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294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7 15:43:00 | 只看该作者

看看

近日一直在看中央二台的<赢在中国>,台上的创业者意气风发,台下的资本方老谋深算,看似简单的管理问题,台上的年轻人却一直被台下的老家伙刁难,一拨拨人不断被否定,离开舞台;一拨拨人忍受,为了最后得到资本的注入.

这其实就是很典型的资本的力量,在商业世界中,只有资本的一方拥有话事权,这种与生俱来的在位优势可以压倒一切的商业传统.

对于MBA教育其实也是这样,教育资源不断向资本方集聚,而能够体现这一效应的典型案例,就是我今天想花时间剖析的中欧和长江商学院的MBA教育.

这是在上海繁华都市中,两个商业资本下的MBA教育的蛋.

 

作为普通的MBA学生,我一直很难找寻到中欧商学院和长江商学院的合适解读形式,这两家游离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之外的商学院,现在已经被媒体和企业界比拟为中国内地最职业化的、最国际化乃至最优秀的商学院。

我开始甚至刻意避开中欧和长江商学院的眩目光环,因为在某种意义上,中欧和长江的MBA项目的发展进程对于中国MBA教育并没有太多的参考意义和效仿价值,无论是教学体制还是运作机制。但是对于完整的上海MBA高校的调查录而言,在叙述这两家商学院的“发迹史”时,我也试图从另外的角度记录我的所观所感。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源于我国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一项管理培训计划,实施双方是位于北京的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和位于布鲁塞尔的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1984至1988年,当时的名称是中欧管理项目;1989至1990年间改称为中欧管理中心。

1992年,在MBA教育遭遇冷落的年代,中欧的独立办学机制由于缺乏高校母体的依托而困难重重,时任中欧管理中心主任的杨亨(Jan Borgonjon)先生曾与北京几所大学进行过接触,但屡屡受到的冷遇使他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正借浦东开发契机蓬勃兴起的南方城市上海,上海交通大学成为其合作伙伴,交大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华成为中欧商学院的惟一一位从项目构想到合同起草,从艰难起步到亚洲第一的见证人,这位令人尊敬的长者,2006年因病与世长辞。

1992年临时租借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办学,到1994年11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桥出口加工区举行新校园奠基仪式,直到2002年1月,创立只有7年时间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跻身世界权威媒体《金融时报》2002年度全球百强。作为中国第一个开设全日制MBA课程,第一个开设EMBA课程,第一个独立组织入学考试,第一个采用全英语教学第一个与海外商学院建立学生交换项目,游离于中国现行教育机制外的独立商学院,中欧奇迹成为中国MBA教育最大的商业教育神话。

 

长江商学院与华人首富李嘉诚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所成立于2002年1月的“年轻”商学院,在捐资人李嘉诚和被誉为"洗脑教授"的院长项兵的推动下,“教授治校”的办学思路吸引了来自世界顶级商学院知名教授最多,短短三年时间树立了泛亚洲的一流商学院的形象。2005年,长江商学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EMBA/MBA的毕业典礼,商界和政界人士络绎不绝,李嘉诚先生现场发表的《强者有为》的毕业典礼致辞令众多在场商业精英敬佩不已,现场的气氛和随后的媒体大肆渲染长江商学院的声誉推到顶峰。

 

对于这两家现行教育体制外的商学院的成功典范,国家教委也先后在2002年和2006年正式承认中欧和长江的MBA学历,这种官方的默认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其国际化和商业化运作的认可,然而,这样的奇迹更能告诉我们一个真理:MBA教育是资本堆砌的奇迹。

这样的资本奇迹应该追溯到香港科技大学:没有芳泽绵长的历史,没有积淀丰厚的传统,建校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却以喷薄的活力和凌厉的锐气,在10年间一举“蹿升”为世界名校,这不仅是中国高教界绝无仅有的孤例,也是世界大学发展史上罕有其匹的创举。我曾经认真研读了香港科技大学孔宪铎副校长新作《我的科大十年》,在感叹于其按欧美一流大学的办学规则和主流理念的同时,在惊讶于科大以一流之善吸引一流之善的“雪球效应”,形成了科大人才的群体优势和共生关系的同时,在敬佩科大工商管理学院作为亚洲唯一入选者被权威的《金融时报》排进世界前50名,MBA项目排名亚太第一的同时,我们更想知道,这样的教育标杆对于群体而言有多大的效仿价值,对于个体而言有多大的参与需求,而其中的运作,资本的堆砌起了如何重要的作用?

我去过一次中欧,当时陪同我走访中欧商学院浦东校园的是J先生,美国某家著名商学院的MBA,现就职于某家著名电信设备企业上海研究院,中欧商学院除了上海本部外,其北京办事处在中关村融科资讯中心,深圳联络处位于深圳国际商会大厦,以中国的城市坐标为轴心,管理教育的辐射范围几乎囊括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中欧浦东校园由贝聿铭设计事务所进行整体设计,分一期和二期工程,首期工程建成的设施包括学术中心、演讲厅、图书馆、餐厅和学生宿舍等,我们在在学院大门左侧是由西班牙政府赞助的西班牙中心伫立了许久,这是一个安装了先进视频会议系统的现代化会议室。由环球资源捐建的图书馆坐落在校园中心,环绕四周的是用黑色磨光花岗岩砌成的喷水池,学院拥有了一个融古代中国园林艺术和现代国际都市风格为一体、开放而又静谧的完整的校园。二期工程包括设有多功能演讲厅、文化交流中心、健身中心,学生宿舍、教授公寓等,融古代中国园林艺术和现代国际都市风格为一体,形成开放而又静谧的完整的校园。

一路走来,一路攀谈,我们的话题并没有拘束于中欧的教学模式和国际化氛围,对于“草根MBA”而言,跨进中欧或者长江商学院,需要的不仅仅是管理梦想,更重要是资本,而在资本的背后,蕴涵着更深层次的管理教育成本论和社会群落价值观。

 

“对于MBA个体,对中欧和长江商学院的最初印象是基本一致的,即高成本,高收入;这种印象其实也是把中国MBA所代表的商业精英形象发挥到极致,其实在某种意义上看,这两家商学院提供了一个中国MBA的典范,就如地产市场的豪宅,珠宝市场的极品,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很难用价格反映,而拥有者更多是某个阶层的象征。

从学费成本看中欧和长江,中欧学生都将为十八个月的MBA全日制学习付出20万元(15万学费加5万杂费),加上机会成本的话,总成本将可能高达30万元。长江商学院的全日制MBA学费是23万元,高于国内其他商学院包括中欧国际商学院的收费水平,而且这些学费都必须是入学后一次性付清的。基于这个学费标准,如果目前你的月薪在六千元以下,那么中欧和长江的MBA学费很可能太贵了,你会有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按照中欧平均工作6.5年的工作经验和长江MBA平均30岁的年龄计算,在工作六年后月薪仍然没有大幅度提高,这也和这两家商学院选择有潜力的学生的标准不太符合,失败的几率比较大。所以,对于目前月薪在七千到一万二之间的人来说,中欧和长江才是十分值得考虑的学校。一方面学习成本是可以承受的,另一方面30万的投资在工作以后最长六年以内就能全部收回,考虑到六年后未来职业的长期发展,选择中欧或长江是很好的教育投资机会。

“中欧和长江选择MBA学生标准基本一致,游离于国内MBA联考制度,以GMAT成绩为基准,参考学历背景和工作经历,这种方式其实算是抄袭国外商学院MBA入学流程,也正因为这样这两家商学院的学历证书在相当时间内都不被国家教育部承认。从中欧历年的MBA面试情况来看,GMAT成绩基本在650到700之间,而2005级长江商学院的MBA学生的平均GMAT得分为685分,至于综合能力的考核,采取如何的面试方式只能说是仁者见仁了。”

“至于教学方面,可以说这两家商学院都为学员提供了管理硬条件和软技能的充分传授和实践的机会,严格说两所商学院更多是给学生灌输一种商业思维,中欧的吴敬涟,长江的郎咸平,这些富有争议性的名字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商业的力量;无论是中欧连续几年在MBA排行榜独领风骚,还是长江商学院号称十年内跻身世界商学院十强,对于MBA学员,特别是年薪都已经达到10多万的“求学者”自身而言,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这一年的教育过程,对于如此“先进”的商业理念,希望接受多少,可能接受多少,可以接受多少,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实际上,这两所商学院的MBA项目之所以”著名“倒不是因为其教学模式多先进,中欧商学院从1997年开始就发布毕业生薪酬统计报告,长江商学院的2005届MBA毕业生的薪酬报告也如期发布,前者2004年MBA毕业生的平均年薪24万元,2005年平均年薪26万元,今年平均年薪达到了30万元;后者的连续两届MBA学生平均年薪23.5万,中位值23.1万。这些数字无论可信程度如何,对于中国MBA个体而言越来越失却意义的,但是这两家对自身品牌如此自信的商学院却一如既往热衷于每年不厌其烦地罗列。”

这种现象也直接反应在这两家商学院同样热衷的国际排名上,从《金融时报》中对中欧工商学院的排名分析,中欧在年度排行榜中最领先的六项指标是“毕业三月内就业率”(权重2%,全球第一)、“入学前到毕业三年后工资增长率”(权重20%,全球第二)、“在校期间国际经验”(权重2%,全球第四)、“国际师资”(权重4%,全球第十三)、“国际校董”(权重2%,全球第十三)和“学校推介就业率”(权重2%,全球第十八),这些指标的价值,似乎更多流于形式。

“有一些细节还是要提及的,中欧和长江商学院开设的课程基本是一致的,即MBA、EMBA和高层管理培训(EDP),但是其MBA项目的招生人数在这三个项目中是最少的,中欧是186人,长江是50人,而EMBA项目和EDP则是MBA人数的几倍甚至数10倍。这种现象是很意味深长的,也是中国其他商学院无法模仿的。或者说,设置高门槛的MBA项目并不是中欧和长江的主打项目,而利用EMBA和EDP这样的形式为若干”成功人士“和”掌权阶级“提供以教育为名义的镀金的生活方式则是其终极目的,营造让成功者更加成功的氛围,打造合作互利的商学院和企业的利益圈,这样的套路在外国的公司治理机制下可能行得通,但在中国,中欧和长江未必能够从容应付,前车之鉴就是中国政府官员的”党校研究生“文凭的泛滥化。”

2005年4月,长江商学院的明星教授郎咸平被迫离开长江。在郎顾之争和产权改革辩论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就曾谈到郎咸平批评过的企业,和来自这些企业的长江学员也相继给项兵施加压力,他们提出如果郎咸平还继续任教,他们将不再送学生到长江来学习。”“郎咸平离开之际,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成为某公司的独立董事,而在此之前,中欧的明星教授吴敬琏早已是若干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或管理顾问,由此引发的经济学家代表的利益集团之争其实也表明一种姿态,作为国人推崇的顶尖商学院,中欧和长江属于投资者,属于商学院话事者,属于企业上层的参与者,属于利益掌控的多方,没有背景的学员,甚至教授,其实只是以教育的名义,参与一个财富的游戏而已。”

“北大毕业生即使沦为肉贩子,清华毕业生可能会去卖茶叶蛋,但北大和清华的名誉依旧无损,这依靠的就是人文底蕴和大众口碑。哈佛商学院敢于拒绝某些公司的赞助,沃顿商学院一直以学员至上,依靠的就是学术独立和精神独立,这些恰恰是中欧和长江所缺乏的,也远远无法通过资本的投入和“精英”的加盟而形成,资本的神话,只能在市场运作中显得风生水起,作为商学院的标杆,距离管理梦想依旧遥远。

EQUIS认证,AACSB的认证,《金融时报》MBA排行榜,或许这些真的可以代表中国商学院获得了国际管理教育界的认可,然而,在中国教育环境中,全民的口碑永远是最重要的,即使是看似阳春白雪的MBA教育,中欧和长江的神话,试图以资本为催化剂营造精英文化和精英消费,结果如何,拭目以待。\

 

 尽管以上许多观点过于偏激,但无疑可以给人以无限的思考。在上海浦东新区的这处4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我们的思维如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悠闲地舒展着。不远处的东方明珠和经贸大厦象征了上海乃至中国的繁华经济景象,我们所处的这所国人引以为傲的商学院,能否代表进一步保持和推动这繁华景象的智力资源?

 

我关注过这两所商学院的运作成本,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数字,欧盟在中欧商学院的办学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财务支持,十多年来共出资近2000万欧元,而国内外的企业赞助约1500万欧元。目前,中欧每年约有2亿人民币的收入进帐,其中的80%来自学费,而其每年在师资和设备以及教学活动的投资也超达到2亿。长江商学院存在同样的现象,截止2006年,长江商学院在学费上已经进账近3亿元,而每隔三个月,项兵都要飞去香港定期汇报一次,据说需要多少钱李嘉诚就给多少钱,按照长江商学院设想的目标,聘请教授,加上房产、设备及教学活动开支,一年的投资差不多要4亿。

相比这两家商学院动辄几亿的资本投入,国内商学院平均年投入不到800万,甚至不少商学院在MBA项目上学费收入也就100多万,资本的差距远远甚于教育水平和品牌差距。

2004年,在中欧商学院的10年庆典上,中欧提出下一个10年的目标是世界前十;恰好在2002年长江商学院创立之初,其院长项兵就提出在2012年长江将进入世界10强。

如果真的到那一天,世界10强的商学院中国占据其二,在啼笑皆非的尴尬间,欢呼的不是中国商业教育,而是资本的力量,在中欧和长江的神话面前,面对国内管理界基础依旧薄弱的现状,我们的商学院,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利益相关者,应该在上海这座繁华的都市,留下如何的深刻思考和理性回答?

沙发
发表于 2006-10-27 16:09:00 | 只看该作者

扯吧!

看你想扯出个啥!!

板凳
发表于 2006-10-27 16:48:00 | 只看该作者

巧了..今天在教授那里也看见了一篇类似的文章....

HKUST不至于你说那么惨吧??CEIBS和长江也没那么差吧?等我多做了解再多多发言吧.

地板
发表于 2006-10-27 17:16: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所推崇的哈佛,沃顿之类的常春藤盟校都是私立大学,没有资本的堆砌,他们只能在神话的土壤中生长。

直到20世纪上半叶,“常春藤盟校”一类的名校几乎都被富家子弟垄断。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资助(主要是资本的力量),才逐步改变这种状况。

楼主站在国家、民族、历史的高度看MBA教育,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只是有些偏颇,退一万步,假设把中欧和长江都关闭了,只培植清华北大等国内商学院,就不会在啼笑皆非的尴尬,国内管理界基础就不薄弱了?

国家的强大需要深刻的思考者,更需要无数践行者。“摸着石头过河”在思想家、理论家看来很可笑,但舍此之外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5#
发表于 2006-10-27 21:43:00 | 只看该作者
billyadle这样迷恋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大学教育的遗少,在CD亚太地区MBA申请区上可以作为反面典型使大家警惕!
6#
发表于 2006-10-28 12:56:00 | 只看该作者

“北大毕业生即使沦为肉贩子,清华毕业生可能会去卖茶叶蛋,但北大和清华的名誉依旧无损,这依靠的就是人文底蕴和大众口碑。哈佛商学院敢于拒绝某些公司的赞助,沃顿商学院一直以学员至上,依靠的就是学术独立和精神独立,这些恰恰是中欧和长江所缺乏的,也远远无法通过资本的投入和“精英”的加盟而形成,资本的神话,只能在市场运作中显得风生水起,作为商学院的标杆,距离管理梦想依旧遥远。
                

言之有理。

言之有理。

7#
发表于 2006-10-28 13:03:00 | 只看该作者
说的不完全错~~~有时候实话也容易被攻击
8#
发表于 2006-10-31 10:33:00 | 只看该作者

有很多实话,但也有些偏激。

传统综合大学的确有很强的优势,但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大学领导层和执行层的观念与见识。国外的综合性大学,无论是北美牛校还是亚洲牛校,都比国内的同级别大学强,国内的大学要和他们竞争,就必须改革。而目前除了少部分的高校在少壮派领导或在合作过程中做出了变化(例如北大-新国大,清华-港大等),大多数本土大学还是坐北朝南。随便说一个我经历过的事实吧,对比一下中科大和港科大吧,中科大的MBA招生办官员接到咨询学费和班级人数的电话,回答是:你是哪里的?你是上海的号码,你是谁?问这干嘛?港科大的招生办人员回答问题的方式我们是可以想像得到。

昨天和一个美国MBA毕业生聊天,他也说独立的商学院,包括INSEAD,更像一个公司。国内两校的各类投资重点都在EMBA上,这一点是我深信的,如果不对的也请两校的学员反驳。

9#
发表于 2006-10-31 18:58:00 | 只看该作者

独立商学院理所当然的是以公司运营的模式办学,这本无可厚非。我们不能将商学院和担负国民教育及基础学科研究任务的传统综合性大学相提并论,两者在最根本的办学目的上就是截然不同的。

应当说,中欧以及长江的成功,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很经典的商学院案例,一个商业化运营的成功案例。

如果一个商学院不能通过商业运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而是在为能否招收到足够的学生而发愁,甚至不惜降低学费,压缩开支,毫无疑问,这样的商学院是失败的,是无法说服申请人来用脚投票的。

10#
发表于 2006-11-4 21:48:00 | 只看该作者

有钱有什么不好?

短时间内的高投入,带来短时间内的高速发展,商业社会中,任何一个产业都是如此。

教育中的奢侈品,嗬嗬,挺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7-25 01:48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