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508227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21-11-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描述一行为现象及评论家对此两个负面观点;后作者为该行为正名。
P1 现象描述,及观点一
慈善,定义, 在19世纪末英格兰到达顶峰,是当时中产的一个支柱。
评论家对此有两个主要观点:
一、such philanthropy was (even by the later nineteenth century) obsolete;social problems were beyond the scope of small, private voluntary efforts 这种慈善甚至在19世纪末就已经过时了,社会问题以及超越这些慈善家力所能及的范围了。
P2 观点二
表面利他,实则利己。(鉴于慈善行为在富裕阶级的普及,)中产的利己,可以引申至“利阶级”:“social control” —— 通过帮助穷人,在他们身上根植一些“品质”吃苦耐劳能干,进而让劳动力更多产。这是的慈善就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P3 作者上线,开启反驳
现代批评家用“业余”“不足”去描述这时期的慈善,似乎其只能被理解成国家支持的、专业管理慈善的前身。这种假设无异于Whig谬论:视昨日如开明今日卑劣之前奏。
这种观点认为,当时慈善家抵制国家管理,自己去搞,只能是出于既得利益,以及当时国家没这个能力去处理社会问题。
P4
上述这种观点 —— 把慈善家描绘成钻了国家的空子,满足自己利益,似乎是站在了道德制高点,显示出高人一等的姿态(patronize)。
但实际上,这些慈善家深知自己可能受到类似的谴责,但他们同样也深知国家管理慈善的潜在危害。他们或许以屈尊附就的姿态接济穷人,但是they put their money where their mouths were用实际行动说话,奉献了许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