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31037|回复: 1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友答疑] 从留学申请到在德国就业——圣加仑MBF毕业生经验分享

[精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00:3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留学申请到实习就业,我从CD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为了回馈论坛,遂写此贴,介绍我从准备留学,到在瑞士圣加仑读MBF项目,再到现在毕业找到全职工作的经验和信息。

按照惯例,以下是回复可见的个人background:


留学前profile:
  • 中上游理工科985本科(finance,GPA 3.5)
  • 两个commercial banking实习(retail banking; trade finance)
  • GRE Q 167, IELTS 7.0


留学后profile:
  • 瑞士圣加仑(University of St.Gallen or HSG)MBF项目(master of banking and finance)毕业
  • 法国巴黎交换一学期(Sciences Po)
  • 德国实习 * 2:corporate banking (digitalization business analyst) + investment banking (industrial coverage)
  • FRM level II passed
  • 德语B2-C1
  • 某银行Full-Time Offer(德国)


I.关于留学规划和留学申请

1.     留学规划
最核心的问题依然是:你留学的目的/目标是什么?

对于学生阶段的同学们来说,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社会经验不足(尤其体现在过分“死读书”的中国同学身上),信息不对称,这些都极大的限制了同学们的思路。

常见的思路有以下几个:
l  刷简历(读名气更大的学校/业内更受认可的项目/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积累国际经验),为以后找工作提供更好的硬性条件
l  深造读博,走学术路线
l  寻找在国外实习/工作/移民的机会
l  没有特定的目标,就想体验一下在国外的生活

答案不是唯一的,以上的几个例子可以互相组合。重要的是,你必须根据尽可能充分的信息,做一个最核心的decision making:留学是否能够达成我的目标?如何规划留学,才能使我更方便/有效/快速/cost-effectively达成这些目标?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才是你的留学规划和申请的基础。

2.    留学申请
最基本的硬性条件其实是最容易达成的:高GPA,好的英语语言成绩和GRE/GMAT成绩。对于中国人来说,考试总是最简单的事情,并且标化成绩还可以反复刷。

申请文书和面试需要一定的精力去准备,但只要你有心,写出出色的文书、在面试中做出得体的回答都不是难事。英语不好可以请已经在留学或者英语母语的人帮忙审阅,内容和结构可以从互联网上浩如烟海的模板中找到思路。但是支撑你写出这些文书的最基本材料——你的经历——就不是短期内可以弥补的了。

最难的是实习/课外经历:这两个部分很难在短时间弥补,并且对未来的影响非常大。第一份实习总是最难找的,也往往需要非个人的因素提供帮助(家里的关系,身边学长学姐或同学的推荐等等);并且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你以后的实习、工作,都会以此为出发点,一步步延申下去。课外经历则往往是中国学生的弱项:有没有参加过学生社团、志愿服务之类的活动?有没有培养你软性实力的经历(leadership, teamworking, communication, etc.)?这些反应你软性竞争力的经历,如果不积累,面试的时候被问到你的teamwork/leadership skills你怎么举例?

在申请的不同阶段(初步有意向/已经开始准备标化成绩/已经开始找实习/已经开始申请),申请人能够做的事情也不一样。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当前阶段能做的事情,有意识地去培养以上各个方面里自己的长处和弥补短板,从而为后续的申请铺路。

3.    个人经验
我最初选择留学,一是有在国外实习/工作的打算,二是想充分利用我语言学习能力的优势,三是为了读更好的学校/项目。

以1和3为基础,我没有选择英美国家,因为实习/工作相比欧洲国家会受到更多不可控因素的限制(美国H1B抽签,英国sponsor限制雇主的身份和雇佣意愿),并且我当时已经意识到英美教育体系里的多数Master(MBA除外)是一个赚钱工具,本地人不需要(也没钱)读,外地人(尤其是想刷简历的中国人)扎堆,并不是一个理性的跳板。

当时我问了自己一句话:你愿不愿意花几十万,就为了一个学校的名气(暂且不论这个名气对找工作有多大实际用处),跑去一个50%以上同学都是中国人,并且不属于对方国家教育体系核心/必要组成部分的master项目里去读书?

我觉得不值得。

以2为基础,我开始考虑欧洲学校。教育质量有保证,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也就是说,从更好的学校和项目里套利的机会更大),中国学生比例不会太高,实习工作更可行,唯一的问题是对本地语言有一定要求。已经学过英语日语,除了普通话还能说两种方言的我,对自己学习一门新语言的能力有信心。

当时我已经对欧洲国家的实习/工作政策有了基本的了解,明确这一计划确实可行。剩下的就是刷标化和GPA,认真写好文书,广撒网申请。

圣加仑MBF非常好申请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考GRE的话只看数学。GRE Q基本就是高一数学英文版,中国人刷起来不要太容易。当然现在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学生开始申请欧洲学校,申请的中国学生的selection pool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竞争会更加激烈。这一点在下面的中国学生Profile里会详细提到。


II.            关于在圣加仑的学业

1.    教学和师资
圣加仑不是一个特别学术导向的学校,但MBF作为学校两大旗舰项目之一(另一个是SIM),师资是有充分保证的。如果有想走学术路线的同学,尽管来,只要你足够优秀,后续的学术发展上不封顶(和我关系不错的一个德国同学,读完MBF去了Columbia读PhD)。

MBF的curriculum结构相对自由,三门必修和论文除外,其他所有课程(只要符合毕业的学分规定)都是任选。课程所属的Track非常丰富(但是你不用选track本身;这只是课程的一种分类),从选课永远火热的corporate finance到偏技术的risk mgmt,或是偏宏观的financial economics,这里都有你想要的课程。圣加仑的bidding选课系统(给课分配点数然后拍卖)也相当有趣,当然如果是M&A这种课程,你得做好点数太少的话选不上的准备哈哈哈哈。课程形式和内容也很丰富,有在外地参观授课的(London/Frankfurt/Singapore),有涉及最新行业发展的(FinTech),还有其他非finance领域的介绍性公选课程。

授课的老师多数也有非常丰富的业界经验,许多课程也会请guest speaker或者是业界的人过来教。曾经co-teach Derivatives和Behavior Finance的MBF校友Prof. Schaub曾就职于Goldman Sachs M&A(Frankfurt)(可惜他现在去了WHU,他的教学非常不错,人也长得很帅哈哈哈),必修课financial markets后半段的讲师Dr. Verhofen是Allianz Global Investors的Fixed Income Director/Lead Porfolio Manager,Corporate Finance请过Commerzbank的人来讲Syndicated Loans,隔壁MAccFin的选修课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甚至有专门的环节请瑞士PE的校友过来做PE investment seminar,等等。

顺带提一句,和很多德国的master类似,圣加仑的master理论上是1.5年毕业,实际上最长可以8个学期(4年)。这期间可以做实习,学语言,写论文等等,只要打个semester leave的报告上去,就可以只交70瑞郎/学期的管理费做你想做的事情,期间学生身份保留。但是semester leave期间不能上课(因为没交tuition fee)。对于想要留下并且急切需要时间来实习/学语言的同学来说,这是巨大的优势。

2.    非学术的活动和机会
圣加仑在这部分无疑是强项;在圣加仑的几年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顶级businesss chool/target school的价值:为你提供尽可能多的career/non-academic & international/alumni exposure

  • Career
每年10月(秋季学期)的HSG Banking Days是各大投行集中开展on-campus presentation/workshop/interview的核心部分,所有bulge brackets(BB),部分elite boutiques(EB, e.g., Perella Weinberg Partners),甚至比如Blackstone这样的megafunds/pe/vc,都会参与。类似的还有同期举行的consulting days。刚刚入学,你可能甚至还没摸清楚学校到家里的公交怎么坐,马上就能体会到激烈的求职竞争和氛围。

每年3月(春季学期)的HSG Talents Conference则是德语区规模最大的商科招聘会之一,快消、投行、银行、四大、咨询、企业,各种各样的雇主你都能见到。这个时候也是同学们拿赠品拿到手软的时候;我还记得17年P&G展台送的是洗衣粉,送到脱销。某家BB的校友还和我吐槽过他们给学生们送的纸笔比办公室的还好用。

学校和Program对学生的career也提供了全力支持。学校career service常年举办各种各样的workshop/lecture,MBF program的newsletter每个月都会推送实习/全职机会,还有MBF和SIM合办的Career Power Days (case study seminar)等等。作为好的商学院的标配,mentoring program当然也不在话下;只是mentor能提供的帮助非常individual并且有限。

除此之外,学校还有各式各样的career student club,比如大名鼎鼎的Helvetica Investment Club长期主办投行/咨询/投资公司的活动。

  • Non-academic & International
非学术/就业导向的服务/机会同样充足。很多人申请圣加仑的一大原因是我们丰富的交换机会:CEMS,双学位,还有partner university exchange;交3000 CHF一学期的学费,去美国最好的S7/M16的商学院交换(并且绝大多数是MBA;部分学校的交换甚至需要2年工作经验),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我本人选择了跳出business school的圈子去Sciences Po Paris读一学期International Affairs,收获同样良多。

学校的体育设施免费,并且选择丰富。想走高端路线的可以报收费的高尔夫/滑雪/骑马课,想省钱的也可以尽情享用学校免费的gym。学校还十分重视语言课程,没有德语C1水平的学生需要学至少A1的德语才能毕业;语言课程方面,有教师授课的正式课程,也有学生教授的conversation course(还有瑞士德语…),选择非常丰富。各类non-career/academic主题的student club就不必说了,不过以德语为主,中国学生不太方便参与。

  • Alumni
校友方面,瑞士/德国/英国肯定占大头,中国近两年也越来越丰富,甚至有许多欧洲同学在中国工作。校友的质量没有上限,伦敦几乎每家bb/eb甚至部分fund/pe/vc你都能找到校友,在美国的ivey学校继续读书/学术的也大有人在。


III.           中国学生的profile和placement

肉眼可见,随着中美关系恶化,以及更多的中国学生了解到欧洲商学院的套利机会,来圣加仑读书的中国学生profile也在不断提升。因为圣加仑的硕士项目限制中国本科学历申请者必须是211学校毕业,早年一些比较普通的211(非财经非外语的地方院校)毕业生还有入学的机会,这几年已经基本看不到了。目前来看,中国学生的profile以中上游985和顶级财经/外语类211为主,985诸如中山大学、南京大学,211诸如北外上财,都是生源的主要组成部分。非常好的profile也不罕见,这两年清北的同学越来越多。

Placement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我身边的例子而言,留在欧洲(英国/德国/瑞士)和回国发展的同学至少对半开(甚至在欧洲留下的人占多数),基本都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想留在欧洲的,London是top choice(圣加仑是伦敦所有BB/EB甚至funds/pe/vc的target school,这一点不需要担心),德国是可行且稳定的back-up or choice forwork-life balance(基本没有签证和身份被卡的担忧,甚至不需要你会德语,当然会的话选择多很多),瑞士则是能够拿到身份的人(我知道的基本只有结婚这一条路;由于政策限制,全职的工签,即使是UBS/CS的offer,拿到的可能性也非常低)的上选(钱多税少)。回国发展的,有中资银行,有start-up,有德资企业,有大型互联网公司,有国企,去向比较多元。

隐藏一下我知道的近几年(2014-2020年)MBF Chinese graduate placement (这里包括少数非MBF的同学,比如SIM和本科的,就不特别标注了),回复可见。实习和全职不是一一对应的,不用对号入座:


Internships during studies @ HSG:
Europe:
  • London, BB IBD product team * 1
  • London, BB sales & trading * 1
  • London, BB equity research * 1
  • Germany, private equity and related companies * n (n>3)
  • Germany, investment banking * n (n>5, incl. M&A/coverage/etc.)
  • Germany, asset management * n (n>3, incl. insurance firms)
  • Germany, corporate finance @ corporates and accounting firms * n (n>5)
  • Germany, corporate banking * n (n>3)
  • Germany, security exchange * 1
  • Switzerland, investment management * n (n>3, incl. BB and smaller firms)
  • Switzerland, management consulting * n (n>2)
  • Switzerland, business consulting * n (n>2, some of them Asia-related)
  • Switzerland, equity research * n (n>2)
  • Switzerland, M&A * 1
  • Spain, consulting @ start-up * 1

Greater China:
  • Beijing, German manufacturer * 1
  • Beijing, business consulting * 1
  • Beijing, equity research * 1
  • Shanghai, equity research * 1
  • Guangzhou, private equity * 1
  • Shenzhen, equity research * 1
  • Hong Kong, management consulting * 1


Full-time offers after HSG:
Europe:
  • London, BB IBD * 1
  • Germany, PE-related company * 1
  • Germany, private equity * 1
  • Germany, management consulting * 1
  • Germany, corporate banking * n (n>3, incl. commercial banking/quant/real estate etc. @ local/intl./BB banks)
  • Germany, accounting/finance @ large corporates * n (n>3, @ both German and intl. conglomerates)
  • Germany, accounting firms * n (n>3, incl. TAS/deal advisory/FDD etc., @ both big 4 and smaller accounting firms)
  • Netherlands, business consulting * 1
  • Switzerland, private equity * 1
  • Switzerland, M&A * 1
  • Switzerland, PhD * n (n>3, mostly @HSG but also some other Swiss universities)

Greater China:
  • Beijing, business consulting * 1
  • Beijing, consulting @ large internet company * 1
  • Shanghai, financial service company *1
  • Shanghai, commercial banking * 1
  • Shanghai, equity research * 1
  • Guangzhou, accounting firm * 1
  • Shenzhen, consulting @ large internet company * 1
  • Hong Kong, management consulting * 1

There are also rare examples of a later movement to Canada/Norway etc.


重点说一下实习。能够进入MBF的中国学生都至少有一两个finance/consulting-related的实习,好的学生实习还是big name。有这些基础,在欧洲或国内找到实习不是难事。在国内实习工作没有身份问题,但即使在瑞士/德国,实习都需要办签证。实习签证的难度因地区和公司而异;德国最容易(基本上是走个形式,但是有合计12个月的时间限制),瑞士的小公司比较愿意办(大公司稍难但是也可行);英国竞争最激烈,去了的都是先从德国的实习开始再跳过去的。

工作因人而异,回国的不一定是在这边找不到工作(个人/家庭原因居多)。可以下结论说,只要想在欧洲留下,对工作要求合理,尽力申请的MBF甚至圣加仑毕业生,还没有见到留不下来的。签证方面,在圣加仑毕业之后可以申请最长6个月的瑞士找工作签证,德国还可以再申请6个月。荷兰似乎也有找工作签证,但是圣加仑毕业生是否适用不太清楚。


IV.          找实习、找工作以及职业规划的经验

1.    考证的必要性
中国学生特别喜欢考各种花里胡哨的金融证书:CFA/CPA/FRM/CAIA/ACCA etc.如果是在欧洲就业,作为HSG的学生,考任何金融类证书都没有绝对的必要性——你的简历只要匹配,肯定能过HR关,因为所有公司的HR都知道圣加仑是欧洲最好的商学院之一。考证更多的是进一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尤其是本科非纯商科背景的同学),或者转行(比如你对asset management感兴趣但是没有相关经历,考个CFA会是加分项)。在BB IBD的校友也大多认可“考证不是必要的”这个观点。

当然,持证肯定是一种优势。我自己就是个例子:其实我硕士期间的绩点相当糟糕,也没有通常大家用作进IBD跳板的auditing/TAS/deal advisory实习经验,以至于根本过不了BB IBD的GPA硬标准(Citi据我所知是瑞士5.0/中国80分),但是依靠FRM里学到的financial regulation知识,我还是进入了德国某投行做FIG coverage实习。

2.    关于找实习
既然所有MBF学生来瑞士之前都有实习,那么你在欧洲的第一份实习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过往实习经历了。很多同学,包括欧洲同学,走的都是典型的“investment banker track”:auditing à TAS/deal advisory/corporate finance à low tier IBD à top tier IBD à full-time IBD à full-time PE/VC/mega funds。这是被很多很多人证明可行且实际的路线。

德国和瑞士的实习多数还是需要德语(瑞士法语区需要法语);要求的高低因职位而异,有的只需要你B1/B2基本能看懂材料,有的(尤其是front office)需要C1甚至native level。纯英语的实习职位(包括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很多job description是用德语/法语写的,但是实际上可以用英语做)不少概括来说,只要你不是直接面对客户,不会德语是没有问题的。英国理论上不需要,实际上会任何欧洲语言都会是一种优势:你的客户很有可能就是某个欧洲公司。

对于IBD来说,实习是一种长期的面试,更是选择FT analyst的最主要途径。所以一定要重视实习。不论是否IBD,实习面试都会相对比较technical,因为公司只需要你在实习期内能把活干好,对注重长期影响的personality并不那么看重。但如果是IBD这种把实习当成pre FT selection的职位,behavior questions也会被问到。

德国公司有在实习证明里打分的习惯,所以如果是德国的实习,实习表现也非常重要,会直接影响你下一份实习和工作的申请。内推在德国也是非常常见的(德语里面叫做vitamin B),但是德国人不像美国喜欢通过alumni networking àreferral这种cold call的方式来推,而是更习惯于在了解你的表现基础上推荐。找实习老板/同事/同学推荐是最靠谱的。

3.    关于找工作
如前文所述,实习转正是可能性最大的拿offer渠道,尤其是IBD。但是不要过分依赖这个机会。我身边有BB实习过才知道转正要重新申请的例子,有IBD内推失败的例子,有拿着相关经验倒在面试最后一关的例子,等等。

找工作一半靠充分的准备,一半靠运气。能准备的东西其实从你接受学校offer的第一刻就开始了:语言水平,专业知识,对本地市场的了解,在学校参加的presentation/workshop/networking events,实习表现,校友网络,CV和cover letter,等等。运气的部分则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大环境(COVID),公司今年竞争是否激烈,具体业务/职位的扩张情况,甚至HR的心情。我手头拿到的offer是投了30+家公司才拿到的(实际上待投列表已经超过50了,但是这个offer发的比较快),这其中给了面试的不超过5家,能过HR的不超过10家。

面试和文书准备方面,这里非常推荐breaking into wall street系列的interview guide,家里条件不错的同学可以考虑在他们网站上全款购买interview guide,囊中羞涩的话,网上也能找到比较早期的版本。BIWS的interview guide,尤其是behavior question部分有非常大的帮助,适用于(几乎任何职位的)面试。作为面试官和HR了解你的最主要途径,CV和coverletter要下最大的苦功改:CV要注意地区差异(比如德语国家习惯放照片和写上国籍,投US/UK是不可以的)、内容和结构、格式和字体,有条件的话尽量找更多的人改;cover letter如果投德国尽量考虑写德语,回复率会高很多。剩下的就是临场发挥了。

当然介于今年新冠疫情,大部分公司都在使用online interview。这时候一定要注意配套硬件和软件的准备:摄像头(清晰度,角度,举例),麦克风(音量,位置),skype/zoom/其他通讯软件(准备好账号),光线(有时候需要台灯补光),面试时候的背景板(尽量用白墙,不要让任何多余的东西分散面试官对你的注意力)。

剩下的事情就交给面试官吧。运气实在是妙不可言;我身边甚至有final round interview发拒信但是后来扩招重新给offer的例子。Prepare with the highest standard, perform with your best status, and hope for your best offer!


4.    职业规划
在我看来这是很多人忽视的一个问题,也是面试中经常被问到的问题。盲目追求big name的人不在少数,面试的时候却被问倒:Why IBD? Why management consulting?

曾经的IBD以极高的薪酬吸引了大批聪明人。如今时代变迁,投行,甚至是金融业鄙视链更上游的pe/vc/funds,已经不是那个 the most cost-effectiveposition(钱最多事最少的职位)了。现在这个位置已经让给了程序员,未来是什么还未可知。那么IBD现在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呢?

  • 高薪水。IBD依然以两倍甚至数倍于普通finance职位的薪酬吸引着大量的人才。当然,这是以两倍的工作量为代价的:BB/EB下班普遍12点甚至更晚,周末常年加班,你基本没有时间享受自己的私人生活。这种工作对人的身体是没有好处的,也不具有可持续性,绝大部分IBD analyst/associate都不会留下做到更高层次。
  • 职业发展机会。IBD对人的抗压能力、建模能力、沟通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甚至体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并且为monkeys提供了接触顶级客户(作为日后跳槽的跳板)的机会,这些能力不论在任何行业都是transferrable的。这也是IBD对人最核心的贡献所在。IBD对建模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要求和对financial market的exposure使得IBD转往PE/VC/funds具有天然的优势;这条经久不衰的晋升线路也是很多人实践过且证明可行的。
  • 公司的名气。BB的名头不管在哪里,在什么行业,如何转行,都足够好。
  • 工作环境。正如知乎上的一个回答所说,很多人做IBD,享受的不是这种地狱式的加班时常和工作压力,而是享受和一群顶级聪明人专心合作完成工作的感觉

想进IBD但是还没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进的同学们,不妨思考一下这些东西对你的价值。有价值,就去努力;没有价值,就没必要吊死在这棵树上。

另外一点是,人的自我发展是有无限可能性的。我一直自认为是一个内向多过外向的人;我从来都不是那种非常social的类型。申请圣加仑的时候,我在文书里写,因为性格,我希望走risk management这种对技术要求更高而对Interpersonal skills要求较低的middle/back office。但是在欧洲这几年的学习和生活让我明白了一点:人的性格和能力是可以产生巨大变化的。我投行实习结束时,一个director曾对我讲:“你也看得出来,我和你一样,都不是那种非常social的类型——你旁边坐的那个MD就是反例,他对每个公司和机构的联系人如数家珍。但是我们一样可以把这种front office的职位做好,因为我们为客户着想,我们保持了真诚和专业。”这句话让我受益无穷,也帮助我最后拿到了一个front office的全职offer。

最后一点是,永远要保持不断学习、主动提升自我的意识和能力。前些天参加了某BB的一个讲座,说到未来二三十年许多现在的职位都可能因为科技发展而消失。如何保证自己的长期竞争力,让自己保持对公司、对客户的价值,是所有职场新人、老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长文阅读辛苦,感谢读到这里的各位,祝你们留学申请、职场发展一路顺利平安!

(我平时看cd不是特别频繁,私信可能不能及时看到,如果有新入学HSG的同学或是在欧洲金融业工作的筒子们想connect,可以移步知乎私信我,ID:纯白君。
收藏收藏56 收藏收藏56
沙发
发表于 2020-11-27 01:36:11 发自手机 Web 版 | 只看该作者
k k
板凳
发表于 2020-11-27 02:17:35 | 只看该作者
看一下!               
地板
发表于 2020-11-27 02:32:35 | 只看该作者
Mark一下!               
5#
发表于 2020-11-27 06:25:29 | 只看该作者
看一下!               
6#
发表于 2020-11-27 08:01:38 | 只看该作者
看一下!               
7#
发表于 2020-11-27 08:40:55 | 只看该作者
神!!!
8#
发表于 2020-11-27 08:46:24 | 只看该作者
看一下!               
9#
发表于 2020-11-27 08:56:11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前辈的分享!对于坚定想留在海外工作的人来说,这个项目确实是很不错的选择,但如果不排除毕业直接回国的可能,我感觉英美top项目,比如oxford mfe, mit msf, lbs mfa, lse msf, imperial msf还是会更吃香,主要是考虑到国内知名度/认可度/校友圈上,圣加仑确实和英美top差了一些档次,而那些直接回国就业很好的例子,也很有可能是靠本科的底子(比如清北复交本),而非圣加仑带来的加成,不知道前辈怎么认为呢?谢谢!
10#
发表于 2020-11-27 09:08:26 | 只看该作者
看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4-6-1 05:1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