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527603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22-9-1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146:显微镜研究
文章主旨:显微镜的发展过程
文章总体结构:研究微观世界是科技的主题——新型显微镜的意义——典型的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详细内容:
P1:当代科学技术的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比可见性波长更小的物体。
直到最近,这些微小的世界才能被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看见,简单直接用来观察一般光线的仪器是看不见的。
P2:新的显微镜打开了直接观察的新领域,这些技术不需要修改种类或者暴露在破坏性、高能量的辐射下。
这些技术看起来无法相信,因为1个多世纪以前德国物理学家和镜片制作者Ernst Abbe描述了显微镜的基本限制,显微镜都是利用镜片来聚焦光线和其它辐射:小于1.5的波长就会变得模糊。
P3:新的显微镜以扫描隧道显微镜作为典型,获得1986年诺贝尔奖,原理在1956年第一次被描述。
Keefe设想显微镜,光线穿过磨砂屏幕上非常小的一个洞,照亮屏幕前面的物体。光线穿过物体或者通过小洞反射回来被记录为来回扫描的样品。Keefe指出这种“扫描近距离的显微镜“受到洞大小的限制,而非光线的波长。原则上,设备可以制造超级图片,图片可以表现比0.5波长更小的细节。
P4:Keefe认识到按所需精确度放置和挪动物体的技术不存在。Eric Ash用波长的辐射,采用Keefe的策略,在1972年克服了Abbe障碍。他将3厘米的微波穿过针眼大小的孔,扫描前面的物体,用150微粒子记录了图片。
P5:那个时候,精确的控制样本位置和移动已经存在了。在Ash实验的同一年,Russel成功用纳米技术在三维空间精确挪动物体。他用陶瓷物体在改变电子穿过P陶瓷物体变化时,陶瓷物体发生细微改变。P控制技术促进了1981年扫描近距离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发展。
P6:在STM中,aperture就是一个极其微小的探测管,由单一原子组成,宽度只有2纳米。P控制技术操控尖端在1-2纳米的传输物质,如此之近以至于探测管顶端的电子和物质最近的原子交叉了。当很小的电流穿过顶端,电子隧道穿过缝隙,产生隧道电流。电子的强度对缝隙的宽度很敏感,缝隙的宽度每增加1纳米,电流强度就以10的倍数下降。
P7:X和Y的P控制技术(在二维空间管理运动)前后移动探测管通过一个物体表面,它平行的轨道距离小于1纳米。如果探测管保持固定的高度,隧道电流就会剧烈浮动,尖端通过表面原子就会增加,穿过原子的缝隙就变位0,而不是探测管上下移动。隧道电流的变化和电流的改变就用到了第三代Z控制技术,Z控制技术垂直移动探测管,让电流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