在这里受苦报,用无尽的怜悯心唤醒我们,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唤醒我们。我们听了之後要觉悟、要回头,回头是岸。 </p><p>  为什麽天天在学习,我们依旧是不觉悟,依旧不能回头,原因在哪里?妄想分别执着太严重了。什麽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所结成的就是自私自利,你把自私自利一分解,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自私自利是妄想分别执着的总集合,变成这个东西。这个东西要不解冻、要不能化解,佛菩萨再慈悲也没有办法把你唤醒;你天天听佛讲经说法,听四十九年,你也不会回头,你也不会觉悟,道理在此地。 </p><p>  可是佛说,一切众生一定有回头觉悟的一天,但那一天是哪一天?就难说了,也许在无量劫又无量劫之後。六道里面地狱、饿鬼、畜生,佛都讲了,那个时劫之长,都是天文数字。受尽这些苦头,也许你会觉悟、会回头。觉悟的相,佛菩萨、祖师大德都为我们示现,身心世界万缘放下,这是真正觉悟;你还有丝毫放不下,你没有觉悟。彻底放下,放下之後必定如诸佛菩萨一样,以大慈悲心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永无休止的教化众生。 </p><p>  佛家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一句话大家都熟知,可是有一些人对这句话理解得不够透彻,还产生疑惑:「既然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菩萨为什麽舍弃我?为什麽不度我?」有人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现在还没有得度,你为什麽成佛?」这是错解了。你今天能听到佛的名号,见到佛的形像,佛就没有舍弃你。你自己不能得度,原因在哪里?你不听话,你没有能依教奉行。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佛都是教我们修十善业道,十善业是共同课程、基本的课程,你做到了没有?杀生、偷盗、淫欲,你有没有放下?这些东西是业障,这些东西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你不肯放下,那有什麽法子?佛不是没有教你,教给你了。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是制造人与人的冲突,人与人的不和,所有一切人为的灾害是从这里来的。你能够把它放下,天灾人祸就没有了。贪、瞋、痴,大家都晓得是「三毒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是从这三个生出来的,这三个叫「根本烦恼」。佛真的教我们了,佛没有舍弃我们,是我们自己舍弃自己,不是佛舍弃我们。 </p><p>  放下十恶业就是十善业,并不是放下十恶业另外有个十善业,没有;放下十恶就是十善,就是善心。这个善心落实在生活里面,落实在工作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佛法,佛法不离生活。世尊在这个经文里讲得好,这个经文不长,为什麽?便利於初学,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佛陀的教诲一定要牢牢记住,要依教奉行,要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慈悲就是无条件的爱心,我们爱自己,用爱自己同样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儒家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是慈心。 </p><p>  十善落实到慈心,「於诸众生,不起恼害」,绝对不会有伤害众生的念头;不仅是不伤害众生,绝对不会起一个念头让众生因我而生烦恼,真正能做到经典里面所说的,「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弥勒菩萨所表现的,特别是在中国布袋和尚所表现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那是慈。慈的实质内容就是十善业,没有十善业,那个慈是假装的,不是真的。由此可知,佛法里所讲的许许多多的纲目,每一条纲目的实质内容都是十善业道,离十善业道就没有佛法可言。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认真努力断十恶、修十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128#
发表于 2007-4-4 02:19:00 | 只看该作者
<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23.gif" />
129#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13:26: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九五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五面,经文倒数第四行: </p><p>  【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 </p><p>  这是菩萨行,十善业道以『悲庄严故』,落实在悲心。「悲」是悲悯,怜悯一切众生。众生愚昧无知,不但是我们人间,即使是天上依旧不能够避免。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天也相当复杂,从竖的上去看就有二十八层,二十八层天,这是一尊佛的教区;从横的面看,每一层都是非常非常大的范围,现在人概念当中,都称之为天文数字,范围比我们地球大得太多太多。何以说天人不究竟?佛法说到究竟处,它有两层意思。第一层,至少要能够超越六道轮回,才算是究竟,否则的话,生到四禅天、生到四空天,寿命到了依旧还要堕落,出不了轮回,这是不究竟。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要超越十法界,才算是真正的究竟;如果不能超越十法界,只在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还是不究竟,不究竟就有苦、有难。 </p><p>  佛跟我们说,六道凡夫要受两种生死之苦,一种是「分段生死」,一种叫「变易生死」。我们这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这叫分段生死;我们常讲的生生世世,这都是属於分段生死的现象。另外一种叫变易生死,变易是变化;没有分段,不是这个分段。譬如说我们在学校念书,这一年非常认真努力的学习,学习得很辛苦,到明年升级了,从一年级升到二年级,譬如一年级死了,二年级生了,这叫变易。其实这并不是一段一段的,是变易。你每用一段很辛苦的功夫,才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一级,这叫变易。六道里面有两种,变易跟分段两种生死都有;而四圣法界分段生死没有了,只有变易生死。变易也很苦,修行也相当苦。这两种生死都没有了,才叫究竟;所以真正究竟是在一真法界,我们一定要懂得。这样你就能理解佛讲十法界都苦,不仅是讲六道,十法界都苦。 </p><p>  六道之苦,佛在经上讲得太多太多了,讲欲界苦、色界苦、无色界苦。欲界苦,常说的三苦、八苦,统统都要受,我们在欲界生活确实非常之苦。色界天人「苦苦」没有了,也就是八苦他没有了,但是他有「坏苦」,他有「行苦」。这个「坏」就是一切不能够常住,不能够永久的住世,它会变坏。像我们建一栋房子,这栋房子你建得再好,两百年、三百年它还是会倒塌,还是会坏;到坏的时候,苦就现前了,这一类是属於坏苦。我们想想什麽样物质不产生变化?身,人身一年一年衰老,衰老是坏苦。我们要知道,所有一切的物质现象都不能够长久保存,包括自己的身体,一定要知道。 </p><p>  「行苦」是刹那刹那迁流不住。以我们人来讲,你没有办法永远保住青春;人不是十年十年老,不是一年一年老,刹那刹那老化,刹那的变化就叫做行苦。色界天人虽然没有苦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这些色界天人没有了,但是他有坏苦,他有行苦。到无色界天人,无色界连身体都不要了,这个是三界里面的高级凡夫。我们念《老子》,老子就很感叹,他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我有最大的忧患,是我有身体。无色界天人身体不要了,我们一般人讲的「灵界」,无色界才是真正的灵界,他没有身体,没有身体就没有坏苦,所以他也不需要宫殿,也不需要居住环境,灵界。但是他有行苦,行苦就是他这个境界不能够永远保留,最长的时间,佛讲是八万大劫,这到了极限;他最长的时间只能保持这麽久,八万大劫到了,还是堕落,还是要搞生死轮回。 </p><p>  世尊在《法华经》里面讲三界统苦,比喻说「三界火宅」、「三界无安」,佛说这些话都是警惕我们,让我们在这里面觉悟:人一定要立志超越三界,超越三界才真正叫离苦得乐。超越三界得的乐是小乐,佛法里面讲的二乘的小果,是属於小乐,不是真的,真的还要超越四圣法界。我们这个地方说菩萨都是讲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看到六道十法界众生的状况,都深深的感叹这些人可怜愍,一定要帮助他。 </p><p>  慈悲喜舍这四法是天人修的,如果具足十善,十善落实到慈悲喜舍,你就是不学佛,不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你将来的果报是在天道,最低限度都是在欲界天。欲界有六层天,一层比一层殊胜,一层比一层福报大,如果能够离相修福,「离相」心就清净,我们一般讲就得定了,随着你定功的浅深,你上升到色界跟无色界。佛对我们这些凡夫,用什麽方法帮助我们?是不是先帮助我们生天,然後慢慢再帮助我们提升?不是的,如果佛用这种方法,那就对不起众生了。佛用的是什麽方法?随机摄教,一定看众生的根机。根机利的,教你在一生当中就成无上道,佛才对得起我们;根机钝的,也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很重的,就慢慢帮助你向上提升,决定防止你堕落。这个方法就是这一部经典,这一部经典分量不多,可是它是佛家修行的基本法。总的殊胜功德利益就是「愍诸众生,常不厌舍」,悲悯一切众生,不会厌烦,也不会舍弃。由这个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佛家常说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话是千真万确的,不舍一人。 </p><p>  可是我们要记住,佛法里面又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佛确实不舍一人,为什麽又说:「不度无缘之人」?「无缘」是什麽意思?无缘是众生不接受,佛对他没有办法。这个「不度」是暂时不度,看到他什麽时候愿意接受,佛就来了;感应道交,感应现前,绝不失时。你什麽时候想佛帮助你,佛就来了;佛帮助你,你不能够接受,你拒绝、你排斥,佛就走了。佛来,是慈悲;佛走,也是慈悲。为什麽说他不来也是慈悲?因为缘不成熟,来了你不但不接受,你还要毁谤、还要侮辱,毁谤圣贤罪过很重,所以他不来,是避免你的毁谤、侮辱,不让你造罪业,这是慈悲,我们一定要懂得。 </p><p>  我们天天盼望佛来帮助我们,佛为什麽不来?说实在话,我们这个盼望的心不是真诚心,我们自己不晓得,佛晓得。你盼望,果然佛来了,来了你都不相信,来了你也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你一定会起这种烦恼,所以佛有真实智慧,什麽时候该来,什麽时候不来。虽然不来,佛还是天天看着我们的行为,他完全了如指掌,看着我们造罪业,看着我们堕三途,看着我们受苦报。这个时候为什麽不来救我们?救不了;不是不救,是没有办法救。所以等到三途恶报受尽了,苦头吃尽了,这才想心里向善了,这个时候佛就现前。所以一定要明了,诸佛如来、法身大士绝对没有离开我们,实在讲就在我们的周边,一切处、一切时无处不在,只是他隐而不现,我们看不到他、听不到他,六根接触不到,但是他确实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他对我们的了解太清楚,我们自己对自己没有法子了解,他了解。 </p><p>  世尊在此地教我们要学菩萨,要学菩萨就是要认真努力修十善业,把十善业落实在大慈庄严,落实在大悲庄严。现在这个世间,我们是开始觉悟,虽然没有大觉,小小觉悟,比不觉悟的是殊胜多了。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帮助没有觉悟的众生,帮助他们觉悟,决定要有能力辨别善恶,决定要相信「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必得恶报」,要深信不疑,这样自自然然就能够断恶修善。 </p><p>  我们要帮助人,从哪里帮助起?看看佛菩萨的作为,我们就得到启示,佛菩萨帮助众生是教化。众生为什麽作恶?迷惑。由此可知,教育是帮助众生消灾免难、离苦得乐最重要的手段。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我们学佛这麽多年来,也一直在做教学的工作。现在跟过去的缘不一样,过去拥护我们的人少,不多,同修对我们的供养也很微薄;现在这个情形好转了,跟我们在一起同学的人多了,供养也多了。这些供养多了,我们拿来做什麽用处?绝对不是建道场,释迦牟尼佛没有建道场。所以有这麽多的供养,我们应该去办教育,我们去建学校、帮助学校。像我们往年,我们差不多也做了十年,我们在学校设奖学金,在中国大陆我们做了差不多有一百多个学校,在里面设奖学金。现在供养更多了,我们不仅设奖学金,我们可以办学校,帮助地方民众、边远地区。 </p><p>  这一次李木源居士到中国内陆走了一些地方,看到这些地方依旧还是贫穷落後,我们怎麽帮助他?一定要办学校,让这些地区的小朋友都能够受到教育,唯有受到教育,他的生活才能够改善,这是根本的办法。我们先办小学,接着再办中学,然後再办大学。五月份我到中国,我是答应他建一百所学校,现在李居士回来,看了之後,我就告诉他,我说学校我们尽这一生的力量,全心全力去做,多多益善,决不限於一百所,我们希望能建一千所、一万所、十万所、百万所,我们全心全力去建学校。这是属於「愍诸众生,常不厌舍」,愈是苦难地方愈要去。昨天晚上我请李居士做一个准备,希望他对大众把这一次到中国去访问的见闻、感想,给大众做一个报告,我们把它做一个纪录片来流通,让大家晓得内陆那些生活艰苦的状况,激发我们同修,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帮助他们改善。改善从教育上做起点,这是决定正确的。这个钱用的决定是功德,决定不会造罪业。好,今天时间到了。</p>
130#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13:46: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九六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五面,倒数第三行: </p><p>  【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 </p><p>  这一段是讲行十善业道落实在四无量心喜心里面,他得的殊胜利益是见到修善的人,心里面不会产生嫉妒,不但没有嫉妒心,而且能够生随喜心,这是普贤十愿里面的「随喜功德」,这一条非常重要。傲慢、嫉妒是非常严重的烦恼,世尊将它排在贪瞋痴的後面。嫉妒是属於瞋恚、傲慢当中产生出来的现象,这个烦恼对我们修行障碍非常严重,不但是出世法你不能够成就,就是世间法往往也被这个破坏掉了。世出世法要想成就,这一条比什麽都重要。 </p><p>  人与人之间能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是大学问,这是真理,应该要这样做的;如果不能这样做,就是错误的、就是业障,佛家讲就是造业。为什麽一定要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说它是个共同体,已经隔了一层,但是这个说法初学的人还能够体会,说真话他就不能体会了。真话是什麽?是一体,不是讲「共同体」,它就是一体。而我们迷失了自性、迷失了一体,迷悟就在此地,正倒也在此地,经上常讲的「颠倒错乱」。你颠倒在哪里?就在这个地方。你能够见到这个事实、见到这个真相,这叫「见道位」。「见道」是什麽地位的菩萨?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见道,见到事实真相,他真的明白、搞清楚了;往後是「修道位」。我们今天所以怎麽修也修得不像,什麽原因?没有见道,没有见道起修当然是盲修瞎练。 </p><p>  伊斯兰教《古兰经》里面所讲的,它也讲得非常好,它是讲我们这个地球人类是一个祖先,全世界的人类都是亚当、夏娃的後裔,原本就是兄弟姊妹,就是一家人。这是从事上说的,佛法是从理上说的,比这个说得更圆满。兄弟姊妹相争,兄弟姊妹互相残杀,这是多麽悲哀的一桩事情!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地区生活的这些人类,都是一个祖先所生的儿女,散布在各个地区,形成不同的支派、不同的族群。《古兰经》提醒我们认知,其目的就是希望真正能够达到大家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是《古兰经》的目的,也是希望止於至善;他们的教义反对战争,爱好和平自由。佛家的经典就讲得更深刻,确实有圆满的理论,有周详修学的方法,从理到事,这才是真正的大圆满。 </p><p>  佛在经论里常常教人要常生欢喜心,试问这欢喜心怎麽生得起来?我们都希望欢欢喜喜,为什麽欢喜心生不起来?这个欢喜心被蒙蔽、被障碍了,佛法里面讲所知障跟烦恼障。欢喜是性德。儒家的典籍《论语》里面头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那个「悦」就是此地的「喜」,为什麽?这个「喜」不是外面刺激、娱乐的欢喜,不是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所以称之为「悦」;「悦」是从内心生的,「乐」是外面环境的刺激。这个地方的「喜」是喜悦,不是喜乐。喜悦从哪里来的?学而时习之。所以连《三字经》上都说:「人不学,不知义。」义是什麽?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处事待人接物的道理。你不学怎麽会?可见得学太重要了。 </p><p>  到哪里去学?一定是接受圣贤的教诲。圣贤人是真正过来人,他是学习有圆满成就的人,在佛法里面标准是明心见性,这是大圣大贤。我们是薄地凡夫,思想、见解、行为都有过失,不可能没有过失;没有过失是圣人,只要是凡夫,哪有没有过失的道理?善根深厚的人,我们一般讲聪明人、有智慧的人,承认自己的过失,这是有善根的人;承认自己有过失,这才肯学。再进一步是好学,喜欢向圣贤人学习,喜欢追随圣贤人,不离开圣贤的教诲,这是善根深厚,这是聪明人、有智慧的人。听到圣贤的教诲就想远离他,畏惧、厌倦,这是业障深重的现象。我们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周边有不少同学,只要自己细心留意,这些现象我们都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凡是好学的人,纵然天资钝一点,都有成就;凡是业障重的,不喜欢学的、不愿意学的,听到圣贤的教诲就厌倦的,这些人一生堕落,世出世法里面都没有成就,这些例子我们看得太多了。 </p><p>  见别人的好处,心里面嫉妒,这个烦恼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细心观察婴儿,现在的小孩聪明,六个月到一岁之间这样的小孩,两个小孩在一起,一个小孩手上拿着糖,一个小孩没有,你看那个小孩子就嫉妒、瞋恨,都表现在他的表情上、动作上。谁教他?没有人教他。所以晓得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如果要不学,不晓得这个道理,随顺习气,逐渐养成,那个麻烦大了。古德常讲:「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养成习气就不好改了。这种习气再随着他的福报,他要没有福报,虽然造业,还不大;如果他有大福报,麻烦事情就大了,他会害人,他会伤害社会,甚至於会伤害整个国家民族,这个罪业结果必堕三途地狱。 </p><p>  所以人怎麽能不受教育?教育里面,圣贤教育比什麽都重要,千万不能够疏忽,中国古代对这个是非常重视,把这个看作人生第一桩大事,反而在我们这一代疏忽掉了。虽然重视教育,重视在科技上,重视在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上,人文教育疏忽了,伦理道德教育疏忽了。所以今天虽然是科学技术发达、工商业发达,造成的结果,这是我们亲身感受的,举世人心惶恐不安,这个原因到底在哪里?今天早晨我看到有一份影印放在我的桌子上,《新快报》,埃波拉病毒这大概是在非洲爆发了,现在科学家对这个病毒束手无策,也不知道它从哪里来,有时候消失,也不知道它哪里去了,真正是来无踪去无影。我们学佛人眼睛当中看到,这是什麽果报,人会遭这麽大的苦难?我们看到这些现象,愈发使我们感到教育的重要。今天要挽救世间的劫难,这属於劫难之一,除了教育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教育里面最重要的是因果教育、伦理教育、道德教育,伦理、道德都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 </p><p>  我们明白了,我们也希望社会大众明白,一定要断恶修善。佛常常劝导我们积功累德,《十善业道经》上讲得好,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就是儒家理想当中的「止於至善」。果然心善、行善,灾难就没有了,这真正是从根本解决问题;医疗是从枝叶上,根本是从心地上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求名闻利养的念头、贪图五欲六尘享受的念头断掉,这些东西决不是好事情。贪瞋痴会招来许许多多你意想不到的灾害,所以佛叫它做三毒烦恼,所有一切病毒都是从这里生的。我们内心里面将贪瞋痴三毒拔除,外面的病毒就没有了。这个话学科学的人不相信,我们学佛的人深信不疑,必须把根本烦恼舍弃,欢喜心才能常常生起。 </p><p>  「学而时习之」,我们今天学十善业道,「时习」,时时刻刻把十善业落实在我们生活上就是时习,这个欢喜心就能够生得起来。心量广大,慈悲喜舍对待一切众生,不仅是有情众生,无情众生都包括在其中。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所属分类: 小分队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9-23 01:5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