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一下这个帖子:) 最近看到很多关于中欧,长江关于排名或者过分宣传的帖子。发表一下个人小小的看法。 就我个人而言,我和长江人的接触仅仅一次,就是去年11月26日在北京,长江学院组织的GMAT讲座。别的不说,就长江招生办的刘老师放弃了休息时间把考GMAT的兄弟姐妹们召集起来,请来新东方老师来进行概括性质的讲座,并且帮大家组织GMAT小组这一点,我就深刻的感受到了长江人无私奉献的特点。当然,这场讲座是纯粹意义上的GMAT讲座,而并没有变成什么长江商学院的招生会,这一点也让我感受到了长江人的真诚。后来刘老师加了我的MSN,并邀请我参加一些其他的小组活动,我来此说这些没有别的意义,仅仅是一种感恩。或许因为地理上和其他的一些原因,在今后两三年的申请中,我可能没法首选申请长江商学院,但是将来如果有机会,我很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长江人,因为仅仅一次接触,就让我看到了长江人的真诚与热情。 其实不管是排名还是招生的宣传,都仅仅是一个学校某一方面的表现,并没有必要去刻意的评论或者炒作。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我们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全面的衡量一个学校,比如从学校方面的角度:知名度(排名),就业情况,地理位置,师资,开设课程,生源,毕业生网络,奖学金提供情况,GMAT,TOEFL的分数要求,等等;还有从个人方面:如读MBA目的,个人工作经验与相关性,个人的财力状况,家庭状况,以及学校对个人能力的综合提高所起的作用等等诸多的方面。对于我来说,以前一直考虑北美的商学院,最近看了本版水模样前辈的谈日本早稻田的MBA的一篇帖子,便开始衡量两者的利弊,我突然意识到读北美商学院,可能在短时间就会废掉我的日语,而读早稻田可能会英语日语两者兼顾,而这样做值不值得。这仅仅是一点考虑,最后的决定还是要衡量上面所有的条件后,打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分数再做选择。其实每个人对每个学校所打的分数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即便是Wharton,HBS这样的学校,对于我个人来说,所打的综合分数可能也不是很高,因为从经济状况,以及个人的有限的条件来讲,能够去这样的学校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即便去了,对于毕业以后的未知数太多,或许失去的一些东西也永远找不回来了,所以即便他们排在世界前三,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NN。其实对于个人来说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的学校。 话说回来,对于学校来说,每个学校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为自己引以为豪,每个学生也都希望自己的母校能够更加的光彩照人。所以无论从学校还是校友,都有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权利,也有提高自己声望的渴望。这一点有什么可以否认,又有什么可以争论的呢?可能有些人觉得这些宣传或者表面的东西会对来咨询的朋友们有着过于重的影响,而如果觉得这些影响过重说明他还没有做详细的调研工作,没有综合的去考虑个人与学校的关系,而其实换另一所学校对于他来说可能会有同样的影响。所以我感觉还是应该平淡的看待这些问题:)而且中欧和长江排名一点点的上涨,至少在我心中还是有一点点欣喜地。我想来CD的人,很少有不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够成长为世界顶尖的一流的Top10吧,不是么:) 仅此拙见,一吐为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