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Berkeley的大街上看到第一家快餐店就走了进去。现在在中国这类快餐店随处可见,而且小孩子的胃口也已经从小被肯德基、麦当劳熏陶得完全西化了。可是在小燕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没吃过这些东西,因为在台资企业工作,她还见识过某些食物,但一想到它们那副粘乎乎的模样,她就没了胃厂。不过这会儿身处异国的她没得选择,而巨饿慌了也顾不上那么多,于是她便站到了柜台前,想随便要点东西哈。可临到她说话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的英语是那么糟糕,她到美国这两天遇到的几乎都是会说中国话的人.所以她还没怎么发觉这一点。但轮到她一个人面对完全不懂中文的人了,她简亘不知该如何表达。于是她便指着服务员身后的牌子指手划脚地说Number one,Nu。her Two…等好不容易搞清楚了她还不知道要给多少钱,只好把一张 100元、一张 20元和一张 5元摊在手里,让服务员自己挑。服务员这时对这个麻烦的顾客也有些意见了,小燕看到他脸上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便跟他解释道:lh。s Is my first day her。!”对方一听不由乐了,灿烂地笑着对小燕说:“GOOd IUCk!”
正在小燕最需要帮助的时刻,她又一次遇到了贵人,这也是对她一生影响最大的人物—一GEORGE OSTER。乔治是UC BERKELFY的曾获MacARthur奖的著名生物教授,恰好也是佩莉的朋友。在一次周末聚会上,佩莉把小燕给带去了,说是要介绍一个特别胆大的“中国小朋友”。他们聚会的地方是一家很有情调的法国小餐馆。小燕一开始就以土老冒的形象出现在乔治面前——一个连刀叉都不会用的中国女孩。当他听佩莉叙述完了小燕来美国的故事后,便问小燕:“你既没带钱,也没联系住处,就这样跑到美国来,究竟想干什么呢?”小燕想都没想就回答道:“为了上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学管理系)啊!”乔治听了一愣,随后反应了过来,笑着说:“你说的是HARVARD BUSINESSSCH00L 哈佛商学院)吧!”小燕听了也一愣,在她所学的英语里,她只知道SCH00L是指中学,大学应该叫UNIVERSITY,于是她又一本正经地重复了一遍:“是HARVARD UNIVERSITY,不是SCH00L。”这下,乔治真的被逗乐了,看来这个天真胆大的中国姑娘确实名不虚传。他没有为小燕的无知顶撞而生气,反而和蔼地告诉小燕,她想去哈佛学管理的那个地方就叫做“HARVARD BUSINESS SCH00L”,而她如果想继续深造的话,就应该读MBA课程。这一切名词对小燕来说都是闻所未闻,如此新鲜,她直觉地感到坐在她对面的这位气质儒雅的先生正在为她开启一扇她梦寐以求的大门。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在这种情形下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和祈祷,而不可能再去找对方解释,不然就会显得很没面子。面子观很多时候确实束缚了东方人的手脚,原本可以主动出击的时机往往在被动等待中消耗殆尽。而美国精神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相信什么事都要去尝试,没有尝试就放弃,等于自己放弃了成功的机会。乔治的话就像是给小燕打开了一扇天窗。想通了这一层,小燕马上就给那个老师打电话,跟他解释因为时差的原因(哈佛在美国东部的波士顿,伯克利则在美国西部的加州,要早三个小时),她还没有睡醒。再加上在电话里她又听不太清,所以特别紧张,发挥失常了。希望能给她一个 FACE TO FACE的INTERVIEW(面试)机会。对方沉吟了一会便回答,考虑到她的 ESSAY确实写得出色,他们会协商一下再给她答复的。一周后哈佛的答复来了,他们同意在旧金山给她安排一次面试。
小燕执着地想往咨询业发展,于是便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一家家地投简历、一家家地面试。当时小燕的首选是MAC GROUP,这家总部靠近哈佛附近的国际咨询公司在行业内是顶尖之一,但小燕看重的是这家也是由HBS MBA 创立的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对人的培养,对于感性大于理性的小燕来说,这很重要。MAC计划为总部从HBS面试120人中招6人。”共三轮面试,每轮三次。小燕过五关崭六将成为如最后一轮的12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