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yhy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欧MBA2004集体撰写《追梦中欧》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6-7-26 15:3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kinchan在2006-7-26 13:32:00的发言:
封面上大书“亚洲第一”是否有虚假广告之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排名方面没有绝对的正版或权威,可以各取所需。

    所以个人认为,无可厚非。各重要和有价值的,是书本身的内容。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7-26 21:03:00 | 只看该作者

经负责协调、编辑的Tony Tong同意,摘录这本书开篇与大家共享。很抱歉不能贴出更多,否则就要和出版社商量版权问题了。

---------------------------------------------------------------------------------------

开篇

 

中欧的学习生活

作者:刘畅

我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的墙上有一条标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当时一直不太明白这些看似矛盾的词怎么会放在一块,中欧的学习生活让我明白了。在一个task oriented却有充满team spirit的环境中,大家都在紧张的学习中找到了快乐。

 

我记得在经贸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位美国教授对我们说,研究生会是你们人生中最忙、最充实的三年。现在看起来,他说错了。中欧18个月的学习生活,实际上是取消寒暑假,把两年的课程挤在一年半上了,学习压力可想而知。

 

中欧同学中还有20%的是已经获得过一个硕士学位的,国际学生中比例更高。前任MBA主任Prof. Gerald说我们属于love education的人,我当时总觉得他要是懂中文,就该把“百无一用是书生”说出来了。不过,过去学的还真的是有点用,比如经济学,算上MBA读这一次我已经是第四次学了。因此,在第一个模块的时候,也就挑起了给同学们办管理经济学的workshop的“重任”了。

 

Workshop也是中欧学习的一个特色。中欧MBA学生群体特别多样化,因此有些同学对某一个课程完全没有感觉的同时,另一些同学已经早已是这方面的专家了,因此,workshop是大家互帮互学的好方法。前几个模块几乎每门课大家都会组织讨论会,气氛热烈到,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比议会辩论亦有过之。

 

无论MBA教育多么的实践和互动,课堂教学必定是学习的主体。每次进入教室,那半圆型的阶梯教室总让我感觉它象一个竞技场或是舞台。演员和运动员当然是最精彩的。有中国同学带上全套的现代IT设备、包括Palm,折叠式键盘、商务通、电子词典,就差放上一份军用地图了;有些国际学生反而会传统的多,可能会穿上对襟的唐装,上课有时会泡上一杯绿茶,容器一般是家乐福买的塑料杯,更有品位的会用中国最传统的瓷茶杯,带盖的,我都不知道他们上哪找的。中欧学生的文化交流由此可见一斑吧。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7-26 21:03:00 | 只看该作者

上课发言是算class participation的,最多的课程可能会占到成绩的30%
            
这种政策下产生了几种典型的行为。首先是发言狂魔型,当然会是比较认真的听讲的一类,再加上语言条件比较好,上课自然是频频举手。其次是what you measure is what you get的典型例证,也就是can be motivated的类型。基本上每节课都会发次言,以增加自己课堂参与值的点数。当然还有内秀型的,虽然不太发言,但被教授cold call的时候,也能够滔滔不绝。

 

在这么一个GMAT平均成绩接近700分,平均6年工作经验的班级中学习,自然是充满挑战的。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后,也制定了“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战略。当我发现我的同屋Bruno9点种上床睡觉时,就“咬牙”坚持到9点半;当他慢慢坚持到10点时,我就不到11点不上床。到考试前改到教室上自习,才发现自己做了井底之蛙,找了错误的benchmark,很多同学都学习到一、两点。于是我们都很快调整了“策略”,原先的10点,11点的睡觉时间已经成为普通的“中场休息”的时间。值得一提的是,毕业后我和我的同屋都加入了国际知名的咨询公司。回想在面试中被问及能否适应工作到晚上12点或1点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自信地一笑了。

 

小组讨论在中欧是一份最为愉快的经历。6个人的小组,确实一个缤纷的舞台。在一个小组里,你会遇到和各个类型的人工作的挑战,进攻型的、随和型的、绝顶聪明的、十分勤奋的、有强烈领导欲的、甘做孺子牛的,当然也有喜欢搭便车的。在一个为时6个星期的临时团队里,没有明确地分工,没有权威,但却会很快产生和谐的分工。当然有时你也会面对激烈挑战者和搭便车者,可每一次这都是一个锤炼领导力的机会。在找工作面试的过程中,我更清楚地明白,当command and control的领导方式已经逐渐让位给serve and influence, 这种小组讨论的经历对于自己未来事业的发展会有多重要。

 

LBS等学校的交换学生相比,中欧同学似乎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在Six Sigma这门课上,我与一个LBS的学生和两个美国交换学生分在一组。当我提出我们先用一两个小时讨论一下Case的时候,他们感到很惊讶,说他们在LBS的时候就是大概碰碰就开始分工各写一块,最后合并就可以了。在另一门课上我与一个法国交换学生在一组时,他干脆私下告诉我他觉得我们花时间在讨论和“统一认识”的方式“缺乏效率”。我也告诉他,我们把案例的讨论当作一种学习的过程。虽然我们有分工,但对每一部分,所有组员都应该有自己的观点贡献。我们不强求统一,但要听取每个组员的意见。我很庆幸中欧的风格让我学到了更多东西。

 

不过,我们也知道,中欧作为一个年轻的商学院,必须向其他老牌的世界一流商学院学习方方面面的经验。因此,在交换开始之前,我们向要去交换的同学们提出一个倡议,希望大家能够在交换学习的同时,去关注一下其他商学院的可以为中欧借鉴的好做法。在大家完成交换回到学校的时候,我们举办了一个演讲会,从院长到各部门主任都来听取交换的同学们在所闻所感的基础上给学校提出的各种建议,其中部分应该已经得到了实施。从这种活动中,集中体现了中欧MBA同学们“参与、分享和提高”的文化内核。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7-26 21:04:00 | 只看该作者

中欧的学习是多角度、全景式的。在我们在校期间,名人雅士纷纷造访,给MBA同学提供了独特的学习机会。我们会有机会与爱尔兰的教育部长探讨教育产业发展的前景,与世界500强公司的CEO在教学楼的走廊里探讨对于工业产品市场调查方法的看法,还可以听取众多象马云这样的创业企业家的现身说法传教。这些中欧为MBA所带来的高层观点是我们学习的另一大资源,其丰富程度和多样化可能是在任何五百强公司中也接触不到的。

 

有人说,一个MBA对他所上的商学院评价如何,关键看他是否在毕业时找到了一个满意的工作。从消费者行为课程上学到的知识看,这么说是没错。体验最后阶段的感受更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体评价的好坏。不过,虽然我中欧事实上也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职业发展机会,但我在回头试图评价这18个月的收获的时候,总是不禁会想起transformational这个词。中欧使我改头换面了吗?中欧给了我一个完整的商业管理知识体系和分析工具和方法,是我这样一个并没有太多具体业务经验的MBA在实习时得到公司辅导员“基础很扎实”的评价;中欧彻底改变了我的职业发展道路,使我从一个政府官员成为了自己“心仪已久”的管理咨询顾问。更为重要的,但也更为微妙的是,我觉得,中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思维习惯和性格。中欧改变了我对leadership的认识,使我在思考时更加数量化,中欧也使我更加能够承受压力,这些都是我过去不曾锤炼或者说不具备的。

 

如果说当初没有去Wharton而来到了CEIBS多多少少还有那么一些遗憾,今天,在即将完成中欧18个月的学习时,我却深深地感受到中欧文化的魅力,那就是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中欧,我们为曾经在你的校园里学习自豪,希望有一天,我们能以自己的成就和贡献让你感到骄傲

15#
发表于 2006-7-26 22:16:00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好,支持!
16#
发表于 2006-7-26 22:25:00 | 只看该作者
2004的学生认识两个,谈吐不错。
17#
发表于 2006-7-27 14:50:00 | 只看该作者

老刘的文笔还是不错的,有放有收。顶一把!呵呵

18#
发表于 2006-7-28 12:41:00 | 只看该作者

Charley 放弃了Wharton来CEIBS,确实挺有勇气的.如果他不来,我们可是少了不少的乐趣

文章确实写的挺好的,怀念学校时光

19#
发表于 2006-8-1 20:49:00 | 只看该作者

封面的照片好漂亮.建议以后也出05,06版的。。。。

20#
发表于 2006-8-2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DJindex在2006-7-26 22:25:00的发言:
2004的学生认识两个,谈吐不错。

还真把自己当根葱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NTU MBA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8-30 04:2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