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楼主也不需要如此坦白嘛,周星驰在一部电影里面的说过:做人还是委婉得好。
目前我们了解的几家商学院,大多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因为在中国这个环境是这样的。我也不是想刻意去评论商学院,也没这个资格,但也是说实话。
比如排名,本来只是指导学生报考的东东,但现在成为了宣传的法宝,学校针对排名做数据游戏,或者一味地为了排名而制定发展决策,本来在起初阶段是无可厚非,形成品牌后可以转向做其它方面的宣传,策略也应该改变。但最终可能形成一个什么局面呢?拉了很多学校下水,形成了一个怪圈。还是美国人聪明,BW只做美国本土的,海外的不了解就不做,列个10家不分先后,不惹麻烦。
招收年轻的学生,对于学校提供多元化学生组成是很有帮助的,但比例还是应该控制,看看美国商学院招收的年轻MBA,占的比例?都是什么人?狼闲评也曾讲过,可以看看。如果科大招收很多年轻的学生,特别是金融方面为主,适合投行等金融机构的需要,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薪资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从策略上来讲应该没有什么指责的,换谁都这样。下岗待业的时候曾经申请过复旦市场方面的工作,她们问我如何看待复旦MBA项目,我面试前恶补了一下MBA方面的知识。我说复旦开了3个比较有名的MBA(她们打断我说5个),没一个真正厉害的,复旦的经院很不错,四大、麦肯锡什么的在复旦招的本科是上海高校中最多的。如果管院出钱请经院的教授合作一个金融MBA,绝对和中欧的有一拼,起码让人知道复旦的FINANCE MBA不错,再延伸到其它的MBA。结果俺被拒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8 12:37:4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