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位于柏林市中心,距离外交部50米。闹中取静,交通方便。
面试那天,光华管理学院的海外项目在这里上课,前几天人大EMBA项目也来上了一周课
欧洲管理与工程学院(ESMT)由25个全球领先的公司于2002年10月成立,地点在德国柏林。所有学位课程均以英语授课。 网站:https://www.esmt.org
时间过得好快!昨天和同学聊天,突然发现MBA课程已经过去三分之一了,可是柏林的春天好像还没到来。
我是一名非典型MBA学生。大学毕业后进入媒体,一做就是9年,所有的工作经验都是采访、写稿、编版,没有任何商业经验。若不是生活发生一点点偶然的变化,绝不会想到读MBA。
去年下半年开始搜索德国的商学院,数来数去也就那么几家,排名什么的在各类网站上都查得到。这是一项没太大意义,但所有人都很在乎的指数。似乎一旦读了前XX%的学校,未来的机会、薪水、职位也可以在人群中拿到相应的排名,可生活并非如此。除了前10名日后可以拿出来吹吹,剩下的排名没有本质差别,有个大概定位就好,不必过分纠结。多说一句,ESMT在德国的商学院里排名不错。
就我个人来说,日后发展多半要靠9年工作的积累,读MBA只是一次丰富自己、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所以我更关注学习体验本身。最后从城市、师资、申请难度、费用等方面考虑,锁定了柏林的ESMT。
这是一所年轻的商学院,成立仅仅14年,在中国没什么名气。国际化的商科教育并不是德国传统强项,这是ESMT创立的背景之一。创立伊始,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出席学校的一个活动时说:“ESMT was founded with the aim to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school in Germany.”
基于这样的背景,ESMT吸引了德国很多政商资源。它有25个创办者和捐助者,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感兴趣可以去学校官网首页查一下。把这些公司看成是德国经济的支柱,毫不夸张。MBA项目全年有十几次Master Class,请企业的高管来讲课和交流,到目前为止,安联集团CFO、德国第二大钢铁企业Salzgitter董事长、德国第二大化工集团CEO登上过讲台。交流过程畅快,比如我问安联集团CFO职业生涯最难忘的失误是什么,还问Salzgitter的董事长为何公司业绩下降管理层却普遍加薪,他们的回答都很诚恳。
ESMT能请到很多名头很大的人,这是它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因为我不仅仅想学些商业知识,还想让自己离世界更近一点,至少心理感受上更近一点。去年ESMT年度论坛请来了原欧盟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今年的主题演讲嘉宾是戴姆勒集团董事长Dieter Zetsche(一个很有喜感的白胡子老头),以及德国驻华大使等等。对了,搜索学校时,发现Levin Zhu竟然在2011年参加过ESMT的论坛,还在平行讨论时发言。我在国内不同活动上见过他好几次,他为人很低调,中文名叫朱云来。哈,没错,他的父亲是铁腕总理。
这届只有我一个中国学生,还有一名中国学生拿到offer和奖学金但因为APS没来成。简单说一下申请过程吧,我学渣一枚,非985非211,GMAT640,去年10月申请的(接近Deadline),因为人在柏林直接去面试,第二周就收到录取通知了。不知道我的情况是否有代表性,因为9年的媒体经历,申请时我提交了一些稿件的链接和简单的翻译。拜职业所赐,有些稿件看上去很唬人,采访对象的名头也比较有说服力,这些在申请时应该是加分项。2015届的三个中国学生,都是名校毕业,GMAT690-720之间。以我有限的观感,ESMT对毕业学校、GMAT分数这些好像不是非常苛求,但很在乎学生的多样性。学校的教职工也是一样,80%的员工不是德国人。
总之,前三个月的经历超出了我的预期。曾在朋友圈发过一些关于求学的文字和图片,现摘录几段,大多是娱人娱己的顺手涂鸦,不是学习心得,因此看上去有点“不务正业”。
如果有人对ESMT感兴趣,可在下面留言,有时间我尽可能回答。
先回答“桃乐”的问题,原文在10楼——在准备申请ESMT. 请问班上男女比例如何? 您有申到奖吗? 另外还是想问问就业情况,大部分的同学是留在德国工作吗?
ESMT官网上可以下载到2016届MBA的数据统计。男女比例每年不一样,今年女生相对少,全班65人,好像有25个女生。
ESMT学费是38000欧,其中包括29000的学费和9000欧的学杂费。过去几年,9000欧的学杂费是免交的,但从今年开始,开始收学杂费。我申请得晚,GMAT也不高,所以只拿到象征性的9000欧奖学金,既免交9000欧的学杂费。用过去的标准看,相当于没有奖学金。不过另外一位没来的中国学生拿到了15000欧奖学金,她GMAT730分。好消息是,柏林物价水平在欧洲城市里算是低的。
我们这届有四个学生拿到了全奖,也就是科菲.安南奖学金。他们来自摩尔多瓦、津巴布韦和乌兹别克斯坦,GMAT都很高,而且有政府工作背景,摩尔多瓦的同学此前在总理办公室工作,乌兹别克斯坦的同学在本国外交部和联合国工作,津巴布韦的是个博士,在南非最大的智库工作。科菲安南奖学金一般比较青睐非洲和一些小国的学生,估计中国学生很难申请到。
就业的话,还是要看个人能力,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大家都经历过本科毕业找工作的过程,应该能明白。上届的三个中国学生,一个在德国药企工作,她背景很强,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本硕,后来又到瑞士读博,猎头找到的她,是当时班级里最早签约的;一个回国在证券公司做风控,之前的背景是律师,本科在中国政法大学读的;另外一个中国人,毕业后选择去一个国际组织在非洲的公益项目实习半年,目前还没结束,她北大医学部毕业后在拜耳中国工作过几年。
老外找工作就五花八门了,安联、微软、亚马逊这样的大企业,也有去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的,还有选择创业的。ESMT成立年头短,校友就业貌似并不扎堆在某个行业。就业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关键要看是否适合自己,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
这届MBA同学中,多数人都有跨国企业的背景,麦肯锡、巴斯夫、奥迪、保时捷、普华永道、阿尔卡特等等这类公司。但是我和他们交流下来,好像越是在大公司工作的人,对大公司并不十分向往,可能在里面呆过的人,越清楚光鲜背后付出的代价和面对的掣肘。不过说实话,MBA教育早已不是金字招牌。不知道其他学校怎样,至少我在ESMT听到的故事里,很少有人读完MBA后土鸡变凤凰职业发展突然提升一大截。教育属于长期投资,至于发展潜力如何,这就更取决于个人了。强者恒强是一个很残酷的定律。
你一定想知道学校声誉对就业的影响。打个比方,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毕业生到北京找工作,哪个更有优势?很难说,到最后还得看个人条件是否与工作匹配。ESMT肯定不是那种你一说出口对方就刮目相看觉得牛到不行的学校,这类学校在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ESMT成立没多少年,校友资源有限,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这个因素在考虑申请学校时占多大比重,因人而异吧。
能否留在德国工作,要看你的职业预期。如果在德国找工作,最好学一下德语。尽管很多德国的跨国企业工作语言是英语,但在德国本土工作,不会德语还是很难融入。柏林很棒,多元、包容、疯癫,大多数人会讲英语,这座城市不会让你失望。
教室外的走廊,阳光把空间分割成无数个几何形,几何图形随时间变换,很奇妙。
1. 开学第一天,各种听不懂。第一个小组作业是设计学校的“coat of arms”,每个单词都认识但不知其意,掏出手机偷偷查了下,指的是“盾徽”。老师不建议大家在课上查生词。
学校一上来给大家打“预防针”,展示了一张情绪曲线:同学们刚开学感到兴奋,情绪指数随后小幅上扬,紧接着会骤降,跌入谷底陷入自我怀疑,毕业临近情绪逐渐恢复正常。据说不管牛鬼蛇神,概莫能外。很像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压力测试。
晚饭遇到曾经面试我的老师,他半开玩笑地祝愿我“survive”。
学校所在地曾经是东德国务委员会大楼,建于上世纪60年代,毗邻柏林城市宫(老皇宫)旧址。1918年,德国共产主义运动领袖卡尔·李卜克内西在城市宫阳台上宣布自由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二战末期,这里遭遇两次轰炸,几乎沦为废墟。
二战后德国分裂,城市宫地处东柏林,尽管可以修缮,但被东德认定为“旧势力”的象征而被拆毁。阳台毕竟见证过共产主义运动的里程碑时刻,于是被保留,成为东德国务委员会大楼门脸。这栋建筑的层高就是根据城市宫阳台设计的。
两德统一后,首都定在柏林,法律规定2000年之前西德完成迁都。1999年秋,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正式开始在柏林办公。由于新总理府要到2000年底竣工,东德国务委员会大楼被改建成了临时总理府。
2005年前后,这栋建筑被用作ESMT的教学楼。楼内历史痕迹至今保存完好,一块180平米的彩色玻璃窗展现了德国共产主义运动以及东德社会风貌,走廊墙壁上贴着金色鸽子图案的壁砖,据说这是苏联送给东德的礼物。
上课的教室在3楼,这里曾经是东德国务委员会会议厅。隔壁教室当年也是会议厅的一部分,硕大的东德国徽镶嵌在墙壁上。
从教室窗户往外看是一片工地。上世纪50年代城市宫拆毁后,东德在这里兴建起共和国宫,它曾经是东德人民议会所在地。两德统一后,共和国宫因石棉污染封闭,前几年才彻底拆除。柏林决定在原址重建城市宫,用作艺术展示中心。如今结构已成型,据说明年或后年才能启用。
这一地块上的建筑史,简直可以看成是德国近百年来的意识形态演变史。
这是上课的教室,很有历史感。
2. 第一模块的课程快结束了,这几天密集考试,最后一门在3月4日。
好像每到2月末,总是逃不掉“备考”的状态,焦虑紧张,各种抓狂,陷入深度自我怀疑。拿到试卷开始动笔作答,心态反而轻松,大不了瞎蒙呗。过去几年,那场考试叫“全国两会”。
3. 我好奇心重,可又不爱钻研真问题,所以经常沉迷于一些恶趣味,比如站在大会堂东门外广场“认脸”。这个恶趣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跑两会的焦躁不安。
去年刚到柏林时,在一次游行中拍到一个打扮成小护士的女孩。前些天,经过亚历山大广场附近突然觉得街边一个人很眼熟,她穿着冬装,脖子上挂着工作证。走近偷偷拍了一张照,对比发现果然是她。
很认真地想过这算不算一项技能。
4. 开学后,只花了几天时间就记住了64名同学的脸,一个多月过去了,却记不全他们的名字。
他们来自40个国家。据说学校对“多样性”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来自摩尔多瓦、津巴布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4名同学拿到了全额奖学金。一个拥有法国、瑞士双重国籍的家伙,为“多样性”做出了双倍贡献。
同学里最常见的是“公司人”,像工程师、分析师、财务、咨询、项目经理这类职业。还有一些好玩的,比如在阿富汗执行过任务的美国空军上尉和在科索沃常驻过的德国大兵。
选班长时,美国大兵和德国大兵都报了名,我想这下有好戏看了,可竞选演说出奇地乏味,最狗血的是选出了三位班长,美国大兵和德国大兵携手当选。
开学晚宴
5. 全班被分成10个学习小组,平时以小组为单位做作业和讨论。我在的Keynes小组原本6个人,开学不到一周,土耳其人退学了,剩下5个人分别来自津巴布韦、智利、埃及、俄罗斯和中国。
一天午饭后,大家闲来无事开始吹牛,吹着吹着发现一个问题:智利小哥说,我们有皮诺切特;埃及工程师说,我们有穆巴拉克;津巴布韦研究员说,我们有穆加贝;俄罗斯美女说,我们有普京;我说……
小组学习室,抱歉有些乱
ESMT用英语授课,每周末有免费的德语课程
6. 有一天,“商业道德”课讨论案例。5年前,埃及革命期间很多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联络,聚集在广场示威,当权者下令让沃达丰埃及分公司关闭该地区的通讯服务,问沃达丰该不该执行?
讨论前,老师问有没有同学来自埃及,三人举手,他们分别讲述了当时的个人经历和见闻。我觉得这是开学以来最有趣的一节课。
其中一个埃及人艾哈迈德和我同在一个学习小组。埃及近四分之一人口是文盲,但艾哈迈德能讲一口流利英语,学东西极快,小组谁有什么不懂的都去问他。他从小在英语学校读书,开罗大学毕业后进入阿尔卡特埃及分公司工作,有一份不错的薪水。
艾哈迈德的父亲是埃及央行的顾问,母亲是大学的行政人员。他们吃政府的饭,可以说是埃及的既得利益阶层。
5年前埃及爆发革命,艾哈迈德正在沙特出差。整个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政府切断了无线通讯,他只能用座机和家里联系。飞机抵达开罗机场,他发现这座城市已经完全失去秩序,从机场回家的出租车费是平时的4-5倍。不过艾哈迈德很兴奋,因为他期待变革,他把穆巴拉克治下的埃及和比作朝鲜。我不确定艾哈迈德是否真的了解朝鲜。
对于变革,艾哈迈德和父亲有很大的分歧。他觉得国家必须推翻重来,由新的力量执政;父亲虽然支持改变,但仅仅主张“换人”,并认为国家的执政者理应从军方产生。
艾哈迈德说,革命干掉了一个恶棍,换上来的却是另一个恶棍,埃及陷入混乱,并没有变得更公平更自由,甚至更糟。2013年前后,军方再次掌权后,艾哈迈德对这个国家彻底失去信心。
于是,艾哈迈德请了一个超级长假,来德国读书,期望毕业后留在这里。
7. 记得开学前,我们要完成第一份作业。那是一份关于沟通、学习、分析等几项能力的自我评估,以百分比计算,问你认为自己在全班能排多少。
我都快把这事忘了。前几天,课上突然公布了统计结果,大多数人认为自己能力排在全班前50%。全场哄笑。紧接着,老师又给出一组其他学校、公司的调查结果,结论几乎和我们的一样,一家来自亚洲的通讯公司几乎所有员工都认为自己能力排在团队的前50%。
这条决策学的黄金定律提醒所有人:You are overconfident.
图书馆外的茶歇区,咖啡和茶都是免费的
8. 还记得卡斯帕罗夫吗?曾经的世界棋王,拥有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脑袋。当年他和超级计算机“深蓝”的对弈,被看做“人脑和电脑到底谁聪明”的一个论据。20年过去了,在技术应用层面,“人工智能”早已不再是争议。
昨天偶然看到一条讲座信息:卡斯帕罗夫将到柏林推广新书《Winter Is Coming:Why Vladimir Putin and Enemies of the Free WorldMust Be Stopped》。地点在ESMT校园。
看到书名我有些吃惊。十几年前谢军加冕世界棋后,国内掀起一股国际象棋热,央视经常报道这方面的新闻,再加上举世瞩目的“人机大战”,印象中的卡斯帕罗夫只是一位“棋王”。继续看讲座通知,对他的介绍有三个身份“国际象棋传奇人物”、“作家”和“政治活动家”。
查到他的个人网站,看了一晚上,原来他10年前就已经“转身”。2005年10月,卡斯帕罗夫宣布退出棋坛。如果不是这个决定,他将继续排名世界第一,在这个位置上他已经呆了差不多20年。
随后,他开始投身政治,成为一名反对派领袖。2007年,在参加反普京的示威游行时,被警方逮捕。他曾计划参加2008年总统选举,但最后称受官方阻挠而退出。他还是一个网上反普京运动“Putin must go”的主要发起者之一。
2013年前后,卡斯帕罗夫离开了俄罗斯。在一个发布会上,他说他怀疑如果回到俄罗斯,就再也出不来了。
根据个人网站公布的行程,政治演讲和普及国际象棋是他生活的两大主题。混沌复杂的政治和规则明晰的竞技,不知道他更喜欢哪个? 中文媒体对他的报道,大多止于“棋王”和“人机大战”。只查到一篇关于“政客”卡斯帕罗夫的中文原创报道,来自2012年的《外滩画报》。
“那么投入政治的巨大热情从何而来呢?”他回答:“作为一个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我认为名人应该对国家负有更大的责任,加入潮流,要求做出改变。我也感觉到自己能在改变人们的态度上扮演某种角色,特别是我有名望、分析能力以及大局观。”
这位叱咤世界棋坛20年的传奇人物不迷恋过去:“我现在过着很有趣的生活,有趣代表它是积极的,但也艰难。你一直保持第一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失去它你会觉得一无所有。我想我已经度过了人生的一个关键阶段,我现在很开心,读书、写作、演讲、成立象棋学校,我现在拥有了生活,完整的生活。所以我成功度过了危险的棋王生活。”
“谈一谈你人生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时刻吧。”“我的硬盘满了,储存不了更多记忆了(笑)。最近的一个记忆是,两天前我在莫斯科的环路进行抗议活动,有一个留着白胡子、衣着褴褛的长者走近我,带着我的自传,说:‘我已经等了20年了,你能在上面签名么?你能把签名时间也写上去么?2012年2月26日14时15分。我花了三个小时坐火车从莫斯科郊区赶来,我能拉着你的手站在你身旁吗?’我一一同意了他的要求。我几乎哭了。”
|